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經濟辦調研報告6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7.01K)

調研報告的寫作可以使我們及時記錄調研內容,對於調研報告,每個人一定要根據領導的要求,擬定出可行性高的調研計劃,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經濟辦調研報告6篇,感謝您的參閱。

經濟辦調研報告6篇

經濟辦調研報告篇1

敦煌市蘇州鎮是城郊農業大鎮,多年來爲城鄉一體化做出了積極貢獻,在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後,如何進一步促進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快城郊農村經濟的發展,已成爲我鎮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要求,通過對我鎮郊區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如下:

一、蘇州鎮的基本情況

蘇州鎮位於敦煌市西郊,東有沙州鎮,西有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有敦齊公路開發區,北有黃曲鄉。敦煌市主幹道陽關路東西交叉,新城區古城路南北貫通,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鎮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萬畝。現轄齊家橋、高太保、魏家橋、蘇州寺、板橋、武威寺、賀州堡、孟家橋、楊家堡、姚家溝等10個行政村,5783戶,21000人。__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預計達到4.2億元,農業總產值3.09億元。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探索城郊農業發展模式,核心是以負責任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和務實的措施,積極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根據我鎮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實際情況,城郊經濟的發展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加強和改進。一是在跳出農業、抓農業方面,雖然已經確立了符合實際的發展思路,但對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和統籌規劃的研究並不全面,仍然存在協調性不強、統籌規劃不足的問題。受發展空間、思路、投入能力等諸多條件限制。,大規模、高質量的發展還停留在追求單位產出和單位效益的層面,綜合運用生產、管理、銷售和流通手段來提高產出效益的實用方法不多。由於受到基地、規模、市場等因素的制約,產業化發展不夠均衡。農產品大部分屬於初級加工,跳出蘇州,整合全市力量,彙集全市資源自用,沒有大的進步。第二,在提高組織化程度方面,雖然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對如何組織農民、如何發揮合作組織作用的研究還不到位,還存在專業化程度低、支持力度小等問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如何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和加強合作意識,有效克服小家庭和小戶獨力經營的生產方式,提高面對市場、進入市場、控制市場、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走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道路,是當前的推動。“三農”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在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方面,雖然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建設得到了大力推進,但對如何加強管理、如何調動基層組織在實際工作中的積極性的研究仍不深入,仍存在基礎工作薄弱、創新能力弱等問題。面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大多數基層幹部仍然停留在現有的心態和工作模式上。在組織農民進行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等方面,一些農村幹部仍處於等待思想、發呆的狀態,思想觀念亟待轉變,促進發展和諧的能力亟待提高。第四,在建立和完善新農村管理體制方面,雖然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新管理體制的配套性、長效性和激勵性的研究還不全面,還存在體制不完善、機制不活躍等問題。

三、關於加快城郊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明確發展目標,走郊區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郊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圍繞休閒、生態、觀光、觀光農業、名優農產品積極開展項目包裝,積極開展各種相關招商活動,以有限的資源做好精細農業。

2、充分利用城郊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建設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生產蔬菜、畜禽等副食品,振興第三產業,形成城鄉新型產業結構和城郊農村經濟體系。

3、以城帶鄉,以鄉促城。面對耕地逐年減少的現實,我們應該引導農民向城市聚集,以“城鄉一體化、共同發展”爲目標,借鑑城市管理的成功經驗,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整治村莊面貌,以城帶村,以城帶村,實現城郊農村城鎮化和城郊農民市民化,使城郊農村經濟成爲城市經濟的一部分。

(二)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打造農村品牌效應

1、跳出農業看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村,在種植結構上創造特色。隨着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發展,城郊農業的功能和作用不斷擴大。發展生態農業、精品農業、旅遊農業、觀光農業、花卉農業和農業度假區已成爲發展城郊經濟的捷徑。各地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特色農業。

2、堅持在發展中有特色,在特色中有差異,在差異中創造優勢。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特色餐飲等產業,形成特色優勢和規模效應,促進城郊特色農業發展。以產業化的方式推進城郊農業,以市場爲導向,以效益爲中心,以產業化經營的方式把農業作爲產業和項目,實現企業經營、產業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

(3)加快我市郊區經濟發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來,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我鎮不斷總結提煉,在發展城郊經濟中形成了一些適合自身發展的思路。按照“科學佈局、擴大規模、完善功能、彰顯魅力”的總體思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在齊家橋、魏家橋、板橋等郊區村莊發展以居住、商業、娛樂、餐飲爲主的商業服務,促進城郊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在齊家橋村一組開發建設高標準的酒店式公寓及配套設施,爲外來務工經商人員提供優良的居住環境,規劃建設外來人口居住服務區和勞動力市場。二是依託當河海關線和溼地公園優勢,在齊家橋村和高太保村發展以農家客棧、農家餐飲和採摘園爲重點的農業旅遊觀光區。三是依託北外環和東格鐵路過境,依託鐵路貨運碼頭建設,大力發展以專業市場、礦產流通和物流中心爲重點的倉儲物流配送區。四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開闢城鎮“四縱四橫”交通網絡,構建“四縱四橫”產業框架。

第一、一些建議

一是加大全市農業資源的科學整合利用。通過優化全市農業生產力佈局,建立完善的農業市場體系和完整的農業信息網絡交流平臺,全面整合全市農業生產、加工和流通力量,建立產業聯動機制,建立農產品價格預警機制,全市形成了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農業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圍繞培育新型農民,制定全市新農村人才建設規劃。通過實施提高新型農民素質戰略和城市人才服務農村戰略,加快城市農村實用人才、涉農專業人才和農村基層管理人才建設,爲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加大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品牌建設。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現實選擇。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調動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

經濟辦調研報告篇2

2014年1—10月份石人鄉經濟社會發展

情況報告

2014年以來,石人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縣委“主攻一園、決戰兩區、推進三化、打造四新”發展戰略,以“二次創業”總抓手,堅持以“發展、富民、保平安”統領經濟發展全局,以“立足靈山道教文化,打造生態旅遊強鄉”爲主推力,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初預期目標,繼續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的發展態勢。

過去的十個月,全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xxx萬元,增速達到xx%;完成地方財政收入xx萬元,超額完成xx萬元;人均純收入xx元,增速達到xx%;完成固定資產投資xxx萬元。糧食總產量xxx噸,同比增長xxx噸,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xxx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xxx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及節能減排各項任務嚴格控制在縣政府下達的指標之內。具體情況是:

一是抓招商引資,增強發展效益

我們聚焦主導產業、配套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瞄準龍頭企業,有針對性、選擇性地招商,全年確保引進工業項目3個以上,其中投資過5000萬元入園項目2個,力爭引進投資過億元入園項目1個。引進金融機構3家,投資6000萬元。同時加強對已簽約項目的服務工作,促使百川實業、玉成實業兩個入園項目早日開工建設,加大對華順物流、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國邦物流等重點企業的服務力度,增強經濟發展效益;對創巖標準件廠等四家微型企業加強服務,幫助企業融資100餘萬元,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截止目前,巳引進的企業有上饒市路澤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等。上半年完成財稅1280萬元。

二是抓項目建設,增強發展後勁

我們精心包裝好石人溫泉、觀光農業等旅遊項目,力爭擠進市縣籠子;繼續服務好國家重點工程京福高鐵建設,巳基本完成毛宅、杉樹兩個安臵小區的道路硬化及排水排污工程;完成了鄉門口至沿河大道的道路路基建設、青山中橋建設設計預算及招標前期準備工作、啓動自來水廠建設、農業技術推廣綜合站建設等;完成了約二十公里的村級道路硬化;部分“一事一議”中央財政獎補項目正在實施當中。

三是抓農林產業,夯實社會經濟基??

我們高度重視第一產業生產,加大資金投入,今年以來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土地流轉加速,篇承包水田種植達1000畝,西瓜種植800畝,茶葉200畝,第一產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xxx萬元。深入實施“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工程,新增造林面積萬畝以上,新種樹木1600畝。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發展,完成國家小農水重點縣項目二期工程,啓動實施黃市防洪工程。突出搞好大坳水庫飲用水源地和鄉村飲用水源地環境集中整治,做好縣城飲用水源日常監管工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大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野生動植物等保護力度。加強信江河、櫧溪河、饒北河、茗洋湖生態保護

四是抓民生工程,融洽幹羣關係

我們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確保新農保覆蓋面保持在90%以上,新農合參合率達95%以上;我們繼續幫助符合條件的農村困難家庭實施危舊房改造,同時對未納入低保的貧困家庭和遭遇天災人禍的困難家庭實施特別救助;我們大力實施貧困村整村推進,積極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項目,力爭年內帶動100戶以上農民增收;我們紮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爭取創建市級文明村兩個;我們紮實推進衛生教育事業發展,年內完成中學改造工程,中心國小標準化建設維修工程及衛生院綜合大樓前期準備工作,同時爭取一個公辦幼兒園建設項目;我們積極推動文化惠民項目,推動全民健身,年內興建村級農民活動場所四個。

五是抓秀美鄉村,促進城鄉一體化。

我們一是以全縣開展“清潔工程”爲契機,初步建立了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今年以來,我們重點清理了房前屋後、村莊里弄小巷、道路兩旁、河流兩岸等區域廢棄物,大力開展了以石人景區、石臨公路、沿河大道、石人河河道爲重點的環境衛生整治。截止目前,全鄉共清理房前屋後、村莊周邊、道路兩旁、河流兩岸等垃圾共計700餘噸,興建科技環保垃圾焚火爐四個、聘請保潔員59名,新增垃圾窖89個,購買大垃圾桶600餘個,小垃圾桶餘個,新增運輸垃圾平車49輛,總投資逾120萬元。同時全鄉共成立村級理事會53個。二是紮實推進四個新農村示範點工程建設;目前,全鄉四個新農村示範點巳完成方案制定,“三清四改六普及”巳完成80%以上。拆除戶外廣告120條,加快改造“城中村”、“城郊村”,加強戶外廣告、出店經營、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專項清理整治,以新農村示範點建設爲標準規範全鄉農民建房工作,促使農民建房統一佈局、規範有序。

石人鄉的經濟社會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與其它鄉鎮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存在的問題仍然較多。一是經濟實力薄弱,財力嚴重不足。2014年全鄉gdp爲xxx萬元,地方財政收入xx萬元,人均gdp僅xxx元,人均財政收入僅xx元,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規模在全區都處於中下水平,由於經濟總量小,可用財力弱,導致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正常運轉都十分困難。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我鄉工業的規模和比重太小,商貿不發達,農業比重明顯偏高。三是產業發展整體水平不高。雖然石人油茶、石人大蒜形成了規模,但還侷限於千家萬戶的發展模式,大戶的帶動作用不強,信息流通不暢,產品的產量、質量參差不齊、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範圍十分有限,抵禦風險的能力不強,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四是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各村供水設施亟需技改,場鎮防洪能力較弱。水利設施不配套,年久失修。一方面鄉黨委、政府雖然擠出有限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但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不夠,影響了全鄉經濟質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於區位劣勢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缺乏投資競爭力,使得開放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難度增大。五是遺留問題較多,維穩壓力大。石人鄉有文化之鄉的美譽,名山名人多,但又是貧困的邊遠鄉,大多數人的素質不高,遺留問題較多,欠帳較大,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儘管我們經過四、五年的努力,解決了不少問題,還了不少債務,但離羣衆的要求還有差距,矛盾依然較突出,信訪、上訪、鬧訪仍然時有發生。六是社會事業有待進一步發展。農村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念還未從根本上轉變,鄉衛生院、村衛生室醫療條件較差,不能滿足羣衆的要求;農村文化比較匱乏;羣衆綜合素質較低,職業技能較差,求生的技能不高等現實問題較爲突出,迫切需要解決。

針對以上問題,2015年石人鄉黨委、政府將以“二次創業”爲統領,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主攻一園、決戰兩區、推進三化、打造四新”發展戰略,找準“策應靈山旅遊開發,打造生態旅遊名鄉”定位,着力“招商引資、民生工程、社會穩定、生態文明、組織建設”五項工作,穩中求進、穩中有爲、穩中提質,努力爲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實現財稅收入xxx萬元,增長xxx%;固定資產投資達xx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xxx元,人口自然增長率及節能減排各項任務嚴格控制在縣政府下達的指標之內。

同時,加強自身建設,面對新的形勢、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我們將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全力打造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要重學習,善用新視角審視形勢。精運作,善用新思維謀劃工作。破難題,善用新辦法化解矛盾。堅持以人爲本,像走親戚一樣走基層,像待親人一樣待羣衆。把爲民作爲不懈追求,尊重羣衆意願,盡心做好事、辦實事;把便民作爲努力方向;把惠民作爲首要職責,推進公共資源向民生領域傾斜、向弱勢羣體覆蓋。治政從嚴,依法依規。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法律監督。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堅持按照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辦事,積極兌現各種惠民政策和鼓勵發展的優惠政策,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積極打造陽光政務,擴大羣衆知情權,推進公開化,以良好的形象取信於民。

總之,我們全鄉會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一馬當先的闖勁,紮實苦幹,開拓進取,煥發昂揚鬥志,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現“十二五”規劃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經濟辦調研報告篇3

“稅收分析是稅收管理的眼睛。”稅收分析在推進稅收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過程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時期稅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標的轉變,要求稅收分析不能侷限於稅收計劃完成進度分析,更應該注重從經濟稅收關係角度認識稅收職能和目標實現的關聯度。下面就xx縣經濟稅收協調發展作初步分析與思考。

以xx年爲例,對xx縣域經濟發展和地方稅收概況作如下分析

從以上分析情況看,xx縣域經濟發展和地方稅收的關聯十分緊密,呈現出以下特徵:

(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增強gdp的稅收能力。

經濟發展是地方稅收的源泉。因此,要在不斷加速擴張經濟總量的同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着力形成以農業爲基礎、工業爲主導、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一在工業經濟方面,主打“三類經濟”,即圍繞建設好“三個基地”(全省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全省碳酸鈣新材料產業基地、全省最大的大理石板材加工基地),主打“石頭經濟”;圍繞創建好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推動產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可持續發展,主打“循環經濟”;圍繞發揮好品牌和產業基地優勢,主打醫藥食品產業經濟。

二在農業經濟方面,瞄準“多樣、精緻、高效”農業方向,做大規模、做足特色、做深加工,形成百名大戶、千戶農莊、萬畝產業的發展格局,打造全省知名的現代農產名縣。三在現代服務業方面,要加快旅遊產業、現代商貿業的發展,強力推進新興服務業發展,努力構建省級區域性物流中心。四在非公有制經濟方面,應當在繼續推進工業核心化戰略的同時,注重使非公有制經濟在質和量上都有一個實質性的提升,如圍繞三大支柱產業扶持有配套的非公有制企業,實現產業的科學佈局和分工,搞好產業輻射,延長產業鏈,形成生產要素互補、上下游產業配套、合理分工的產業佈局,使非公有制經濟對縣域經濟的貢獻更好地從地方稅收上體現出來。

(二)按照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立足產業集聚集羣抓好項目建設,壯大經濟稅源規模。

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羣是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稅源規模壯大的最重要途徑。積極對接昌寧高速的開工建設,廣昌到吉安高速的啓動,衡茶吉鐵路的東延,規劃打造“四大重點區域板塊”,即新老城區及周邊統籌發展區域,藤田、陶唐產城融合統籌發展區域,龍(龍岡)上(上固)君(君埠)旅遊產業統籌發展區域和全省知名農產名縣統籌發展區域。

(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保持地方稅源可持續增長。

一是立足招大引強上項目。圍繞我縣的資源優勢和初步形成的三大產業基礎,瞄準國內500強、上市公司、央企、科研院所招商,着力引進固投5000萬元以上項目。二是是突出招商重點。在打通連接長三角、珠三角、閩西經濟區交通大動脈的基礎上,加強形勢分析和監測,主動承接產業轉移。三是加大外資引進力度。篩選一批傳統優勢企業、一批成長型企業、一批服務業企業,重點扶持,促其改造升級、靠大聯強、做大做強,打造一批行業“小巨人”。

(四)加大地方稅收管控力度,實現經濟稅源向稅收的轉化。

經濟是稅收之源,要使經濟稅源有效轉化爲稅收收入,必須通過強化稅收管控實現。一是嚴格依法治稅。堅持“依法徵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防止和制止越權減免稅”的組織收入原則,認真執行各項稅收政策,嚴格組織收入紀律,健全完善“稅收經濟分析、企業納稅評估、稅源監控管理、稅務稽查”四位一體的橫向互動機制,加大稅收違法懲治力度,規範納稅行爲,大力組織稅收收入。二是加強稅源監控。加強基礎性管理,落實稅收管理員制度,進一步夯實徵管基礎。針對不同納稅人,進行科學分類管理,對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實行重點監控,對新建、續建重大項目專人跟蹤管理,分級監控。

加快徵管信息化應用進程,進一步整合稅收徵收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徵管質量和效率。加強稅源調查和分析,研究收入增減變化的情況及原因,分析稅收與經濟結構關係,準確把握稅源變動。三強化社會綜合治稅。大力落實江西省稅收保障辦法建立健全以“政府領導、財政牽頭、部門配合、司法保障、信息支撐、社會參與”社會綜合治稅體系,積極構建協稅護稅網絡,形成政府依法管稅、稅務部門依法徵稅、納稅人依法納稅、社會各界綜合治稅的良好局面,形成強大的稅收徵管工作合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爲大家帶來的7篇《最新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

經濟辦調研報告篇4

根據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爲促進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助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郝德恆同志帶領下,深入xx縣、宣漢、xx區和市本級相關文化單位、企業,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狀況

全市目前文化隊伍共有35913人,其中:文廣系統3787人、社會科學界會員26026人、各級文聯機關及會員6122人;本科以上學歷佔45.6%,副高職稱以上佔2.5%;35歲及以下人員佔17.2%,50歲以上人員佔34.3%;具有一定聲望的專業戲劇編劇、曲藝作者、舞美編導10餘名,民間藝術大師2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人),非物質文化藝術傳人214人、羣衆文化藝術工作者462人。在文聯所屬協會會員中,有國家級會員63人,省級會員157人,市級會員1880人,縣級會員4000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3萬餘人,文化產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數量不詳。

二、問題成因

總體看來,在各級黨政的重視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來雖數量有所增加、質量上有所提升,但與建設“文化強市”對文化人才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養培訓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養培訓的氛圍不濃,政策支持不夠,沒有設立文化人才建設專項基金。對發展潛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沒有在遴選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培養。二是各文化部門、單位由於受經費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對業內人才的培訓幾乎爲零,即使有也多數以會代訓,存在層次較低、針對性差等問題,導致文化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流於形式,考覈、管理不嚴。其原因是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在決策層面,存在重設施、輕人才的現象。在管理層面,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從年齡結構看,文化隊伍總體年齡偏大,特別是鄉鎮文化站人員平均年齡在46歲以上。一些學科和專業人才斷層現象比較突出,40歲左右的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佔比達80%以上。從專業結構看,戲劇、舞臺藝術、文化經營管理、網絡技術、圖書情報信息等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大多數文化單位存在編制滿員而專業人員短缺的現象。市藝術團由於缺乏創作、編導、主演、主奏人員,致使難以推出新劇目及精品劇目。市文化館因爲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力量薄弱,嚴重製約了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經營者大多數文化程度偏低,經營理念和手段落後,複合型人才、新型產業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業,原創動漫項目也處於空白狀態。從知識結構看,有的學科和專業人才學歷層次偏低。全市文廣系統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僅佔18.4%。文化人才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體制和編制所限,需要的人才進不來,非專業人員出不去。二是文化專業人才少導致僅有的專業人才工作繁忙、疲於應付,難以進修深造;文化部門、單位只有依靠僅有的專業人員應付工作,難以實現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更無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三)人才分佈不均衡。調查顯示,我市傳統文化人才所佔比例遠多於現代傳媒和文化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數向市本級xx縣級聚集,鄉鎮、村級爲數甚少,多數鄉鎮甚至沒有文化專幹從事相關工作,對於開展豐富多彩的基層文化活動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鄉村文化設施落後,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匱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隊伍來源較雜,科班出身少,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比例不高。二是“進人難”。高層次人才引不進來,自己培養的人才又難留住。一些有發展潛力、小有名氣的人才覺得在市上工作發展空間小,沒奔頭而往往選擇離開。三是“大師”少。在全省或全國知名的文化人才較少,大師級文化領軍人物不多,導致達州文化難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國。因編劇、導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師級本地人才缺乏,開展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演展還得到外地僱人。報業、廣播電視缺乏宣傳策劃人才,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緊缺,特別是文化建設急需的領軍人物、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能力強的複合性文化人才嚴重匱乏。主要癥結在於人才培養、使用、引進機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強。我市文化管理人員多數是由行政單位調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較少。特別是大部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主要負責人還沒到位,執法人員到位緩慢。省編辦覈定我市執法事業編制100名,目前只到位45人,現有執法隊伍中不具備執法資格的55名工勤人員因各種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響文化市場培育,特別是文化事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文化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主要原因在於管理體制不順。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設領導小組,把文化人才建設納入人才建設總體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範圍,對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有關問題定期研究、切實解決。認真落實好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聯繫文化人才建設制度,並把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納入對人才管理部門和文化單位領導班子年度考覈內容,形成齊抓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濃厚氛圍和工作機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隊伍。一是在全市開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動態情況。二是加大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力度,配齊配強鄉鎮(街道)文化工作專職人員。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總量增加、結構合理、平衡發展。三是加快文化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儘快完成市、縣綜合執法隊班子配備,及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化綜合執法人員,保證執法工作正常開展;按川編髮〔20xx〕67號文件第三條規範人員管理之規定,切實安置好全市文化綜合執法機構現有55名工勤人員。

(三)加強培養,提升素質。一是抓緊引進和培養一批善於開拓文化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擴大影響的典型人才,爲達州文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強化繼續教育培訓。全面推進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加強管理、嚴格考覈,將繼續教育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掛鉤。通過對鄉村社區羣衆文化人才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通過舉辦各類特色文化節慶活動,讓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擔文化重點工作、重大課題項目,採取下基層採訪、演出、體驗生活和外出參加各類賽事活動等讓中青年文化人才經受鍛鍊、增長才幹;通過與名人合作、跟大師學藝,培養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師。採取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民間文化人才,延續傳統文化項目的傳承。三是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文化人才機制。支持全市文化單位與省內外高等院校、機構建立聯合培養基地,鼓勵四川文理學院、市職業技術學院和中職學校開設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傳統工藝美術等專業,支持學院與文化企業、園區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養基地。四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積極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文化工作者成爲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範者。

(四)加大宣傳,營造氛圍。一是創新人才觀念。遵循文化產品創作和文化人才成長規律,珍惜、愛護、用好文化人才,創造寬鬆包容的良好社會環境,增強文化人才集聚效應。二是繼續開展“德藝雙馨”文化名人評選工作,努力培育、包裝在全省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協調各新聞單位,對文化領域有影響的拔尖人才和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宣傳。積極做好中央、省、市各級各類獎項的推薦選拔,對獲獎者進行大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氛圍。加大對重要創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對全市書畫、攝影、戲曲劇本、小說散文、歌詞歌曲、動漫動畫等文化藝術創作進行彙總梳理,對優秀作品通過書畫展、專場彙報演出、作品研討會等形式,大力向社會宣傳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機制,確保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在文化建設資金中設立文化人才培養專項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引進、扶持、激勵等,做到專款專用。二是設立文藝創作政府獎(如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社會科學等門類的政府獎),用於獎勵那些在學術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藝創作上有重大成果、經營管理上實現較高經濟社會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設立民間文化藝術發展保護基金,對優秀民間文化人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予以適當獎勵,對一些缺乏市場、瀕臨滅絕的民間文藝項目和藝人進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寬人才項目經費籌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辦法,鼓勵文化企業加大對文化人才開發的投入力度,構建政府、用人單位、社會和個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六)完善機制,強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在選人上不拘一格大膽選拔,對文化事業單位的缺編,一律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人才,提升專業技術人才在文化隊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膽使用,特別是對有實踐經驗和突出成績的中青年業務骨幹加壓加擔,讓專業人員提拔使用有機會、職稱晉升有崗位、幹好事業有奔頭。二是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把文化領域人才引進納入“千名碩博進達州”人才計劃範圍,重點引進文藝名家、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用待遇、事業、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引入多元激勵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鼓勵勞動和創造爲目的,加大對人才的有效激勵。注重事業激勵。積極爲文化人才施展才華、創造業績提供舞臺,讓他們在事業上有奔頭,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勵。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保障機制,讓人才價值在勞動分配中得到充分體現。對特殊專業崗位上的優秀拔尖人才,在現有事業單位薪酬框架基礎上,探索建立優秀文化人才社會化聘任制度,並提供市場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實現“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注重榮譽激勵。通過評獎、授予榮譽稱號等多種方式,激發文化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榮譽感。注重情感激勵。在政治上引導、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職稱上優先、生活上關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達州的溫暖,從而更加自覺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環境下流動。完善流動人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事代理、資格認證等制度,消除其後顧之憂,使這些人才能夠在相對完備的社會保障條件下有序流動。

經濟辦調研報告篇5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和部署,爲紮實推進“三進五大”活動的有效開展,12月5日至元月15日,我先後四次深入xxxx鎮,組織召開了幹部座談會,考察了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及城鎮化發展現狀,慰問了部分老黨員和困難羣衆,回訪了結對幫扶的“窮親”,並全面瞭解該鎮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查找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和思考了對策措施。

一、“三進五大”活動概況

根據活動方案的總體安排,我和xxxx鎮主要領導同志深入農村,到羣衆中去,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幹農家活,開展調查研究、組織政策宣講、解決羣衆困難,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爲民解憂,多項措施密切幹羣關係。爲進一步瞭解羣衆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我結對幫扶的11戶“窮親”進行了回訪,給他們送去了慰問的大米和食用油,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在走訪慰問中,我主動參與信訪接待,爲基層羣衆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困難。在喻家塔村開展慰問時,我瞭解到部分60歲以上的老人由於戶籍更正、二代身份證換髮不及時,沒能領到這次適齡老人基礎養老金。爲此,我安排xxxx鎮負責同志,督促派出所搞好戶籍證明材料,及時向人社部門補領基礎養老金。在考察xxxx珠寶公司時,公司反映加工技術有待改進,我立即給經濟局聯繫,在20xx年的技改擴能項目中予以扶持。

深入羣衆,多種形式收集社情民意。爲全面瞭解xxxx鎮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社情民意,我通過召開鎮幹部座談會、組織村幹部訪談,以及開展問卷調查等形式,調查研究鎮村發展思路和措施、城鎮化發展的困難、“三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入瞭解農民對國家政策的瞭解程度、村幹部待遇問題、農村土地流轉、留守老人贍養和留守兒童的教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瞭解“三新”活動開展情況,瞭解村支兩委換屆選舉和基層黨員服務發展的情況,熟悉了農村工作實際。

潛心調研,多種途徑學習先進經驗。我考察了聖水茶場、康華建材、秦家河礦業等規模企業和在建企業,體驗了企業家們創業的艱辛,分享他們創業的酸甜苦辣,並勉勵他們積極奮鬥,艱苦創業,爲縣域經濟發展坐貢獻。參觀了施洋路社區,對新形勢下推進基層黨建創新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參觀了計生服務中心人口信息綜合平臺,對新形勢下的計劃生育工作有了新的瞭解。

研究討論,多項建議促進經濟發展。在xxxx,我參加了黨委政府 “三新”活動研討會,每位同志結合工作實際,對xxxx的發展提出了很多科學、合理的意見建議,鎮黨委表示將吸納好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下一階段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規劃,我深受啓發。

二、xxxx鎮經濟社會發展現狀

xxxx鎮是竹山西部的經濟、文化和物流中心,地理環境優越,交通條件便利,礦產資源豐富,是著名勞工大律師施洋烈士的故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湖北省第二屆楚天明星鎮、省級文明鎮、國家級扶貧連片開發和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鎮、竹房城鎮帶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建設區域中心鎮。全鎮鎮國土面積188平方公里,轄28個村、1個居委會,20724戶64977人。

1、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xx年,全鎮實現農村社會總產值16.77億元,工業產值8.27億元,財政收入1365萬元,招商引資46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1541億元,新增年銷售收入100至500萬元的中小企業17家,輸出勞動力1.4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92元,主要收入來源爲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收入。

2、產業結構調整情況。

xxxx爲傳統農業大鎮,在穩步發展農業的基礎上,工業、商貿和旅遊業也獲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生態有機茶、塑料製品、珠寶飾品和建築建材四大核心產業。農業主要以種養殖業爲主,有以茶葉、林特爲主特色產業基地3.5萬畝;有優質花生1.6萬畝;盛產優質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花生、生豬、畜禽水產等農副產品。重點企業15家,個體工商戶3000多家,超市26家,從業人員萬餘人,商貿市場輻射縣內外消費羣體25萬人,年交易額達15億元。旅遊業爲該鎮輔助產業,女媧山風景區是國家3a級景區,目前正開展風景區二期工程建設。

3、基層設施建設情況。

全鎮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車裏程315公里,並全部納入養護;建村級水廠3座,安全飲水點19個,受益人口3.6萬人;完成三改一建”配套建設3500戶;設垃圾處理點2個,排污網健全;集鎮工業園區、商貿流通區、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齊全;29個村都配備了黨員羣衆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廣播電視、移動電話實現村村通。

4、公共事業發展狀況。

全鎮有學校19所,幼兒園2所,在校學生總數1.3萬人人,教師389人;有敬老院2個,有中心衛院1個,村級衛生室29個,農業科技服務單位2個,農業技術人員26人。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研掌握的情況看,xxxx鎮經濟社會發展雖取得較爲顯著的成績,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存在較多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鎮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較大。

影響該鎮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區域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農戶自身因素等。就自然因素而言,xxxx鎮轄區29個村(場、社區)中有 個村位於305省道竹房城鎮帶沿線,經濟條件較好,但其他 個村都位於南、北部山區,基礎設施改造難度較大,人畜飲水、電力電網、通訊設施等基礎設施相對落後,導致與305省道沿線各村發展不均衡。就制度和政策因素而言,一方面隨着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林牧漁、第二三產業共同發展,農民職業發生分化,促進了城鎮居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貧困村仍然保持了傳統的“糧豬”二元經濟結構,產業發展落後,沒有形成一村一品、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農戶自身因素方面,家庭人口數量、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個人能力等因素也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農業結構調整困難,增收致富渠道單一。

xxxx鎮主要以茶葉爲支柱產業,輔助發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產業結構較爲單一,沒有形成開放型和多元化經濟模式,未能形成農業產業化大格局。市場培育相對滯後,雜糧、綠野山珍等特色農產品“難出去”,產、供、銷脫節的局面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農民從中獲益不明顯。同時,產業結構調整資金不足、農村基礎設施滯後、市場信息不對稱、留守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等也是制約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從而影響了農民增收致富。此外,農民思想不夠解放也制約了致富增收,以土地流轉爲例,村民普遍比較看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個體經營性較強,缺乏大規模經營意識,加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機制的缺失,農民缺乏衣食保障,外出務工。

經濟辦調研報告篇6

安遠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安遠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臍橙、生豬、食用菌、蔬菜、油茶和紙業原料林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爲加快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農民收入,提升全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近期,我們對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情況開展了調查。

一、安遠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安遠縣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總目標,以農民增收爲中心,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爲重點,以農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爲動力,以貫徹落實黨的農村政策爲保障,努力推動安遠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穩步發展。

(一)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六大特色產業漸成規模。通過立足市場,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建設,堅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產業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體系完善、結構合理、佈局科學”的果業(加工橙、臍橙)、生豬兩個產業確定爲農業優勢產業,食用菌、蔬菜、油茶、紙業原料林等四個爲特色產業格局。目前全縣已開發果業面積38萬畝,其中無公害臍橙31萬畝,加工橙3。69萬畝;水果年產量達25萬噸,其中臍橙22萬噸;全縣生豬出欄16萬頭,生豬存欄13萬頭;以珍稀品種爲主的食用菌5000萬袋,其中工廠化生產4500萬袋;全縣蔬菜種植面積2。8萬畝,其中大棚栽培模式的種植面積2萬畝;西瓜種植面積5萬畝;全縣現有油茶林面積2、85萬畝;全縣紙業原料林面積達5萬多畝。據統計,20xx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979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95300萬元,林業產值13200萬元,漁業產值4899萬元,牧業產值36400萬元,分別增長8。5%、 9。5%、8。8%和4。2%。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39元,同比增長9%。

(二)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產業化經營紮實推進。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幾年來,安遠縣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通過實施產業帶動、項目帶動戰略,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狠抓龍頭企業上檔升級,使農業產業化鏈條不斷延伸,農產品基地面積不斷擴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據調查,20xx年新增12家臍橙打蠟分級包裝銷售企業,至此,全縣擁有安聖達、贛州王品、養生堂、金豐利、仙人峯、祥源等40家加工企業,40條生產線,日加工能力達到5000噸以上;20xx年新增貯藏庫、氣調庫40000平方米,全縣貯藏保鮮能力達到8萬噸;20xx年出口臍橙8。1萬噸,出口額達到5296萬美元;全省第一家引進橙汁加工企業—養生堂基地果業有限公司。多年來,我縣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積極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據調查,我縣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以生產銷售型、農產品加工銷售型、技術指導銷售型三種類型;目前,全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註冊登記共有97家,專業合作社已基本覆蓋果業種植、食用菌、生豬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近幾年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踐證明,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調查,全縣以臍橙、食用菌、生豬三大產業加工企業爲主的龍頭,產值500萬元以上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8個,涉及果業、食用菌、生豬等加工品種,其中2個是省級龍頭企業,4個是市級龍頭企業;目前全縣8個產值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年總產值達5。6147億元、現有固定資產17290萬元、上年上繳稅收1389萬元、上年企業利潤5657萬元。

(三)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實施,推動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安遠縣積極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狠抓質量管理,無公害生產栽培技術得到了全面推廣,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臍橙簡易貯藏、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無公害生產技術,建立完善農業檢測中心,加強了農產品的監測檢測,全縣農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目前,全縣無公害臍橙面積13。6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臍橙)標準化生產基地12萬畝;臍橙(2個柚子基地)出口種植基地17個,面積5。34萬畝,成爲無公害生產基地、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贛南第一縣;全縣通過江西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驗收備案的出口加工企業15個;“三百山”臍橙獲得了國家“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江西省名優產品”和“中華名果”等稱號,在中國贛州臍橙節品質評比中榮獲“贛南臍橙王”和“贛南臍橙金獎”稱號;“金寶牌”小南瓜、甜瓜、小青瓜等評爲中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東江源良種豬場、鳳山食用菌生產基地分別評爲無公害基地;20xx年江西王品公司生產基地獲得了有機臍橙轉換認證證書,有機轉換認證面積1591畝。

(四)全縣農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目前,全縣發展果園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萬餘畝,主要分佈在三百山鎮、欣山鎮、車頭鎮、孔田鎮、鶴子鎮等鄉鎮;20xx年全縣共修復水毀河堤35處,修復水坡、水圳120座(處),維修灌溉渠道110條(260處),新建果園山塘、農田灌溉山塘46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00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0xx畝,新增旱澇保收面積1500畝,改造中低產田1000畝,完成投資5000餘萬元,完成土石方120餘萬方,實現改水受益人口0。7萬人;全縣已建成沼氣池25000個,20xx年全縣農業機械補貼404。49萬元。

二、安遠縣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行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已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現代農業發展上缺乏優惠、扶持政策。據調查發現,近幾年安遠縣加大了對農業產業發展的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於實際需要,對發展農業上應有的優惠扶持政策只停留在文件材料上,沒有真正的把農業資金用於發展現代農業方面,沒有發揮其效應。如今我縣現行的農業管理服務體制致使全縣農口各部門各自爲政,各涉農部門之間工作溝通少,農業信息不流暢,導致部門之間在工作上難以統籌協調。一是現行的農口系統技術指導人員出現了人才斷層、知識老化的現象,技術服務指導跟不上現今的農業發展,致使農技幹部作用發揮不充分,全縣各鄉鎮農技人員大多數的工作重心集中在鄉鎮中心工作,無心也無力地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二是農業幹部和農技人員不善於學習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管理知識,滿足於現狀,對農業發展的思考不多,農技服務水平不高;三是全縣農業專項資金整合度較低,發揮效益不夠,政府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不夠深,重視不夠,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種養大戶的支持不夠,使企業、合作社、種養農戶在發展、擴大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效益不明顯,帶動性不強。據瞭解,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方面上存在着思想不夠解放,經營管理服務觀念比較落後。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和農業產業項目不多,規模不大,檔次不高,深加工企業少,經濟效益不大,知名品牌較少。新型經濟組織帶動能力弱、投入資金有限、經營範圍小、財務管理基礎薄弱、扶持政策較少且滯後等方面抑制了發展。全縣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沒有建立完善,運行機制不到位,基本上還處於一種自發銷售的狀態。產、供、銷一體化鏈條不緊,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銷售體系。

(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差,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目前,安遠縣基礎設施對發展農業的支撐作用不強,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局面未根本改變。據調查,一是全縣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中型水庫僅有2座,100萬立方米以上的小(一)型水庫4座,10萬立方米以上的小(二)型水庫28座。二是水利管理關係未理順,水利設施設備的作用發揮不大。有絕大部分部分水庫的放水設施和灌溉渠道配套不完善。我縣臍橙產業常年因缺水導致產量下降,現全縣果園普遍在果園建有蓄水池,但還是不夠果園需水量,滴管設施遠遠滿足不了正常的生產管理,節水工程開展工作範圍還不夠大,制約了當前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農業投資渠道不寬,本級投入不足,農業發展資金使用效益還不高。近年來,安遠縣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投資渠道單一,主要依靠國家、市級農業項目資金,縣級財政投入未達到中央關於“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於上年”的要求。在農業項目建設的投入上渠道不寬,對爭取的農業項目資金也沒有很好的統籌協調,資金使用效率低。農民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不高,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三、幾點建議

(一)加快農業科技轉化,轉變增長方式,合力推進效益農業。一是要增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示範基地的科技帶頭作用,致力於改良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方法,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二是大力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提高適用技術的轉化效率。充分發揮農業示範基地的帶動作用,抓好大面積生產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贛州市十大農業技術、簡易貯藏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農業科技示範戶”建設,增強科技入戶能力。三是加強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各涉農部門應加強與上海農科院、江西省農科院、華中農大、江西農大等科研院校聯繫。四是加強農技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農技人員的服務指導能力,增強農技推廣活力,提升技術服務水平,抓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將現行分散的各鄉鎮農技推廣資源整合,建立鄉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同時要加快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的步伐,使他們走出傳統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的侷限,掌握適合農業結構調整的新技術,強化農技推廣的有效性,吸收農業學院的大學生充實到農技推廣隊伍中來,提升農技推廣技術指導素質。

(二)依託銷售網絡,加快優勢產業開發,大力構建品牌農業。一是積極打造農產品品牌。要充分利用已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國內大中城市建立的銷售網絡,打響三百山臍橙知名度。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促進農業與加工業的整合。通過招商引資或引導地方能人開辦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農產品深加工,促進農副產品上規模、上水平、上檔次,提高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延長農副產品銷售鏈,進一步拓展農業發展空間。

(三)創新農業管理和農技服務體制,加大農業發展資源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發展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緊緊抓住安遠縣面臨的各種發展機遇,結合實際,儘快對全縣農口單位進行整合,強化農口系統的統籌和協調,同時要利用我縣在果業、生豬等方面的優勢,成立農業特色園區,以農業科技園區爲載體;要整合上級農業專項資金,要加大對規模農業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把農業發展資金與現代農業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把上級支農資金用好用活,使其發揮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安遠縣傳統農業的優勢和特色,創新農業發展機制,爲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一是要完善農村土地流轉辦法,要從政策上支持農村土地向大戶集中,實行集約化經營,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現代農業中的基礎作用。二是農業項目建設要緊密結合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的發展,避免重複投資,充分發揮農業資金效益。三是從資金、稅收、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扶持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進行集約化和產業經營。四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制定積極的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投入到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上。五是要把龍頭企業作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積極支持安聖達公司、天華現代公司、雙孢胎有公司等龍頭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擴規上檔,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對農業產業項目的組織、策劃、生產管理,充分發揮其帶動示範作用。

(五)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力度,增強農業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使農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措施。要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爲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好時機,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變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和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狀況,既是廣大農民羣衆的迫切願望,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