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2021年關於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精選範文

觀後感 閱讀(1.02W)
一個優秀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尊重歷史、牢記歷史的民族。我們記住恥辱,記住南京大屠殺這段悲痛的歷史。那麼看了電影《南京!南京!》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1年關於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精選範文,歡迎參考查閱!
2021年關於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精選範文

2021年關於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

沉重的心情溢於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醜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09年,《南京南京》重啓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牆,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裏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後,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築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築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於那樣一段歷史,已經成爲了整個民族的死結,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可以附着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離去了72年,當初倖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希望那些鮮血淋漓的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後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節,然後讓看到的後來人叩問自己的心,至於會得到什麼樣的迴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複原的電影,只要它夠真誠。

2021年關於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

看完南京南京,我懷着沉重的心情,我觀看了南京南京影片講述的是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與此同時,有大量不願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來,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巷尾展開了慘烈的抵抗。在抵抗最終失敗之後,在數十萬中國人的鮮血終於染紅長江之後,南京全城淪落,一系列慘無人道的的瘋狂舉動在無恥的日本人的手下展開……最後,角川把倖存的兩名中國人送出南京城,而自己選擇了自殺。

影片留給了我很長時間的思考。是,人慫被人欺,落後就要捱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當我看到鏡頭裏那一張張痛苦的臉、無奈的臉、絕望的臉……便心如刀絞;又看到日本鬼子用人力把孫中山的塑像拖倒在地,我又是多麼憤怒!淚水、痛苦、憤怒編織在一起,便是南京南京的最好觀後感。

當我看到日本人拉着一車死去的慰安婦,把我們中國人當貨物一樣宰割,我是多麼想站起來,流着淚,向這些慰安婦致敬;我也要用盡一切惡毒的語言去咒罵這些無恥的日本人,他們失去了最起碼對人性的尊重!

“日本婦女五元,中國、朝鮮婦女兩元。”在日本,一位軍官這麼說。他們的做法就是對我們極大的侮辱,極大的傷害!我們不是羊!這一點,中國不會忘!

是的,南京大屠殺,中國不會忘!

華夏大地曾經多麼慷慨的給予我們,它給予我們熱情、善良、堅強,卻忘了給予我們平安。炎黃子孫享受着這一切。但是,當別人攻擊我們之時,有無還手之力,這是莫大的悲哀啊!

我覺得南京南京這個名字更像是一句口令。它時刻提醒着我們:勿忘國恥,發奮圖強。

梁啓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從現在起,認真學習,長大以後,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昌盛,更繁榮,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

2021年關於電影《南京!南京!》觀後感

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x餘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時,久違的黑白畫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們記憶深處的沉澱。這次與以往的紀錄片或者電視不同,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視角的戰爭和屠殺。黑與白,簡單的對比如同大腦裏面塵封的記憶,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卻增加了想象的空間;失去了血色的恐懼,卻增加了對戰爭的恐懼。黑與白,不在乎視覺上表現戰爭的血腥,而在於通過戰爭的原態趨引領大家對戰爭的思考。

所謂立意,往往是一部藝術作品的靈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達出來的內在含義,立意高下,直接影響到作品的格調高下,《南京!南京!》從一個日本兵的眼中來觀察這個戰爭,通過戰爭的表現,去挖掘戰爭的實質:一個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潰,那麼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假若是從一個受難者角度來看這場戰爭,我們是不是會被悲情所纏繞,被屈辱所充滿,忘卻對戰爭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過表現施暴者的痛苦、絕望、崩潰,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極度痛苦和災難。

第一次拿着刺刀刺死手無寸鐵的人,會有緊張和不適,當看到屍橫遍野,習以爲常以後,神經麻木了,殺人變成了一種習慣。但總有醒來的人,總有麻木後醒來的時候,看到人如此輕易的被殺死,對人生存的意義便會開始懷疑,這個人類固有的道德力量雖然弱小,但尚未泯滅。

“活着比死難受”角川自殺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後一句話,反映出一個普通人在戰爭機器的驅動下,草菅人命後對生命的反思。如果說,它僅僅是掀開陳年的傷疤,僅僅是在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僅僅停留在展現三十年代末中國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麼,電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現缺失

然而所幸的是,這部片子的導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現翹楚,令人回味,將這部悲情作品昇華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視角俯瞰了這個歷史的劇痛:我們不再停留在控訴和仇恨的層面,我們不再膠着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們從人性的內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類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命力,人類的道德的力量雖然弱小,卻始終活着,並希望有一天強大起來,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拒絕所有的戰爭!拒絕所有的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