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職場>工作報告>

關於脫貧攻堅資金保障專項監督檢查報告

工作報告 閱讀(5.35K)

根據年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監督工作的安排,省人大辦公廳、財政經濟委員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組成調研檢查組,於今年10月對全省2019年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使用、撥付、監管等工作進行專項檢查調研,並抽選會寧縣、麥積區進行了實地核查。總得看,省財政廳嚴格執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各項政策規定,認真履職、積極作爲,全力保障扶貧資金投入、持續規範完善制度政策,全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整體運行不斷得到規範。現將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關於脫貧攻堅資金保障專項監督檢查報告

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

近年來,省財政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論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爲最大的政治任務,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全力助推全省脫貧攻堅進程。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力保障扶貧專項資金投入

2019年,全省共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12.97億元,其中:爭取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08.07億元,較上年增加21.45億元,增長24.8%;
省級財政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異常困難、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通過調整支出結構,壓減一般性支出,強力保障脫貧攻堅資金需求,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0億元,比上年增加13.78億元,增長29.8%,佔中央到省資金的55.5%,已超出中央考覈要求(增幅高於中央到省資金增幅,佔到中央到省資金的30%以上);
市縣兩級嚴格按照增列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政策,打足做實2019年的本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預算44.9億元,比上年增加4.4億元,增幅10.9%。特別是省、市、縣3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達到104.9億元,佔2019年全省財政一般公共收入預算905億元的11.6%,與中央投入的比例接近1:1。

(二)強化資金使用,精準聚焦深度貧困

省政府有關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聚焦再聚焦、精準再精準”和“三個新增”的要求,聚焦“兩州一縣”和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產業扶貧,將扶貧資金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向產業扶貧聚攏,靶向發力,精準使用。

一是全部切塊下達到縣。省財政廳配合省扶貧辦、省發改委等資金主管部門,嚴格執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將項目審批權限完全下放到縣。將貧困人口數量作辦主要指標,適當兼顧區域性政策傾斜、資金使用績效等因素,按因素法測算分配資金,一律切塊下達到縣,由縣區自主安排用於當年脫貧攻堅任務。

二是精準聚焦深度貧困。2019年,安排35個深度貧困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27.22億元,較上年增加33.56億元、增長35.8%,佔比75.7%,資金增幅高於全省平均增幅5個百分點以上;
安排“兩州一縣”52.78億元,較上年增加12.19億元、增長30%,佔比31.4%。其中:當年中央新增脫貧攻堅資金17.95億元,在2017年存量規模基礎上,全額安排到“兩州一縣”。安排到“兩州一縣”的資金增幅高於全省平均增幅,全力保障重點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資金需求。

三是優先保障產業發展項目。各級政府嚴格執行《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扶持產業發展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通知》(甘政辦〔2018〕103號)要求,到戶產業扶持資金按政策沒有保障到位的,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通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等渠道積極籌措資金,確保到戶產業扶持資金保障落實到位。截至9月底,全省貧困縣累計支出171.3億元,佔86.4%。其中:產業扶貧支出90.3億元,佔總支出的52.7%;
就業扶貧支出5.8億元,佔3.4%;
危房改造支出16.8億元,佔9.8%;
貧困村整體提升支出52.7億元,佔30.8%(其中:安全飲水支出20.7億元,佔12.1%);
其他支出5.7億元,佔3.3%。另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的171.3億元中,用於到戶產業發展51.2億元,佔30%。

(三)突出規範管理,不斷健全完善政策制度

省級財政部門在認真執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同時,圍繞資金規範管理,健全完善政策制度,達到標本兼治、強基固本的目標,有效保障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範合理使用。

在制度建設方面:一是建立限時撥付制度。省級財政部門收到中央資金後,第一時間書面抄告省扶貧辦、省發改委等資金主管部門,督促其在規定時間內提出資金使用計劃,並根據計劃及時撥付資金,確保20個工作日內下達撥付到位。二是建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周調度、旬報告、月通報、重點督查和約談制度。省財政廳在加快省級層面資金撥付的同時,嚴格監控縣級資金支出情況,每月彙總形成全省支出進度情況報告,專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今年6月,對支出率低於30%的6個縣和支出排名靠後的2市通報批評,併發出批評告知單。對支出進度慢的市縣,對其主要領導進行約談。明確對工作不力的部門單位負責人,嚴肅問責,並作爲年度績效考評的依據。同時,在前期足額調度轉移支付資金的基礎上,調度資金保障庫款餘額較低的縣扶貧支出需要。通過以上措施,資金支出進度明顯加快。9月底,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進度高於序時進度(75%)11.4個百分點,高於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進度(75.6%)10.8個百分點。三是建立追責問責制度。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印發了《甘肅省扶貧資金監督管理追責辦法》,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構建覆蓋資金管理、項目管理、績效管理、責任追究等全過程的管理監督機制。

在政策完善方面:一是完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政策。省財政廳嚴格按照中央績效考覈口徑,預算安排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幅高於中央到省資金增幅、佔比達到中央到省資金的30%以上。兩縣財政部門在確保2018年省級考覈中上報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基數基礎上,嚴格按照增列政策打足做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預算。二是完善深度貧困地區資金保障政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資金切塊下達到縣,確保分配給貧困縣的資金增幅高於該項資金全省平均增幅,向深度貧困縣年度增幅要高於全省平均增幅5個百分點。三是建立幹部包抓貧困縣區工作機制。省財政廳廳級領導包抓除嘉峪關市之外的13個市(州)和蘭州新區,處級幹部包抓全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區和17個插花縣。突出重點,明確任務,深入貧困縣區調研督導,督促縣區認真履行監管主體責任,切實加強資金監管。

(四)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政策落實到位

牢固樹立扶貧資金是羣衆的“救命錢”理念,堅守資金安全的“底線”和防腐敗的“紅線”,從源頭上入手,在關鍵處着力,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職責明確的監管體系,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監管,確保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一是實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監督檢查全覆蓋。聚焦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主陣地,按照省政府深入推進扶貧資金監督檢查三年工作方案,單獨組織和配合有關部門,通過第三方評價、督查檢查等方法,對所有貧困縣和脫貧攻堅涉及的政策、項目和資金檢查實現全覆蓋,確保扶貧協作資金安全高效使用。二是深入推進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工作。制定印發《甘肅省省級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工作規程》,依託信息技術手段,實時反映資金安排、支出、項目實施等情況,預警分析發現問題,及時督促糾正存在偏差,避免出現資金撥付不及時、支出不規範等問題,及時查明產生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有效提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和監控質效。三是紮實開展績效評價。按照“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要求,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預算編制、執行和決算全過程納入績效管理,發揮績效評價對資金使用管理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強化各級各部門扶貧項目和資金監管主體責任。省市縣嚴格落實“兩個一律”要求,資金主管部門將資金分配結果在本級政府門戶網站公開,鄉村兩級將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情況在政府網站和政務公開欄公開;
認真推進暢通舉報受理渠道,建立常態化長效監督機制,爲“陽光扶貧”、“廉潔扶貧”夯實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經過各級財政部門共同努力,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成效顯著,資金使用效益明顯提升。但目前,仍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農業產業化基礎薄弱隨着農業產業扶貧的不斷推進,縣域農業產業化得到快速發展,但由於產業鏈條短、抗風險能力弱、品牌營銷滯後、產品附加值不高,縣區農業產業化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問題日益突出。調研的麥積區、會寧縣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大都處在發展起步階段,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是縣區財政支出壓力較大。麥積區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年初可用財力爲191635萬元,“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支出需求155175萬元,佔比81%,屬於典型的“吃飯”財政。近年來,受營改增及減稅降費政策、調整基本工資及公檢法津貼提標等各類政策性增資影響,區財政承擔的脫貧攻堅、生態環境保護、防範重大風險、重大項目建設財政支出剛性需求逐年遞增,給區級財政造成了較大壓力。

三是部分項目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項目審批、政府採購等程序複雜、週期較長,資金下達後,不能及時實現支出發揮效益,存在上半年“資金等項目”、下半年“集中支出”的現象。會寧縣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幫扶資金3000萬元,主要用於村組道路和蔬菜大棚配套建設,截至檢查日,支出1629.65萬元,佔比僅54.32%,資金項目進度明顯滯後。

四是種養產業的政府配套服務能力嚴重不足從調研的縣區看,相關機構都存在,但力量嚴重不足以培養產業的發展壯大和農民持續增收,也不適應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有些地方創立了土專家的技術支持模式,但補貼資金缺乏來源。

三、幾點建議

(一)大力培育新型市場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同時,進一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突出特色產業振興,着力抓好家庭農場培育、合作社規範提升、龍頭企業帶動,努力提高特色產業組織化程度,重視對鄉土經營人才的扶持,加大龍頭企業引進力度。

(二)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完善和創新培育機制,更多鼓勵以合作社、龍頭企業爲主體,在充分對接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強化對產業興旺發展的人才支撐。

(三)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對符合條件的財政支農資金,都應按照“三變”改革的思路使用,要從鄉村振興的高度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促進資金效益更好發揮,健全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入股分紅等方式,既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又帶動農戶發展生產,拓寬農戶就業和增收渠道。完善財政扶貧資金投入機制,強化收益權扶貧的思想,不斷提高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