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熱播劇《紅旗渠》觀後感

觀後感 閱讀(2.04W)
周恩來總理稱,這是新中國一大奇蹟。外媒甚至評價:紅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熱播劇《紅旗渠》觀後感,以供參考。 
   
熱播劇《紅旗渠》觀後感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這是昨晚電視劇“紅旗渠”裏反覆出現的一句臺詞!如果要評價這部劇如何的話,首先就是得把目光,和對價值的考量標準,都得放在六十年代的那個時間段裏。那麼這句出自他老人家的名言“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就非常重要,而且很具有現實意義。
  
  “紅旗渠精神”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們必須永遠學習,要發揚繼承的寶貴精神和偉大品格!此劇現在已經接近了尾聲,剛開播時我不在林縣,身處外地也無法收看!於是先上網看了一下網友的評價。結果在百度上的口碑不佳,大多數都表示不滿意,從各個方面詬病。
  
  有一點和自己看法一致,那就是選“角”!於震出演林書記“楊貴”不合適,於震演技一般不說,關鍵近些年他幾乎就是“抗日神劇”的代名詞!反正他身上缺少建國初期,一身正氣的幹部作風和氣質。尤其是因爲在家鄉拍攝期間,我看了許多他的拍攝花絮,又是蹦又是跳又是帶貨的,再看電視劇裏的他,總感覺判若兩人,表演痕跡太重。
  
  另外一點就是劇中再一次,把楊老書記進行了化名!既然地點是“林縣”,工程是“紅旗渠”,已經據實標明瞭,爲何不直接稱呼“楊書記”呢?雖說是影視劇,是劇本創作。但是涉及到特殊年代和政治,都是很嚴肅需要很嚴謹的,不能有虛構成分的。每次看《紅旗渠》電視劇,總會看到些電影《焦裕祿》的影子,真的很像,直接懷疑有所借鑑。
  
  比如劇中一直唱反調的“童副書記”和“餘副書記”甚至背後搞小動作,打小報告。如果爲了是單純營造矛盾衝突,大可不必。因爲尺度把握不好,人物就會臉譜化。
  
  作爲林縣人至今沒有聽說過一丁點,在修建期間林縣縣委不團結,觀點不一致的傳聞。另外觀衆眼光毒辣,認爲於震年紀顯然偏大,楊貴書記來林縣工作時,也才僅有24歲,這是建國初期的顯著特徵,正是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紀。
  
  最關鍵就是化妝,讓大家都很不能接受。一羣小美女、小鮮肉們,衣服乾淨,皮膚白嫩,嘖嘖!這真不是整天在工地上的狀態。別說六零年了,即使放到現在,整天搬磚活水泥的男女民工,哪一個不是皮膚粗糙,曬得黝黑的?
  
  說到“民工”一詞,我個人感覺,那個時代就出現民工概念了嗎?民工是“農民工”的簡稱,改革開放後才誕生的吧!毛時代職業區別涇渭分明,農民就是農民,工人就是工人。一般農村勞動力都會被稱作“社員”!
  
  還有就是髮型,昨晚劇中桑紅的髮型比較符合那個時代婦女的髮型特徵。而水蓮的大辮子,我不敢苟同。工地上的女子一般都是那種短髮,而且那個時代的短髮和現在又不一樣。就是方便幹活。再說水蓮還是一個大廚,長頭髮更不符合要求,起碼也會佩戴一頂衛生帽吧。
  
  還有近十萬人的工地上,廚房的勞動強度不亞於其他工種,一個腿有殘疾的女子能夠勝任嗎?那時,工地上有女大廚嗎?
  
  再說她好像腿有點瘸,紅旗渠工地上據我所知,是不會允許殘疾人蔘與的。甚至一旦受傷,就會組織人員護送回家的,因爲我母親就是在修建期間受傷,而停止了勞動回來的。
  
  被衆多網友嗤之以鼻的就是劇中的“感情戲”,我的老天爺啊!現在不管什麼題材的影視劇,不加點搞對象的戲份,就像上廁所沒拿紙一樣!
  
  抗日神劇裏,炮火連天中間都有時間找對象。現在又是《紅旗渠》,而且什麼水蓮倒追吳技術員,還是大篇幅……有點跑題了吧。
  
  水蓮甚至偷偷給心上人送吃的,這屬不屬於“以公謀私”一旦發現,事兒就大了。
  
  2000年前後電視劇《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同樣在央視一套熱播時,記得林州電視臺專程採訪了當年修建紅旗渠的一些老人的觀後感。
  
  一位老太太怒氣衝衝地說:“諾時候,幹一天活,使荒死了,中午一扔諾碗就上工了,哪有諾時間還談戀愛嘞” 那位老太太好像是當年“紅旗渠”工地上的“十三英”之一。
  
  親身經歷者已經發聲,對於這樣動不動就加點愛情的《紅旗渠》劇本,真是令人憤慨,簡直就是胡編亂造不着邊際。青年男女在一起,互生情愫很正常。即使在那個年代,那種環境裏不能說就絕對不會有。但是估計也是個例而已,寫劇本應該照顧大多數纔對,否則大衆不見得能接受。
  
  還有一個觀點,就是外地人自以爲是地認爲,林縣人名字裏都會出現個“水”字真是大錯特錯。
  
  從過去影視劇裏的什麼“盼水”到現在的“水生,水蓮”等等,都是不切實際。我從小到大就碰見一個名字有水的,也只是因爲五行缺水才用的水字。這是因爲,在林縣評價一個人不咋地,比較笨,比較傻的時候纔會說他“水,真水!”
  
  這部劇讓最我失望的,第一就是沒有體現出來施工的艱苦,以及生活的艱苦等等方面,比如工人住在半山腰,不到兩米寬的“虎口崖”上,晚上一翻身都有可能骨碌到懸崖下而喪命。
  
  第二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林縣人質樸和吃苦耐勞,尤其是自力更生、克服困難的方面上。比如沒有水平儀,林縣人路銀髮明瞭土辦法“板凳水鴨子”,還有石灰供應不上,就又就地取材,發明了土法燒石灰的辦法。沒有這些能工巧匠們的貢獻,紅旗渠是修不起來的,但是劇中沒有多少的刻畫和反映。
  
  包括當年大名鼎鼎的“鐵姑娘們”,當時婦女參與紅旗渠修建的人數比例很大,她們熱火朝天打釺子的工作場面,給林縣人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但是卻沒有多少再現……
  
  還有就是砌石頭,現在可以去看看紅旗渠兩岸,那些條石都被當年石匠們,用手工一錘一釺地打磨得方方正正,數百數千公里長的渠岸,也是被壘砌得嚴絲對縫的。讓人歎爲觀止……
  
  還有許多英雄人物,像李改雲、任羊成,還有我們林縣傳奇的副縣長馬有金。馬縣長真抓實幹,包括其他典型人物,都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爲什麼沒有被寫進劇本?
  
  還有一點劇中缺少了背景音樂,如果像電視劇《水滸傳》一樣,但凡情節到了高潮部分,就會再配上音樂烘托氣氛。如果《紅旗渠》電視劇也有音樂烘托配合,效果會更好, 而不會像現在大家說拍的“鬆不粘的”……
  
  還有就是沒有當年修渠大軍們,浩浩蕩蕩開進山西的大場面,更沒有一點當年“熱火朝天”幹活兒的場面。比如修建“桃園渡槽”等等險要工程的再現。
  
  最不能容忍的是前幾天居然演到了“罷工”,原因是沒有口糧了!真是聞所未聞,林縣人尤其是當時是不會那麼作的 。況且“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楊書記當年的工作能力不容置疑,只能出現膳食好壞、多少的問題。是絕不會出現斷糧的,因爲楊書記爲了保障糧食供給,自己冒着天大的風險都動用了“戰備糧”這是史實。
  
  還有一個重要歷史沒有反映,當年我們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勳來紅旗渠工地視察,中午開飯時,爲了接待劉書記這位大幹部,工地上千方百計的做了一碗炒雞蛋撈麪條。看着大家都端着粗糧糠菜,劉建勳書記毫不猶豫就把他碗裏的白麪條倒到了大鍋裏,中午和羣衆吃同樣的伙食。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幹部作風。浩然正氣,一心爲民,包括楊貴書記,自始至終在工地上一直堅持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像馬縣長,他掄大錘打夯就很在行,還被河南日報社的老記者魏德忠一直念念不忘,時至今日還是感動加敬佩。
  
  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如果沒有當年楊貴書記那一班人,從縣到鄉到村的好乾部們的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的帶領,紅旗渠也修建不起來。
  
  紅旗渠修建期間,沒有出現一例貪污行爲,這是非常難得的。
  
  另外,作爲林縣人對於紅旗渠最有發言權,好多都是渠二代,甚至就是親歷者還健在,也是任何一部想反映“紅旗渠”的影視劇,都不好糊弄的一個羣體。
  
  不過話說回來,動動嘴皮子總比動手容易。的確這些天關於對電視劇《紅旗渠》的各種置評,層出不窮!可以說幾乎到了口誅筆伐的程度。
  
  但是想說的還是那句話“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一個劇本創作,到翻拍成影視劇,再到播出,這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尤其是想登上央視一套的黃金檔播出,難度很大,需要層層把關,刪減,修改,也不是任何一個劇本創作、導演、編劇,能夠我行我素的事情。
  
  況且任何一部文藝作品,包括任何一個人,也都做不到會讓所有人滿意和接受的。這很正常,理性看待即可。
  
  不管怎樣,總體評價應該是鼓勵和表揚。再一次最大程度上給予了我家鄉“紅旗渠”的正面宣傳,今年國慶黃金週期間,伴着該劇的熱播,林州各大景區遊客爆棚,交通都出現擁堵。
  
  我不免還有個設想:如果楊老書記還在世的話,看了該劇又會作何感想呢?
  
  紅旗渠水源遠流長,就像歲月無聲,卻帶走了容顏和過往一樣,林縣人一代又一代享受着前輩留下來的福澤,也在不停地傳唱着一個接一個的新時代裏的傳奇和精彩故事!
  
  我熱愛我的家鄉,我更熱愛我的“紅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