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散文||家鄉的土月餅作文

優秀作文 閱讀(1.96W)
散文||家鄉的土月餅

 

散文||家鄉的土月餅作文

每個人的記憶裏,都會有一個溫馨的角落,珍藏着生命中的過往;一點一滴,像喜歡的人,喜歡的食物,喜歡的衣服等等。和德山、保紅、曉燕、分糧四人相處十幾年,他們都把我當作親人,幾家人又只隔一條馬路,每到週末,都會找理由聚在一起吃頓飯,聊得最多的是結伴養老的話題。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曉燕從小深得父母寵愛,吃東西也很講究,只要她喜歡吃的菜絕對是有品質的。曉燕到家做客,氣氛熱烈得像過年,每個人滿臉春光。她平時輕易不沾酒,那天,我故意逗她,家鄉捎來地道的汾酒,她被吸引住了,因爲汾酒是她的最愛。兩壺酒下了肚,她突然想起我家鄉的土月餅。在她的想象中,中秋節前既然有了汾酒,月餅也該到了,還沒等到我說什麼,她就開始“嫌棄”我的小氣。

曉燕惦記家鄉的土月餅,與立新有關。那年,立新兄弟寄來兩大箱月餅,我送給曉燕十塊。她打電話告訴我說,一口氣吃了兩塊;就連她上了年紀的母親也讚不絕口,還不停地說,這纔是地道的土月餅。從那以後,每到中秋節前就會盯着問我要土月餅,這已經成了她的慣例。

曉燕對土月餅的留戀,讓家鄉的土月餅在我的記憶中佔據一席之地。沒有任何包裝,花樣拙樸,麪皮有點發酥;卻是記憶裏最甜蜜的味道,那種香味瀰漫了整個童年。

童年時期,就盼過節。春節能吃肉,家家戶戶都要殺豬;中秋節家裏不殺豬,但能吃到月餅。生產隊時期,中秋節隊裏不放假,只是收工早一些,隊裏殺一頭豬,每家按人頭分肉,純粹的肥肉熬成豬油,平時可以帶點葷腥,吃着幹活腰肩硬實。剩下的肥瘦搭配包餃子,這也是家鄉過節的習俗。

半年多沒吃餃子了,冷不丁吃上一頓,那個解饞勁兒後人是無法想象的。我家十幾口人,飯量大,消食自然也多,缺糧戶的名號,打我記事以來就在村裏掛着。奶奶在世的時候,家裏白麪少的可憐,就用蕎麥麪包餃子,數着個數分配着吃。從生產隊領回的幾塊月餅,像是貢品一樣擺放在那裏,對於我們幾個沒有成年的孩子來說,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但是,我們都能忍住,只看不動;如果奶奶不發話,誰都不敢有動月餅的念頭。直到敬奉完月亮婆婆,奶奶才用刀切成若干塊,親手分給每個人吃,還不夠我們塞牙縫的。吃這小小的月餅就像吃着月亮一樣,中間有酥酥甜甜的味道,饞得人直流口水。從那時起,我對月餅就有無限的嚮往和憧憬,覺得那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之一,還沒到中秋節,一個個就像小饞貓似的盼望着。那個年代,月餅是絕對的奢侈品、稀罕物,平常難得一見,也只有等到中秋節才能買得到。

在黃土高原上,秋分節氣到後,風清了,天涼了,三春不如一秋忙。每年中秋前後,正是家鄉人最忙的秋收季節,可是不管再忙,家家戶戶都要烙土月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後,一些人很快就富了起來,製作月餅的材料也有了講究,葵花籽、杏仁、蜜棗和葡萄乾之類的上等食料,是少不了的。小米磨成麪粉,蒸成窩窩頭,擠壓捏成粉末狀,兌上適當的胡麻油,調和在一起,香氣撲鼻,製作出的月餅,像一個個小寶寶穿着透明的連衣裙睡在粉色的小牀裏。

父親一生節儉,家裏糧食夠吃後,也從不允許我們浪費,誰的碗裏有一顆小米,他都會劈頭蓋臉罵句“葬良心”之類的話。好吃的東西吃起來爽口,但費糧食,月餅也不例外。儘管這樣,只要中秋節,他都會吩咐母親多做些月餅,讓我們吃個踏實。還沒等到我們歡呼雀躍時,父親又發出不准我們兄弟姊妹亂跑的指令,大概是害怕我們中上嫌貧愛富的邪念,還放出“狠話”:想吃好的就自己努力奮鬥!他這輩子能看着我們不捱餓,就是終極目標。

父親的話是有威嚴的,母親捨不得浪費小米,月餅餡用的是玉米麪,玉米麪自帶甜味,多放點紅糖,配料少卻也純正。紅糖在那個年代是緊俏商品,需要憑票購買,母親把積攢一年的糖票全部拿出來,就等着中秋節花掉。母親知道,這些糖票平時是派不上用場的。除了糖票還需要錢,其實家裏最缺的還是錢。雞和兔子是維持家庭日常開銷的重要來源,大哥像爺爺一樣勤快,除了種地是把好手,養兔子也很精通,靠着溝邊壘砌起能容納上百隻的兔窩。兔子的繁殖能力很強,在哺乳動物中,兔子是著名的生育機器,它們也因爲繁殖能力極強,而被人們看作是多子多福的象徵。母親常取笑說,她的孩子如同一窩兔子,長大就有指望。父親卻要求我們像大哥那樣勤快,每天放學後,肚子再餓也會書包一扔,挎起籮筐就向田裏跑,兔草不裝滿是沒有臉面回家的。

每年中秋節前,兔子能長到五六斤重,大的要靠近十斤左右,去供銷社收購站賣兔子,是家裏的喜事。大哥脾氣有點倔,從不主動去,他不忍心看到自家的兔子離開家的那一幕。母親把兔子裝在籮筐,挑着擔子,邊走邊盤算賣兔子的錢該怎麼花銷。我和弟弟跟着母親,時前時後。母親除了買幾斤做月餅的糖,也少不了花兩分錢買四顆水果糖,母親偷偷塞進我們倆的口袋,每人兩顆,還反覆交待:“你們倆小,吃個糖蛋蛋解解饞。”我把含在嘴裏的糖蛋蛋,送回母親的嘴裏,母親舔了舔說:“真甜,媽不吃娃吃,吃了就能長個子。”末了,母親又抓起一撮紅糖塞進我們的嘴裏,糖融化成糖水,順着喉嚨管一直甜到心底。

二姐從小跑得快,一進農曆八月,就開始打聽誰家有扣月餅的模子,都是什麼圖案,以備到時多借幾種模子,讓母親多烙些各式各樣的月餅。到了八月十五這天,母親就會早早地把麪粉倒進鍋裏用小火炒好,然後按一定比例摻進點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長條;像做饅頭一樣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用擀麪杖擀成圓圓的麪餅。月餅皮是死麪的,扣出來的月餅不變形,再裹進用紅糖和玉米麪等製作好的餡料,然後輕輕把包着餡料麪餅的邊緣緊緊捏在一起,月餅的雛形就出來了,就等二姐借來的月餅模子的到來。

月餅模子在村裏也是稀罕物件,只有少數人家纔會有的。晌午飯剛吃過,二姐一推飯碗就跑出去借月餅模子。儘管也跟人家提前打過招呼,可還是怕去晚了被別人借走。借來模子後,幫着母親把月餅扣完,就等待着下鍋烙。大哥早就在院子東側搭起了土竈,他選擇的地方是風口,不需要拉風箱火苗也很大。我和弟弟一個勁地圍着鍋臺轉,扒着鍋沿兒看,那種歡喜雀躍的心情全都刻在了記憶裏。

烙月餅是個技術的活兒,火小了熟不了,火大了月餅容易烙糊。所以,燒火的事除了大哥誰都不願讓幹,似乎只有他才能掌握月餅的命運。

“少添柴,勤翻動,往兩邊扒拉,不然鍋底太熱,月餅糊了就不好看啦。”母親一邊囑咐着,一邊往鍋裏放月餅、翻月餅,不時掂量着,把烙熟的月餅挑出來,放到簸箕裏。

土月餅烙完了,雖然從數量上看比生產隊分來多了很多,但仔細數數,落在人頭上就少得可憐。我突然覺得父親承諾的那句“讓我們吃個夠”是假話,就是假話也不能說出口,捱打捱罵是小事,我不能傷害父親的尊嚴。我們急不可耐地等着父母給分份兒。分月餅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想公平還得靠父親。這時,父親嚴肅的眼神聚焦在那筐月餅,按着月餅個頭兒大小和圖案的不同均衡搭配,每人一份,唯獨沒有了大人的份。年年烙月餅,從沒見父親吃過,其實,父親是捨不得吃,母親最多像“質檢員”那樣,只是嚐嚐熟不熟。

月餅終於到手了,吃兩口,剛嚐出滋味兒來,半塊月餅就沒影了。剩下的幾塊各自存放。我拿着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翻來覆去看個夠。個兒大的是圓圓的月亮,玉兔臥中央;個兒小的,有蝙蝠、蜜桃。我把圖案有些模糊的挑出來再吃上一口,好看的用報紙捲起來,一口氣跑到姥姥住過的窯洞,邊藏邊看有沒有人跟蹤。這時,心裏也暗暗發狠,等將來長大自己掙錢的時候,非得多買些月餅,一次吃個夠。

中秋的夜是恬靜的。一輪滿月高掛在深藍色的天幕上,皎潔的月光就像一泓秋水,透着清輝,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一片銀色的光海之中。全家圍坐在空氣清新、潔淨的院子裏,父親吸着旱菸袋,我和弟弟盼着月亮早點兒出來,心裏越着急,就覺得月亮出來得越慢。當我們把又大又圓的月亮盼出來的時候,母親也早已把飯桌子放在了院子中央,在桌上擺放了幾個大碗,裝着月餅和幾個蘋果,還有一碗熱騰騰的水餃,然後點着一炷香,旁邊放着一碗清水,母親說那是給月中玉兔吃的。父親母親跪在桌子後面,朝着月亮磕了三個頭。母親還小聲在嘴裏叨唸着什麼,我們誰也沒有聽清,大概是祈禱來年的豐收。緊接着,母親催促我們兄弟姊妹去給月亮磕頭。用不了多大時辰,月亮掛在天幕的正中央,家家戶戶都開始敲臉盆,全村很快陷入一陣劇烈的轟鳴聲中……

母親也在祈禱我們的命運,她全然不知命運不是風,來回吹;命運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運中。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和歸宿。一旦有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來。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惡語詛咒它。我們沒有埋怨父親的嚴厲,越大越懂得父親的話語是有道理的。

進城上中學讀書的時候,住在姑姑家裏,姑父月月有工資,生活比我家富裕許多。有一年在姑姑家過中秋節,一頓能吃上六樣菜,雞魚肉蛋全都有,這在村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當然,也少不了月餅,我好奇的是沒有看見姑姑家做月餅,桌上擺着形狀不同的月餅是從哪裏來的?正當我發愣的時候,姑姑遞給我兩塊,說道:“沒有見過吧?這個是提漿月餅。”外色不像家裏做出來油浸浸的,看似沒有油,姑姑說味道極好。我捧着月餅不撒手,原來,月餅不但好吃還可以作爲商品流通。姑姑看出了我的心思,甩手又遞給我一塊。我把一塊月餅裝進口袋裏,準備放假時帶給弟弟,緊接着一口氣吃了兩塊月餅,終因消化不良傷了腸胃,嘔吐不止,兩天之後才見好轉。看來,這月餅吃多了,還真是會傷人的,我很佩服曉燕的腸胃。

參加工作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回家過中秋節的機會;但對月餅時刻充滿敬意,月餅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親朋好友交換的禮物,更是一個民族難以割捨的溫馨。

有了足夠的時間研究節氣的來歷,才知道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聯繫起來,寓意家人團圓。月餅的雛形早在唐代就已出現,隨着中秋節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的逐步增強,其花色式樣也越來越多,品種尤以蘇式、廣式、京式最爲出名。宋代蘇東坡有一首詠月餅的詩寫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可見在宋代,月餅便因其香甜可口,深受人們喜愛,也給詩人的生活平添了無盡的詩情和快意。由此,才逐漸把月餅變爲中秋節的首選禮品。

歲月流逝,人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村裏的人也趕着過城裏人生活的時髦,家鄉很多風俗被隨波逐流的價值觀支配得漸漸消失,烙土月餅的活兒也很少有人提及,很多新生一代也只是聽說過沒見過。我想,就是孩子們見了,也不一定眼饞。現在幾十元、甚至幾百、上千一盒的月餅,誰還稀罕?我吃過各種口味的月餅,但總是沒有家鄉的味道,仍然嚮往着那忙忙碌碌烙月餅、津津有味吃月餅的童年;尤其嚮往着那份對中秋節的殷切期盼,還有自己動手的樂趣和那月餅的醇厚香甜……

眷顧童年,並不是放棄對美好生活的珍惜,很多時候,自然的就是最好的。追求高貴,恐怕會陷入浪費的漩渦。家鄉的土月餅儘管沒有列入名貴之列,但土得掉渣的味道,卻能讓都市裏的朋友滿嘴留戀,成爲令人心醉的牽掛。

如今已到懷舊的年紀,對月餅早已不再像小時候那般狂熱;高糖、高油、高脂,讓人望而生畏。每到中秋節,商店裏各種月餅琳琅滿目,包裝精美,味道也好。可我還是會想起媽媽做的土月餅,那是家的味道、愛的味道,那是隨着歲月一起滲透到骨髓裏的一種味道,歷久彌香,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