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8篇

觀後感 閱讀(1.54W)

當朋友們欣賞完一部影片後,應該有很多感受,可以撰寫一篇觀後感,寫觀後感其實就是介紹電影的一種方式,能否吸引更多的人觀看就看所寫的觀後感是否吸引人,下面是寫文檔範文小編爲您分享的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8篇,感謝您的參閱。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8篇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篇1

忘記大屠殺等於第二次屠殺。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伊利?威塞爾的反戰箴言出此刻史詩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片頭,直面屠戮歷史,審判人間罪惡無疑是該劇最鮮明的態度和主題。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災難,對於中國人而言,它是一段國家記憶,是一段民族創傷。作爲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的紀念力作,《四十九日祭》的播出,既是對30萬無辜死難者的熒屏祭奠,也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精神,不做市場奴隸,用心弘揚了主流價值觀。面向世界講述戰爭戕害,以震撼心靈的人性與情感揭示生命的尊嚴,《四十九日祭》靜水流深,兼具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堪稱中國電視劇的豐碑之作。

?四十九日祭》在題材上並不個性,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視作品也不少見,然而這正是《四十九日祭》的個性之處。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故事,西方此刻還在拍,電影《辛德勒名單》、《鋼琴師》享譽世界。但二戰期間中國戰場的傷亡,尤其是堪稱人間慘劇的南京大屠殺卻從沒得到國際化的表現,因此這種題材實際上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的黑暗記憶,是震盪國家的民族之痛。在這個層面上,具有國際視野的《四十九日祭》第一次向世界發出了中國反戰最強音。該劇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前後,四十九日內發生的戰亂創傷。如果說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是人類禮貌的污點,《四十九日祭》則站在張藝謀電影《金陵十三衩》肩膀上,創造性增加前史和後史,對日軍暴行展開了最深刻的揭露與清算。能夠說,以人類公義審判罪惡的《四十九日?祭》拍出了國產劇少有的大格局和新高度,足以代表中國水準,比肩世界反戰經典。

宏大歷史需要一個嵌入口,講故事是跨越國界、跨越歷史說中國的最好方式。蜚聲海內外的華人女作家嚴歌苓深諳此道,擅長風格化敘事,曾拍出《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導演張黎更擅長用細膩的人性刻畫和極具韻味的鏡頭語言營造人文觀感。“靜水流深”是嚴歌苓和張黎作品的印象,兩人合作的《四十九日祭》則是這種高級表現的範本。比如該劇將大事件濃縮在7周內,時刻敘事讓“南京大屠殺”更顯逼人的殘酷。南京淪陷前一週,各色人羣上演着他們的生活。教堂的女學生雖然慌亂卻堅信有上帝的庇護;藏玉樓裏的風塵女照舊紙碎金迷,談情鬥嘴,活在當下;長在教堂卻不信神的法比,滿大街找食物還不忘潑皮本性,順手牽羊之餘還跟洋汽車“鬥氣”;南京的守軍激戰正酣,一心期盼援軍;戴濤的德式裝備教導總隊駐在妓院門口,懲戒違紀的同時,也能雨中起舞,博佳人一笑;國民政府公務員孟繁明更糾結在感情和父女矛盾中,體驗着一個男生的難。能夠說,災難前每一個人都對生活充滿着期望,對接下來的恐怖準備不足。然而正是這種看似平和、嬉鬧,充斥市井生活的景象,猶如暴雨將至前的陰雲,讓恐怖更恐怖。《四十九日祭》將危險藏於安寧中,將災難匿於桂花、小元宵的叫賣聲中,反襯出了接下來“黑色六週”的地獄圖景,

其強烈震撼力不言而喻。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沒有交集的人正因戰爭走到了一齊,不一樣階層、不一樣個性的人殊途同歸,應對共同的災難。正如編劇嚴歌苓所說,戰爭拉平每一個人。在災難面前,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命運。《四十九日祭》精選了三類中國人:法比、戴濤、孟繁明爲代表的男生們;玉墨代表的女生們和書娟爲代表的孩子們,在災難這條船上,他們相互依偎,共同抗爭,以小見大反映了當時整個中國的苦難和抗爭,而她們蜷縮避難的教堂則是亂世中的孤島,最大化展現了人性與生命的尊嚴。戰爭來了,男生來扛,女生和孩子纔有救。概括來說,這部劇講述的是中國男生爲他們身後的女生一個個去死的故事。書娟眼裏的醉鬼混混――法比爲了教堂的女學生,一次次擋在日軍刺刀前,用生命維護孩子們的生命與尊嚴;少尉狙擊手戴濤爲了心愛的玉墨和孩子,用一杆槍搏命保衛教堂,一向戰鬥到生命終結;位居高位的孟繁明不惜放下尊嚴,屈身於日軍,只爲換來通行證,讓女兒能逃出南京……在這部劇裏,中國男生像父親、像兄弟一樣拼命保護女生,他們拿他們的命換女生的命。也正如此,《四十九日祭》完成了生命價值的交接――女生替男生活下去,才使得最後玉墨、書娟、豆蔻以戰爭親歷者身份參與的日軍罪行審判更顯說服力和震撼力。

男生犧牲如山,活着的女生揹負着十字架,艱難前行。女性是戰爭的終極犧牲者。劇中戴濤說,走了的人容易,留下來的人難。因此,在“孤島”環境中,女生之間的人性對抗和情感演變更將南京大屠殺的創傷渲染得更悲涼。《四十九日祭》中,當趙玉墨這些秦淮風塵女走進教堂時,孟書娟這羣女學生最初的態度是不甘和厭惡,甚至用惡毒語言攻擊窯姐,以保護她們的區別。她們搶食物、搶地窖、打架鬥嘴,有着女生的爭鬥。然而隨着朝夕相處,被死亡一次次威脅,當孤傲的書娟正因來月經感到迷茫無助,第一次主動理解玉墨這個“壞女生”的母愛;當風騷的紅綾與呆板的教堂雜工喬治相愛,在冰冷的下水道相擁至死;當魔鬼在召喚,玉墨這羣窯姐主動換上學生服,選取把生命留給學生,把死亡留給自己。亂世中的人性與情感得到了昇華。因此戰爭與災難是拷問人性和尊嚴的熔爐。《四十九日祭》是以女性視角直面殘酷戰爭和完美人性,烘托的是羣體命運下的英雄羣像,這纔是中國電視劇的基礎品質。

在死亡面前,沒有尊卑貴賤,人最本能的求生欲和恐懼以及生命的抉擇在南京這座城市、這座教堂碰撞出火花,絢爛而殘酷。就像同樣是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卻沒有以鋪陳災難、渲染傷口的方式刺激觀衆神經。它的敘事語言內斂而剋制,如同一個沉默的親歷者,陳列出一張張觸目驚人的老照片,照片裏發生了什麼,觀衆自有答案。十四歲的朱瑪麗不甘日軍凌辱,墜樓而死;奄奄一息的王小妹被日軍從燒成焦碳的屍堆中扒出輪姦;美麗的豆蔻慘遭日軍凌辱、毀容,身上被砍37刀,法庭上展示的背上傷痕,觸目驚心。在導演張黎鏡頭下,《四十九日祭》呈現的暴力冷靜到虐心,觀衆不由沉浸其中,隨着劇情畫面,調動起最原始的情緒,感同身受地體會日軍獸行。

對於南京大屠殺,《四十九日祭》是“靜水流深”,大師級的藝術表現,從臺詞到鏡頭再到演員表演都極富張力。“我們只會打仗,不會跳舞”、“光着膀子也能打日本人”、“你哪知道打仗是怎樣一回事,死又是怎樣一回事”、“只要能把你帶出南京,哪怕是做豬做狗,我都不在乎。”諸如此類的臺詞雖然簡單質樸,卻有着一字千鈞,攝人心魄的韻味。而書娟躺在炸彈坑裏,拍着頭頂上密集的日軍機羣以及哭泣着拿起相機,給滿臉血污的士兵拍着他們最後一張照片,再加上低沉大提琴的配樂,這樣的鏡頭有如無聲的控訴,撞擊人心。此外,咖啡廳的留聲機吱吱啞啞響着,是亂世中的一絲頹靡,也是戰爭摧殘下的幾縷溫情;戰火席捲時,英格瑪神父帶領女學生唱聖歌,燭光搖曳,是恐怖氣氛下點燃期望的光源……能夠說,單論臺詞和鏡頭語言這兩項,《四十九日祭》都屬今年最佳。而張嘉譯演繹的神父法比、宋佳演繹的秦淮河頭牌玉墨、胡歌飾演的柔情軍官戴濤、黃志忠飾演的父親孟繁明也堪稱教科書般的表演,濃烈情感融進一句句臺詞、一個個動作裏,潤物細無聲,爲該劇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回顧慘痛歷史,是爲了珍惜此刻的幸福,保衛未來的和平。巴爾扎克說:“有些罪惡是不能洗刷的。”劇中魏特琳女士也說,中國人太善良了,容易忘記不好的事。因此文火慢燉的《四十九日祭》不僅僅僅是從人道主義視角關注絕境中的生命尊嚴與人性救贖,更是以災難中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一個大主題: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對待罪惡?《四十九日祭》的態度是:能夠寬恕,絕不忘卻,務必道歉。這也正是我們就應堅持的歷史觀。捍衛真理和良知,牢記屠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保衛來之不易的和平,這纔是對死難者最好的祭奠。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篇2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的內心裏,每一件事都在受着良心的拷問。在南京,那裏的人,每一件事都要受到上百次的拷問:我的人性呢?

生死之間的人性

一羣人被聚集在了一起,有平民,有軍人,有大人,有小孩。誰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等待他們的將是死亡。大人捂住孩子的眼睛,大家在一起,讓人感覺到的不是哀傷,而是壯烈。每個人的口中都是一句話:中國不會亡,中國人民萬歲!毫無虛假,只是內心的真實,在這裏,瀰漫的不是將死的氣息,而是人性,人性的光輝總在閃耀。

角川的人性

一邊是爲國家“出力”,一邊是一條條無辜的人命,他該怎樣作出抉擇?一邊是軍人的使命,一邊是良心的拷問,他該怎樣作出抉擇?這叫人如何做出抉擇?自己的人性被奪去,還 有自己的愛情也已經死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的存在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殺人,除了殺人就是殺人。誰都相信心懷善意的人是真實的,是符合人性的,可他是違背現實的!那還 有什麼好講的,只有自殺了。在那麼久的掙扎後,這是唯一的出路了,當影片末尾那一聲槍響時,不得不讓人再思考一下:人性到底有沒有隨着這一聲槍響而消失?

陸川的人性

毫無疑問的,這不是一部充斥着強烈的民族主義的影片。黑白的畫面,黑白的人性,黑白的世界。一切都是那麼的緩慢,緩慢的想讓你仔細的體會一下那些痛苦。毫無疑問,這只是一個人性的“南京”。導演刻意的安排了日軍進城的那場舞蹈。這樣的一場舞蹈,不只是在紀念已亡的日軍,對於同樣的國人,那些鼓聲,每一聲都是在喚回人性,在召喚良心,在拷問你的人性!

南京,註定是一個讓人無法忘記的城市,從1937年的那場屠殺開始,同樣不能忘記的還 有那座城市對人性的拷問!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篇3

爲了更好的發展創先爭優活動,緬懷悄然而逝的生命,我有幸參加了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第四、五學生黨支部聯誼於2010年10月26日晚6:30在2b3001開展的主題爲“記歷史,講和平,創未來”觀看紅色電影的活動。

南京六朝的古都,就在我家馬鞍山的旁邊,她記載了多少歷史的輝煌,卻也承載了無數歷史的血淚,尤其是那場令人心痛不已的南京大屠殺,多少的英勇士兵被殺,多少年輕的婦女含羞而死,多少的老人小孩睜着無辜而驚恐的雙眼倒在血泊裏……這是一段血的歷史,它時時存在於每一箇中國人的心間,歷史的血染紅當年的南京,也滲入到如今。

?南京!南京!》一部拍了四年的電影, 真實地還原了那段最黑暗的歲月,揭開了那段一屈辱慘痛歷史的回憶,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就像一盤散沙,自私、懦弱、不知廉恥;影片中百名難民營的女人,爲了其他人能得到生存、食物和棉被,毅然堅強的獻出自己的青春、自己的身體甚至自己的生命自願去充當日本鬼子的慰安婦,她們也許偷偷的哭了,但哭的是堅強……

?南京!南京!》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雖然作品有諸多的不足,但是它畢竟還是告訴了我們一些真實的東西,而看完片子後我感到覺得內心很沉重很壓抑,胸口悶得不行,腦子裏一直在回放着影片裏小日本屠城的暴行,看到每個殘暴的畫面心被揪的好痛好痛,心被震撼的久久不能平復……

此時我不禁想問,爲何會那樣?這成千上萬的中國軍民陣裏,爲何就沒有一個生命的吶喊與絕死的反抗?爲何他們會麻木到如此?想着想着,我突然又想到了一絲模糊的答案,對比一下日軍在佔領南京後舉行的祭祀舞中的精神,我意識到了這不僅僅是國民個人對於生死的對抗,而是一種精神的對抗。

事實上我覺得《南京南京》這部電影是一種態度,她告訴全世界,中國,依然在這裏屹立,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人會以意想不到的堅韌好好的打理自己的國家,讓每一個人重溫那個鮮血淋漓的曾經,讓我們爲這國家的振興奮鬥。

我作爲一名就快要轉正的預備黨員更應該爲此努力也不能放鬆警惕,要時刻謹記:落後就要捱打的學的教訓,時刻做好模範,準備爲黨和國家奉獻一切,不要害怕自己不行,去追逐兒時想成爲一名中共黨員的夢想,做好我的工作,學習好我的科學文化知識,少再去惦記着那些虛無的東西,好好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記得在國小課本里時常提起這麼一句話,今日的生活來之不易,在此時居然顯得如此貼切,如此的有意義,爲了那些無辜的死難者更應珍惜美好的今天 !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篇4

日軍視角,未嘗不是有益嘗試。把日軍當成人而不是禽獸來拍,我很贊成。日軍並非天生邪惡,那是理所當然。甚至日軍自己也是屠殺的受害者,同樣說得通。

但你絕不能把日軍表現得那麼溫情脈脈,那麼滿懷悲憫,乃至最後放走兩個中國人,還飲彈自盡。總而言之,在一羣可以拿殺人當比賽來娛樂的日軍裏,角川這樣的角色可以有,但怎麼可能擔任主角?角川太“正常”了,正常到沒有半點極端。而做出南京大屠殺這麼不正常的暴行,會是一羣“正常”人嗎?

怎麼?把壞人如實的拍成壞人,就膚淺了?“不正常”就體現不出“人性”了?什麼是人性,人性原本就既能至善,也能極惡;人性原本就會從正常異化到面目全非。殺人可以殺到high,這血淋淋的歷史,何嘗不是人性最異化最醜惡的一面?不敢(或不能)直麪人性之惡,你那所謂的人性之善又豈能不虛僞。

同樣道理,不刻意表現殺戮強姦之類暴行,這也沒問題。但如果有一個對南京大屠殺全無瞭解的人去看這部電影,你絕不能讓他看完之後以爲屠殺的範圍僅限於國軍殘兵和難民營,而全然體會不到這是一場遇難人數30萬量級的屠城。你可以“不這樣拍”,但你絕不能“不拍”。歷史只有真假,無所謂深淺。真實的歷史擺在那裏,拍不好是你自己沒本事,又豈能扭曲歷史以成全你的“深刻”。連最基本的大是大非都如此混淆,你陸川便有再多的小聰明,也終究是個蠢貨。於是這部電影的下場也就理所當然:故作深沉結果卻曖昧可疑,處處用力結果卻軟弱無力。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篇5

很久不寫觀後感了,每次看完電影后,淺淺的回味下,過了許久,再翻出來看看。上週六晚上,一個人,兩張電影票,在萬達國際影城看了這場電影《南京!南京》。

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看這場電影是很壓抑的,大量的慘絕人寰的事件。去過大屠殺紀念館,裏面的史實時時刻刻提醒着我這些事件是真真正正的發生過。在西方國家,南京大屠殺往往被譯爲“nanjingmassacre”或者“rape ofnanjing”,可見一直以來,人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向來不如人們對納粹滅絕種族過程的認識,但是事實上二者完全是可以等量齊觀的,而這一舉世震驚的悲慘事件所揚起的陰霾也早已變成了中國人經世難愈的宿患,所以《南京!南京!》的出世不單止勇敢地掀傷揭疤,更積極的意義在於它要尋找此一頑症的偏方.

?南京!南京!》的英文片名爲“city of life anddeath”,或可譯爲“生死之城”,但是其時其地的南京安能言生,猶可話死,或者說生同死已經沒有區別了;孔子感嘆“未知生,焉知死”,李敖改言“既知生,也知死”,而在那時的南京,卻是“難知生,惟知死”了!

在開場前,影廳裏還不是很安靜,後來,就聽到了陣陣的啜泣聲。影片的主要脈絡按照時間順序以拉貝日記的隻言片語作爲牽引而緩緩推進,從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大舉入城開始,南京也從六朝古都變成了慘不忍睹的人間煉獄。無可置疑,影片最爲震撼人心的部分就是日軍攻入南京城之後如何對城中的中國人,尤其是對日本軍隊絲毫不能構成威脅的,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的大肆虐殺的描述。從活埋到刺斃,從槍擊到焚殺,短短几分鐘的鏡頭竟然突顯重逾千斤的份量,每一次鏡頭的轉換都似聽得見錚錚作響之聲,銀幕上的大廣角鏡頭內數萬名無辜的中國百姓在日軍瘋狂的機槍掃射之下如骨牌一般層層倒地,儘管膠片是黑白的,但在觀者眼中卻是一片血紅之色。這一段對日軍殘酷屠殺中國人的集中描寫時間雖然不長,但效果非凡,短短的數分鐘時間同受難中國人的數萬之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實際上日軍屠城的時間卻從城破之日一直持續了數月之久(國民黨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營長郭岐在南京一役中死裏逃生,後著有《陷都血淚史》,他寫道:“有人說獸兵剛進來頭三天總是放槍姦淫燒殺的……結果過了一個禮拜不見停止,過了三個月仍不見停止!”此爲一證。),由此不難想見,在這樣長的時間裏,煉獄中的中國人所遭受到的災難和折磨是如何的悲慘和慘烈。這細微的一對比不動聲色,卻於無聲處見驚雷,我認爲實在是高明的手段。而此後影片對日軍的暴行則參差於片中幾位主要角色的視角之中,再無之前這般集中的描述了,譬如日軍如何闖入德國拉貝先生所建的難民營中大肆捕殺傷兵,如何肆無忌憚地闖入難民營脅俘甚或虜捕成百上千的中國婦女作爲慰安婦進行淫樂甚至姦殺,如何殘暴無情地將稚童擲樓而亡等等,實際上此種暴行雖然只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僅此一毛,也足以讓觀衆血脈賁張,以小窺大了。此處稍顯不足的卻是導演沒有調整好敘述的節奏和密度,影片中的其他情節(例如日兵角川與慰安婦百合子的一段插曲等)或多或少地稀釋了此後參差描述的日軍的獸行惡跡,雖然其他的情節亦是從另外的角度或特殊的視角來展現南京煉獄的殘酷及日軍冷血無情的暴行,但僅從觀感而言,這似乎對日本鬼子有些手下留情了。也許這就是爲什麼陸川會被說成美化侵略了吧。­

影片除了直接對日軍屠城虐生進行描寫之外,還通過幾位當事人角色的視角對戰爭和施暴者進行了控訴。在導演的鏡頭之下,拉貝的祕書唐天祥(範偉飾演),教會學校女教師姜淑雲(高圓圓飾演),國軍軍官陸劍雄(劉燁飾演),日兵角川(中泉英雄飾演)等都是這樣的角色。其中爭議較大的是影片中對角川這個角色的表現。角川作爲日軍在華施暴政策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他的視角其實更具說服力,但影片將其塑造成爲面對殺戮獸行心生悔怵的形象則未免有失偏頗了。角川作爲其時南京城中恣意橫行的“獸兵”中的一員,他親眼見到血濺遍地,屍橫遍野的兇像,親眼見到摯友生離,親眷死別的慘景,從鏡頭中不止一次展現的角川惶恐驚愕的雙眼可知,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第一次;影片還特別插入了他對日營中的慰安婦百合子的一段感情,百合子作爲日本女性,隨軍出征而爲日兵的性工具,最後不僅在喜歡她的角川面前被其他日本士兵蹂躪凌辱,最後更慘死於前線。影片在角川的經歷中加入百合子的故事,無疑是爲了從日本人民的角度對日本的侵略暴行進行控訴和指責,其中百合子面對角川送來的所謂“新年禮物”(糖果、清酒等食品)情不自勝的狂喜,在受到角川的探視時身如軟絮,力不支體的虛弱而至最後死在慰安前線,這些都可以反證日本軍國獸行暴施的殘酷無情。影片描寫角川對中國難民的同情也正是出於此意,角川最後不僅爲了使姜淑雲免遭衆獸欺凌而擊斃姜女,更在解押小豆子二人途中將其放脫,影片把這個“鶴立雞羣”的日兵同其他暴行虐施的獸兵作爲對比反示日軍的殘暴無恥,冷血無情,另一方面,也是體現了人性在扭曲和壓抑的情境中的變形和不變。

影片在結束的時候,春天來了,小豆子吹着蒲公英,蒲公英漫天飛舞。也許導演的意思是,因爲蒲公英的種子飛散,落地之後會新生,這是新的希望。當電影打出“小豆子還活着”,感覺很溫暖。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應該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愛護和平。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篇6

看完《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后,我的內心洶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靜。當我聽到那一個個悲慘的故事,看到那一張張慘不忍睹的畫面時,我全身都被怒火點燃了,而心在哽咽。一想到我的同胞所受的非人的苦難與醜惡的日本鬼子,就恨不得上前去抽敵人的筋,飲敵人的血。二戰期間,日本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創傷是永遠都不能癒合的。作爲一名中國人,更是永遠都不會原諒日本在中國犯下的滔天大罪。

對於南京大屠殺,我已經非常熟悉了。從小時候聽人講述,到中學歷史課本中學習,再到現在的看電影,每一次我的感受都很深,心中的憤恨是油然而生。而事實大致是這樣的: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侵佔南京後,在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和第6師師長谷壽夫指揮下,在全城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慘絕人寰的方法,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30餘萬。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它的“三光政策”幾乎深入到了所有大大小小的村莊。死亡,恐懼??幾乎成代中。南京大屠殺是一面歷史的鏡子,我們要牢牢地記住這個血的教訓。如今日本人仍然沒有承認自己當年的錯誤,日本首相小泉仍在參拜“靖國神社”,這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所唾棄的。同學們,中國要扭轉乾坤這個重擔就落在我們身上。我們要記住中國人的恥辱,發憤圖強,爲祖國的日益強大做出自己的貢獻!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篇7

翻開歷史的篇章,回憶那段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日本軍隊闖進南京時,城內的軍人們用身軀鑄成了一道道人牆。可這些都無濟於事,日本軍隊以強大的衝擊力沖垮了人牆,把軍人們踏在腳底。大肆的闖進南京。

南京城內所有的戰俘都被抓起來了。有的人,葬身在機關槍接二連三的掃射中;有的人被帶到海邊,又是一陣瘋狂的掃射,人們倒在海邊,海水沖刷着他們的身體,將他們輕輕拖入海中,頓時鮮血染紅了整個海面……

我怎麼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嘗不想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想一想,當他們的孩子在搖籃中甜甜的入睡時,我們的嬰兒卻被殘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當他們的兒童享受美好的童年時,我們兒童卻要面對死亡;想一想,當他們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時,我們的老爺爺、老奶奶卻流浪在街頭無家可歸;

正如電影裏所說“中國不會亡!”是的,中國沒有滅亡,但祖國現在的興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多少英雄衝鋒陷陣,用鮮血和平,他們何嘗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過平安、幸福的日子可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這樣的生活。爲了祖國他們必須要上陣殺敵。

是啊!“落後就要捱打”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爲國家做出貢獻,使中國更加強大這樣纔不愧對那些抗日英雄,中國纔不會重蹈覆轍。

南京南京南京觀後感400字篇8

影片以一張張南京老城的照片來開序幕,在炮火轟鳴中城牆在揚起的塵土中坍塌,畫面轉接進城門內,守城的國民黨三十六師的將士們用血肉之軀去組織準備潰逃出城的國民黨官兵,從而,展開一場肉搏,那悲壯的場面,震撼着我內心。

南京大屠殺不是一次簡簡單單的屠殺行動,而是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屠殺行動,爲了自己的野心,讓一個又一個無辜的生命成爲刀下亡魂,那流着我們中國人的血啊!爲什麼沒有人站起來反抗?難道中國人是這樣的懦弱嗎?我作爲一箇中國人,心有不甘啊!

整部影片瀰漫着殘酷的壓抑的絕望,只有結尾才稍稍點起溫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代表着中國的希望,明天雖然依舊殘酷,但中國人的團結與抵抗已經被喚起,既然投降不可能,那麼只有努力去贏得戰爭的勝利。

這段歷史已然成爲過去,但凡有良知的中國人怎麼能忘記?儘管日本人爲了掩飾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矇蔽事實。但近來發生的釣魚事件又一次給我們敲了警鐘,現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已經覺悟,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們會問自己的主權做不懈的的努力和鬥爭。歷史永不能忘,我們要將這段屈辱的歷史轉化爲不屈的意志,鞭策自己不斷前進,改變落後捱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爲力量,變弱小爲強大,棄腐朽造神奇。只有通過我們華夏兒女共同努力,祖國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決不能讓歷史重演!銘記這段憂傷的歷史,珍惜今天烈士用鮮血換來的和平生活!銘記這段沉痛的歷史,讓自由的和平鴿飛翔於神州大地!

東方雄獅已經覺醒,宏偉的藍圖畫卷正在勾勒,作爲我們青少年一代,必將肩負起神聖的民族復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