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導遊詞>

南宮山導遊詞

導遊詞 閱讀(2.65W)

〖摘要〗現存最早的是1200年前的韶關南華寺六祖慧能肉身和九華山百歲宮無暇和尚肉身。導遊詞如何寫?本站小編爲大家奉上了南宮山導遊詞這篇文章,大家不妨欣賞一下。


南宮山導遊詞

安康的山,層巒疊翠,氣象萬千;有名氣的有南宮山、蠟燭山、鳳凰山等等,其中最爲奇絕的是南宮山。今天我就領大家去南宮山遊覽。

南宮山又名筆架山,距安康市南92公里,位於嵐皋縣溢河鄉境內,離縣城20多公里,總面積7648公頃。南宮山屬大巴山系化龍山支脈,矗立着三座青峯,直插雲天,因形似筆架,所以叫筆架山,後因避免重名,改名南宮山,現爲國家級森林公園。

南宮山是以奇、險、野、秀、幽爲特色的自然景觀。現在我們來到南宮山的中峯地段,這裏是整個自然風景區景觀最集中的地帶,秀峯高聳,石筍林立,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中峯之東的迦佛亞石林羣,遠遠望去,好似一排森林的化石,又像是一片閃着青光的刀山劍峯。請大家仔細觀察觀察,根據它們的形狀,像不像牛羊走臥、駿馬奔騰、和尚唸經、唐僧取經、三星照、一線天、三柱香等?中峯之南還有大小雞公石、海螺石、天象石,不僅形狀惟妙惟肖,而且還有一個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呢!轉過豆腐巖,還可以看到懸崖凌空中的一塊巨石,底面方正平整約20平方米。站在下面仰觀,平面天然鑲嵌的小石,好像宇宙天象圖,有銀河、太陽、月亮,還有數以萬計的星星,人們叫它天象百。中峯之西,懸崖上有一溶洞,叫做黑龍洞,洞深莫測,洞口有走馬轉鼓樓、石門柱、百門檻、石船,天造地設,令人叫絕。

南宮山導遊詞

  [CHAAD] 我們上了筆架山,沿山道西行,過南天門,看到筆架山主峯上有一棵紮根在萬丈懸崖邊上的千年古椽。櫟樹屬殼鬥科,生長緩慢,身硬如骨,老百姓稱之爲鐵相樹。古棟高十餘丈,樹身軀幹需三人合抱。樹大招風,樹大還招雷,此樹遭過雷擊,葉落枝枯,1966年枯死,12年後於1978年死而復生。一死一生,身上就寄生出野櫻桃、忍冬、青椴槭、花椒、雞骨頭、鐵麻柳、三角楓等十幾種小樹,最大的有茶杯粗,5米多高,葉形顏色各異。這棵古樹猶如袋鼠般地護佑着它們,又猶如爺爺揹着他的子孫在村頭眺望,應了那句諺語:要知父母恩,懷中抱兒孫啊!千年古樹死而復生,的確堪稱一絕,更爲人間罕見的一大景觀,被稱爲 “森林活化石”。著名現代作家賈平凹在他的《遊筆架山》一文中說:“前有一棵老樹,樹上生五種葉子,有鬆、柏、栲、皁、枸,死過三次,三次又活過來,知道了人有幾重性格,樹也有多種靈魂。”他觸景生情,以樹比喻人,讓人感慨萬分。

南宮山最奇絕的是達鑑和尚的肉身歷經170多年而不腐。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肉身寶殿,裏面供奉着達鑑和尚的法體。他的舍利塔坐落在鐵堅古樹旁,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 (1820年),現僅存塔下地宮。地宮中央有一蓮花缸,裏面坐着達鑑和尚肉身,缸爲木質,已經變黑朽爛,但仍可辨別出缸沿裝飾有仰蓮紋浮雕。舍利塔銘文記載:弘一邊慈和法衆達鑑兩個和尚死後分別建塔於筆架山大殿兩旁山巔。清道光末年舍利塔坍塌,先暴露出東山巔的弘一肉身。咸豐年時善男信女將肉身迎回磚坪廳城,修廟祭祖,其後就一直沒有回山。20世紀50年代當地山民在一座小山包上的樹藤叢中發現了一座崩裂的舍利塔,驚奇地發現木缸內有一具紅黑色木乃伊,正襟端坐,左手五指併攏,作誦經狀,右手抱一鉢,內置如意;肉身光頭,面部完整無損,鬚眉歷歷可數,額頭飽滿無紋,兩頰豐頤,具有彈性,栩栩如生;年齡大約30多歲,一副莊嚴的說法像。他就是弘一達慈弟子法衆達鑑和尚。肉身作爲一種宗教文化現象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第一具傳說是九華山的開山菩薩地藏王。據史料記載,我國共有八具肉身,五具已不存在,無考,一具被日本竊走。現存最早的是1200年前的韶關南華寺六祖慧能肉身和九華山百歲宮無暇和尚肉身。達鑑和尚肉身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一個令人難解的謎,有待科學考察揭示。

這就是久負盛名的道教聖地南宮觀,俗稱弘一大仙廟,曾是弘一達慈修煉的地方,始建於1126年,是陝南最早的道觀之一,當時有道士十餘人,後改稱觀音廟,廟宇宏偉壯觀,香火鼎盛。“文革”時廟宇毀於一旦,但川陝鄂三省仍有香客前來頂禮膜拜,終年不絕。幾經滄桑,幾經修復,現廟宇基本完好。

南宮山主峯倚天峯海拔2267.4米,高冠羣峯,陡然峭拔,頂天立地。站在峯頂舉目四望,峯巒如黛,像是一幅規模驚人的青綠山水畫。遠處時有冉冉的白雲從山谷裏升起,好似濃墨潑灑而成,溼潤淋漓。北坡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千姿百態,樹葉的顏色紅、黃、綠、紫,深淺各異,鬱鬱蔥蔥。樹與樹之間幾乎被巨大的藤蔓和奇根充塞,不知名的古樹巨藤,小花小草擠滿了林間的小徑。像“七葉一枝花”、“頭頂一顆珠”、杜仲、天麻、金釵、靈芝等數十種名貴的中草藥,都可以在這裏採到。這裏是崗皋縣第二大林區,樹木種類薈萃南北,除常見的鐵尖杉、雲杉外,還有銀杏、珙桐等珍貴樹種。這裏的動物也很多,有蘇門羚、林腐、豹、大小靈貓、青羊、錦雞、金絲鳥等,多數屬於國家保護動物。

南宮山山高水也高,在主峯之鼓竟有一泉,名叫天池,大旱不涸。主峯下有兩百對立,中間有小路,形似拱門,孤石突出,有五瓣百片聚成蓮花狀,名叫蓮花盆,可容一人而入。盆內花蕊處,也有一泉,形狀像主體,鉢中盛滿清水,久旱不千,久雨不溢,取之又涌,長流不斷,水質清例,甘甜爽口,傳說能治百病;遊人至此,飲以爲快。

南宮山的雲海也是一大奇觀,登山移步似有白雲相隨,天上地下渾然一色,置身雲中讓人不分高低,不辨南北,只覺一縷縷、一團團青煙白氣蕩於胸前,流於指間。特別是雨後初晴,雲海更爲壯觀,站在主峯上,目力所及,茫茫一片,好像是無邊無際的大海,只有最高的峯尖像點點島嶼在虛無綴紗之中時隱時現。

南宮山最壯觀的要算金頂觀日出了,金頂在主峯之巔,懸崖陡峭,如刀砍斧削一般,真有點五嶽的險、雄、秀、奇、幽的韻味。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早晨6點多可以登上金頂觀日出,那將別有一番情趣。

到過南宮山的人,都讚歎它具有華嶽之險,兼有泰山之雄,集黃山之奇,擁峨眉山之秀。南宮山“養在深閨人未識”,它將以其神奇;古怪、險峻、秀麗、幽雅、野趣的特色,吸引更多的遊人來探索、觀光、避暑、療養、度假。

內容擴展:民間習俗

守號與狩獵

在靠近大巴山的一些地方,山大人稀,野獸出沒無常。爲了守衛即將到手的莊稼,苞谷掛須、豆類結莢之時,山裏邊便出現一些“介”字形的茅庵草舍。這是山民們爲保護勞動果實不受野獸糟踏而搭起的臨時“哨所”,當地人把這種看秋護糧叫“守號”,把守號人住的簡易草房稱作“號棚”。

人煙稀少的地方,當莊稼即將成熟之時,狗熊、野豬、獾、土老鼠等,就會夜裏出來糟害。最厲害的是野豬,它們常常成羣結隊,一夜之間就可將幾畝莊稼夷爲平地。因此,人們在地邊搭上號棚,每晚除在棚前燒一大堆篝火外,還要不時地吼唱有韻無詞的山歌號子,敲梆子、吹牛角號,用來驚嚇野獸,避免他們靠近地邊。

農閒時,居住在山裏的人也想學城裏的人來一點“閒適”,帶上彎刀背上乾糧扛上槍外出打獵,俗稱“攆山”。他們不但熟悉獵物出沒的地方,還能憑響動、氣味、足跡、糞便之類的判斷出各種不同的獵物,哪些是受保護的,哪些是可獵的,並且對一些山禽野獸的習性瞭如指掌,如數家珍。

打獾之類的動物,有一兩個人即可。打野豬人要多,進山先查出腳跡,由經驗豐富的人指揮,找準“交口”,由槍法最好就用墨汁打上碼子,的獵手“座交”。“攆腳子”帶上自養的獵狗,拿上竹竿或木棍,從三個方向驅趕,嘴裏不時地吼着動聽的攆山號子。坐交的守候在能隱退的地方嚴陣以待,只要獵物“上交”,十之八九逃脫不掉。

打死野豬的獵手,從豬脖子上先扯一撮毛用火燒掉,再扯幾根蘸上血粘貼在火槍的點火處。裝上火藥朝天放一槍,通知大家前來分享勝利果實,誰擊中的誰優先,將尾巴使勁往後扯,扯到哪裏就從哪裏砍下來。其餘的大夥平分,凡攏了場的個個有份,連帶的獵狗也不例外。“見山打獵,人人有份”,這種獵規至今尚存。

殺年

嵐皋地方,殺過年豬很有一番講究。不僅要選擇吉日(屬牛、屬馬的日子最好,象徵來年喂的豬膘肥體大),還要請把式(殺豬匠)和二把手,準備“卯子”(用棕葉扭成,以備縛肉塊之用)。殺豬時要一刀斃命,稱之爲“過山快”,預兆來年槽頭順。毛要颳得乾淨,肉也要砍得周正。當毛剖淨,將整豬支在大澡盆上,殺豬匠就從脊背處“開邊”,看是否“通脊”(首尾膘的厚度均勻),圍觀者多用手指插入量出幾指膘來。也就在這時,內當家的才很自信地走出來,享受人們的稱讚。割下豬頭,往往要先稱一下,好預測該豬的淨重,一般是一比十,就是豬頭30斤,淨肉就是300斤。下來就是實測,也就是將砍下的半邊一稱,就會得出整條豬的實際重量,此舉稱之爲“吊邊”。砍肉也有講究,常言說:“豬大豬小,二十四個卯”。肉從尾部砍起,依次稱之爲:坐墩、二道臀、腿筋、黃鱔肉、倒尖、軟膛、腰綹、寶肋、槽頭、項圈。砍一塊從一到十的寫法爲:“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如三斤二兩,就寫成“〣 :”,四斤六兩就寫成“〤〦”。

趁着豬血未冷,“便倒進早巳準備好的豆腐盆裏,再加上蒜瓣、花椒之類的佐料,捏成疙瘩放在火爐上面薰幹.這種“色香味”俱全的血豆腐乾,當地叫“血粑粑”,是炒臘肉下酒的上等佳餚。家家殺豬,家家都有一頓豐盛的泡湯肉,即使剛在鄰家吃過,主人也不馬虎。所謂吃泡湯肉,也就是主人用剛殺出來的新鮮肉置辦一桌酒席;一來犒勞殺豬匠和前來幫忙的鄉鄰,二來共慶豐年。嵐皋人厚道,遇誰家殺過年豬,不論生人熟人,只要趕上了就得入席就坐,如果過多謙讓,主人反倒不悅,說你見外。真有點“有難同當,有福同享”的味道。

泡湯肉一般用的是“槽頭”,因爲這兒的肉塊頭大,一塊就是十幾斤,而且有肥有瘦,便於廚房調理。待頭蹄下水收拾停當,剛把煙吸過,茶喝罷,鮮美可口的泡湯肉就端上了桌。幾碟子幾碗,有炒有燉,再滿滿斟上幾碗自家烤的柿子酒或拐棗酒。因爲酒勁(度數)不大,通常用碗不用盅,真應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說法。一人一碗酒下肚,再猜寶划拳打通關,直鬧到夜深入靜方罷。雖不是“家家扶得醉人歸”,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了。這種泡湯肉,從冬月七年級直要吃到大年三十,只要你勤快肯幫忙,天天都有吃的。

這殺年豬吃泡湯肉的風俗,不知興於何年,就連地方誌上也沒有記載,但“文革”期間,殺得起過年豬的家兒屈指可數,若是遇上一頓泡湯肉,那真是享了天福。家家戶戶都喂三四頭大肥豬,除了自家食用外,還要扛到集市去賣,吃泡湯肉成了家常便飯,也就不足爲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