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盛和資源調研報告6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2.52W)

在調研報告的撰寫過程中,我們要保持耐心與細心,確保每一個細節都得到了準確的呈現,調研報告的撰寫通常需要對數據的蒐集、整理和分析,確保結論基於可驗證的證據,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盛和資源調研報告6篇,供大家參考。

盛和資源調研報告6篇

盛和資源調研報告篇1

爲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我省水資源保護與管理,20xx年5月,省政協人資環委組織部分委員和專家,赴贛州、萍鄉、新餘三市就“加強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水資源基本情況

我省降雨相對豐沛,水資源比較豐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565億m3,居全國第七位,人均水資源量3700m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200m3),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我省水質總體較好,據20xx年對全省446個主要水功能區的監測評價結果,達標率達到85%以上,主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Ⅲ類以上。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省水資源問題開始顯現,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壓力進一步增大。一是由於缺少大型水資源配置工程,水資源調節能力差,開發利用率僅爲17%左右,工程性缺水問題較爲突出。二是雖然水質狀況總體較好,但呈惡化趨勢。以鄱陽湖爲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鄱陽湖水質全部爲Ⅲ類以上,其中Ⅰ、Ⅱ類水平均佔70%以上;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xx年以後,Ⅰ、Ⅱ類水只佔50%,Ⅲ類水佔32%,劣Ⅲ類水佔18%;20xx年(豐水年),Ⅲ類水以上佔71.3%,劣於Ⅲ類水佔28.7%。

二、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成效

(一)完成水量分配,基本劃定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

20xx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在此基礎上設區市水量分配細化工作也基本完成。20xx年經省政府印發了《江西省(鄱陽湖)水資源保護工程實施綱要》,基本劃定20xx年全省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

(二)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水資源管理逐步規範。隨着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水資源論證作爲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已得到大多數政府部門的認可。通過水資源論證進一步規範了取水許可,推進了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落實,取用水管理逐步規範。

(三)水環境監測水平逐步提高,水資源保護基礎進一步夯實。從20xx年開始,我省累計自籌資金4000餘萬元,完成了1個省中心和8個分中心水質分析化驗室的建設和改造。組織完成了江西省21世紀前10年地表水資源質量變化情況調查評價。在此基礎上,對全省446個省級水功能區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水質狀況監測評價,初步掌握了我省水環境質量狀況。

(四)節水型社會建設順利推進,節水意識不斷提高。爲了規範用水,我省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全省工業、城市生活及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的制訂和修編工作。同時,重點加強了對萍鄉、南昌、景德鎮等3個國家級和湘東區等10個省級節水型社會試點的督促指導。經過努力,我省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xx年的168m3降低到20xx年的108m3。

(五)水務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水資源管理能力逐步加強。目前,全省已有4個設區市水務(水利)局單設了水資源科,有4個設區市設立了單獨的節水辦或水資源管理中心,有20餘個縣(市、區)設立了單獨的水資源管理辦公室(節水辦),有39個市、縣(區)設立了水務局或明確了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務管理職能,佔全省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的35.6%,市縣級水資源管理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得到一定加強。

(六)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大,水環境得到綜合治理。城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和監督管理不斷加強,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全省公佈了27個供水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省級重要飲用水源地名錄,並全面啓動重要飲用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省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突出表現爲公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意識薄弱,水資源管理能力不強,基礎工作不紮實等。

(一)對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節水意識不強。我省經濟欠發達,水資源相對豐沛,儘管經過多年的宣傳和推動,節水意識和用水效率有所提高,但是水的憂患意識仍然不強,各級政府沒有把水作爲一種重要資源來管理和保護,工作缺乏主動性。全省用水浪費嚴重現象普遍存在,農業灌溉大水漫灌十分普遍;工業用水浪費較爲嚴重,工業用水設備陳舊、工藝落後,重複利用率偏低;由於價格不合理等因素,城鎮生活用水浪費嚴重,供水管網老化,漏損率較高,公共用水設施跑、冒、滴、漏嚴重。

(二)水資源管理能力依然薄弱。我省水資源管理能力整體薄弱。一是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暢,大部市縣仍然是“多龍管水”,無法形成治水合力。由於水資源管理機構涉及部門衆多,部門間職能交叉,各自爲政,缺乏統一協調。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是水利改革的重點。截止20xx年底,全國74.6%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實現了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而我省僅爲35.6%,且職能仍未理順,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優勢還未完全顯現。二是管理隊伍不強。僅有4個設區市水利(水務)局設立了單獨的水資源管理機構,大部分市、縣水資源管理部門既缺乏技術支撐單位,也缺乏專業的水資源管理人員,有的縣甚至沒有固定的水資源管理人員,混崗現象較爲普遍。三是管理法規制度不健全,如水資源論證制度和入河排污口審批儘管已被列爲到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但其監督管理的相關法規制度尚不健全,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的管理需要。四是管理手段落後,基礎設施建設遠不能適應水資源信動態化、定量化和智能化的管理需要。

(三)局部存在工程型和水質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的問題已初顯端倪。隨着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總量增加,生活和工業等高保證率用水需求的迅速增長,由於缺乏控制性工程,調控能力不強,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不高,局部地區工程型缺水開始顯現。近年來水質狀況整體有所好轉,但仍呈惡化趨勢。同時,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大量城鎮污水、農業面源污染和礦山開採廢水排入河湖,導致水體污染加劇,局部地區出現水質型缺水。

(四)用水結構不合理,用水效率低。農業用水比重偏大,佔總用水量的65%以上,且農業用水效率低下,據調研,有相當一部分灌區的灌溉設施修建於上世紀50、60年代,老化損壞嚴重,灌溉渠系滲漏損失較大,灌溉水利用係數偏低,用水效率低。工業和三產用水浪費嚴重,重複利用率不高,20xx年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108m3,與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五)水資源費徵收標準過低,水資源保護經費投入不足。我省水資源費徵收標準爲全國最低,難以發揮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節約、保護的作用。水資源費標準較低,部分地區徵收和管理積極性不高,存在徵收不到位、水資源費截留挪用的現象,部分地區擠佔挪用比例達70%。同時,由於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投入機制尚未建立,保護經費得不到保障,嚴重製約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的開展。

(六)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力度不大。爲保障鄱陽湖等下游區域水生態環境安全,“五河”及東江源區社會經濟發展受到限制。目前對於源頭區的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全面啓動,降低了源頭地區保護水資源的積極性。儘管已啓動了袁河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試點,省政府專門列支1500萬元,但補償機制尚仍不完善,源頭區水資源保護積極性仍然不高。

四、對策與建議

我省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最高目標是永保鄱陽湖“一湖清水”。在新形勢下,必須堅持水質、水量、水生態一起抓,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措施和手段,全面系統地做好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各項工作,爲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

(一)加大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宣傳教育,嚴格水資源管理考覈。結合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水情教育,使羣衆深入瞭解當地水資源條件、開發利用現狀、存在的問題等,鼓勵公衆參與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重大決策,提高羣衆自覺珍惜水、節約水、保護水的意識,形成良好的水資源保護氛圍。

切實落實水資源管理政府首長負責制,儘快出臺我省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覈辦法,把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主要指標納入省政府對市縣政府的年度考覈,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負總責。

(二)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保障制度建設。一是儘快出臺《江西省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意見》,加快“三條紅線”的劃定和分解工作,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納污總量控制;實行水資源區域限批制度,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區域,暫停審批建設項目的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區域,限制審批新增用水。二是各用水區制定年度用水計劃,及時分解到大用水戶,並按照年計劃、月分解,季考覈和年總結的要求,對各區域和部門進行用水考評。三是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就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新增取用水戶,要嚴把論證和審覈關,發放新的取水許可證要與“紅線”掛鉤,凡突破“紅線”的取水許可一律不得審批;實行嚴格的備案和公示制度;加強水資源的監督執法,嚴查無證取水、亂設排污口、不安裝計量設施、不繳納水資源費等違法行爲,保障“紅線”指標落到實處。

(三)進一步深化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水資源管理能力建設,加快建設全省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一是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加強隊伍管理、資金安排三方面深化水務管理體制改革。通過宣傳教育,營造水務一體化改革的良好氛圍;指導已實現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地區進一步理順職責,落實人員,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夯實水務一體化管理的基礎,建設一支有知識、懂管理、善經營的水務管理隊伍;在水資源節約、管理、保護的項目和資金安排上,在同等條件下向完成水務體制改革的地區傾斜,通過項目、資金引導推動水務體制改革工作。二是通過完善法規制度建設、增加投入、健全機構等手段,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加強領導,明確考覈責任,實行嚴格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問責制;完善法規,強化執法監督,儘快制定相關地方配套法規,依法加大監督執法力度;保證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各級政府單列水資源保護財政專項資金,加強水資源費徵收和管理,吸引市場和社會資金,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生態補償資金;健全機構,加強隊伍建設,重點推動有條件的市、縣成立水資源科、股,成立獨立的節水機構或將歸屬城建部門的節水辦建制劃歸水利部門,加強對現有水資源管理人員的專業培訓,確保市、縣有專業、專職的水資源管理人員從事水資源工作;加大宣傳,增強全社會水憂患意識和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引導公衆參與管理和監督。三是加快建設全省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加快建設與水資源“紅線”管理相匹配的省級水資源管理系統,實現對“五河”幹流、主要支流設區市界斷面的水量水質,取水大戶的在線監測,實現對重要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並完成省水資源監控中心的軟、硬件環境建設;完成省、市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通過對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實現江西省水資源的動態化和信息化管理。

(四)推進水資源保護基礎工作。一要強化水功能區的監督管理,全面開展全省446個地表水功能區水量水質監測,按月向社會發布全省水資源質量公報,並作爲年底考覈的依據,爲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二要加強重要飲用水源地的保護,確保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編制《江西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實施方案》。全面開展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凡已列入國家和省級重要飲用水源地的,要抓緊編制飲用水源地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三要加強對如何排污口的管理,嚴格排污口論證制度,對排污口進行登記和複覈,嚴格納污總量控制制度,嚴禁在五河源頭及鄱陽湖、飲用水源保護區設置排污口;對在其它河段設置排污口的,要嚴格排污口設置許可論證,凡超過水域納污能力的,一律不得批准。四要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提高應對水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五)逐步推進農村水環境整治,保障飲水安全。以農村水環境整治爲契機,統籌安排、有序推進全省農村水環境整治工作。一是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完成水務改革的市縣及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爲重點,以農村水庫山塘的整治、農村溝渠門塘水系的溝通和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爲重點任務,實現農村溝渠門塘水系基本連通,水活水清水美,防洪、灌溉及排澇能力明顯增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取得突破。二是健全飲用水源地保障應急體系。建議加快供水人口20萬以上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切實提高應對突發水污染事件的處置能力,提高特殊乾旱條件下城市供水保證率。

(六)完善“五河”及跨省河流源頭區生態補償機制。目前,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尚不健全,環境產權和責任不清、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已成爲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了流域上下游之間的均衡發展和水資源保護,生態補償已經成爲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之一。袁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已啓動,初步建立了生態補償政策,但東江和其他五河源頭區,尚未開展生態補償工作。建議儘快完善流域源頭區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生態補償促進下游區域的節約用水,通過跨省或省內財政轉移、調整產業結構、綠色產業合作和帶動等措施,促進上游區域經濟發展,提高保護水源的積極性,進而保障流域下游飲水安全、生態安全。

(七)提高水資源費徵收標準,實施用水累計加價制度。水資源費是水資源開發、節約、保護的重要經費來源,江西省水資源費徵收標準全國最低,建議儘快修訂《江西省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依法擴大水資源費徵收範圍、提高徵收標準。實行用水累計加價制度,提高公衆節水意識,促進節約用水和水資源保護工作。

盛和資源調研報告篇2

水資源問題是當今全世界最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我國幅員遼闊、水資源十分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少並且屬多水患國家。隨着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速增長和水資源開發活動的大力開展,水資源保護壓力越來越大,同時,不斷出現新的生態環境等各種不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缺乏的國家之一,年水資源總量爲2.8萬多億噸,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不足2400m3,僅爲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爲13個貧水國家之一。同時,我國水域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水資源利用的功能。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億m3。同時,浪費又很嚴重,我國工業產品用水量一般比發達國家高出5-10倍,發達國家水的重複利用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國只爲20%-30%;此外,還面臨着嚴重的污染,近50%的重點城鎮水源不符合飲用水的標準。水資源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開採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缺水問題,特別是北方城市缺水問題的嚴重性,已經成爲影響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由於長期以來受“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價值觀念影響,水資源被長期無償利用,導致人們的節水意識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資源浪費和水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爲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使命。

由於人們節水意識淡薄、浪費現象嚴重、農業灌溉與工業用水效率低、環境污染、地下水超採等原因,我國水資源短缺形勢極爲嚴峻。水資源短缺已成爲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應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加強人們的節水意識,建設節水型社會,以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現狀,這是我國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我國節水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我國人民羣衆對節水的認識普遍不高,節水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

2、投入不足。節水工作面廣、量大,情況複雜多樣,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進技術,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隨着節水量的加大、用水重複利用率的提高,單方節水投資會愈來愈大,技術要求也愈來愈高。

3、機制不力。當前節水工作還沒有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水價太低是主要原因,許多節水工程直接經濟效益有限,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上,而國家又缺乏優惠發展政策。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許多用水大戶節水積極性不高,節水並沒有真正變成企業、農戶的自發行動,節水工作處於被動狀態。

4、法制不強。節約用水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單靠政府行爲,沒有市場推動,節水必然動力不足;單靠市場推動,沒有政府引導,節水也必然難見成效。抓好節水必須充分考慮節水工作的特點,既要靠市場推動,也要加強政府行爲。強有力的政府推動和切實有效的廣大用水戶的積極自覺行動相結合,纔可能促進我國的節水工作躍上一個新臺階。水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結構組成和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從全球範圍講,水是連接所有生態系統的`紐帶,自然生態系統既能控制水的流動又能不斷促使水的淨化和循環。因此水在自然環境中,對於生物和人類的生存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在保護水資源的問題上: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做: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闢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渠系和田間滲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從地下抽出的水,還可以灌區下游重複抽出,重複利用。新疆是乾旱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設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關係,等於開闢水源。

3、調水工程。由於地理、氣候特點,地區間水的分配並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豐水區的水調至缺水區,是解決水源不足,開闢新的經濟區的有效手段。

4、水資源的保護。水資源被污染,使本來可以利用的水變爲不能利用的水,實際上等於減少了水資源。目前世界上已有40%的河流發生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有上升的趨勢。

5、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淨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做爲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6、發展和推廣節水器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萬套和大量的其它衛生器具,每年因馬桶水箱漏水損失水量上億立方米。

7、強化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法制建設和宣傳工作,增強全民的節水意識,使人們自覺認識到水是珍貴的資源,擯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陳腐觀念,一個珍惜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資源的良好社會風尚開始形成。

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離不開水。水是生命發生、發育和繁衍的基本條件。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有限期的,水在自然循環中不會增長,因此被污染的河流越多,人們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就越少。我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停止一切對於水資源,對於環境的迫害,盡我們最大的可能去彌補已經造成的危害,並且十分的珍惜節約我們現存的手中握有的水資源。“珍惜水資源,保護環境”不只是一句口號,他需要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組織,所有的國家都認認真真的、實實在在的去履行。珍惜水資源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從身邊的消失做起。

盛和資源調研報告篇3

調查時間:

20xx年4月12日

調查地點: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原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遊區

調查人員:

第四組全體成員(王夢雲、陶靜雅、幸運、候靜靜、李婉君、徐詩韻、牛宇龍、許辰昊、姜超、楊德棟)

調查目的:

通過此次旅遊資源調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夠理論結合實際,對旅遊行業的資源開發、產品設計、服務與管理工作有較實際、深刻的感性認識,加深和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能提高觀察、調研、分析、評價、規劃設計以及歸納寫作等諸多方面的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能經由思考和凝練,形成畢業論文的研究主題和範圍,爲論文開題做好準備;能增強服務意識和敬業精神,拓寬視野,更好更快地適應旅遊行業的需求,爲今後的學習和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調查要求:

(1)要求學生認知各類旅遊資源的分佈特徵,闡述其在地域空間的分佈位置、

變化規律、數量、特色、特點、類型組合匹配、組成結構和功能價值等,並對其進行評價。

(2)以檳榔谷旅遊資源爲基礎,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規劃、景點設計,形成內

容豐富的旅遊路線,以期能有效的發揮旅遊資源的潛力和價值,塑造它的特色空間形象,爲其旅遊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3)收集、熟悉、瞭解我國《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

(4)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的內容和方法進行調查。

(5)保證成果質量,強調科學性、客觀性、準確性,並儘量做到內容簡潔和量化。

調查區旅遊環境

一、調查區位置

1、行政區劃與歸屬:海南省保亭縣。

2、範圍:三亞與保亭縣交界處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

3、面積:景區規劃5000餘畝,佔地面積509畝。

二、交通狀況(公衆交通工具):

1、長途汽車

可從三亞汽車總站(三亞解放路步行街和旺毫超市中間),購買至“三道鎮”的車票,上車後告知售票員在檳榔谷景區新大門下車即可,票價在13元左右,全程歷時約45分鐘。(備註:如上網方便的話,可直接搜索“海汽網上訂票”,便可按購票提示提前一天購買第二天任意時段的車票,按提示取票坐車即可。)

2、檳榔谷一日遊專線車

提前一天報名參加一日遊團隊(xxxxxxxxxxx),根據圖示地點、時間乘坐專線車

3、出租車:可在市內乘坐出租車直接到檳榔谷景區,景區距離三亞市內約28公里。

4、參團:可選擇參加三亞當地的各大旅行社組織的一、二日遊。

5、自駕車:

(1)三亞出發,驅車經田獨鎮,行至東線高速與中線224國道交匯處,左拐上中線224國道往五指山、保亭方向行駛10公里左右,即可到達。

(2)海口出發,沿東線高速向三亞方向行使,下東線高速後至與中線224國道交匯處,右拐上中線224國道往五指山、保亭方向行駛10公里左右,即可到達。

三、自然環境(地質地貌、水文環境、氣候氣象、動植物要素)

1、地質地貌

檳榔谷命名的`原因是景區位處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兩邊森林峻峭,中間是一條連綿數公里的檳榔谷地,所以才叫檳榔谷的。檳榔谷還處於五指山山脈末端,山不算高,也不雄渾,但氣勢非凡,俊美無邊。

2、水文環境

旅遊區中圍繞原始雨林而展開,裏面有參天的大樹,也有潺潺小溪。迎溪而上直登山頂,大山與流水的交融讓烈日的焦熱當然全無。

3、氣候氣象

這裏夏無酷暑,冬無冰雪,年平均氣溫在15~20℃之間,她山之青、水之秀、林之幽、氣之爽,世上少有,是難得的天然氧吧。還可以乘坐上高空滑索,

享受高山澗間短短5秒高速到達對岸的刺激體驗。

4、動植物要素

旅遊區中綠樹環繞,在星星點點的陽光的撫摸下我們偶爾會聽見幾聲鳥叫,尤其是到了雨林的深處就會有很多的熱帶雨林飛禽、山瑞、蟒蛇、巨蜥坡壘樹、野生白茶樹等多種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此外還有其固有的令您感到更驚奇的還有五腳豬。爲什麼叫“五腳豬”呢?因爲這種豬特點是腳短體小重量輕,嘴尖且長,平時用嘴拱土覓食,嘴不離土,黎家人就認爲它的嘴也是一隻腳,故稱“五腳豬”。

檳榔谷地處熱帶雨林氣候,景區當中有很多熱帶雨林植物。在這裏,木棉樹花落後長出長橢圓形的蒴果,成熟後果莢開裂,果中的棉絮隨風飄落。木棉棉絮質地柔軟,可絮茵褥,是古代重要的織衣材料。一般在棉絮團中,藏有一顆黑色的種子,棉球隨風滾動,一遇到潮溼的土地便吸水而落地生根。

四、人文環境(歷史沿革、經濟特徵和發展水平、社會條件、對旅遊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1、歷史沿革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原稱甘什嶺檳榔谷原生態黎苗文化旅遊區、甘什嶺檳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遊覽區、保亭田園檳榔莊園)成立於1998年。十餘年來始終致力於海南黎苗族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與民族文化的弘揚。近年來,特別是榮膺國家aaaa級景區以來,企業發展更是蒸蒸日上,不僅景區建設更加規模化,企業管理也是不斷革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

2、經濟特徵和發展水平

目前總投資已達1億元以上,每年仍保持1000萬元以上的資金投入,用以景區建設及黎、苗族文物的搶救與保護工作。作爲海南島唯一以保護、搶救、弘揚海南原生態黎苗族文化爲己任的旅遊區,檳榔谷始終堅持着自身的信念,默默守望着這片古老而神祕的土地。目前已形成“以人爲本”的新型管理理念,企業已逐步形成了科學的、相對完善的薪酬、績效、培訓等制度。20xx年更是大刀闊斧的進行了改革,通過公開競聘的方式爲高層管理隊伍注入新的力量,也可以說是管理模式的又一次飛躍。

3、社會條件

檳榔谷企業發展定位準確,旅遊主題突出,經營狀況良好,受到了當地政府、社會各界和國內外遊客的一致好評。同時,景區經營的成功還大大改善周了邊社區環境,爲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帶動周邊少數民族村寨、黎族同胞的經濟發展,同時景區共安排周邊600多名少數民族同胞就業。爲海南本地大專院校提供實習基地,同時吸收當地400名大學生就業,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檳榔谷作爲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始終以承擔社會責任作爲立身之本,將和諧社會的建設者作爲自身定位,心繫社會,積極投身於公益事業,以實際行動兌現了承擔社會責任的莊重承諾。每每國家遭遇重大自然災害之時,總是在第一時間組織捐款活動,公益活動的新聞也是屢見報端。

盛和資源調研報告篇4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調研報告

一、畢業調研的目的畢業調研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

1.較爲全面地瞭解專業經營管理,學習企業成功的管理經驗。

2.理論聯繫實際,深入接觸人力資源管理實際工作,運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3.加深對社會和工作的認識,端正工作態度,學習工作方法,鍛鍊管理技能。

二、畢業調研的具體內容與要求

1.瞭解調研單位的總體經營情況,包括:調研單位的成長過程;經營環境;主要產品、技術、市場、競爭對手等;調研單位現有的管理體制、組織結構及其職責範圍;歷次重大變革的原因、過程和效果。

2.瞭解調研單位的人力資源管理情況,包括:①認識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分析調研單位的人力理念和戰略;③瞭解調研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主要職責;④參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業務工作;⑤調查、瞭解調研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有關工作,如規劃、招聘、選拔、培訓、績效考覈、薪酬福利、晉升、入職、離職、人力資源信息化等工作的指導思想、制度制定、具體方法流程。⑥調查、瞭解非人力資源管理者的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工作。⑦分析調研單位上述工作的經驗與存在的問題,並提出適當的合理的建議。

3.畢業調研報告應包括:介紹調研單位基本情況;介紹並分析調研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問題的解決思路。

三、畢業調研的要求

要求提供3000字到4000字的畢業調研報告。

四、畢業調研成績的評定

學生在完成畢業調研後,按照學院要求,提交調研報告。調研報告的成績分爲優、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檔。具體的評定參照標準爲:

具體評定標準如下:

1.對畢業調研態度與調研工作量(30分)。其中:調研目的和任務是否明 1

確(滿分10分);調研任務的難易程度(滿分10分);調研工作量大小(滿分10分)。

2.能力水平與成果質量(70分)。其中: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滿分10分);單位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的鑑定(滿分10分)調研任務完成情況(滿分40分)調研報告撰寫(滿分10分)。

3.等級劃分:優,90分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盛和資源調研報告篇5

一、人力資源市場的基本概念

人力資源市場是指人力資源的供給方(勞動者)與需求方(企業等用人單位)通過市場機制進行交易,實現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總稱。這種市場化配置活動區別於傳統的計劃配置方式,其內容主要指人力資源供求主體的活動及相互關係,其外延包括政府職能部門、相關服務機構和中介活動以及管理、服務中的相互關係等。

(一)人力資源市場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市場

人力資源市場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市場,與資本、技術、土地等市場一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和發展人力資源市場,就是要通過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包攬就業和統包統配製度進行改革,通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人力資源的配置在供求雙方相互選擇中得到實現。一方面促進人力資源的更加充分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提高配置效率和效益,從而激發生產要素的活力,促進生產力發展。

(二)人力資源市場是市場機制和服務實體的總和

1.人力資源市場機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確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就業與自主用人。二是按價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進行相互選擇、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建設和發展人力資源市場的核心是促使市場機制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2.人力資源市場服務是人力資源市場的重要內容,主要是指幫助市場供求主體實現對接以及由其延伸的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等促進市場機制作用發揮的各類服務行爲,主要是爲用人單位減少搜尋、招募、培訓和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成本,幫助求職者提升就業能力、實現就業和職業發展。

3.人力資源市場的服務載體包括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體系。促進兩個服務體系的共同發展,是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在人力資源市場建設中的通行作法。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逐步建立起了公共就業(人才)服務體系和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即《就業促進法》規定的職業中介,以下簡稱經營性服務體系)。

--公共就業(人才)服務體系

公共就業服務是指由政府出資,向勞動者提供的公益性就業服務。這類服務體系的載體主要是原勞動、人事部門設立的以促進就業爲根本宗旨的事業單位。

其性質主要有四個要素:以促進就業爲目的;以提供公益服務來定性;以政府服務公衆的職能作爲定位;由公共政策、公共財政給予保障和支持。

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對城鄉所有勞動者提供基本、均等的就業服務;對就業困難羣體提供援助性就業服務;對不同時期重點羣體提供專門的就業服務;對用人單位用人提供通用性服務;承擔就業和人才政策的具體實施;對就業與失業進行社會化管理等工作職能;受政府部門委託,爲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提供基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務代理服務。

--經營性服務體系(職業中介)

經營性服務是指由經營性機構爲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有償提供的職業中介和相關服務。其服務載體主要包括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原人事、勞動系統所屬服務機構自辦或以股份形式合辦的企業。

其性質主要有四個要素:以促進競爭性人羣就業和滿足用人單位特別需要爲目的;以提供有償中介服務來定性;以企業化經營來定位;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爲運行保障。

其功能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按照國家政策,經行政許可從事職業中介、培訓、人力資源外包服務、人力資源派遣、管理諮詢等服務業務;對用人單位或勞動者按其所需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按照國家政策和政府購買成果的要求,爲一般勞動者提供公益性就業服務。

(三)市場行爲由法律、政策來規範和引導

1.用法律來規範用人單位的用人行爲、勞動者的就業行爲,以及公共就業服務行爲和經營性服務行爲。通過法律法規確立政府職能部門、人力資源供求主體、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在市場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權利和義務。

2.用政策引導用人單位更多吸納人員和穩定人員的崗位,引導勞動者合理流動和自主就業、自主創業,引導人才到急需崗位,引導公共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鼓勵經營性服務的發展,爲促進社會就業與人才配置服務。

二、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現狀

伴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人力資源市場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市場機制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已基本確立,服務載體得到發展。目前,我國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已經初步建立,並形成了由縣區以上綜合性服務機構(包括政府舉辦的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和勞動就業服務機構)、街道(鄉鎮)社區基層服務窗口,以及就業訓練、創業服務等服務實體共同組成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同時,經營性職業中介服務機構也得到迅速發展。截止到xxx年底,已達1.6萬家,從業人員十幾萬人。

人力資源市場作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素市場的地位日益增強,在促進經濟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保障社會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推進就業渠道和就業方式的多元化,推動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在實踐中初步形成了促進就業和推進人力資源開發並行、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並重、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的服務體系,不僅完成了從統包統配向市場化配置的根本性轉變,並且在落實就業和人才政策、幫助城鄉勞動者就業再就業、推進各類人才流動開發和配置、踐行"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方針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中央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的歷史任務,對加快人力資源市場發展,在深化改革和創新體制機制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形成巨大沖擊,應對危機,穩定和擴大就業,對人力資源市場特別是公共就業服務的作用又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當前,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面臨着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局面,亟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強化:

1.進一步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人力資源市場作爲生產要素市場,在推動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促進全社會更加充分就業方面,承擔着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使全社會人力資源能夠自由流動,使供需雙方能夠相互選擇、自主匹配,最大限度地促進充分就業和各層次、各領域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

2.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就業服務。我國勞動力供給總量龐大,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羣體人數集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巨大、高校畢業生等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就業問題日益突出。無論是促進勞動者就業特別是解決困難羣體就業問題,還是應對失業和解決市場的缺陷,都需要公共就業服務承擔起更爲重要的職責。

3.着力提高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水平。促進社會就業和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優化配置,要求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水平有一個大的提高。我國的人力資源服務業尚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需要明確發展方向和任務目標,確立人力資源服務業相對獨立的地位,健全完善相關政策,形成鼓勵支持其發展的良好環境。

4.大力加強市場規範管理。針對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主體行爲的失範,特別是職業中介機構的違法違規、侵害勞動者權益的行爲,必須加強市場統一的監管,依法規範市場各方行爲,強化誠信服務。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新形勢的要求相比,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還存在着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存在着體制性分割。目前,我國的人力資源市場還普遍存在着城鄉分割、身份分割、地區分割和管理分割等突出體制問題,缺乏統一的管理,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配置。

二是服務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經營性服務體系普遍存在着服務功能不強、服務方式粗放、服務手段單一、服務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與市場需要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和人力資源配置服務之間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部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人員匱乏、工作經費無明確來源,難以實現充分的公益服務。

三是政府監管力度不足。目前,全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具體管理法規尚未出臺,市場監管體制還不健全,執法檢查手段較爲單一,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影響了人力資源市場的健康發展。

(四)推進我國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的有利條件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爲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既提出了要求,也創造了發展的空間。

1.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要求,指明瞭市場發展的方向。特別是對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提出了改革意見,城鄉管理體制二元結構的問題將進一步得到解決。

2.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和即將出臺的社會保險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也爲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3.勞動和人事兩個部門的合併,有利於解決管理分割問題,理順管理體制。原有幹部和工人的身份劃分界線將進一步打破,支撐市場建設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和完善,將有力地促進人力資源市場環境的優化。

4.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具備了市場發展的基礎,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經營性服務體系已經在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爲進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人力資源市場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爲基礎,以實現充分就業爲宗旨,以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爲導向,以健全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爲重點,以規範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爲突破口,通過整合改革,實現政策、制度的統一,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市場運行更加良好、就業服務和人才資源開發配置服務質量更高的發展態勢,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爲通過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基礎、創造條件、提供支持。

(二)總體目標

--管理體制統一。形成人力資源市場統一的管理體制、統一的法律法規體系、統一的政策制度。結合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戶籍制度、勞動人事制度、工資福利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人力資源市場中存在的城鄉分割、身份分割和地區分割,推進人力資源市場管理體制與政策制度的統一。

--運行機制健全。形成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和提供公共服務、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規範服務的運行格局。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市場主體作用,爲實現各類用人單位通過市場自主擇人和各類勞動者通過市場自主擇業創造條件和提供服務。

--公共服務完善。健全工作體系、完善服務制度、提升服務能力,形成財政保障有力、運行效率較高的公共服務體系,爲城鄉各類勞動者提供均等和優質的就業服務,爲就業困難羣體提供就業援助。

--經營性服務健康發展。鼓勵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更廣泛地參與到促進就業和推進人力資源開發領域,形成與公共服務優勢互補的格局,滿足不同層次主體的服務需求。促進人力資源服務的規範化、標準化,引導其服務創新,走向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

--政府職能根本轉變。形成公平透明、競爭有序、規範運作的市場環境。推進政府部門所屬機構的體制改革,實現公共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的分離,使政府職能從辦市場轉變爲創造市場發展良好環境和建立市場運行公平秩序。加快法制化建設,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監管體系。

(三)重點任務

1.制定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

制定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發展規劃,理清兩個市場整合的改革路徑,明確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方向、提出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的目標、發展思路和主要舉措,指導各地按統一規劃推進改革進程和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

制定人力資源市場條例,以立法形式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的基本管理框架,建立健全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制度。明確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性質、職能、目標任務和保障制度,確立鼓勵經營性服務體系發展的基本原則。

2.結合地方機構改革,統一併大力加強公共就業服務

加強對就業工作和公共就業服務的統籌管理。省、市、縣三級在設置管理就業工作的行政處室的同時,設立事業單位性質的公共就業服務局(加掛人力資源服務局),重點推進公共服務政策實施和服務流程、服務體系的統一,努力解決財政保障、參公管理等問題,統籌組織指導各類公共就業(人才)服務實體開展服務活動。

加強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場所和功能建設,特別是加強縣級以上綜合性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和街道、社區基層工作平臺建設,結合當前農民工就業工作,大力推進鄉鎮(村)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逐步整合原兩個部門所屬服務實體,明確公共服務性質,努力解決參公、人員編制、經費保障等問題。

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全面落實對勞動者的免費服務制度、對社會的職業供求信息收集、彙總和發佈等信息服務制度、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制度、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就業與失業管理制度、對特定羣體的專項服務制度。

在機構改革過程中,要做到工作不斷、隊伍不散,特別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原有服務機構的優勢,完成應對金融危機保就業的任務,使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服務場所、服務功能、信息網絡和內部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統地加強,人員隊伍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同時,穩步推進公共就業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的分離,對原屬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經營性服務,轉由下設服務企業實施,條件成熟時再完全實行社會化。

3.引導職業中介(經營性服務機構)健康發展。建立健全職業中介發展政策,明確職業中介機構(經營性服務機構)的設置條件、服務規範和引導扶持措施。制定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和完善產業發展政策。促進人力資源服務行業自律組織的發展,充分發揮行業組織"服務、自律、協調"功能。制定並推廣人力資源服務業務技術標準,引導市場經營性服務的標準化、規範化。建立人力資源服務業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建立專業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隊伍。

4.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工作。貫徹《就業促進法》,健全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發佈制度。在加強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和就業基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彙總和發佈的基礎上,擴展信息的覆蓋範圍,爲社會提供更多更廣的人力資源服務信息。加強市場供求信息的管理,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分類標準,規範對職業中介信息和專門性信息的管理及應用,維護國家人才信息安全。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分析,爲就業政策和人才隊伍建設政策的制定、人力資源的宏觀調控提供依據。

5.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制度。結合地方機構改革,統一人力資源市場監管。省市兩級應將原來兩個部門對市場的監管職能進行歸併,設置實施統一監管的處室,承擔本行政區域的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的規劃制定與實施、行政許可、市場監管等職能。完善包括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准入、經營性服務機構創辦和開展業務規範、行業協會自律等內容的市場監管制度,降低人力資源市場交易成本,維護市場的公平和效率,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

盛和資源調研報告篇6

鎮康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根據展20xx年鎮康環保世紀行活動的通知要求,由水務部門高度重視,結合職能工作,成立調研工作組,主要圍繞全縣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潔淨河道等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20xx年1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這是繼20xx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來,國務院對實行該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我縣積極貫徹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從制度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一)做好規劃,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鎮康縣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和《鎮康縣水資源保護規劃》是貫徹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前提和基礎,是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的具體體現。目前已完成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基礎數據收集工作。

(二)加強水土流失防治。一是抓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監督執法,依法行政,推進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二是是加強水保工作,改善水源地生態環境。認真貫徹執行建設項目中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即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三是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加強水源涵養區、河道源頭區的保護;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設項目佔用水利設施和水域等補償制度。20xx年以來水務局發出責令整改通知42份,促進礦區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三)重要水源地保護情況。重要水源地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任務,我縣對水源地保護採取統籌兼顧、突出重地的原則,加大對城鄉集中飲水水源的保護力度,明確鎮康縣南傘水庫、中山河水庫、小龍洞水庫等爲重點水源地保護區,科學調整並劃定水源保護區,確保水環境安全,20xx年以來,共規劃實施水源地保護區50個,並在保護區內製定了界碑,明確了四至界限,共投入資金50萬元。多年來,在水源地保護中我局始終做到多措並舉,嚴格管控,一是開展執法檢查活動,加強執法力度。開展了“環境污染綜合專項整治行動及環境安全大排查活動”、水資源專項執法檢查活動”。對違法項目或行爲,依法採取行政處理措施或行政處罰。二是採取措施,確保水質安全。爲做好水質檢測工作,我局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共投入資金72萬元,成立了鎮康縣水質檢測中心,解決了檢測設備和人員問題,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確保廣大人民羣衆飲水安全。

(四)節水工作開展情況。一是水務局多年一直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着力加強《水法》、《防洪法》及《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在水源地保護範圍內向公衆發放水法律法規宣傳冊10000冊,內容包括《水法》、《水土保持法》等4部法律法規,把節水意識宣傳活動廣泛,深入的開展,讓節水活動宣傳上街道、到社區、進校園,做到家喻戶曉,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水憂患意識和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形成全社會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風氣。二是推進田壩澳洲堅果、幫龍山澳洲堅果、木場冬桃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引導農民因地制宜興建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設施,發展以小壩塘、小水池、小水窖、小水溝、小泵站等爲主的山區“五小水利”,新增和改善農田灌溉和排澇面積1.5萬畝,從根本上改變山區“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

二、潔淨河道工作開展情況

在開展潔淨河道工作中,我局以全面實施河長製爲抓手緊緊圍繞構建“互聯互通、引排順暢、水清岸潔、生態良好”的現代河網水系,基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一是抓實河庫岸線的管護工作,在管護好已治理的南捧河鳳尾段、軒崗河勐捧段、南汀河軍賽段1-5期、南傘河(界河)縣城段39.46公里河道的`同時,繼續積極向上爭取南傘河、勐堆河等河道治理項目申報工作;二是抓實河岸綠化美化工作;目前共完成勐捧河河岸、南汀河河岸綠化14km,累計種植藍花楹、火把花、柚木、澳洲堅果、楊柳等綠化樹20000多棵,取得了一定效果。三是抓實河道採砂管理;爲進一步加強對河道採砂管理,我局實行定期和不定期河道巡查制度,發現非法違規採砂及時處置,對羣衆舉報和信訪反映的違法採砂情況及時查處。截止20xx年9月18日止,全縣共開展執法巡查5次,共出動車輛10輛次,出動執法人員25人次,共排查出我縣河道採砂戶27戶,其中有證24戶,無證3戶,目前已責令停工,並對3戶採砂戶進行了依法處理。通過開展巡查,進一步規範了我縣河道採砂管理秩序。四是抓實河道衛生整治;由局水政大隊牽頭,加大河道衛生整治執法力度,重點整治亂丟垃圾,亂排污行爲,今年以來,共開展河道衛生整治執法活動2次,查處亂丟垃圾7起,亂排污3起。

三、存在困難和問題

(一)工作人員力量不足。由於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潔淨河道工作目前尚處在前期工作階段,相關工作人員和羣衆對這項工作了解不多,認識不深,有些地方對這項工作認識不深,重視不夠,各鄉鎮雖然出臺了工作方案,但當地巡河、管河、治河、水源點保護等工作還沒有實質性開展巡查員、專管員、保潔員等專職工作人員還未落實,人員編制不足,給工作開展帶來了一定困難。

(二)經費保障不足。做好此項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經費和保障經費,特別是警示牌等一些硬件設施購置,由於沒有納入年初預算,目前經費尚未得到落實,警示牌無法制作。

(三)水環境持續變差。經對全縣水環境進行排查,當前影響我縣水環境的主要因素有四個方面:一是工業點源污染(如:糖廠、水泥廠、礦山);二是農業面源污染(如:農藥、化肥等殘留物);三是畜禽養殖污染(如:庫區周邊、沿河村落);四是生活污水污染(如: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庫區)。治理難度最大的主要是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

(四)河道採砂管理存在一定困難。一是規劃完善問題;目前,我縣採砂規劃方案還不是很完善,採砂活動及其管理缺乏科學依據。二是隊伍建設問題;執法機構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經費及裝備,管理能力和執法水平亟待提高。四是邊界盲區問題;邊界河道非法採砂管理和執法難度大。五是威懾力度問題;水法規對違法採砂處罰力度明顯偏小,違法人員違法成本低,懲戒作用不明顯。這些問題的存在,部分河道非法採砂屢禁不止,而且頻繁引發邊界水事糾紛,河道採砂管理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

四、下步工作建議

(一)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輿論媒體,加大工作宣傳力度,努力在全縣營造全民參與、部門聯治、社會共治的河庫水資源保護治理的良好氛圍。

(二)明確職責,迅速行動。結合本次調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明確河庫保護管理和治理的責任主體和直接責任人,明確河流、水庫巡查員、保潔員、專管員,製作並設立責任公示牌,深入開展河庫保護工作,以點帶面,以面保點,全面推進。

(三)再接再厲,加大治理。在十二五中小河流治理的基礎上,儘快啓動南傘河景觀治理工程、南傘水庫除險加固、南汀河治理六期工程和勐堆河道治理工程,繼續延伸河流治理長度,固護岸線、河道疏浚,對新進規劃的水庫、山塘加大除險加固力度,確保工程安全。

(四)不折不扣,抓好水土保持與水生態建設。我縣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已初步建立,生態脆弱地區水生態修復已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加大治理力度,努力使江河、水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65%以上,逐步建立起水資源和水生態補償機制。

(五)初步建立有利於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增強水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能力,基本形成以公共財政投入爲主的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水利工程良性運行與管護機制,進一步理順水價形成機制,在全縣範圍內初步形成水利應急管理體系、安全監督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加強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