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習報告>調查實習報告>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7篇

調查實習報告 閱讀(1.79W)

調查報告,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經常使用到,調查報告是經常使用的文書之一,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7篇,供大家參考。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7篇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篇1

xx集團創辦於1987年,從12名員工、30萬元資產白手起家,目前,公司擁有員工1.4萬餘名,年服裝產量達200萬套,中高檔面料產量1600萬米,xx年完成銷售近50億元,進出口貿易額2億美元,其中外貿出口1.2億美元,利稅超億元。目前,xx確立了用3-5年時間打造世界最大男裝生產基地的戰略目標,至2005年,xx力爭實現銷售100億元,資產50億元,創利稅5億元,其中外貿出口創匯5億美元。

有人不禁要問,14年間,xx是如何激發員工的創造性、創造如此輝煌成就的?究其箇中原由,xx人可以自豪的告訴你:是xx文化,是不斷否定自己,永遠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

一、xx文化的內涵

xx文化其內涵,歸納起來,主要是四個字:唯美、家園。

1、唯美

“做企業就是做文化,做產品就是做藝術品”!這是xx集團總裁周建平的口頭禪,同時他還認爲,“人要穿衣服是永遠不變的事實,人要穿什麼樣的衣服是永遠要變的文化”。因此,xx人在加快以高新技術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努力充實xx服飾的文化附加值、含金量。他們在提高全體員工藝術素養、審美情趣的同時,大膽引入歐洲服飾文化,相繼成爲多個國際服飾名牌在中國市場的總代理,並以新的文化內涵和設計理念,將集團的“聖凱諾”打造成國際高檔職業服品牌。同時,xx還憑藉從羊毛加工到服裝成品的完整產業鏈推出了一種全新的″零售業態″——xx之家西服自選營銷模式。

xx人深知服裝最需要創新,而創新是有基礎的,那就是唯美的文化內涵和製作氛圍。集團總裁周建平說,“服裝是流動的藝術,而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何不把流動的藝術流淌在凝固的音樂之中呢”?於是,雄偉的歐式高科技生產大樓、凱旋門、國際會展中心,佔地1萬平方米的凱諾廣場等建築在江陰新橋這江南小鎮上應運而生,加上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紡、織、染、檢測及服裝智能生產線和從羊毛到服裝的完整的產業流程,一條新的文化旅遊鏈就此打造成功。xx園景,歐陸風情不僅深受員工的喜愛,它的卓爾不羣,更使世人矚目。香港鳳凰衛視2001年底拋來繡球,與xx共建其在大陸的第一家工業影視見習基地。公司因勢利導,成立旅行社,推出工業旅遊,結果一炮打響。到2002年底,xx總計接待海內外遊客達20餘萬人次。老撾xx、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總書記、烏拉圭議長等外國政要,也先後前來參觀。誰能說,今天的旅遊者不會成爲明天的消費者呢?

“唯美”的理念深層是xx人永不放棄的速度文化和創新精神:未來的商戰,不僅是大吃小,更多是快吃慢;當下的企業競爭,生產規模或成本固然重要,但是,創造性、靈活性,已成爲企業更寶貴的品質。

“平庸者跟着市場跑,精明者盯住市場空子跑,高明者領導市場潮流跑”。xx領頭人周建平的成功,就在於他將企業的理念、精神和夢想,融進了萬名員工普遍的認同和自覺的實踐:

在xx生產車間,質量方針分外醒目:將不斷創新的追求融入產品,用持續改進的成果獻給顧客。

xx銷售狀元強永德的感慨是:我們有自己的服務理念,那就是比客戶的期望值再高一點。單說職業服,統一識別是前提,個性化設計也很重要。我們力求使每一位穿着者都能感受到量體裁衣的舒適自信。

創新求變,需要資金、科技、人才諸方面的支撐,更需要一種危機意識的激勵、超前意識的導引。2002年初,周建平總裁購買了1500多本《誰動了我的奶酪》發給每一位管理者,聯繫xx下一步的發展,公司的報紙、電視臺專門組織討論。xx人認爲:市場不是責任田,誰播種,誰收割;市場是無邊無際的高粱地,誰開發,誰收穫。我們永遠需要去引領新的市場,永遠需要去尋找新的奶酪。

2、家園

海不擇細流而成其大,有了海之大,方有瀾之壯美。“家園”是xx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層面,它是一種氛圍,營造了勞動者心情解放的工作生態,拓展了年輕人施展才乾的創業空間,它與xx人達觀的人生態度相聯繫。

這是一個年輕的羣體。“老總”剛剛40出頭,員工平均26歲。年輕人有生氣,有活力,也有分外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

這是一個高速成長的企業。節奏快,壓力大,尤須有寬廣的包容開放的胸襟,有高效的調適整合的能力。

在xx,你可以和員工一道感受“心情餐廳”的氣氛,不同的餐廳,不同的裝飾,你可以隨心選擇;走在“音樂車間”裏,一首首輕鬆、美妙的“背景樂曲”飄灑在員工單調、緊張的操作之中;參觀文化娛樂中心,工作之餘的年輕人在圖書室裏消遣,在網吧裏漫遊。出乎意料,這裏還有企業“文聯”,文學、書畫、攝影、音樂、體育5個協會,200多名文藝愛好者擁有了又一方溫馨的天地……“工作着是快樂的.”。xx營造了一個強調人本的勞動環境,從江南田野上起步的鄉土企業,成長爲一個疾步融人世界的現代集團,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躍。要儘快實現這一跨躍,周建平推出了他的“移民文化”工程,敞開大門公平聘用,廣納外地人才,如今外來人員已佔公司員工的70%左右。周建平的思路非常清楚,一方水土畢竟只能養一方人,唯有以真正開放的心態,建設兼收幷蓄、多元融合的文化,纔會使企業基因進化,素質優化,才能使企業有持續創新的源動力。

與不同崗位的xx員工接觸、交談,你都可以觸摸到他們對公司涌自內心深處的一樣真誠、強烈的認同、珍惜和自豪。這裏有周建平的另一個理論:“雙贏”,即“共同創業、共同發展”,企業需要的是市場、前景,個人需要的是舞臺、空間,不雙贏,就不會長久。

“幫你成功,促我發展”。xx集團實行全員培訓,並與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名校聯手開辦了mba班及各類大專班,凱諾科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也於2002年4月隆重掛牌。有員工感嘆:“說真的,這裏的學習環境很好,有xx大學,有《xx人》報,有閱覽室、圖書館,還給我們參加自考提供方便”。

二、xx文化的實現途徑

企業文化到底如何才能深入人心呢?歸納起來,主要是十個字:表率、制度、環境、陣地、活動。

1、表率

一個企業要辦得好,關鍵是“三個一”:一個好領導、一個好產品、一套好辦法。而一個好領導的根本標準就看他治企是否有道,是否能處處起到表率作用。無疑,xx是幸運的,因爲它的領導人是周建平,他一手創辦了xx,可以說,沒有周建平就沒有xx,他已成爲xx員工學習的榜樣,xx人心目中的精神領袖。他的人格力量對企業,對領導班子,對全體員工,對廣大協作單位以及客戶等,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2、制度

xx集團企業文化強調製度至上。

周建平認爲“企業要長久保持一種良好的發展狀態,僅靠人治是不行的,必須建立起以結果導向爲主的企業管理機制,充分體現價值分配的合理化,以激發員工價值最大化,使發展環境最優化”。

所謂結果導向就是設定可評量的目標,依設定的時間表提出階段性的成果。以結果爲導向的模式讓xx務實而創新,無論在產業、工藝或服務上,都能爲公司,爲客戶帶來最大的收益。以量化的手法、務實地制訂能實現進度和成果的指標。這樣一來,每個員工就能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盡一己之力。

在2002年年度考覈中,xx集團職業服銷售公司的楊金平由於在過去一年中出色完成公司下達的銷售任務,被公司授予優秀經理稱號,同時還獎勵她一輛奧迪轎車。鄭州分公司員工王曉偉、集團研發部員工張新龍,則由於在過去一年中業績突出,分別獲得東南亞免費旅遊和3萬元現金獎勵。

3、環境

xx集團打造人才村,興建了兩幢人才樓,按三星級標準爲外來人才佈置了安樂窩;推出了xx高級白領人人擁有自備車計劃,目前已經有100多名員工圓了自己的轎車夢。

“做大事業缺錢沒關係,缺人才不行”!周建平堅決要把xx辦成學習型、創新型企業。xx不惜重金與復旦、同濟、南大聯合開辦了多屆mba班,成立了中國服裝業首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爲具有管理潛力的外來人才提供深造的機會,讓能力超羣的外來人才迅速地實現個人價值。在xx,員工既有施展才華的舞臺,更有充分發揮潛能的擂臺。

4、陣地

xx企業文化陣地建設,有着堅實的基礎、多樣的載體和鮮活的形式。xx人頗爲得意的是他們的八個文化陣地:職工文化娛樂中心(包括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廠史展覽館、千人迪斯科舞廳、健身房等文化娛樂設施),《xx人》報,xx電視臺,公司文聯(系江蘇省直屬文聯),管樂團,業餘女子藝術團,企業文化研究會,xx大學。員工們在這裏煥發了自己的青春,交融着自己的情感。

5、活動

xx集團把每年5月份定爲xx健身月,把5月1日確定爲健身日;把中秋節確定爲xx團圓日;將11月份定爲xx文化月,12月1日定爲建廠紀念日。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宣傳了企業文化,增強了企業凝聚力,同時也造就和發現了一批批人才精英。

企業發展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高層正確決策並團結每一個員工有力地去執行。企業文化建設是同化員工價值觀,提升員工執行力,從而達到更好地凝聚他們的重要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也是生產力。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篇2

衆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一個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的國家。以傳統文化爲立國之基的中國已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推動着中國的發展,在世界文化領域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日本、韓國以及許多西方國家的學校都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孔子、老子、莊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也是西方哲學家們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本是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瞭解的,然而,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中西方交流日益頻繁,西方文化大規模入侵,漸漸爲中國人所接受。聖誕節、情人節在中國流行起來;麥當勞、肯德基、披薩成爲許多人喜愛的食品;西裝成爲各種正式場合的服裝但是,卻仍有人不知道重陽節,不清楚過年吃餃子這一習俗的由來,不瞭解唐裝、漢服是什麼樣子我國傳統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但是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被許多人淡忘,民族文化遺產面臨着極大的考驗。此次調查,正是對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程度進行統計和了解。

調查時間:

20xx年4月15日至20xx年5月1日

調查對象:

雲南大學全體在校學生

調查方法:

採用了分層抽樣,隨機抽樣對各學院各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關於對傳統文化認知程度問題的抽樣,主要採取書面調查法中的問卷調查。其中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學生對古代文學基礎知識的瞭解程度,如:古詩、古詞的區別,書法、國畫的鑑賞能力等等;

(二)學生對儒家、道家思想的瞭解程度;

(三)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瞭解程度

(四)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態度和看法

共回收問卷90份,其中網上參與問卷77人,回收實體問卷13份。此調查報告以這90份問卷爲主要資料來源。

一、調查報告的數據分析:

1.大學生宏觀上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成長於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從整體上看,他們比父輩擁有相對充裕的物質條件、多元的價值取向和多種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現代化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在他們的認識和觀念中也逐漸被淡化。但不管怎麼說,每個人都肯定對這一問題有初步的、直觀的、籠統的認識。因此,我們在設計調查問卷時,首先考慮的是從宏觀上把握大學生對此問題的認識,以便使我們對此問題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我們主要是圍繞着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現狀看法、大學生自身對傳統文化個人偏好、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發展預期和傳統文化對個人與社會發展的作用這四個方面展開的。

(1)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現狀總體上並不看好。

調查結果如下表:

從圖1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同學對傳統文化發展現狀持一般的態度,但卻有四成認爲傳統文化發展狀況比較差,這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發展的確有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們以傳統文化藝術(以戲曲爲例)來調查。

由圖2可以看出,對這一問題持一般態度和很小態度的與圖1中是基本相互對應的。因此,傳統文化的發展還有待提高。

(2)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掌握程度不太樂觀。

從圖3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本校學生對傳統文藝(包括書法、國畫、傳統武

術、民族樂器等)掌握程度比較低,相當一部分同學甚至沒接觸過。說明本校大學生對傳統文藝的重視程度不夠或者沒有機會接觸正式的培訓。這也反映出當今大學與社會對大學生在傳統文藝教育方面投入還不夠。

(3)、本校大學生認爲學習傳統文化對個人發展的作用和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作用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我們以大學生對學習古代先哲思想的看法爲例來調查。從圖5

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爲有必要學習。這說明古代先哲思想(如孔孟之道)

在中國當代大學生的心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這也反映出本校大學生能夠了解學習傳統文化對自身發展帶來的好處。這與我們大力提倡對大學生開展人文素質的教育是相符的。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當代大學生普遍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認同,認爲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人民的瑰寶,不應該被輕易遺忘。但大多數大學生表示,傳統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相差太大,古漢語更是難於理解,因此即使認同其重要性,卻不願意過多地學習。在“你對於中國古代詩詞曲賦及古文的學習態

度”這一道題目當中,14%的人表示“不喜歡,也不怎麼去學習”,69%的人表示“課本中的會去學習,課外不願意自學”,只有17%的人表示“很喜歡,會主動學習”。

而融入了中國古典文化元素的國產遊戲仙劍奇俠傳系列,在大學生當中卻是備受歡迎。這個系列的遊戲,融入了中國特有的武俠、仙俠風,以中國古代神話爲背景,並以故事的形式充分表現道家的世界觀。在娛樂的同時,也可接觸許多傳統文化。在玩過此類遊戲的人當中,68%的人表示非常喜愛這類遊戲,比之國外的一些格鬥類遊戲,加入了傳統文化的國產遊戲讓人覺得更有趣味,更充實。近年來,中國風音樂流傳廣泛,受到人們尤其是大學生的歡迎和喜愛。中國風,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國古代一些典故作爲創作背景,用現代的音樂唱出古典的味道,樂器通常爲中國古典樂器,這樣的音樂不僅能讓人放鬆心情,更能讓人從歌詞當中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體會古詩詞所特有的意境。在被調查的人當中,有86%的人表示喜歡中國風音樂,認爲中國風音樂所體現的意境是許多流行音樂無法做到的。

(二)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

1、關於四書五經。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提起中國傳統文化,必然是要談到四書五經。然而在調查中,竟有64%的人不能準確無誤地說出四書、五經。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人竟不知道“四書五經”是九本典籍的統稱,而以爲那是一本書籍的書名。

2、關於傳統藝術的認知。國畫、書法、戲曲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對於中國大學生來說,都應該對其基礎進行一定的瞭解。但是在調查中發現,有76%的人不能準確地區分行書、隸書、楷書這三種十分常見的字體。在國畫方面,83%的人只能大致體會到國畫的美,但不能從專業角度進行鑑賞。8%的人表示對國畫完全沒有鑑賞能力。傳統戲曲更是被年輕一代所冷落,大部分年輕人都認爲傳統戲曲這一表演方式與主流音樂相差甚遠,難以接受,因此不會去進行欣賞,更談不上去學習了。27%的人認爲戲曲是過時的文化,知不知道都無所謂,其餘的人則大多認爲那是隻有專業演員才需要學習的小衆文化,非專業演員可以不必對其進行過多的瞭解。

3、關於古典詩詞。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從國小開始,我們的語文課本就有許多古詩詞鑑賞課文。古詩詞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學習的。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句法相對固定;詞的句式則參差不齊,句法靈活多樣,但應遵循固定的詞牌。這是古詩詞學習中的最基礎的知識。在調查中,只有7%的人可以清楚地說出詩和詞的區別,82 %的人大概知道兩者區別,其餘的則完全不知道兩者有何區別。由“對於詩詞曲賦的學習”這一道題中也可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古詩詞瞭解的並不多,僅限於課本上的而已,很少有大學生會在課外主動積累和背誦古詩詞,對於古詩詞的鑑賞能力自然是不足的,學習創作詩詞的人更是屈指可數。

4、關於諸子百家。衆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爲核心內容,也包含了道家、法家等文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對傳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學歷史教材中也把百家爭鳴這一部分作爲學習重點。因此學生對這一段歷史比較瞭解。如在“你能說出儒家、道家、佛教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嗎?”這一問題中,84%的人都能回答,但對於課本中涉及較少或未涉及的墨家、法家、陰陽家、農家、名家等,只有27%的人表示全部都清楚。

5、關於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由來。在調查發現,竟有10%的人不知道有重陽節。沒有人能夠說出每一個傳統節日的由來。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國,有着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對古老文明的繼承和創新將有助於個人修養以及文明進步。儘管如此,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很多人傳統文化意識的淡薄。即便是在大學校園裏,許多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漠然處之的現象也並不鮮見。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面?通過此次調研,我們發現,加強傳統文化的大衆化教育是提高全民歷史意識、弘揚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舉措,也是現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

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調查數據和結果的分析,目前我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爲:

第一,相關的教育模式存在誤區。我們知道,傳統文化與歷史知識是分不開的。顯而易見,絕大多數的人是通過課堂教育來獲得傳統文化知識的,而中學的語文課和歷史課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歷史課,更多地擔負了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來看,在中學,歷史課程教學不受重視,歷史教材僵硬刻板,教師教學手段陳舊,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認識停留於書本和教材,無法展現歷史和文化真實和多姿多彩的面貌,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因此學生一旦進入大學,多數人就不可能再有繼續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興趣和動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此外,不光是在中學,高校歷史教育也是舉步維艱。相當數量的高校歷史專業所招收的新生基本上是從其他專業調節而來的,學生們往往不安心專業學習。在各高校紛紛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許多的歷史系卻縮小招生規模,還有不少大學將歷史系改成旅遊管理學系或開設其他專業,以圖生存。歷史專業本身尚且如此,又靠什麼力量來號召其他專業的學生來加強歷史文化修養呢?

第二,社會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一種文化往往是在長期的社會行爲中形成的,中國的傳統文化離不開幾千年歷史的沉積,對文化的傳承需要有嚴肅客觀的精神,才能保證以不偏不倚的態度真實準確地展現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但是,作爲現代社會中主要的文化傳播媒體,許多影視、小說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更關心票房收入,而不是社會效益,危害極大。嚴重影響了大衆對真實的歷史文化的認知。相反,在其他方面,如舉辦歷史文化知識講座,開展文化宣傳,保護文化遺址等方面,社會重視力度遠遠不夠,除了一些專業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給予較多的熱情和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公民很容易欠缺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知識的興趣。

第三,學生在學習上過於追求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從調查顯示來看,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學生個人在學習取向上功利色彩過於濃厚,忽視對自身思想文化修養和道德素質的培養。

我國當前的社會正處於重大轉型期,傳統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聖的權威,人們的價值觀念、文化觀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處在磨合、矛盾、衝突之中,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日益渴求張顯個性、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同時,面臨着社會生存壓力的日漸增大,學生們更關心的是抓緊時間去考五花八門的外語、計算機等技能證書,以求在未來的職業競爭中爲自己增添砝碼,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使得他們鮮有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個人的道德文化修養。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搶救民間文化的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文脈已斷。這纔是最可怕的,是導致傳統文化備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四、對策的探討:

當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定義非常模糊,對其瞭解也太過膚淺。加強當代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刻不容緩的。故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要糾正全社會輕視傳統文化的普遍風氣。追根溯源,社會輕視傳統文化這一大環境直接影響了人們的錯誤認知。一種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離開人民大衆這片廣闊而厚重的土壤,在民衆的關注下形成的文化環境是傳統文化得以薪火傳承的最重要因素。要糾正社會輕視傳統文化的不良風氣,必須要加強相關的理論宣傳。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就明確提出,必須大力

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江澤民同志也曾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要加強歷史傳統教育。這不僅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舉措。

第二,注重傳統文化普及工作的制度建設。以制度形式對傳統文化加以保護有助於增強公民和政府部門在這一問題上的責任感,並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從制度上爲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保駕。可以考慮設立專項基金給予傳統文化普及成果以恰當的評價,並將其與其他科研成果等同視之,以使普及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承認,從而激發他們做好工作的積極性。此外,還應當重視傳統文化在民間的生存狀態,給予民間文化藝術表演者以物質上的保障,同時通過適度市場化的運作使他們獲得一定回報。物質生活提高了,將有助於他們安心堅守這塊陣地並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進行傳統文化的創新,爲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重視傳媒在弘揚優良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在社會公共輿論的領域內,要鼓勵電視、電影、報紙等傳媒嚴肅地、有責任感地負起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責任。爲避免媒體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社會責任,應加強文化界對它們的批評和監督機制。

第四、大學階段學習傳統文化也並不算晚。建議大學院校開設相關的公共課程,多組織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競賽、演講活動,建立文學協會和組織,讓大學生自覺地參與其中,學習傳統文化。

第五、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學生雖不願意主動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典籍,但對於加入傳統文化元素的遊戲和音樂還是非常有興趣的。社會應當鼓勵和宣傳這類遊戲和音樂,藉助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在娛樂中接觸傳統文化。

五、結語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脊樑,中華民族有着如此深厚悠久的歷史,有着如此豐富燦爛的文化,這是中國人共同享有的財富。我們不必時時刻刻做一個傳統的人,但我們不能忘記傳統。從現在開始,作爲學生的我們,都應該用心地去閱讀那些被塵封已久的史書典籍,用心去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更應該保護和宣揚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纔不愧爲一箇中國的學生。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篇3

爲期30天的社會實踐圓滿的結束了,期間所發生的一切值得令人好好回味一番。爲此我用這篇社會實踐論文記錄與總結這段時間的工作情況,而這並不純粹是爲了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這是爲了自己而寫的一次找尋內心聲音的偉大體驗。

我很慶幸能在放寒假的當天跟學長、學姐們一起去蘇州的一個手機廠工作。在手機廠剛開始做清屏工作,後來轉成看外觀。剛進無塵室的第一感覺覺得一個小小的手機屏一定不會難倒我。可是並沒想象的簡單。進到無塵室有一個小師傅帶我,她說清屏需要很大的耐心,我說我有。她笑了。她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下定決心的去清這塊屏,不去想那麼多,一點一點的來,總會很容易清乾淨。”是啊,或許這就是小事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從清屏上我感覺到了一個人的耐心需要多大才可以清出來那麼幹淨的一塊小小的手機屏。

如果問一個大學生走出校門開始到社會中工作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我的回答就是工作中要先去掉“學生味”。工作本身需要的就是一種嚴謹的態度,“我是大學生”並不能作爲工作中出現錯誤的藉口,別認爲犯錯是理所當然的,因爲此時你是在做一件用時間計算金錢的事情,校園中的“隨意性”決不能帶有。從我入職開始的不久,就轉入外觀。

我又有了一個師傅,這是一直到工作結束的師傅。她在外工作了好久。她常給我說:“做什麼工作都要有責任。”在跟她相處的期間我還領悟到了“盡力並不等於全力,盡了全力還是會有一點點瑕疵。自己的本職不做好直接就影響到了不僅僅是個人的利益。”

工作雖然簡單甚至單調,但是考慮下去任何細節都很重要,每一個崗位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第一天看外觀只看師傅看過的屏,她打的不良我從中找,感覺那天過的很快,也許是在無塵室清過屏的緣故吧。感覺還不錯,很快便學會了。剛開始師傅讓我自己看,我看過後她在看一遍,偶爾會因爲我的大意有的地方的小髒污會丟掉,還會看不完全。

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而我卻覺得,檢討纔是成功之母。曾有一次看到一個屏,那樣的故障我沒見過,然後就流下去了。到復判時卻被打回來了,當時被師傅小小的批了一下,師傅說:“你不知道看屏要看整個外觀麼?”我不語。我只在心裏記着師傅的話。日後的每個屏我都會很認真的去看,而我的速度卻很慢。我師父說只要你掌握好了再提速也不遲。我很認真的跟師傅學。我的速度也很快得以提升。在隨後的工作中,我的能力不斷提高,我師父每天都很開心,我的速度提高了,也便可以幫她減輕些辛苦。每天在工作中隨着開心下班。

態度決定一切,在學校部門工作,會很隨意,一旦走出校園,如果還不能馬上以“熟工”的身份要求自己,那麼你將很快被人比下去,因爲一個公司需要的是有生產力的員工。每天提醒自己無論是現在工作還是回到學校抑或是將來踏進社會,嚴謹的工作態度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在學校讀書的人都說寧願出去工作,不願在學校讀書;而已在社會的人都寧願回學校讀書。我們上學,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爲的都是將來走進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應該在今天努力掌握專業知識,明天才能更好地爲社會服務。值錢的大學生正要求了我們紮實掌握專業知識還有社會實踐能力與經驗。

這個寒假我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接觸了社會,瞭解了社會,並從社會實踐中檢驗了自我。這次的社會實踐讓我收穫不少。

在實踐中不可缺少的好處:

一、在社會上要善於與別人溝通

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讓我認識更多的人。如何與別人溝通好,這門技術是需要長期練習。與同事的溝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會中都會融入社會這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過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被人給你的意見,你要聽取、耐心、虛心的接受。

二、在社會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麻木的自誇,而是對自己的能力作出肯定。你沒有社會經驗沒關係。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別人差。社會工作經驗也是積累出來的,沒有第一次又何來的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會中要克服自己膽怯的心態

開始放假的時候,知道要打寒假工時,總有種說不出的心情,總感覺會有些害怕。跟同學通電話說自己的心情,感覺總有種說不出的感覺。第一次去離家那麼遠的地方,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懂,文化程度還不夠,也沒什麼社會經驗等種種原因使自己覺得很渺小,自己的怯懦就這樣表露出來了。某人曾對我說,在社會中要學會厚臉皮,別人的教導虛心接受,不要不當回事。戰勝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氣面對是關鍵,如某個名人所說:“勇氣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獄。”

四、工作中不斷地豐富知識

知識猶如人體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會枯竭。

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成功的人不在於你認識了多少人,而在於多少人認識了你。”努力地去認識他人,也是讓他們認識你,從他們身上發掘出你可以學習的地方,體會每一句睿智的語言。

坦白講,這麼短的時間內,小小的寒假工能學到什麼呢?就鍛鍊了態度,心態更加坦蕩,我想這已經足夠了。生活就像一種修行,只有行萬里路,親身體驗實踐纔能有所感受。

在回來的路上,跟學姐們聊了一路,她們的社會經驗比我牢靠的多,從她們的語言中就會體會到那種成熟。遇事不要先爲自己找藉口,很多的話當着同年級的同學說還好,在她們面前說只會讓她們笑話。學姐們給我講了好多她們所經歷的人情世故,她們總說你等遇到了就會明白了,現在聽了也不會明白,只要記得,以後無論做什麼不要爲自己開脫,學會獨立解決問題,虛心學習別人的突出。凡事做了就要做好,承擔起該有的責任。

這個寒假,見識了很多事,認識了很多人,收穫了很多,很多。不只是有勞有得的工資,還收穫了比這更重要更加無價的財富。期間所賺取的經驗將永遠成爲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社會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基地,能將學校學的知識聯繫於社會,我感覺學習與社會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篇4

調查主要從學生對人文素養這個概念的印象、學生對人文素養在個人和社會意義上的認同度、學生在與人文素養有關的方面的實際投入、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方式和內容、學生對現行人文素養教育機制的看法等幾個角度設置問題。

問卷中設置了年級、性別、專業類型的選項。

這次活動在本校內發放調查表共五百份,收回四百四十五份,數據統計中對年級(大學本科四個年級)、性別、專業類型(文科、理科)做了區分。爲了方便比較和參考,還基於上述三個選項對多個代表性的問題分別製作了柱形圖和餅形圖。

對問題角度分類的結果顯示:

大多數同學都認爲自己一般甚至比較瞭解人文素養的含義,也普遍對當代大學生是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水平的評價表示認可。

大部分同學都認爲良好的人文素養對個人是有意義的,例如會對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學習有幫助、有助於自己在企事業單位中的工作。同學們也一致認爲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有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同學們傾向於覺得理想中的大學生涯除專業知識外還應該積累其他方面的人文知識,比如:經濟管理、藝術欣賞、時事政治、文史經典等。

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爲人文素養與專業知識一樣重要,都要重視;其餘的同學傾向於認爲專業知識更重要。其中較多的同學認爲人文素養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幫助很小,企業對人文素養的要求不會太高。

大部分同學在圖書館中除了專業書也會瀏覽其他方面的書籍;在上網方面,大家有目的地查找資料、無目的地瀏覽網頁、選擇娛樂遊戲或者其他的情況都有,其中幾乎有四分之三的男生選擇了娛樂遊戲。

文理科均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選擇每天都看新聞。

對於世界名著的看法,更多的文科生表示有興趣而一些理科生認爲名著的閱讀沒有什麼實際的用途,對現實生活沒有幫助。

對於現行人文素質教育機制,較多的同學認爲把思想政治課作爲必修課程是有必要的,仍有一部分同學認爲完全沒有必要,也有一些人認爲對社會學科的同學有開設的必要,理工科就沒有必要了。

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爲專業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是導致人文內涵流失的原因,認爲有必要增設人文課程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絕大部分的同學都認爲有必要改變教育機制來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對上述情形做合理性的分析:

數據分組比較過程中發現,在大部分問題的比較中,無論年紀,性別還是專業類型之間數據分佈都並未純在明顯差異。

個別問題上的一些差異也符合這兩種情況下的解釋:男女生性格差異的影響(遊戲),或者文科學生對文藝作品更有興趣(名著的意義)。

然而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組的數據分佈差異並不明顯,針對大學生步入大學的成長的想象中大學四年裏學生對人文素養的認識不斷加深的預期完全沒有出現。

比較結果顯示,同學們印象裏普遍對人文素養方方面面表示肯定,卻在日常生活有關人文素養方面的關注表現很隨意,甚至有部分人對一些具體的可以培養人文素養的內容的看法是沒有必要,沒有意義。這裏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從這種結果分佈的交集看,相當一部分人對人文素養的認識,可能只是以爲是人文方面的知識儲備,甚至是相當模糊的。而且這種情況在文理生之間的分佈差別並不大。

對現行教育機制的看法是一種較深入的感觸的可能性就小很多,更可能是一種偏向直接的感覺。或者是對一些社會上流行思想沒有考慮的直接認可接受。

還有這樣一個情況:雖然較多的同學認爲把思想政治課作爲必修課程是有必要的,但是在高校中思政課的情況明顯表現同學們對這門課程的輕視,甚至以一種輕率的態度,附庸一些其他的論調,比如是意識形態的宣揚,不置其論調的可否,學生並沒有對其內容從更深刻層次的角度,做出較嚴肅的思考和判斷。

如果可以給這種思路以肯定,綜合上述數據分析,此次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調查數據反映了這樣的現狀:

學生對人文素養的態度是積極肯定的,有一種令人嚮往的印象,想到這個問題時會有精神思想認識變全面、變充實的渴望,即富有人文素養,使內心得到人文關懷。

然而有爲數不少的人,對這種人文內涵認識模糊,有的可能以爲只是豐富人文知識的問題,有的會覺得普通人不會理解那些偉大的思想作品,而有的卻認爲思想在當今這種經濟社會既沒有價值也沒有意義的。他們沒有意識到人文素養可以在生活的思考感受中積澱的,也不瞭解人文素養怎樣影響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種價值。

而且,受人文基礎教育較多的文科生和受人文基礎教育較少的理科生中均有不少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人文教育也沒有發揮出足夠的影響。現狀中還是較缺乏由於人文的自覺而產生的對生活和社會認真的態度。

但是,隨着知識學習的不斷進行,社會生活閱歷的不斷積累,大多數同學們還是有不錯的思維背景和水平,比較有獨立思考意識,對人生道路持負責的態度,也傾向於在思想上有一定探索和嘗試,只是有時表現於對事情表面的直接認識,對其後的原因、意義、背景等情況考慮不周或者還沒有形成一種意識。

故至少有許多大學生在思維立場上與真正擁有人文素養之間存在一些隔膜,把人文素養當做人文知識的意識一定程度上阻礙他們從人文著作中受陶冶,使他們對現實和理想的落差沒有準備,並在其間表現出迷茫,也常有無目的的空虛。

基於他們對於社會的一部分認識,感到未來的壓力,使之從更現實、更直接的角度考慮未來,且由於精力有限,作出妥協,對經典人文知識更疏遠。而他們的實際生活中其實還是有相當數量的空餘時間的。

而且他們就這樣直接遭受社會上各種各樣不同立場的思想觀點,甚至許許多多更直白的社會現象的衝擊,更加默認了許多當前社會的不良現象,有容易受煽動與漠不關心兩種潛在的特點,出現不滿情緒很多卻又沒有行動上的強烈表示的情況。

他們由於知識學習以及社會倡導產生的個人意識,因爲人文素養的缺乏,在現在注重對個人感官意識快感影響的傳媒系統的環境下,甚至輕信別人某種探索性的生命價值觀,容易產生更多不周全的想法甚至衝動,且這種影響在他們心目中以一種極理性的形象展現。其中某些立場助長懶惰,甚至成爲許多學生不作爲甚至墮落的藉口。

上述爲從學生角度所作的現狀判斷和分析

圍繞着當代大學生的現狀,有許多方面的思考。現今相當多的社會問題的解決與當代大學生會有直接關係。大學生羣體內出現的問題有各種原因,然而基礎的也是共同的一點是缺乏人文素養。除了體制,人文素養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好方式的重要支撐。處理不好這個問題,只會造成對惡性循環的助長。人口的人文素養提高對整個國家的許多方面帶來好的影響,甚至在大家意識不到的方面,帶來跨越式的進步。

儘早解決問題,共享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富強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就人文素養問題,尤其是學生的人文素養,社會各方面也是做了諸多的強調和努力,大多都把重點圍繞在學生對經典人文書籍的閱讀,和科學創造思維養成。也許見效也是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定耐心,不能盲目悲觀。不過,就這個問題,我還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現在社會各界都認爲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是緊迫且很重要的事情。學校設置的思政方面的必修課程,圖書館內排放着浩如煙海的人文專著、期刊雜誌,不時也有面向文學愛好者的讀書寫作比賽等活動,許多講座、報告會、選修課上也常有人文素養的建議和薰陶。傳媒和網絡上的各種人士的推薦更是鋪天蓋地,培養人文素養的理念深入人心。甚至還有增加全部學生人文知識的必修課程的建議。

考慮學生從中所受到的影響,幾乎上訴所有的舉措更傾向於鼓勵促進學生對人文類書籍的閱讀,增進人文知識的積累,期盼着自覺產生人文素養。不少經典人文類書籍中確實蘊含大量人文素養的內容和精神,然而讓人直接靠閱讀來消化吸收,對需要學會培養人文素養的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像想要服用一方苦口良藥,尚缺乏藥引。

人文素養不限頭腦意識裏對什麼的瞭解,對什麼的景仰,對什麼的感受,對什麼的積累以及等等。它源自心靈,首先面對認知的本體,個人的自身。基於對自我生命的愛和肯定,以及尊重別人也是對自我的尊重的認識。個人認識建立在支持這種信仰的批判精神之上,不容質疑,更不允許什麼時候可以忽略。這種意識關注到生命和生活每一個角落,一些不自覺的行爲首先遭受自己心靈最嚴厲的審判,要求自己無法面對和接受自我價值的墮落。這樣就使人在成長過程中更靠近人類一切美好甚至偉大的情感和品質,同時也更加敏銳且理性地思考和判斷。一切對生活、社會、人文知識的認識和思考在這種基礎上,才能進入人的認知本體,轉化爲一種人文素養的積澱和成長,滲透到日常的生活和行爲中,讓自己對這種信仰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也越堅定有力量。

即使沒有這樣的認識,誠然人們也常常會受許多事物的感染,然而那只是某些環境刺激下劇烈的情感的流露,不是一種穩恆的素養;也許給人感觸和影響都很深,也更容易帶更大的片面性。這種深刻的人文素養體現在故事和文字中,如果閱讀中沒有這種意識,很難真正有所收穫,反倒在直面他們的時候,對這種陌生不知所措的接受,產生枯燥和厭惡感。所以人們常常在仰望人文素養這個名詞的時候,同時在潛意識裏對它保持了相當的距離。學生倒是更容易被許多離生活表面現象很近又彷彿更深刻的的文字影響而出現不冷靜的想法。

尤其是面對着這個看起來似乎全面爆發前所未有的充斥着多元色彩同時又暗藏顛覆性危機的時代,極易讓人眼花繚亂之後,頓感空虛迷茫,難以接受的感覺裏,只好認可現實。我們所接觸到的環境、感受到的風氣、聽聞的傳言,尤其在傳媒極盡聲勢的渲染後,時常在某個角落給人巨大的壓抑,是最影響人的心靈。而生活之中又是充滿了娛樂表象考慮周全的誘惑,都是加助問題產生惡性循環的。這裏又是許多年輕、敏感、叛逆尤其又學習了一定知識的學生容易失陷自我的地方。在他們的內心裏,也許從來都是單薄無備的一個人面對着時代的各種激烈感情的沖洗,我們無法永遠掩飾這種糟糕的困境,每個精神上孤獨的個人在整個社會就是最龐大的羣體,讓人更加喪失質疑的信心而妥協,循環往復。它在愈演愈烈,人最好是有自己對它的抵禦。

這樣的情況下,現行的措施就彷彿成了一種概念的喧囂,或者讓人在想象裏舔舐自己,難以真正奏效。然而它們應該是繼續存在的,不過有必要努力探究:在教育的過程中,把人文素養的內涵引導貫徹得更直接,從教育之初就開始,帶給人們的生活以自我的覺醒,鼓勵堅持全面的人文視角的樹立,纔可以讓他在生活和書籍裏不斷積累成熟,真正面對着遍佈挑戰的世界。

當代相當多的文化藝術特立獨行,它的根源來得越敏銳,卻越讓人擔心這是人機械化、遲鈍化、退化、分裂化的表現,自己塑造的精神,更像是被壓抑到崩潰邊緣對異化的想象。現代社會幾乎是毫無體驗地直接接受了人類的社會文明無比艱難的進步成果,又毫無經驗地面對着前所未有的危險複雜的巨大挑戰。

培養每個人的人文素養似乎是良藥。它從審視、反思、自我批判開始,從精神很高的高度,給人以對事物豐富的情感感受能力,又不斷用挑戰來鍛鍊人們理性思考。使人更具有人性,更敏銳,也更能體會到一種終極關懷。在這方面正確的大的投入,在多個方面是有大收益的。例如:它會對腐敗和人情社會形成極大的遏制;充分讓人理解併發揮民主的精神;影響人們的選擇即主要顧客的的需求從而促進各行業即全社會的積極健康的發展;內心豐富敏銳的感覺和理智十分有助於人們抵抗挫折,爭強意志力;同時它們也是真正思想和個性的根源,使人富有創造力。

所以,這個時代的特徵宣告除了科技,這同樣是人文素養的時代,這種角度纔是真正對實際社會生活層面的思考,也真正具有偉大並積極的時代意義。但是這種方式有讓人陷入想象世界,生活表現懦弱的危險。故應該在強調實踐的基礎之上繼續加強學生人文素養培養,而不是單純重視什麼樣論調。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篇5

我於xx年1月末至2月初在家鄉唐朝侗寨進行寒假社會實踐,組織唐朝地方文化傳承發揚侗族戲曲文化,並於1月31日舉辦唐朝xx年春節文藝晚會。後於2月1日組織帶唐朝文藝隊往唐朝寨之歸滾寨舉行“爲也”的文化交流活動。現將本人組織的“新春爲也”實踐活動總結匯報如下:

唐朝侗寨是一個地處湘黔桂三省交界侗鄉腹地之偏遠高寒山區中的古侗寨,自古是侗鄉一個重要關道,有“唐朝古道”之說,居住着1300多戶侗族、苗族人家近5000人,爲侗鄉人口密度最大的村寨之一。唐朝侗寨自古以來民族和諧,文化繁榮,侗族歌舞源遠流長,戲曲文化燦爛,並盛產文藝能人,歷史上曾揚名百里侗鄉,被史書記載“千戶唐朝”,民間流傳“千戶唐朝”之說。

唐朝侗族民歌中,有侗族大歌、侗族長歌(又稱侗族河邊情歌)、侗族山歌、侗族琵琶歌、耶歌、侗族笛子歌、禮俗歌、勞動歌、兒歌等等,另有蘆笙踩堂、蘆笙曲、侗族戲曲,可謂品種齊全,琳琅滿目,涵蓋侗族文化之精華於一體。

唐朝侗族戲曲自古有名。自從侗戲流傳入唐(光緒十年,即公元1875年)以來,唐朝侗戲班代代相傳,多出能人,每屆戲班都頗受大衆歡迎,美名響譽百里侗鄉。20世紀90年代以前,唐朝地方有7個戲班,即大寨戲班、上樓戲班、中樓戲班、下樓戲班、知了戲班、歸滾戲班、良拜戲班,90年代後,三樓戲班與大寨戲班合併爲大寨戲班,更名爲“唐朝文藝隊”。唐朝大寨80年代經歷一場火災後興修大寨戲臺(1992年新修,xx年維修),一直以來大力發展侗戲。十年間,唐朝大寨戲班走遍周邊黔桂邊境數十個侗寨進行“爲也”(侗音weex yeek)演出(黔東南黎平的中潮區黃堡wangcbuc、田壩頭gaosbianv、林掌ullemc、山蘭sanhlanc、興隆nanldongl、金田灣、湖南的大壩dalbal、gaosjeenx等寨)不下一百場,場場贏得xxxx。唐朝大寨文藝隊爲侗族戲曲文化宣傳、發揚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也贏得了黎平東部、湖南南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縣西北各寨人民的一致好評和普遍讚譽。

在唐朝大寨,侗戲的老祖宗在侗族楊家(清代的楊鳳元爲第一代侗戲師傅),隨後各樓都出現戲班,各戲班又產生幾位師傅。通過筆者社會調查,如今唐朝文藝隊侗戲師傅爲上樓的公楊念(楊定藩)、甫楊念(楊慶益)、公楊可(楊慶懷)、中樓的公仕美(楊財寶,已故)、下樓的陽甫果、陽甫求、公紹蘭(龍雲光)、甫紹蘭(龍羣升)、甫清雲(楊日光)等人。侗戲班(文藝隊)樂器隊爲甫楊婭、甫蘭利、陽甫姑、陽甫滿,男演員爲甫歲鳳、楊甫妮、甫楊氏、陽增玉、陽甫聰、楊甫念、陽甫刷、楊平山、楊甫慧、楊甫擁軍(侗戲演員兼琵琶歌大師)等,女演員爲楊奶凱、楊奶可、吳奶雨清、吳奶映利、吳奶錦洋、楊計羣、吳羣衆等人。過去三樓戲班各屆演員合起來一百多人,加上良拜、知了、歸滾戲班,總數不下200人。

隊伍龐大,演藝精湛,業績輝煌。可以說,唐朝侗寨在侗戲方面一直很繁榮,發展勢頭良好。但到新世紀,伴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唐朝寨實現兩通(通電、通公路)以後,尤其xx年唐朝山林公路改修四級路後,唐朝地方越來越多的青年、中年選擇外出打工(多數下廣東),村裏學習傳統侗歌、侗戲的人越來越少。原來的大寨戲班演員(1998屆,即現屆戲班)也從xx年開始停練、停演、停唱,多數演員下廣東打工,成家立業,無心表演和組織,或礙於一些非議,許多文藝才子才女被困窘的顯示生活淹沒xxxx。

爲侗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和發揚,增強人們在現代化工業社會中的民族意識、羣族記憶和民族文化關懷意識,爲復興唐朝侗戲文化,爲加強村寨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的發展,恢復唐朝大寨當年情景,也爲充分發揮唐朝大寨盛產文藝能人、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帶動唐朝地方經濟發展,筆者特意利用這個珍貴的寒假時間,將唐朝文藝隊所有成員召集起來,趁新春佳節衆人打工回家過年之機,在唐朝迎春節文藝晚會之後組織唐朝文藝隊於2月1日往唐朝寨之歸滾寨舉行“爲也”的文化交流活動。

“爲也”(侗語稱weex yeek,唐朝土語稱/wε31 xhε354/)活動是侗族地區特有的文化習俗,是基於侗族社會傳統“款”文化之上的民間村寨文化、情感交流方式。在侗族地區,從形式和內容分,有民歌“爲也”、戲曲“爲也”、蘆笙“爲也”、鬥牛“爲也”、籃球賽“爲也”等等方式。

村寨之間“爲也”既是村寨情感交流,加強村寨溝通和團結,又是地域文化差異的村寨的文化交流、互相學習,彼此增進了解,發展自己村寨傳統文化。唐朝侗寨就是因爲在“爲也”文化方面表現突出,尤其以侗戲“爲也”、民歌“爲也”繁榮爲由著稱於侗鄉。

xx年新春侗族戲曲“爲也”歸滾。

寨晚會由筆者組織和主持,總共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侗戲演出,曲目是《助郎娘妹》全劇和《毛紅與玉英》選段(從“毛紅與玉英玩山對歌、相識相戀”到“媒婆與爪半凱說媒、斂財”)。演員全部是1998屆,年齡在30—40歲之間。片段用時190分鐘;另一部分是青少年學生現代歌舞表演和民歌演唱,含文藝隊老牌經典花扇舞《採茶舞曲》和侗族大歌《五月蟬歌》《高山井水》兩首。該部分主要是爲展現唐朝文藝新人風采,讓他們多學侗族文藝文化,耳濡目染,慢慢成長爲唐朝侗戲文藝隊新一代。該部分用時30分鐘。整個晚會用時220分鐘。

在組織老屆戲班演員往歸滾寨“爲也”過程中,筆者觀察到幾個現象:

1、聞聽大寨要到歸滾寨“爲也”唱戲,歸滾寨、知了寨、良拜寨許多文藝愛好人士紛紛自發組織侗戲“爲也”、蘆笙“爲也”、舉辦蘆笙比賽、舉行鬥牛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活躍民族村寨文化;

2、許多人聞聽要唱戲鬧元宵,十分興奮,十分支持組織者和老演員演出,併爲組織者提供所需的幫助;

3、老演員中多數熱心不減,興趣頗濃,自主克服種種困難、陳舊觀念束縛,前來商議、排練、預演,積極配合組織者工作;

4、通過與老演員交流調查,瞭解到演員們不僅在侗戲方面表現優秀,而且在樂器演奏、侗歌演唱等方面有所造詣。每個演員都是才華橫溢。

6、歸滾寨民看戲十分專注,人們在看戲中再次體驗了昔日侗族戲曲文化的魅力。同時,這也表明了侗族人民當年的侗戲情結並未有一絲減少。這對我們今後繼續發揚、發展侗戲文化,還有“爲也”文化的繼續非常有利。

筆者開始這項實踐活動於xx年1月27日,當天完成所有的聯繫任務;28日。侗戲班子集中於大寨戲臺,商議劇目和選段;29日晚於大寨戲臺溫習、排練;30日晚預演;31日晚正式演出。2月1日收尾。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我從收穫、效果兩方面來歸納總結,並談談心得:

從收穫來看:

1、成功舉辦一個民族村寨的新春文化交流晚會,活躍了村寨文化,爲家鄉送上了一個美好的節日禮物,成爲家鄉人民最真的一份子和親切的朋友,得到了家鄉父老的喜愛和孩子們的擁戴。

2、侗戲的恢復讓我從中也學會了一些傳統民歌戲曲,同時也自學了侗戲的二胡曲,這些都讓我更好地理解侗戲文化的精髓和精神的內核,讓我更加生動地感受自己民族的脈搏跳動,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感受田間地頭文化的生動和如此的貼切人生。

3、在看戲過程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侗族人民的民族審美心理特點和理想追求。同時更加懂得了怎麼樣才能創造出適合侗族審美心理的文藝作品;

4、在本次社會實踐中,我搜集到了不少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爲將來事業發展做了相關準備。

5、在整個社會實踐中,我更加真實地反觀了自己民族的處境,更加明白了我對於我的民族該做哪些努力,我的民族的未來出路有了更多的認識。

從效果上來看:

1、最爲主要和最爲明顯的是——文化的復甦。侗戲的恢復是重要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有文化的存在和運轉。讓侗戲恢復起來就是最關鍵的一步。接下來的工作主要是對侗戲的發揚和發展。

2、在文化復甦的基礎上,民族主體對自我民族心理與文化的認同得到強化,文化的自覺將得到更進一步的加強,即更爲主動。

3、在文化復甦的基礎上,民衆對文藝的關注得到強化,這對抵禦現代不良風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們可以在自己生活空間中讓文藝佔有一定位置。

4、當然,此次實踐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唐朝經濟的限制帶來晚會設備的不足,當地一些陳舊保守的落後觀念仍然存在於人們腦中,影響人們的行動,從而帶來文化復甦的可能性減小,給唐朝文化復興帶來困難。

總之,此次社會實踐非常有意義。本着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和對文藝的熱愛,就自己專業所需,我發揮了自己優勢,即是鍛鍊自己,也是造福民族、家鄉。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成長爲祖國、民族需要的人。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篇6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祭??

提到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很容易想到禮儀廉恥孝等一些內容。縱觀中國五年前的華夏文明進程,文化之博大精深爲我們所折服。在這樣包羅萬象獨具特色的文化系統中,祭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祭祀是向神靈求福消災的傳統禮俗儀式,被稱爲吉禮。“祭祀”也意爲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在原始時代,人們認爲靈魂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祭把便是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也比較野蠻。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巖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爲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它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則對着神靈唱歌、跳舞。

祭祀的對象就是神靈。在人類的童年時代,人們思維簡單,富於幻想,對於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現象都感到神祕而恐懼,於是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人類感激這些神靈,同時也對它們產生了畏懼,因而對這衆多的神靈頂禮膜拜,求其降福免災。

同時,人類對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覺夢境,也是難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後其靈魂有一種超自然的能力,人的靈魂能與生者在夢中交流,並可以作祟於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災。這種敬畏衆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爲產生的重要因素。

進入文明社會後,物質的豐裕,使祭祀禮節越來越複雜,祭品也越來越講究,並有了一定的規範。

祭祀神靈,是以獻出禮品爲代價的。人們對神靈的歸順,可以跪拜叩頭,可以焚香燃紙,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的祭祀方式還是獻上祭品。人有七情六慾,神靈也是如此。人們既然對神靈有所祈求,理應捨得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祭獻,以博得神靈的歡心。

食物民以食爲天,最初的祭祀以獻食爲主要手段。《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意思是說,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只要燔燒黍稷並用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爲穴當作水壺而用手捧水獻神,敲擊土鼓作樂,就能夠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

神講究衣着飾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傳》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人有時也以人做祭品祭獻神靈,古書稱“用人”,後世稱“人祭”。人祭,不僅在原始宗教中有過,而且在往後發展階段的宗教中也有過,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人祭起源於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血,是一種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靈魂的,因此有血血祭的。

祭祀,總要在某些地點舉行。早期的祭祀沒有固定的場所,隨時隨地均可祭獻。隨着祭祀規範化,逐步出現了固定的場所。

最初的祭祀場所是比較簡單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樹下,或在水邊,或在杆下。後來爲了表示對神靈的虔誠,便修建了神廟或祭壇。祭祀場所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平地。古人認爲,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場所反而最質樸,往往不用封土作壇,只把一塊平地掃除乾淨即可祭祀,古人稱之爲“墠”。《禮記·禮器》稱:“至敬不壇,掃地而祭。”《禮記·祭法》說:“除地爲墠”。

(2)壇《禮記·祭法》注:“封土爲壇”,即用土石堆砌成一個高出地面的祭壇。因祭祀對象不同,壇有不同的形狀。祭天用圓壇,古稱“圓丘”;祭地用方壇,古稱“方丘”。壇的高度和寬度因時間、地點、等級而不相同。壇和墠通常位於城郊,偶爾也有設於山上的。秦漢封禪禮,就是在泰山頂封土爲壇以祭天,叫“封”;又在樑父山掃地爲墠以祭地,叫“禪”;合稱爲“封禪”。

(3)平坑 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平坑作祭壇,古人稱“坎”。

(4)宮廟 在壇或墠的基礎上又築牆蓋屋,即成爲宮;宮中陳列上祭祀對象以後,就成爲“廟”。宮廟最初只是爲人神而建造的,後來許多神靈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等。但社壇上不得蓋房,否則被視爲“喪國之社”。

(5)墳墓 在墳場墓地祭祀神靈是較原始樸素的方法,它多用於祭祀祖先神。古人認爲,到墳墓祭祀離祖先最近,祖先神聽得最清楚。《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出外遊說時,“去國則哭於墓而後行,返其國不哭,展墓而入”。

關於祭祀制度,是中華文化獨有的特色部分,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研究探討。

大學生喪文化調查報告篇7

傳統文化傳承及流失的調查報告

聖誕將至無論是商業街還是校園社區寫字樓都瀰漫着深深的節日氣息,商家打着節日的旗號進行促銷,情侶們藉助洋節日鞏固感情......洋節日正在慢慢侵蝕傳統節日的領地,傳統節日正在逐漸被我們遺忘,節日被我們過的成了四不像,中秋節成了“月餅節",元宵節真正的成爲了“湯圓節”洋節正在上位大有確立自己正統地位之勢。

一、調查目的面對洋節的愈演愈烈,傳統文化節節敗退之勢,藉助此次調查希望能更瞭解傳統文化傳承及流失的現狀,加深認識,挽救傳統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上網調查、查閱資料

三、調查內容

資料一:《新華網》報道:重慶渝中區臨江門巧巧解放碑幼兒園,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指導中心的王老師給幼兒講解經典文化課。上課前,王老師拿出一幅彩繪孔子肖像懸於黑板上問:“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孩子們好奇地盯着畫像,猶豫了一下,然後30多人同時脆生生地回答:“聖誕老人。”《南國都市報》報道:記者在海師附中、海口九中幾所中學採訪38名國中學生,調查題目有:你最喜歡的節日是什麼?爲什麼喜歡這個節日?知道聖誕節是爲何而設嗎?知道端午節、重陽節是爲紀念誰嗎?31名受訪學生回答:最喜歡的節日是春節和聖誕節,理由是:過春節可收到紅包,過聖誕節又好玩又有人請客吃洋快餐。國中生們大都喜歡過聖誕節,多數學生不知道端午節是爲紀念屈而立,沒有人知道重陽節是爲紀念誰而設。相反,教師節,沒有人會掛出孔子像;端午節,沒有人會掛上屈原像;重陽節,沒有幾個家庭,會認真把節日的來歷,結合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美德

傳統好好地傳授給孩子們。恰恰是許多傳統紀念日,往往流行於只做形式,不講實效,象學雷鋒,3月5日來了,3月6日走了。

資料二: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字的顛覆 上世紀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的破壞 商業文化不追求永恆、不負傳承,只要謀利文化遺產種類繁多,缺乏法律保護和人才培養 當前教育種種弊端導致傳統文化的嚴重流失

資料三: 關於傳統文化的調查問卷

1.您以前瞭解多少的傳統文化?

a精通 b較多 c一般 d很少 e幾乎不瞭解

2.您從什麼渠道來了解傳統文化?

a電視 b網絡 c其他書刊 d學校教材e老師及長輩 f朋友 g其他

3.您對下列哪一類型的傳統文化最感興趣?

a手工藝(包括刺繡等湖南特色手工藝品)b飲食文化(包括湖南各種特色菜系)

c文學(包括戲劇,詩歌,小說等)d科學技術(包括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成就)

5.您的家人對您瞭解或學習傳統文化持什麼態度?

a非常支持 b不制止,中立 c反對

5.您支持發起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保護的運動嗎?

a支持並且願意參與 b支持但不願參與 c無所謂 d不是很贊同 e極力反對

6.您認爲有什麼因素阻礙了傳統文化的傳承?

a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 b文化大革命 c民間流傳的侷限性 d國家保護措施的不足 e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

10.您對傳統文化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形式怎麼看?

a無所謂 b應該對最重要的進行保存c儘可能的保存

d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e其他

11.您認爲保護傳統文化可以使用什麼方法?

a在社會上廣泛傳播 b在學校等基層教育機構中開展教育

c成立一些組織對其進行保護 d由國家處理並採取措施 e民間流傳即可

12、您對保護傳統文化是什麼態度?

a非常支持,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也非常急迫b應該保護但還不是時候c沒必要,讓社會競爭去淘汰那些落伍的文化。d無所謂,不怎麼關心。

13、您認爲是什麼原因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步流失?

a時代的進步,被時尚的新事物替代了b外來文化的侵蝕、滲透,國人逐步對傳統文化失去興趣c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媒體過多的宣傳了一些商業性濃的娛樂文化和外來文化。d不知道,不在意

14、您對外來文化的入侵有什麼看法?

a贊成,能促進國際間文化的交流,促進進步,帶來商機。b反對,通過不斷滲透,來影響國人,商業目的很濃。c中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d不瞭解,沒什麼看法

15、您對保護傳統文化有何建議和看法

發出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73份。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同學對傳統文化感興趣,但對傳統文化了解較少,家長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持中立態度,大部分同學希望傳統文化能夠傳承下來,同時也對外來文化充滿好奇並熱衷於過有意義的洋節日。大部分同學希望通過革新傳統文化的形式增加內涵加大宣傳來促進其傳承發展。

四、結論

通過調查發現: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的形勢嚴峻,但土壤深厚。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後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淨化靈魂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爲靈魂。希望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人人都來爲這件事貢獻一份力量。社會應形成保護傳統文化風尚,學校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育,有關部門應牽頭或支持民俗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