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電影《西安事變》精選800字觀後感範文三篇

觀後感 閱讀(3.36W)
一部精彩的作品肯定會讓你意猶未盡,回味無窮,何不拿筆記下的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電影《西安事變》精選800字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電影《西安事變》精選800字觀後感範文三篇

西安事變800字觀後感1

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情懷從未平息過。愛國學生、抗戰將領以及無數奮勇抗爭的戰士,爲祖國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護之歌。中國的歷史在那段崢嶸歲月中磨礪出厚重,並永遠紀念着爲抗戰付出的人們。2012年4月27日,紅色電影又一次將我們拉回了那個沐浴風雨的年代,感受偉大的愛國情懷。

這次的影片是《西安事變》。它帶着老電影獨有的風格,激昂地訴說着那段歷史。沒有華麗的色彩裝扮,也沒有精緻的畫面效果,整部影片變換着藍白棕的主色調,卻與那段歷史如此切合。

西安事變是我們都熟知的事件。影片中的演員用最真情的演出技巧唱着守護祖國的歌。西安事變之前,日本大舉侵略中國,民族矛盾成爲主要矛盾,中共中央使抗戰政策由“反蔣抗日”轉變爲“逼蔣抗日”。當時蔣介石是國民政府的軍政首腦,實力強大,而共產黨力量弱小。因此,“逼蔣抗日”迫在眉睫。然後蔣介石的不合作態度以及強硬的手段使共同抗戰的理想越來越遠。出於偉大的愛國情懷以及對周總理的欽佩,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並軟禁了蔣介石。整個過程充滿波折和風險,但張、楊兩位將領無怨無悔。

影片很長,因此在時間允許範圍內並沒有放完。但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了,內戰大體停止,民族前所未有的團結。這次事件對團結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國內戰爭走向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我個人對張、楊兩位將領很是欽佩。他們在民族最緊急的時刻認清了現狀,衝破黨派的阻礙,不顧個人安危地發動了事變。他們在那一刻一定從未想過結局,不成功,變成仁,一切是那麼的理所應當。

中國抗戰的歷史上有無數這樣的英雄,我們在今天重溫這段歷史,仍充滿了無限激情和感動。祖國今天的成就是那些英雄用自己的雙手和鮮血換來的,今天的我們理應牢記那段歷史,珍惜現在的安定,爲祖國未來的發展努力。

感謝這次的紅色電影,我重溫了歷史,思考了現狀。我會努力發展自身,守護祖國的現在和未來。中國人,我們一起努力。

       西安事變800字觀後感2

剛看完《西安事變》這部電影,深深地被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愛國精神所折服,他們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許的,一旦兵諫不成功就意味着他們會面臨着人頭落地的危險,但他們爲了整個中國,整個民族的存亡,寧可冒着生命的危險而去進行了兵諫,他們的愛國情懷是多麼的深,中國哺育了他們兩個,他們誓要保衛自我國家的領土,保護自我的民族,保護自我的國家的尊嚴。這是多麼偉大的愛國精神啊,身爲和他們相同種族的中國人的你我,難道不就應弘揚愛國精神嗎

他們爲了國家的存亡,最終卻落得客死異鄉的收場,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個可惡的中國漢奸——川島芳子,中國可惡的女漢奸,縱觀她的一生,同樣是中國人民,但她卻絲毫不愛國,多次策劃大陰謀,完全不把國家人民的生命當作一會事,多次賣國,真是令人髮指。她的愛國精神去了哪裏竟然爲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國,試問這與楊虎城和張學良根本是天壤之別。身爲現代主義的中國人,我們務必向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強烈愛國精神學習,大力宣傳愛國精神,瞭解中國當年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的史實,明白他們的英雄事蹟,學習他們的精神、弘揚愛國精神。

雖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這天,也許不再需要學《西安事變》中的張學良和楊虎城那樣爲中國而獻身,可是我們有職責愛國,在胡錦濤主席所提出的“八榮八恥”當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熱愛祖國爲榮,以危害祖國爲恥”所以弘揚愛國精神是現代社會中不可卻少的,我們雖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務必擁有愛國精神,也有職責去弘揚愛國精神,使中國人民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成爲屹立在世界強大民族之林吧!

       西安事變800字觀後感3

自從有了網絡,就很少看電視了。前幾天偶爾看了一眼中央八套播放的連續劇《西安事變》,情節還算吸引人,於是也就斷斷續續的看下來了。不知道這部電視劇中真實再現歷史的情節有多少,虛構的情節有多少,電視劇嘛,畢竟是文藝作品,只要大致貼合曆史就夠了。

有關西安事變的圖書資料、影視劇已經出了不少,我也看過一些。從我所瞭解的來看,至少有三點是能夠肯定的:一是蔣介石也是想抗日的,但他的計劃是先統一中國(主要是消滅共產黨紅軍)後再抗日,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二是張學良楊虎城二人發動西安事變確實是受到了共產黨的感召和影響,西安事變前張楊已經分別同共產黨接觸並達成了停戰的默契;三是張只是逼蔣抗日,並沒有想要殺蔣或者是長期囚禁蔣已到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只是一次兵諫。從這幾點來看,該電視劇還是基本貼合曆史的。

我一向認爲,任何人作出的任何決定,都是他在當時所處環境和各方面條件制約下,他所認爲的最佳選取。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也好,張楊的兵諫也好,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好,都是如此。西安事變是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件,是非自有歷史評說,因此我在那裏不想去探討各方的功過得失,我的水平也不足以去探討歷史,只是想說說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是關於時刻的感想。

蔣介石想在消滅紅軍後再去抗日,這種策略也是能夠明白的,但歷史沒有給他這個安內的時刻,西安事變就發生了。其實即使沒有西安事變,蔣的這一策略能否付諸實現也未可知,正因紅軍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消滅的。如果不能很快消滅紅軍,久拖不決的話,根據當時國內的形勢,那就有可能會出現其他的什麼事變來。在西安事變之前,已經有一個兩廣事變了,即廣東軍閥陳濟棠和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在1936年6月起兵反蔣,要求北上抗日的事變。因此說,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很好,但沒有時刻去實現。歷史上類似的例子不少,如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時不我待啊!

現實生活中這種狀況也比比皆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很好的策略,卻沒有時刻去實現。比如有人說,等我賺夠了錢,我就到世界各地去旅遊。想法很好,但等你賺夠了錢,你的身體還能夠支撐你去全世界旅遊嗎?或許到時候你的大腦還會不會有類似的思維都不必須。這還是比較簡單的需要時刻來實現的想法。

如果你的很好的想法牽涉到別的人,時刻上就更難說了。比如感情上的問題,你說:“妞妞,等我事業有成,攢夠了錢,我就來娶你。”想法也能夠明白,但對方能等到你事業有成的時候嗎?即使她願意等,她所處的環境容許她等嗎?文藝作品中的類似的變故太多了。(fwsir)《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私下幽會並訂了終身,但等到張生進京趕考,半年後得中狀元再回來時,鶯鶯已被母親許給他人,幸好張生及時歸來,才使有情人終成眷屬。蘇三起解中的王公子和玉堂春,兩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定下了終身,等到王公子回金陵老家苦讀聖賢書,準備求取功名後再來娶蘇三時,王公子自己卻被父母逼迫先娶了妻,回到京城再去看蘇三時,蘇三也已被人販子拐賣到他鄉成了別人的小老婆。但是經過一番磨難,兩人最終的結局倒還不錯。但能夠看出,很多好的想法是需要時刻來實現的,但現實能不能給你這個時刻卻不必須,個性是在當今人心浮動的年代。

二是關於勇氣的感想。

張學良在做出扣留蔣介石的決定之前,是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的。他知道犯上作亂的後果。有可能人頭落地,即使能苟全性命,但他此刻擁有的一切都將付之東流。知道這種後果而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勇氣實在可嘉。而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又毅然決然地護送蔣回南京,把生死置之度外,這更是需要勇氣。我看那時候的地方實力派和軍閥中只有張漢卿能做得出來。拋開張發動西安事變的是非功過不說,就憑他這種敢作敢爲的勇氣,也足以令人欽佩。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雖說沒有能改變歷史的事情發生,但很多事情也是需要勇氣的,得失之時的選取,榮辱之間的態度,都需要勇氣。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你能做到淡泊明志嗎?你能放下現有的一切去追求自己喜愛的生活嗎?你能真正做到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嗎?得和失同樣需要勇氣。不好說這些生活中的大事,就是小事也需要勇氣,比如,此刻外面北風呼嘯,天寒地凍,你能冒着嚴寒去赴一個可去可不去的約會嗎?

在應對生活中的困擾的時候,我真期望能有張漢卿那樣不顧一切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