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合集

觀後感 閱讀(2.66W)

如果每天過着食不果腹的日子,你會怎麼樣呢?而電影《1942》講述的就是河南大旱,人民沒有東西吃而逃荒的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合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合集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昨天我們觀看了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遭受天災、人禍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財主老範家貯存了足夠的糧食,災民們聞訊前來“打劫”,災民人多勢衆,範財主只好先用緩兵之計讓他們進來,又派人去搬兵,計劃敗露後災民一氣之下燒了範家,殺了財主的兒子,老範只能帶着家眷踏上躲災之路。

逃災路上,他的老母親在一次日本飛機殘忍的轟炸中炸死,他的兒媳婦在五天沒吃飯的情況下產下孩子,結果在極度虛弱中死去,老範後來不得不把寶貝女兒都賣了,換來五升小米。天地間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了吧!老範帶着栓柱,抱着剛出生的嬰兒,登上了去陝西的火車。火車上人擠人,栓柱的兩個孩子夜裏被擠下了火車,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車去尋找孩子。火車到陝西關口卻被不顧救災沒有良心的軍隊攔下,趕了回去。老範這才發現嬰兒已被自己悟在懷裏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範的親人走得一個不剩,傷心欲絕、萬念俱灰的他拄着柺杖,步履蹣跚地往回走,說是死也要死得離家近點,路上他認一個小女孩作孫女,在荒涼的雪山中,二人搖搖晃晃地走着,在這樣一幅悲涼的畫面中,電影落下了帷幕......

電影是以逃荒爲大背景的,老範一家人落得最後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河南人毫無活路的社會事實,將軍蔣鼎文不管災民死活,大言不慚地說:“死一個災民總比死一個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於此!而總統蔣介石也對災民死活不管不問,這些都說明了國民政府的腐敗。一名記者不顧生命危險,去災區實地報道災情才讓國民黨政府迫於壓力向河南發放救濟糧。貪污腐敗,只爲自己謀利不爲國家着想的官員比比皆是,中華民族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爲國家而戰。李培基主席則是一名好官員,切切實實爲民着想,可終究改變不了死氣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殘暴行徑令人瞠目結舌,他們純粹是把中國人當牲口看待,對着手無寸鐵的災民投下一顆顆致命的炸彈,接着又用機槍掃射,實在是毫無憐憫之心,連災民都不放過。後來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劍刺穿喉嚨之畫面實在殘忍至極,試問日本人心中到底還有良知嗎?這不禁讓我想起歷史課上學到的一剛故事,日本佔領南京後,兩名軍官比賽殺人,不分勝負,又繼續比賽,可見他們已經是毫無人性的殺人機器。

我想引用蔣鼎文的一句臺詞:“國家貧弱纔會捱打。”如今我們這一代更應該爲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爲了中國的富強,爲了中華民族能雄立於世界而讀書,我們國家已經取得了飛躍性發展,但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環境、資源等問題,我們的責任就是爲祖國出力,讓祖國騰飛!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一部《1942》,一場民族災難,刻骨銘心。70年前,300萬同胞罹難,慘絕人寰。翻開歷史,翔實珍貴的資料刺痛着人們的神經。

老財主的破滅。當時的中原大地,哀鴻遍野,餓殍千里。老東家範殿元一向遊走在故事中。以往倉廩充實、妻兒繞膝,就連逃難也被自我認定爲躲災,逃荒途中還不忘帶着家裏的長工,這是財主骨子裏習慣的養尊處優。認定被欺壓的民衆沒有反抗,吝嗇貪婪的他,最終落得個人財兩空。我一向擔心並期望,延續他家香火的小生命會躲過這場劫難而存活下來。當孩子被他自我親手戕害於襁褓之中時,一個小地主階級就此自我毀滅!“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歷史不得不讓大家重新審視這悲天憫人的災難,人們的仇恨瞬間化爲階級矛盾和仇恨。一個財主家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老百姓呢,最無辜的當屬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難深重的人們,只能理解這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現實。這飢餓,看似簡單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實折射出對信仰的追求、對文化的渴望、對人性的呼喚、對民族發展的思考。在災難面前,在飢餓面前,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但恰恰相反,與其苟且偷生,還不如坦然從容地理解死亡,死得離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顯得是那樣的親近,又是那樣的神聖。這場民族的災難,彷彿一部沉重的史詩,記錄着那段慘烈的歷史,那些悲壯的場面。

無冕之王的斡旋。《時代週刊》記者白修德,穿梭在災難現場、斡旋於政府軍隊之間,憑着記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饑荒的駭人真相,迫使國民政府開展救災工作。當日本的飛機狂轟濫炸的時候,當淒涼的二胡訴說的時候,當教堂的鐘聲敲響的時候,無不在告誡我們,應對歷史和現實必須進行深深的反思。於是,人們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對戰爭的仇恨、對日本民族的仇恨。這恨中,既有國民政府置若罔聞,於民族災難不管不顧和對災情的錯誤研判;還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無能以及政府官員各自爲政,以個人利益爲重勾心鬥角的醜態;也有戰區司令蔣鼎文等軍官不顧災情,愚弄百姓從中漁利。撇開政治,無疑,是無冕之王拯救了災民,更拯救了一個民族,這難道不是人性的覺醒,難道不是偉大的國際人道主義。

小人物的悲壯。應對殘酷的現實,有的人選擇了逃避、有的人選擇了獻媚。“一條命,兩塊餅乾”,小人物的命運不一樣,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見,但總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蹤後,爲救活兩個孩子,四鬥米賣了自我,爲孩子付出了一切。最終還要把自我唯一的破棉褲換給栓柱,也算是傾其所有了。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愛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輝。栓柱應諾花枝照顧孩子,卻在趴火車途中,不僅僅丟了兩個孩子,還丟了花枝用生命換來的四鬥米。在生存和氣節之間,不食嗟來之食的大義凜然,讓珍貴的饅頭顯得那樣蒼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風車,成爲一種牽掛和寄託,寧可死於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廚師老馬成了巡回法庭庭長,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雖說保全了性命,到頭來卻落得個日本人的走狗。就連讀過書的財主家女兒,爲求條生路,甘爲五斗米折腰,淪落到賣身妓院的下場,也是命運的安排,悲慘的選擇。

1942年那場大饑荒、大逃難,雖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但在歷史長河中,卻成爲永遠傷痛的記憶。我們開啓那段塵封的歷史,就是要警醒飽經滄桑的苦難民族,不要忘記歷史,維護和平,遠離戰爭災難;追憶那段悲壯的歷史,就是要重溫血腥而慘痛的教訓,堅持生態平衡,遠離自然災害;再現那段慘烈的歷史,就是要啓示後人牢記傷痛的根源,關注糧食問題以及那些事關民生、關係百姓疾苦、關乎民族發展的大計,讓歷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會重演。

精選電影《1942》優秀觀後感範文

今天在影城看了場電影——《1942》,看後心情異常沉重和難過。天災、人禍、國難,一系列沉重打擊,如暴風雨般傾盆而至,通通砸在河南老百姓頭上。可憐的國人,陷進了人間地獄,真是生不如死。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人相繼爆發太平洋戰爭,全世界陷入一片狼煙戰火。不僅是戰爭讓河南人民置於水火之中,而且一場百年不遇的旱災又讓河南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老百姓們在生死線上掙扎,他們開始大逃荒,行程數百公里,日程達數月之久。他們忍受着沒有糧食帶來的無邊無際的飢餓、被日本鬼子的飛機狂轟亂炸、被國民黨軍隊搶掠凌辱等等痛苦,一路向西地逃荒,直至家破人亡、餓死他鄉。片中展示的是餓殍遍地、屍橫遍野,無論老少男女,無論窮富善惡,都遭受着人類最大的苦難,幾乎到了極限。

最讓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離失所、遭受塗炭,而政府卻無動於衷。國民政府最高長官——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並不相信會有這麼嚴重的災荒,認爲是被人有意誇大。而他手下的一干人馬或是充耳不聞、或是置若罔聞、或是錢權交易,把3000萬河南人民視如草芥。最可惡的是,所謂抗日將領蔣鼎文以徵收軍糧爲由,剋扣3000萬賑災糧,用以投機倒把,倒換黃金,中飽私囊。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軟弱無能,既擔心烏紗帽,又鎮不住當地惡霸,後來靠外國記者白修德將事件真相捅到了《時代週刊》上,讓蔣介石深感國際社會壓力而不得不籌措8000萬賑災糧調往災區,這些賑災糧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貪官污吏貪佔,最終也沒有到災民手裏。最後是禍端愈演愈烈——不僅發生了人吃人、狗吃人的人間慘劇,而且賣兒賣女賣老婆比比皆是,一個人只值4升小米,道路、荒野,凍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因爲國家的積貧積弱、因爲政府的軟弱腐敗、因爲侵略者的兇殘邪惡、因爲災害的來勢兇猛,致使300萬河南人民成爲冤魂。而統計上報中央政府的數據卻是1000多人!

沉重之後是反思,爲什麼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災難如此深重,就是一個原因:貧窮落後。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要讓人欺負,落後民族就備受磨難,落後人民就顛沛流離。借古喻今也罷,以史爲鑑也罷,總之,這樣的災難,我們中華民族不能再有、也不會再有!我們必須強盛壯大,必須集中力量謀發展,必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我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