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優秀範文三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1.27W)

       國強則民強,國富則民富,國家昌盛則民族亦昌盛。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優秀範文三篇


篇一
 

xx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總人口5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2.4萬人,耕地面積782.2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近年來,xx轄區內國有商業銀行、農發行、城鄉信用社及其分支機構、郵政儲蓄銀行等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立足xx市情,按照“信貸支農、支付助農、信用惠農”的思路,積極貫徹落實中省“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不斷實現金融服務科學化、創新化、規範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一、現狀與成效
 
(一)突出窗口指導,提高“三農”信貸政策執行力。人行xx中心支行、xx銀監分局,積極貫徹落實中省有關“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先後制定出臺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規劃》、《關於推進全市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xx市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金融支持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指導意見》、《加大金融支持城鄉統籌發展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意見》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指導意見。並結合xx“三農”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設施農業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等支持措施。同時,人行xx中心支行作爲管理機構,積極探索信貸政策窗口指導的有效途徑,以35個信貸政策監測基點爲平臺,將涉農信貸投放納入信貸政策導向評估考覈體系,對金融機構“獎優罰劣”,引導轄區內涉農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XX年12月末,涉農貸款餘額爲306.78億元,佔各項貸款比重49.18%,當年新增14.68億元,佔各項新增貸款比重18.47%,有效地落實了中省各項惠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發展。
 
(二)提升服務水平,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xx各級金融機構以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爲突破口,持續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建機制。人行xx市中心支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一項工作、一名領導、一隊人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五個一”工作機制,出臺了《關於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召開了全市銀行卡助農取款推進會。通過應用非現金支付工具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關於農業生產補貼、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既減少了國家補貼資金髮放環節,又擴大了農民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還防範了補貼資金被擠佔、截留等風險,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逐步成爲全市農民獲取金融基礎服務的有效補充。
 
二是強宣傳。以金融機構爲主體,在廟會、集會上通過發放年畫、宣傳摺頁、宣傳紀念品、有獎問答、現場解答、懸掛宣傳條幅等方式,使農民羣衆對銀行卡有了基本的瞭解。同時,中支與金融機構攜手,組成志願者隊伍,開展“面對面”宣傳,提高參與度。316名團員青年組成央行青年志願者隊伍,定期進村入戶,宣講使用銀行卡的方便,並通過現場髮卡等形式,提高農民羣衆對銀行卡的持有率。五年來,中支通過從點到面、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宣傳方式,累計組織開展了“央行支付、中流砥柱”、“暢刷銀聯卡,享受好生活”、“刷新生活,卡動五月”等主題宣傳活動105次,發放資料13萬份,惠及50多萬人次,使銀行卡知識走進千家萬戶,延伸到農村地區及打工地的“神經末稍”,增強了農民羣衆使用現代化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意識。
 
三是創建示範縣(村)。XX年,確定了xx縣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示範縣,流曲村爲示範村。人行xx中心支行指導xx支行指定縣域金融機構在全縣布放atm機35臺、pos機290臺,實現了自助設備在鄉鎮布放的全覆蓋,暢通了“三農”資金流轉渠道。截至目前,xx縣人均持卡量1.1張,持卡消費額佔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24.29%,受理銀行卡的商戶增長3.3倍,國家30多種補貼資金通過銀行卡發放,xx縣被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評爲“陝西省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優秀示範縣”。
 
(三)創新金融產品,加大支農力度。xx各級金融機構加快改革創新步伐,依託自身職能,不斷改善服務方式,拓寬服務範圍,創新服務產品,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突出特色服務,開展綜合試點。人行xx中心支行在全市10個縣(市)支行開展了“一行一特色”綜合試點工作,先後推出了林權抵押貸款、宅基地抵押貸款、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果庫庫存擔保貸款等新的抵押擔保貸款產品,涌現出了“銀行+擔保公司+農戶+公司”、“一折通”抵押擔保貸款等信貸模式,爲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經驗和借鑑。各縣(市)支行也根據當地實際,紛紛開發新的金融產品。蒲城支行設立了鄉長金融助理;華縣支行推行了“點單式”金融服務新模式;韓城支行落實“綠色信貸”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xx支行以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爲依託,創建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被納入總行國家級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的備選庫。多樣化金融產品解決了部分農戶和涉農企業融資問題。
 
二是以縣域產業集羣和工業園區爲切入點,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農行xx分行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服務對象,持續加大對“菜籃子”、“米袋子”、農產品物流、農業科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探索出了“大荔農戶貸款”、“xx農業產業化”等服務“三農”新模式。近年來,累計發放金穗惠農卡33.4萬張,佔到全市總農戶數的32%;累計投放農戶小額貸款10.6億元,受益農戶達2.9萬餘戶,建立惠農金融服務站近4000家,全市鄉鎮達到100%全覆蓋,先後爲200多戶中小微企業發放約19.8億元貸款,做到了“惠農天下,益農萬家”,先後榮獲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先進單位、羣衆滿意十佳單位等多項殊榮。
 
三是以“一村一品”爲載體,創建“信貸專業村”。郵政儲蓄銀行xx市分行充分發揮其營業網點90%以上分佈在縣及縣以下地方的優勢,以創建“規模化養殖專業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農產品收購專業村”爲突破口,大膽嘗試“信貸專業村”服務新模式,受到陝西銀監局的肯定並在全省範圍推廣“xx模式”。其具體做法是:針對種養殖大戶、個體農產品收購戶及微小企業主缺乏標準化、規範化財務信息的狀況,信貸人員通過走村入戶深入調研,科學制定信貸支持方案,並聘請村幹部爲信息聯絡員,配合做好信息溝通工作,貸款的申請、審批、發放都在當地,具有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優點,符合個體農戶和中小企業主需求特點。已累計爲全市百餘個專業市場、專業村提供資金扶持,放款戶數達4000多戶,爲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扶持。
 
四是推行“陽光信貸”,促進羣衆致富。陝西省農村信用社xx辦事處積極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和“富民惠農金融創新”三大工程,制定了《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五年發展規劃》,成立了公司、農戶、個人三大貸款營銷中心,推行全員深入農戶,開展專業化信貸營銷服務。各聯社在全市網點設置“陽光信貸”公示牌,實行“信貸服務五公開”,向客戶公開貸款種類、對象、條件、利率、審批程序等,提高了辦貸透明度。累計向42.72萬農戶發放貸款207.44億元,向976個農民專合組織發放貸款2.61億元,發放新農村建設示範園貸款24.65億元。同時,在轄區內10家縣(市、區)聯社設立了惠農資金兌付中心,代付涉農資金20餘項,累計代付資金總額60餘億元。10家聯社還設立了專門的創業促就業貸款服務中心,累計發放創業促就業貸款5.14億元,支持1480名返鄉農民工就業,走上致富道路,XX年被授予“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功勳單位”榮譽稱號。
 
(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出臺了《xx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三年規劃(XX-XX)》,召開全市各級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座談會,把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利用徵信知識宣傳週、3.15消費者保護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宣傳徵信知識誠信意識。人民銀行xx中心支行從信用信息服務入手,爲配合並推動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在農村地區持續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指導農村信用社累計爲97.4萬農戶家庭建立了經濟檔案,建檔面達82.56%;評定信用戶43萬戶,評級面達44.1%;創建信用鄉鎮25個,信用村732個,爲信用戶發放無需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12.26億元。中支團委組織開展了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戶評定工作,按程序選樹了55名農業產業化代表、大學生創業典範、青年創業帶頭人等農村優秀青年爲第一批信用示範戶,已向示範戶發放貸款上百萬元,支持青年創業發展。通過信用示範戶帶動,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逐漸形成,也促進了農村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發展。
 
二、困難與問題
 
近年來,隨着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持續實施,農村經濟日益活躍,對銀行信貸需求也日趨強烈,但是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與較爲完善的城市金融服務相比,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在量上差距較大。隨着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趨向多樣化。傳統農戶主要用於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性貸款比例大幅下降,個體、私營企業貸款劇增。但目前除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外,無論是農行、農發行還是農村信用社,對農戶和企業都設定了較高的信貸准入門檻,小額貸款對種養大戶及農村個體加工運輸戶,3萬元以下的授信額度則遠遠不夠,資金供求矛盾較爲突出,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隨着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地域範圍向外拓延,可以同時經營農村地區和城鎮地區金融服務業務。由於農村金融服務受限於自然條件,貸款風險大,成本較高,利潤較低,爲實現盈虧平衡,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在主觀上希望進一步拓展城鎮金融服務。當前對農村金融機構吸收的農村存款如何確保返投農村,仍然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因而縣域信貸資金向城市集中,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低於城市地區,由此造成農村金融服務“失血”較爲嚴重,加劇了農業資金的供求矛盾。
 
(二)農村金融服務網絡不夠健全。隨着金融體制改革,主要商業銀行在農村基層的網點撤銷,現有機構貸款權限上收,基本上不再辦理農戶貸款和一般性農業生產貸款。農發行作爲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主要發放糧棉收購資金貸款。農村信用社作爲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金融機構,主要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部分涉農企業貸款,但受資金限制,並不能滿足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的需求。郵政儲蓄銀行雖發放部分消費貸款,但尚處在起步階段,涉農信貸業務發展緩慢。同時,較高的金融市場進入門檻,阻礙了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難以形成完善的面向農村的投資體系,最終導致市場競爭不足,使得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動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三)金融服務品種有待進一步豐富。一是金融產品單一。目前,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仍沿用傳統金融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以傳統的存、貸、匯爲主,農村金融服務仍以現金爲主,信貸產品創新不足。尤其是近年來隨着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農村資金需求已經從單一的農業生產擴展到生產、消費、教育等,缺少金融服務創新,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支農貸款對象範圍狹窄。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對象侷限於農戶和農副產品加工個體戶,涉農貸款過度分散,向農業優勢產業帶、產業區域和“一村一品”示範村適度集中不夠,向與主導產業關聯度大的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不夠,拉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三是農村金融市場細分不夠。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對多層次的“三農”金融需求主體很少進行細分,對不同客戶往往採取相同的服務和管理策略,忽略了市場及客戶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涉農貸款投放的時段分佈與農業生產的需求銜接不緊、相對滯後、存在錯位。據農戶反映,設施農業在一季度的資金需求旺盛,而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往往按季度平均,甚或在一季度不能及時投放農業生產資金,這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四)農業信貸風險保障機制滯後。當前,xx尚未建立有效的農業保障救助機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以家庭基本生產單位爲主導,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一旦市場發生變化或遭受天災人禍,農戶就束手無策,難以規避風險。加之,農民自身擁有的房產、土地使用權、種養物等難以作爲有效抵押物,金融機構既難找到適合條件的擔保人,又缺少相應的專門擔保中介機構,並受農業生產高風險、長週期、低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從資金出路和經營效益角度出發,雖有貸款願望,但考慮到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和農戶償貸能力有限,又存在“畏貸”心理,對支持“三農”信心不足。同時,農業保險因技術複雜賠付率高,一些商業保險公司考慮其經濟效益目標不願涉足,尚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三、建議與對策
 
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處於核心地位,其服務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積極探索金融服務“三農”的新思路,深入研究“三農”工作發展的新特點和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新要求。針對當前xx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資本的逐利性與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村金融不能完全靠市場自發調整,這就要求政府引導農村金融機構調整投資方向及投資方式。建議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法規,公平、公正地界定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和服務職責,對於連續完成一定比例投放當地的金融機構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村資金迴流到農村,實現金融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地方財政對支農貸款、再貸款給予貼息,進一步落實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激發金融機構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引導資金進入農村。另一方面,人行作爲管理機構,需進一步提升支農再貸款在引導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方面的導向作用。擴大支農再貸款的支持對象,由農村信用社擴大到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及村鎮銀行等設立在縣域的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借鑑福州等地經驗,探索支農再貸款授信管理新模式,對內控好、涉農貸款比例高、支農再貸款資金需求季節性波動明顯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試行支農再貸款“覈定額度、隨借隨還、循環使用”的授信管理模式,爲其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提供更穩定的央行資金支持,防止因存款波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
 
(二)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繼續完善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明晰產權關係,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把農村信用社發展培育成真正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完善農業政策性銀行管理體制,擴大政策性業務範圍,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等開發性金融業務。建立郵政儲蓄與當地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互通制度,使郵政儲蓄吸收的農村資金,能及時迴流、運用到農村、農業和農民。與此同時,在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市場準入,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信貸組織、農村資金合作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從而構建多種所有制並存,佈局合理、競爭有序、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提升對“三農”的服務效率和質量。
 
(三)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一是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利用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村地區開辦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在農民主要聚居地設立atm機和自助銀行,提高金融服務便利度。對少數地域面積大、居住人口少、生產季節性強的村鎮,提供代理或流動上門服務。推行涉農金融業務產品的流程、價格、貸款公開制度,實施“陽光放貸”,提高農民獲得公平貸款權的機會。此外,要健全登記、託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農村金融現代化清算系統建設,爲農村提供方便、快捷、持續的金融服務。二是拓寬信貸範圍。將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推廣到農村,探索開展農村教育貸款、生活消費貸款、農村住房貸款等消費性信貸業務。創新中長期貸款方式,支持涉農中小企業發展,開展貸款、貼現和票據承兌業服務,對優質農業產業化項目可採取社團貸款、聯合貸款等形式,以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適時調整。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建立起縣鄉兩級農村經濟項目信息庫,實施重點涉農項目進展通報機制、涉農政策出臺前溝通磋商機制,加強貨幣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等相關政策的有效銜接。金融機構據此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節和不同主體金融服務需求特點,有組織、有計劃地提供差別產品、差別營銷和差別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補償和保障機制。一是創新擔保方式。建議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聯合,探索組建農業專業擔保機構、農民自發組織形成的互助擔保機構、財政資金支持的擔保基金等,儘可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信用擔保的合理需求。二是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我市可根據本地農業發展實際需要及財力狀況,在全省17種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品種之外,對能體現地方特色的項目適時納入基本保險範圍,並不斷提高覆蓋面和保障程度,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戶經營的衝擊。三是加強宣傳。通過地方碎戲等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介紹、宣傳農業保險的重要性。也可嘗試通過微博、微信等新興軟件以達到傳播效果,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水平,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模式,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自願參保投保。與此同時,加大地方性“三農”保險產品創新力度,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品種,實現金融機構、保險機構、農戶的“多贏”。
 
篇二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爲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爲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爲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爲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爲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爲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爲1567人。根據2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爲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爲主。以20**年爲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爲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爲主,以林果業爲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爲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爲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國小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不高,勞動力素質低。全村的田地比較零星、分散,多數是梯田和坡地,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小農經濟狀態,增加勞動力成本的同時,也制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我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3、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着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年,我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在交麻鄉乃至全縣村委會中處於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除烤煙種植具有一定產業化外,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還較小,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生薑、核桃種植纔剛剛起步。
 
4、新農村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統一佈局。我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夠清晰,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的組幹部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在宣傳、發動羣衆方面也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對如何建設、怎樣建設本村的新農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寬;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動、不積極,工作方法不多,還存在“等、靠、要”的現象;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了整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和質量。
 
5、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組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項目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村組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村組公房、鄉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組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小、國中程度文化還佔56%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羣衆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目前,塘坎組和大地組兩小組組長一職還空缺,無人擔任;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對策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羣衆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標語、黑板報、村組會議等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圍繞中央“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爲主體,充分調動羣衆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羣衆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羣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各村組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項目,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羣衆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須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對於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鄉村道路規劃、國小軟硬件建設、垃圾處理池建設、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設等建項目要根據上級黨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要繼續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全面實施農民工培訓工程,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着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明年,我村將加大產業化進程步伐,形成以“科學種植穩村、科學養殖興村、特色養殖富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在今年推廣雜交玉米、烤煙和生薑種植的基礎上,明年將大力推廣有機高粱的種植和200畝核桃種植;養殖業方面,在穩定商品豬、商品羊出欄數的基礎上,加大扶持綠殼蛋雞養殖戶的養殖力度,爲我村產業化打下基礎,從而可以推動我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因爲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進程,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我村各幹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羣衆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爲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我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爲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爲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我相信,只要我們村幹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我村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篇三
 
爲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更好的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及準確把握我省“xx”時期主題、主線、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根據縣委組織部關於開展XX年度農村黨員幹部主題教育活動實施意見,我中原路村支部邀請農村黨員幹部、羣衆代表以及致富帶頭人和返鄉農民工召開座談會,通過討論和交流,以及在外務工返鄉人員在外地接觸的先進的經驗,找準影響和制約我村改革發展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中原路村經濟發展現狀
 
中原村位於城關鎮西北部,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共有12個自然村,現有人口5202人,隨着農業產業化和開發集中區推進,城市建設工作是我村重要任務之一,道路建設方面,國泰路以及即將通車的祥和路、民安路都涉及我村土地,今年在縣委縣政府以及其他徵地單位規劃中,我村仍是重點之一,像嘉和公司(太和油廠)、移動公司、三精醫院以及紅十醫院和即將開工的國家級項目溼地公園等工程,都在我村有所涉及,由此土地流轉帶來的安置和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亟待關注和解決。
 
二、存在問題
 
通過調研也發現,我村雖然在農村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農業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全村工作還面臨很多困難和矛看,工作中還有許多不足和問題。
 
一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首先,農業生產總體上還是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其次,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土地灌溉面積不多,大多地塊都要靠天落雨,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晚弱。再次,農業生產基地規模化程度較低,較先進的生產技表難以推廣,優良的農作物品種無法大範圍耕種,必然使農戶的產出效益受到影響,制約農業資源的優化以及農民的增收。
 
二是農村勞動力素質較低。當前,部分農民的素質還有侍提高。近年來,青壯年勞力大部分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勞動力大多年齡偏大、文化層次偏低、女性較多,他們接受科技的能力差,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極低,基本上還維持着傳統農業的耕作和管理模式。主要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_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三是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暫時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一是村組黨員老化。由於外出的人多,要求入黨的人少,黨員老化嚴重。二是創新意識還不夠強。部分村黨員、幹部仍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由於村集體經濟收入少,導致村級組織在一些工作開展中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小組沒有集體經濟收入。
 
四是失地農民問題成爲日趨嚴峻的問題。隨着城市建設步伐的推進,土地糾紛頗多。土地承載着農民諸多希冀,承擔着農民社會保障功能,如土地爲農民提供了生活保障;土地作爲一種商品,由於價格上漲具有增值的功能,農民子孫後代對土地擁有繼承權。城鎮化過程中,許多農民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夢想被擊碎,農民失去集養老、就業、生活保障於一體的土地後,卻不能和城裏人一樣擁有社會保障。在現行徵地貨幣安置方式中,失地農民極易成爲“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成爲新的城市貧民,同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補償,其補償標準雖然相對於過去也“水漲船高”,但與土地非農升值相比,差之甚遠。計劃經濟下的一次性補償,其標準低,不全面,一旦補償費用光,生活無保障,農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對補償低,農民反映強烈,不願田被徵。一方面有農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外出務工農民將無力耕種的農田交給親朋友鄰代耕代種,也未辦理任何手續,這爲日後因土地的權、責、利而發生糾葛埋下“伏筆”。在種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排徊不前情況下,農田多數是無償流轉,此前,農村土地流轉往往不規範。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或因家庭缺乏勞動力致使農田棄耕,從而請人代耕,往往只是口頭約定的“口頭協議”、“君子協議”,未簽訂正式的土地流轉合同。
 
三、村支部討論有關的意見和建議
 
針對我村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作爲中原路村黨支部,要盡力而爲,多爲羣衆辦幾件看得見、摸得着、促進科學發展的實事好事,集中力量解決一些通過努力能夠解決的突出問題,真正讓“黨員幹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羣衆得實惠”。根據討論,總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是要在全盤規劃上突破,確定科學發展的方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着眼點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城鄉一體,社會和諧。按照這個要求,農村建設規劃首先要着眼產業佈局,着眼經濟發展,應做到五個結合:與壯大發展區域經濟相結合;與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相結合;與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培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相結合;與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相結合;與啓動農村市場相結合。
 
二是要緊緊抓住改革創新這一根本動力,着力加快農村制度建設。鑑於農村土地資源有限,大部分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這一現狀,我認爲必須儘快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逐步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交易管理辦公室,配備村級土地流轉交易信息員,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鑑於個別村存在的土地糾紛現狀支部認爲必須同時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
 
三是以推進農村公共事業建設爲重點,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要緊緊抓住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這一重大戰略,着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實施村佈局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加強農村規劃管理,大力推進中原路安置區和祥和路安置區的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完善農村路網。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農村垃圾收運設施建設,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切實改善村容村貌。創新機制,多種渠道籌措資金,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積極開展農村文化體育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農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繼續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發揮基層黨建“五大載體”功能,突出抓好黨員幹部教育;強化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意識,營造和諧、團結、進取的村班子隊伍;認真做好黨務、村務公開,嚴格按照程序,及時公開羣衆關心的熱點問題。加大社會保障力度,進一步推動農村合作醫療,擴大新農合參合率,擴大農村合作醫療的惠及面;積極開展民政救助,加強對五保戶、低保戶及低收入家庭、因病返貧家庭的救助力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法制宣傳,提高全民法制意識;加強維穩工作力度,突出聯合調處工作機制,創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強化矛盾糾紛排查,最大程度減少集體訪、越級訪、非法訪。加大計劃生育工作力度,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強化流動人口管理和室教工作,提升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水平。加強文明創建工作,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抓好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從改水、改廁和垃圾處理入手,加大農村文明創建力度,達到“村容整潔”目標。並積極培養先進有思想文化水平高的村民以及致富能手成爲黨員,爲村黨組織建設增添新鮮血液,爲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