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優秀作文>

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6篇

優秀作文 閱讀(1.72W)

大家在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語句通順,寫作文是爲了讓我們記錄下在生活中得到的感受,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6篇

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篇1

《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化亦然。充滿變數的時代中,如何護佑傳統文化之根?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變數之中,見微波而知暗涌,聞絃歌而知雅意,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方爲智者之所爲,更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的必然選擇。具有優秀基因的文化,當在變化之中有所堅守,更有面向環境的創新求解。

自強不息,創新求解傳承傳統。

詩詞歌賦似一脈清流,滋潤現代人的心靈。近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還人們蒼白的生活以斑斕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懷疑論患者,認爲所謂“文化熱”不過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爲無厘頭病人,以看秀方式坐檯下的“吃瓜羣衆”。人們或懷疑或戲謔,卻忘了正是熱播節目的創新求解,讓詩意悄然重新進駐人們的生活,讓悠悠文墨在熱議中得以傳承。

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傳統文化。

有人痛批當下的“漢字危機”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然而我們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廢食。魏源雲:“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結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於天下”,從而傳播四方。《中國詩詞大會》的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現代科技還原古典意境;“搖一搖”、新媒體互動,搭建傳播平臺供文化驅馳。以現代科技之土壤護佑傳統文化之根,方能養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價值觀的多元、外來文化的入侵,難免使國人迷惘於光怪陸離之中,忘了去擁抱傳統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與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風眠在水墨的清雅韻致中得到滋養,方能調和中西,打破畫種界限而真正融會貫通;潘天壽揮毫落筆強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現傳統文化的優秀狀態,與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讓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讓傳統文化被拖拽的踉蹌腳步恢復穩重,讓現代中國人不僅會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這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綢繆。

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篇2

八月十五,是中國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正是家人團聚、舉杯共慶的時候。

人們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這句話很有道理。瞧,又一箇中秋節來到了。涼風中,我彷彿聞到了月餅甜甜的香味。看到了月亮,感受到了秋風,彷彿感受到了慈母般的溫暖。秋,是多麼的迷人啊!風裏摻雜着涼,意味着,現在,已是深秋了。

十五的夜晚,月亮徐徐地穿過一縷縷輕煙似的白雲,向上升着、升着,升得高高的,放射出淡淡的銀光。在月亮的四周全是雲霧,衣裳是淺白的,雲霧在天空中飄蕩,變成了仙女的姿勢。一會兒又慢慢分散開去,慢慢的露出了皎潔的月亮,多麼像個紅着臉害羞的小女孩。

幾縷薄霧纏繞在她四周,把她襯得那麼可愛,那麼純潔無暇,就像一個白色的大銀盤。天空上衆星拱月,一顆顆小珍珠圍着那個大銀盤,那些小珍珠又像千萬隻眼睛,不停的窺視着我們:月亮則像一位姑娘,也在偷窺着大地的美景。一邊欣賞着皎潔的月亮,一邊聽着那些動人的傳說:“嫦娥奔月”、“廣寒宮裏的小玉兔”、“砍桂花樹的吳剛”......真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明月離我那樣近,彷彿張開雙臂就可以抱住它。明月是那麼地純潔、無暇,把自己皎潔的光無私地獻給人們,爲人們帶來了光明和快樂。

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篇3

甲骨文作爲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南粵中學高三年級用甲骨文寫標語,陳教授藉助電腦技術重新解讀象形文字,無疑是將這一文化與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構成了時尚的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要讓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科學技術能夠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甲骨文通過網絡成了表情包,陳教授設計出具有幾何審美效果的甲骨文字體,g20峯會將中國畫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展現出來,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發展,讓我國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跟上時尚的步伐。

我們除了要用科學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還要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一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宣傳,弘揚傳統文化對其繼承有着重要作用。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不斷增加。科技手段出現,並在大衆生活中用網絡流行語宣傳了甲骨文的知識,南嶽中學高三年級用標語在宣傳欄上弘揚了甲骨文文化,讓同學瞭解甲骨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電視拍攝,讓大衆瞭解到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無數的新型傳播手段,有助於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人民視野,跟上時代潮流,向時尚邁進一步。

雖說推動中華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需要科學的創新,傳播,但更多的是需要人們的繼承意識,保護意識。沒有這些意識,何來的創新、傳播呢?陳教授受“藝術與科學”學術運動的啓發,有了繼承象形文字的意識,多少志願者爲了不讓民間文化消失,主動學習、繼承。甲骨文也成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這些都是在繼承意識,保護意識的前提下完成的。

繼承、創新和傳播傳統文化,都是讓文化跟上時代潮流的必由之路,但這並不意味着接受一切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進行繼承和創新,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還要保留其本質,不讓優秀傳統文化變味,要實事求是的去繼承、創新和傳播。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爲了跟上時代步伐,成爲時尚的標誌,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用科技手段去創新、傳播,實現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篇4

中華民族在這一片土地存在了數千年。我們的先輩們,爲我們留下的無盡財富似星河浩瀚。《論語》,《孟子》是文化思想上的豐碑;水墨畫,戲曲是藝術上的瑰寶;然而,不知是生活的忙碌,還是潮流文化的衝擊,我們頭頂的這條星河竟很少被我們認真地凝望了。於是,弘揚傳統文化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媒體,作爲對大衆思想影響的平臺自然要做出表率,中國詩詞大會,名人說論語,各種歷史題材的影視劇等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衆的視野。有的人認爲“名人說論語”讓傳統文化終於被更多的現代人瞭解,得到了人們的重視。也有人認爲節目中的許多演講沒有把握到《論語》的本質,只是一個很表面的解讀罷了。可倘若人們只停留在簡單的“瞭解”上,對擁有豐富底蘊的文化來說是多大的遺憾啊。普及傳統文化的道路已十分艱難了,更何況,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只追求收視率,不重視歷史,只是借用了歷史人物的名字,其發生的故事與歷史中的記載大相徑庭。

一代女帝武則天在位期間打擊門閥,輕徭薄賦,發展科舉,整頓吏治,注意納諫,爲後來的開元盛世創造不可或缺的條件。即使她心狠手辣,用犧牲女兒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不可否認她爲人民所做的貢獻。就是這樣一個生前工於心計,歷經時代更迭,死後敢於立無字碑的人,被影視劇改編成了一個爲愛不顧一切的癡情女子。不知武則天本人看了,會發出怎樣的慨嘆呢。

許多綜藝節目也開始對傳統音樂有所涉及。近日,剛播出的“國風美少年”,從各種選秀節目的模式中得到啓發,別出心裁地創立第一檔以中國風爲主的選秀節目。但節目中的評委人選,評判標準備受質疑。不知是否爲節目組要求,選手們在彈奏中國傳統民樂的同時,必須要唱歌。許多熱愛民樂的網友們紛紛“吐槽”這樣十分破壞樂器所營造的氛圍。儘管這檔節目多有欠缺,但這畢竟是傳統音樂走上現代舞臺的好兆頭。

傳統文化的普及儘管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有朝一日,“傳統文化”前的動詞,一定會從“弘揚”變爲“熱愛”的!

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篇5

在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裏,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都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爲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爲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傳統文化高中作文800字篇6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麪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爲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裏,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爲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爲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着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爲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爲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糉字、吃糉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擴展閱讀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國的歷史文明源遠又流長,文化,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標識,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你知道有關文化自信的高中生作文嗎?急您所急,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爲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大學聯考作文”,供大家借鑑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春節,是中國人公認的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它承載着對新年的美好期盼與嚮往,寄託着中國人對過去一年的總結與新一年的展望。作爲歷時最久,意義最大的一個節日,它在國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可隨着年味日益變淡,一切似乎都發生了改變。

曾經,孩子們熱切地盼望着,老人們激動地等待着,遊子們迫切地期待着……無論何人,身處何方,春節期間都要不辭辛勞,奔赴自己的家鄉,與家人聚在一起,團圓開心地度過一個愉快的春節。餐桌上激烈地交談,電視前笑聲此起彼伏,屋外爆竹聲接連不斷,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中。春節乃是所有人最喜愛的節日。

而如今,年輕人們因待慣了城市而不願回家與親友團聚、餐桌上都低頭盤弄手機無比冷清……各種現象無不顯示着中國人對春節的態度日益冷淡,本是一家團聚、暢敘過去展望未來的時刻,卻硬生生變成個人獨享的時光,最終只能以尷尬收場。隨着年味的減弱,似乎春節在中國的心中已經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而那缺失的一部分,早已被其他東西給填滿。春節遭受“冷落”,已不是當初那個萬人矚目的“寵兒”,而是一個可有可無,可以隨時丟棄的一個名稱罷了。

信息朝代,消息更新換代只在一瞬之間。而中國,能夠在這個時代佔據重要部分,不僅是因爲它的實力,而且是因爲它得天獨厚的文化。幾千年的文化是中國人值得驕傲的,可是如果不尊重這些文化,任由它們在世界上消失,我們又哪來驕傲的資本呢?當今很多人崇洋媚外,認爲過洋節纔是王道,追求新潮固然是好事,可是我們不能夠忘記自己的本源,忘記祖祖輩輩已傳統幾千年的東西。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乃爲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之一,作爲中國人的我們,應該堅持把傳承中華文化作爲一種歷史使命,融入作爲華夏兒女的血液裏,讓它永遠傳承下去。我們更應該拾起對文化的信心,不忘初衷,讓中華民族特有的具有豐富底蘊的文化成爲全世界的佳話。

幾千年的時代變更也無法改變中國文化的地位,而幾千年的沉澱讓它有了更豐富的人文涵養,作爲泱泱華夏的子女,我們應拾起對文化的自信,讓中國在前進的路上更加閃耀。

張家界傍《阿凡達》將“南天一柱”(又名乾坤柱)改名“哈利路亞山”。此舉引發強烈震動,在民意洶涌下,他們最終放棄了這個計劃。張家界本來很美,緣何要傍“大款”?皆因沒有文化自信。

時下,也有一些人言必讚美、日、德,熱衷於過洋節,抹黑中國,歪曲歷史,消解崇高,這些人嚴重缺乏文化自信。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根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不自信,民族無底氣,個人顯卑微。

是什麼因素導致部分人缺乏文化自信的呢?一方面是對國情缺乏瞭解,另一方面是價直觀扭曲,有多少人手機不離手,然而他看的不是時事新國,只會玩遊戲、無意義地聊天、欣賞肥皂劇,熱捧時尚主播……因爲不瞭解國情,臆想吐槽,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瞭解官方權威同站發佈的一些信息特別重要。《科技日報》在2018年11月2日發表著名文章《國際頂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量中國第四》新華網同日轉載。文中披露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地果:“我國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前進到世界第4位,國際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

無疑,這個結果能大大提高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一些瞭解,多一分自信。阿里巴巴、孔子學院一帶一路、世博會等,這些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華爲的技木、港珠澳技術、高鐵技術、航天技術等,這些更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有胸懷天下的宏大格局;望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讓所有的中國人從覺醒走向自覺,文化自信的路程還很漫長。我們作爲中華民族的一員,也要樹立正確價值觀,多瞭解國際國內大事,爭取爲已經強大的中國獻出微薄的力量。

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傳,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泱泱國風。沒有傳統的延續,便沒有如今的燦爛文化之光,而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所以我們華夏兒女要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對於文化,漢字是它的根。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粹,被譽爲: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的筆墨古韻流香,它伴隨着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中國人對書法的審美其實是長在骨子裏,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書法已經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對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審美情趣產生了恆久而深刻的影響。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書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爲先,“孝道”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尊老敬老之風淳厚而深遠。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說:“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這些都是說,孝是一切社會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裏,根深蒂固,成爲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孝。

書法乃中華藝術文化之魂,孝乃中華道德文化之根。

我們要守住中華傳統文化的根,留住中華傳統文化的魂。沒有根就不會長出參天大樹,沒有文化的根就不會有社會的文明。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當我國觀察人類文化的進展時,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們在傳承文化與弘揚美德的同時,也應觀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麼支撐着我們強大的祖國能在五千年的歲月裏熠熠生輝?我想,應該是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進土裏,深深地烙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裏,因爲這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心底涌動的力量。中華傳統美德爲我們的靈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巔邁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爲每個華人注入到心靈。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裏,也許,我們還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動青春;也許,我們還在題海戰術裏挑戰困苦;也許,我們還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歲月……但莫忘初心,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我們要秉持傳承中華文化的信念,攜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譜寫歷史新篇!

中國,一個泱泱大國,歷史悠久,中國的歷史文明源遠又流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你知道哪些寫的比較好的文化自信的作文嗎?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爲此仔細地整理了以下內容《高中生傳承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800字作文》,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甲骨文作爲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南粵中學高三年級用甲骨文寫標語,陳教授藉助電腦技術重新解讀象形文字,無疑是將這一文化與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構成了時尚的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要讓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科學技術能夠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甲骨文通過網絡成了表情包,陳教授設計出具有幾何審美效果的甲骨文字體,g20峯會將中國畫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展現出來,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發展,讓我國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跟上時尚的步伐。

我們除了要用科學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還要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一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宣傳,弘揚傳統文化對其繼承有着重要作用。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不斷增加。科技手段出現,並在大衆生活中用網絡流行語宣傳了甲骨文的知識,南嶽中學高三年級用標語在宣傳欄上弘揚了甲骨文文化,讓同學瞭解甲骨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電視拍攝,讓大衆瞭解到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無數的新型傳播手段,有助於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人民視野,跟上時代潮流,向時尚邁進一步。

雖說推動中華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需要科學的創新,傳播,但更多的是需要人們的繼承意識,保護意識。沒有這些意識,何來的創新、傳播呢?陳教授受“藝術與科學”學術運動的啓發,有了繼承象形文字的意識,多少志願者爲了不讓民間文化消失,主動學習、繼承。甲骨文也成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這些都是在繼承意識,保護意識的前提下完成的。

繼承、創新和傳播傳統文化,都是讓文化跟上時代潮流的必由之路,但這並不意味着接受一切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進行繼承和創新,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還要保留其本質,不讓優秀傳統文化變味,要實事求是的去繼承、創新和傳播。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爲了跟上時代步伐,成爲時尚的標誌,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用科技手段去創新、傳播,實現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中華民族堅忍不拔,傲然挺立與飛沙走石之中千年不倒;中華古人博學多識,成就了我華夏五千年的璀璨文化。

縱觀五千年華夏歲月,英雄人物比比皆是,燦若星河。他們博學,他們大氣,他們不羈,他們豪放。正是因爲有了他們,我中華大地創造了五千年不衰的奇蹟;正因有了他們,我華夏民族凝成了獨一無二的耀眼明珠;正因有了他們,我中華民族養育了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毛主席,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他們爲我們民族的.改變經歷自身最大的努力,爲了我國,爲我們人民,他們毫無畏懼,才創造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而我們,明明在我們身邊有芳香四溢的花朵,卻偏要伸手去採懸崖邊上的孤芳。

我們現在的中國人,不但是我國璀璨的文化結晶如無物,反而崇洋媚外,處處效仿外國,不僅喪失了我國特有的文化底蘊,就連幾千年文化藝術的積澱也在消失殆盡。

現在的中國人都以外國的文化藝術馬首前瞻,總是認爲外國得一切都好,就連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節日也遺失了。

我國曆史上的那麼多文人墨客,政治學家,軍事學家爲我們留下那麼多珍貴的歷史文學供我們借鑑學習,而我們從來沒有仔細研讀我國的文化藝術,只知一味的學習外國。長此以往,國之將亡。

讓我們攜手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光耀“我家”——中國的門楣!

戲一折,水袖起落,唱出悲歡離合;扇開合,鑼鼓喧響,演盡喜怒哀樂。古來江山易改姓,唯有國粹自如一。正如趙齊所言,京劇作爲國粹,不僅在表演等方面奪人眼目,更承載着國人的價值觀念與文化自信。吾輩青年當承往昔向未來,譜寫自信華章。

金玉燃燈簇花樹,一招一式,譜儘自信篇章。

大紅金絲戲袍曳地,款款風情無限;蒼翠青衣水袖飄飛,慼慼別情難掩。從李香君濃情悔認真,到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不在何種風格、何種題材,都令人心懷讚歎、自信滿滿。傳統京劇所表達情感之多樣、意蘊之豐富,恰似萬千游魚遊過鈷藍色的天幕,又如浮空的靈魂編織出瑰麗夢境。每一本劇本、每一折戲,背後都淋滴盡致書寫出一顆或愛或恨的心,都代表着一片可歌可泣的赤誠情懷。凡此種種,皆是傳統戲劇之輝煌,國民也爲此而自信滿懷。有如此深厚底蘊,吾輩當傳承往昔攜文化自信以邀遊。

收拾山河向未來,一顰一笑,彰顯文化自信。

曾幾何時,我們悄悄淡忘了京刷大師梅蘭芳、譚元壽,淡忘了那種唱唸做打的程式與精彩,轉而投向美國隊長、蜘蛛俠的懷抱。回首繁華如夢渺,我們不得不反思:將國粹置於此般境地下,我們的文化自信何在?對外來洋文化趨之如騖,而對自身傳統藝術卻不理不睬,此非文化自信,實爲“文化自卑”。與此同時,更有甚者打着“創新”的旗號將京劇與動畫相結合,挖空京劇內核,披一層羊皮而譁衆取寵。如此這般,我們的舊山河何在?文化自信又何在?我們現在常強調“傳承與創新”,殊不知忽略了一個前提:我們首先應做到的是“繼承”,收拾舊山河而後出發向未來,纔可彰顯文化自信。

不論是荒腔走板高歌大江東去,抑或是輕擾慢捻低吟曉風殘月,京劇所表達的永遠都是一種情懷、一種文化。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有云:”人惟求舊,物惟求新。”京劇如此,其它傳統藝術亦如此,守得住內核邁得開腿,不能僅停留在表面上,更應挖掘其內在精髓並傳承、創新,讓過去自信,現在自信,未來也自信。誠如譚門八代代代繼承,梅葆玖、王佩瑜人人擔責,只有如此纔可使文藝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盛局面。

在此基礎上,吾輩便可乘時代之長風,穩接前輩接力棒,扶搖直上,縱亂雲飛渡亦不改從容。以高樓之上的花冠珠翠博得四海喝彩,描繪出京劇之彩圖,書寫出文化自信之新華章!

一根筷子究竟暴露多少問題?

十幾年前,當我們聽到關於中國一次性筷子的問題時,大多數人持有的都是抨擊中國人的觀點。然而十幾年後,當事實浮出水面,再回想彼時的“慷然憤慨”時,我們是否該反思:爲什麼這一面之詞就輕而易舉地矇蔽了真相?

在我看來,由這小小的筷子而暴露出來的問題,十分值得我們深思和憂慮。

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難辨信息的真僞。當今社會,信息是爆炸性增長的,漫天飛舞的信息讓人眼花繚亂。更爲嚴肅的問題在於,有些言論被整理得聽起來十分有道理,也十分具有矇蔽性,而這些言論的發出者往往在輿論制高點,引導輿論的走向,並因此帶來自身利益的化。可這簡單的一方面,並不足以使言論一邊倒。那爲什麼一提到外國的某些意識形態時,國人總是一味美化呢?這就涉及第二個方面,也是起到關鍵作用的民族自信問題。

民族自信就像人的自信一樣,是活得好、活得昂揚的基本元素。如果沒有民族自信,我們的民族可以強大,卻無法意氣風發。悲哀如斯,我們的國人之中,總有一些人相信“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對自己國家的好不屑一顧。“馬桶蓋事件”中,中國遊客漂洋過海去日本,搶購所謂的質量好的馬桶蓋,回家拆開一看,卻發現是“中國製造”,這着實給我們的“中國製造”扇了一耳光。更爲可笑的是,一些生長在中華大地上的中國人,大肆吹捧“藍色文明”優於“中華文化”,對中國發展時期存在的種.種問題吹毛求疵,對中國的發展嗤之以鼻,動不動就批評國人鼠目寸光、素質低下。殊不知,這種看法正好暴露了自身認識的狹隘和侷限。

回到事件本身來,有人一句話,就輕而易舉讓舉國上下抨擊中國國民素質低下;有人一句話,就可以讓我們聯想到中國奸商的黑心;有人一句話,就可以讓我們對國產品牌喪失信心。雖然我們得承認,我們有的地方的確做得不夠好,但後來事實證明,我們並沒有那麼不堪。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民族自信力的缺失,讓我們一次一次走向了偏激。

祖國百年坎坷命運直接導致了民族自信的缺乏和民族自卑心態的產生。自卑在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在科技上的落後。在我們還爲改進了紡織機、多生產了一匹布而興奮時,西方工廠的機械紡織機早已隆隆作響;當清朝官吏坐着轎子在街上耀武揚威時,洋人卻開着汽車風馳電掣般呼嘯而過;當國人還陶醉於“八百里廷寄”的“高效”時,西方已經開始通過電報傳遞信息了……凡此種.種,都讓國人形成了定式思維——科技文明是西方的創造,在這個領域,我們永遠要跟在人家的後面。於是,國民總覺得西方國家比我們強。這導致國人缺乏必要的自信,進而處於自卑狀態。

無論我們的國家經歷過什麼樣的屈辱,無論我們的心裏承受過什麼樣的傷痛,崇洋媚外都不是一種健康的國民心態。沒有自信,我們就不能真正地挺起腰桿。而摒棄崇洋媚外心態,要從重塑自信開始,做一個自信的中國人。

一根小小的筷子,給我們帶來了深深的思索。“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國依然是世界上發展、潛力、韌性的國家之一。難得的歷史機遇,積極向好的基本面,正是我們自信的底氣所在。

中國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他的源頭可以一直追溯至鴻蒙未開,天地未分之時,就是在這片黃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足以令世界驚歎的文明。孤城絕塞,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聲勢浩大,威嚴聳立兵馬俑;有形象生動的甲骨文,有龍飛鳳舞的狂草;有筆直端莊的正楷,有流暢連綿的行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中國還有着一套龐大的禮儀,科舉,官員制度,這種種的一切,讓我們享有着數千年的輝煌歷史。我們也因此逐漸產生了自負幹。

然而,所有的驕傲,所有的自負,都伴隨着炮火聲被擊碎,被摔破,那些所謂的五千年文明,在面對敵人的刀鋒時,竟是如此不堪一擊,那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一幅幅珍美的畫卷,被肆意扔擲於地上,踩在腳底,好像我們的文明也被踩在了腳底,陷入沉睡。

我們不禁回想:“我們,做錯了嗎?”

於是開始廣開言路,大招大攬,不斷學習和借鑑外國文化,但是我們又回首發現,自己究竟成了什麼樣子?這邊一塊,那邊一點,中國人的意志也逐漸開始模糊,文化的輝煌好像離我們又遠了一點。那種屹立於世界之巔峯的自信不見了。

我們曾想丟棄恥辱前行,卻不知道恥辱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如今的中國,各種文化互相交織,卻是一派亂像,各種風格迥異的文化互相沖擊,文化的多樣性都有了,但是等這麼多文化最終融合以後,所產生的那個東西,還是“中國”麼?如今越來越多父母,自己的孩子還沒理解幾首古詩,就拉着他去學習英語,美名其曰:“英語是世界性的語言”殊不知,5000年前,又是哪裏爲世界之中心?就算如今偏移了位格,爲什麼不想着重回世界巔峯?而去選擇別國的文化作爲自己的精神支柱?最令人費解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這樣,盲目追求外國產品,認爲:“外國的就是最好的”,過外國節日,原本的文化被他們拋棄,原本中秋的明月,重陽的茱萸,變爲了聖誕樹,南瓜燈。就像外國人一樣。或許文明沒有地域性,但是文化一定有,不然爲什麼只有這片土地誕生了我們的文明?

他們爲了追求而追求,身上那種身爲禮儀之邦,天朝上國的自信,那種自付不會輸給任何人的自信,好似被我們遺棄了。

如今的中國,文化亂象,急需尋找一支主心骨,作爲文化融合的主體,這時候,我們理應高昂着頭顱,露出不言而喻的微笑,然後洪亮的說道:“選中國文化!”

理應如此。

一個文明,一種文化若想要立足於世界之林,則必須要增強文化自信。當我們好不容易擺脫了,戰勝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爲什麼又不願去拾起那本屬於自己的東西?莫非我們擺脫了肉體的奴役,又要重新回到精神的控制上去麼?

只有當我們內心重新擁有那種以一持萬的自信之時,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纔有可能回到五千年前那,原本屬於我們的寶座上!

《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化亦然。充滿變數的時代中,如何護佑傳統文化之根?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變數之中,見微波而知暗涌,聞絃歌而知雅意,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方爲智者之所爲,更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的必然選擇。具有優秀基因的文化,當在變化之中有所堅守,更有面向環境的創新求解。

自強不息,創新求解傳承傳統。

詩詞歌賦似一脈清流,滋潤現代人的心靈。近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還人們蒼白的生活以斑斕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懷疑論患者,認爲所謂“文化熱”不過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爲無厘頭病人,以看秀方式坐檯下的“吃瓜羣衆”。人們或懷疑或戲謔,卻忘了正是熱播節目的創新求解,讓詩意悄然重新進駐人們的生活,讓悠悠文墨在熱議中得以傳承。

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傳統文化。

有人痛批當下的“漢字危機”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然而我們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廢食。魏源雲:“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結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於天下”,從而傳播四方。《中國詩詞大會》的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現代科技還原古典意境;“搖一搖”、新媒體互動,搭建傳播平臺供文化驅馳。以現代科技之土壤護佑傳統文化之根,方能養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價值觀的多元、外來文化的入侵,難免使國人迷惘於光怪陸離之中,忘了去擁抱傳統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與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風眠在水墨的清雅韻致中得到滋養,方能調和中西,打破畫種界限而真正融會貫通;潘天壽揮毫落筆強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現傳統文化的優秀狀態,與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讓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讓傳統文化被拖拽的踉蹌腳步恢復穩重,讓現代中國人不僅會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這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綢繆。

在中國燦爛的幾千年光輝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持久的力量。你知道哪些寫的比較好的文化自信的作文嗎?爲滿足您的需求,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特地編輯了“傳承和堅定傳統文化自信高中生作文800字”,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甲骨文作爲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的一部分。南粵中學高三年級用甲骨文寫標語,陳教授藉助電腦技術重新解讀象形文字,無疑是將這一文化與時代潮流結合起來,構成了時尚的傳統文化,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要讓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科學技術能夠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甲骨文通過網絡成了表情包,陳教授設計出具有幾何審美效果的甲骨文字體,g20峯會將中國畫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展現出來,這些都是依靠科技的發展,讓我國傳統文化跟上時代潮流,跟上時尚的步伐。

我們除了要用科學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還要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一個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人們的宣傳,弘揚傳統文化對其繼承有着重要作用。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不斷增加。科技手段出現,並在大衆生活中用網絡流行語宣傳了甲骨文的知識,南嶽中學高三年級用標語在宣傳欄上弘揚了甲骨文文化,讓同學瞭解甲骨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電視拍攝,讓大衆瞭解到了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無數的新型傳播手段,有助於中華傳統文化進入人民視野,跟上時代潮流,向時尚邁進一步。

雖說推動中華文化跟上時代潮流需要科學的創新,傳播,但更多的是需要人們的繼承意識,保護意識。沒有這些意識,何來的創新、傳播呢?陳教授受“藝術與科學”學術運動的啓發,有了繼承象形文字的意識,多少志願者爲了不讓民間文化消失,主動學習、繼承。甲骨文也成功入選了《世界記憶名錄》。這些都是在繼承意識,保護意識的前提下完成的。

繼承、創新和傳播傳統文化,都是讓文化跟上時代潮流的必由之路,但這並不意味着接受一切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地進行繼承和創新,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我們還要保留其本質,不讓優秀傳統文化變味,要實事求是的去繼承、創新和傳播。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爲了跟上時代步伐,成爲時尚的標誌,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用科技手段去創新、傳播,實現文化自信。

《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化亦然。充滿變數的時代中,如何護佑傳統文化之根?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變數之中,見微波而知暗涌,聞絃歌而知雅意,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方爲智者之所爲,更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的必然選擇。具有優秀基因的文化,當在變化之中有所堅守,更有面向環境的創新求解。

自強不息,創新求解傳承傳統。

詩詞歌賦似一脈清流,滋潤現代人的心靈。近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還人們蒼白的生活以斑斕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懷疑論患者,認爲所謂“文化熱”不過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爲無厘頭病人,以看秀方式坐檯下的“吃瓜羣衆”。人們或懷疑或戲謔,卻忘了正是熱播節目的創新求解,讓詩意悄然重新進駐人們的生活,讓悠悠文墨在熱議中得以傳承。

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傳統文化。

有人痛批當下的“漢字危機”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然而我們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廢食。魏源雲:“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結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於天下”,從而傳播四方。《中國詩詞大會》的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現代科技還原古典意境;“搖一搖”、新媒體互動,搭建傳播平臺供文化驅馳。以現代科技之土壤護佑傳統文化之根,方能養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價值觀的多元、外來文化的入侵,難免使國人迷惘於光怪陸離之中,忘了去擁抱傳統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與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風眠在水墨的清雅韻致中得到滋養,方能調和中西,打破畫種界限而真正融會貫通;潘天壽揮毫落筆強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現傳統文化的優秀狀態,與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讓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讓傳統文化被拖拽的踉蹌腳步恢復穩重,讓現代中國人不僅會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這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綢繆。

中華文化,如同香茗,淺嘗便有無窮之韻味。千年積澱大國底蘊,從夏商西周到宋元明清,從甲骨文到楷書;從王羲之到柳公權……變的,是文人墨客,不變的是人們對於中華文化所持有的的自信。

一撇一捺,體會書法之古韻,奏響自信之旋律。

南北朝庾信曾說:“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思其源。”追念往昔,從商朝的大篆到秦朝的小篆,再到漢朝的隸書,從筆畫詳備、結構嚴謹、具有實用價值的楷書到筆畫簡約、勾連不斷、流暢縱情、具有審美價值的草書,再到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兼有審美實用價值的行書,書法文化不斷髮展,並嘗試着向不同風格的道路邁進。其中充分體現的,是中華人民依靠淵遠源長、經久不衰的中華文化所培養出的獨特的中華文化之自信。

一筆一墨,體現書法之內蘊,拓展自信之路途。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自信,內蘊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之自信。”書法所展現的,並不只有外形的優美,更有深在其中的情感。東晉時期,王羲之潛心鑽研書法,成就書法大家,寫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暢敘古今幽情;唐時草書書法家張旭,寫下《肚痛帖》,記錄自我生話;顏真卿寫下“天下第二行書”《祭娃文稿》,展露家國情懷。由此可見,經過歷代書法家的用心雕琢與創新,書法文化不斷被賦予新內涵,更具文化特色,彰顯文化自信。

一點一豎,塑造書法之魅力,敦促自信之發展。

南懷瑾有言: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萬劫不復,永遠不能翻身。當下社會,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世界聯繫的密切,人們開始用電子產品打字,不再注重自己的漢字書法,更不用說練習書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筆忘字。我們在學習借鑑國外優秀文化的同時不能忘了我們的根,根深方能葉茂,我的漢字書法中,一點一豎中都蘊含精華。寫好書法,把我們的民族文化發展廣大,我們才能更加自信地環視寰宇,更自信地邁向未來。

一字一世界,一筆一精神。同學們,讓我們緊握漢字書寫之筆,重興漢字書寫之風,以書法之美,書法之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之化,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素有“禮樂之邦”的美譽,五幹年來,中國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早已形成了濃郁的“中國味”。在多元文化的不斷碰撞與切磋中,我們最終形成了國家民族的文化自信。

記得2018年,一檔叫作《經典詠流傳》的節目火爆異常,而其做的正是將傳統經典詩詞與新時代流行音樂相結合,再創當下流行經典。我認爲這樣的節目正是我們想要看到的,也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一方面,節目利用當今的流行音樂爲唐詩宋詞進行再創作;另一方面,節目也深度挖掘了詩詞背後的豐富內涵,解讀其思想深意,爲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了文化自信。

相信大家對jaychou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作爲現代中國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周杰倫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在美國,很多黑人將周杰倫與美國著名說唱歌手jay—z相提並論,甚至用他的歌來學習中文;更誇張的是在日本,周杰倫《發如雪》的歌詞甚至被編入了漢語教材。而周杰倫的歌詞本身就具有豐富的中國元素,如《青花瓷》《蘭亭序》《東風破》《七里香》等。倘若你上網搜索一下,就會發現在各大網站上均有用西方樂器演奏中國經典民樂的曲譜,例如《二泉映月》的吉他指彈譜、《漁舟唱晚》的鋼琴譜等。

可見,當下的中國音樂在國際上有了更高的地位。這種無可置疑的地位的上升,使我們更有底氣談及文化自信。

聽過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我越發熱愛中國音樂所體現的濃郁的“中國味"。在多元文化中,音樂僅佔一小部分,更不用說中國五千年曆史所流傳下來的各種文化了,它們的精彩絕倫,更值得我們欣賞。更爲重要的是,我們在多元文化中找到了民族的文化歸屬感,從而達到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這一點,便是中國音樂最大的成就了吧。

中國音樂在與國際多元風格的音樂切磋中,碰撞出獨一無二、流光溢彩而又熾熱的火花。更令人驚喜的是,我從中發現了一個新穎的角度,理解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只有瞭解了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音樂,才能更好地領略中國音樂的魅力,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中國音樂的獨特味道。認識事物的正確方法與態度,其本質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唯有這樣,才能不片面,不以偏概全。

中國音樂的魅力,讓我體會到了文化自信,讓我發現了更好地認識事物的角度。想來,中國音樂也可以說是成就極高了。

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傳,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泱泱國風。沒有傳統的延續,便沒有如今的燦爛文化之光,而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所以我們華夏兒女要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對於文化,漢字是它的根。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精粹,被譽爲: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的筆墨古韻流香,它伴隨着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中國人對書法的審美其實是長在骨子裏,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書法已經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對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審美情趣產生了恆久而深刻的影響。中華傳統文化之根——書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爲先,“孝道”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尊老敬老之風淳厚而深遠。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說:“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這些都是說,孝是一切社會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裏,根深蒂固,成爲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孝。

書法乃中華藝術文化之魂,孝乃中華道德文化之根。

我們要守住中華傳統文化的根,留住中華傳統文化的魂。沒有根就不會長出參天大樹,沒有文化的根就不會有社會的文明。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當我國觀察人類文化的進展時,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亂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們在傳承文化與弘揚美德的同時,也應觀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麼支撐着我們強大的祖國能在五千年的歲月裏熠熠生輝?我想,應該是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進土裏,深深地烙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裏,因爲這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心底涌動的力量。中華傳統美德爲我們的靈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巔邁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爲每個華人注入到心靈。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裏,也許,我們還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動青春;也許,我們還在題海戰術裏挑戰困苦;也許,我們還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歲月……但莫忘初心,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我們要秉持傳承中華文化的信念,攜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譜寫歷史新篇!

如今,現在的中國人在過節日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習俗,例如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這些文化習俗的傳承都離不開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歷史。然而現在的我們對中國文化又瞭解多少呢?

別的暫且不說,就說我國的唐詩宋詩,你對它瞭解又有多深呢?無論是唐詩的藝術魅力,還是宋詞的小令,中調,長調,給我們的都是一些許許多多優美動人的畫面,讓我們回味無窮。

你看,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他們共同經歷了李唐王朝從極盛走向衰敗的過程,二人都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詩風豪邁飄逸;杜甫博大精深,詩風沉鬱頓挫。他們是唐詩星空中最爲耀眼的雙子星座:一個浪漫奇蹟,一個情深意永。而北宋詞人李清照卻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愁”字。其中,她《醉花陰》中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間接的給我們展示了她的無限“愁絲”。給我們的都是不同的文化感情色調。

其次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這四件東西,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它們一直到現在都是功不可沒的。你看我們現在用的作業本都是通過造紙術等一系列程序完成的。而火藥在現今社會軍事方面的功勞更是數不勝數;是它讓我們國家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也是它讓其他國家對我們所揹負的“東亞病夫”有了新的看法。然而指南針在航空、輪船、交通方面的功績也是閃耀奪目的,接着過來的“路位移”讓我們這些對路途的不熟,也漸漸的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瞭解,使我們到陌生的地區可以找到方向,這些發明,不正是傳承着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嗎?

然而文房四寶也不佔下風,你看哪一篇篇優美的文章,使人身臨奇景,遨遊世界,那飛揚的神筆揮灑出豪邁情懷,使人有一種想去了解“它”的想法。同時,也繪畫出一張悠閒自若的畫面,給人一種悠閒自在的感覺,從而讓人們更加的想去“研究它”

我想對於文化,既要傳統文化,也要有創新精神。中華民族雖然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卻是四大發明古國中能保持自己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既離不開生養,哺育我們的這塊黃土地,也離不開及時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要學會觀察文化現象,學會文化透視,發揚中華文化,傳承其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