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有關著作《資本論》的閱讀感悟

心得體會 閱讀(9.44K)

閱讀完一本具有思考意義的書籍之後,想必大家心裏都有了不少的想法感悟。不妨將自己的內心所想記錄成一篇心得體會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有關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的閱讀感悟相關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有關著作《資本論》的閱讀感悟

 

資本論的閱讀感悟1

二十多年前,蕭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傳》。那時他對我說,撰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傳記,是他在中國人民大學讀研究生時定下的心願,那時只是完成了一半,還要繼續寫另一半,就是馬克思的生平傳記。今天,他終於如願以償,《馬克思傳》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公開出版了,對他五十多年來堅持不懈、 目標始終如一 (馬克思語)的執著精神深感敬佩。

看到這部書,觸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在北師大圖書館工作了二十年,也讀了很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摘錄了大量資料,積累了許多有關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圖片,當時我也有過編寫馬克思傳的念頭。後來,讀了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威廉 李卜克內西的書,我記住了他的一句話: 寫馬克思這樣的人必須承擔重大的責任。 我想,這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夠,難於承擔這個責任,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這也正是我要向蕭教授好好學習的方面。

今年是馬克思誕辰190週年,蕭教授寫的《馬克思傳》在這個時候出版,是對這位 千年偉人 馬克思最好的紀念。通過這部傳記,可以對馬克思作爲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導師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從書中可以看到馬克思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忘我投入;對友誼的珍愛、對家人親情的眷戀,這些無不感動着我們每一個人。紀念馬克思,就要學習馬克思。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認真學習他的著作,學習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從他的生平業績和偉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今年又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週年,這三十年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國人的衣食住行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善,這是中國歷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稱爲中國歷史上 載入史冊 的最成功的改革。

這次改革的成功,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旺盛的活力,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三十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根據變化了的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改革開放的實踐。在全國人民熱烈慶祝改革開放三十週年的時候,蕭灼基教授寫的《馬克思傳》出版,對我們學習和進一步理解馬克思主義有着重要的意義。 這一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正在向實體經濟滲透,經濟危機的徵兆頻繁出現,並向全球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影響,這一事實,宣告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和政策已經破產。與此相反,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西方發達國家又驟然熱銷,據《環球時報》2008年11月12日的報道,2008年《資本論》在德國柏林的銷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也曾經有人瞧不起這部經典著作的意義,認爲《資本論》所作的分析已經過時、甚至認爲改革必須擺脫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視爲阻撓徹底改革的 繩索 。

而現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資本論》,難道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人,可以不要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了嗎?

蕭灼基教授寫的《馬克思傳》與衆不同,它的特色鮮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傳記。以馬克思的革命生涯爲主線,該書共有13章,按革命實踐的先後順序排列,根據實踐的發展,闡述革命理論。第二,在革命理論中突出經濟理論。該書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萬字的篇幅介紹《資本論》的三部手稿和《資本論》第1 4卷的基本內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紹深奧的理論。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初學的讀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蕭教授採用通俗易懂的大衆語言、獨特的敘述方式,使複雜的理論問題深入淺出。

資本論的閱讀感悟2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許多非產業部門的收入也是由產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轉化來的,並且認爲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但是在現代看來,隨着社會分工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勞動概念內涵的擴大,原來一些被認爲不創造價值的衆多行業和職業的勞動者都開始發生變化,例如,第三產業經研究被認爲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剩餘價值的勞動範圍由原來的體力勞動創造剩餘價值逐步向體力、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價值方向發展,並且腦力勞動者由於從事的是一種高級的複雜勞動所以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分配方式是社會總產品的分配,社會主義對社會總產品進行的各項扣除和個人消費品的分配,目的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被分割爲產業利潤、商業利潤、借貸利息和地租,二者截然不同。因此,不能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分配形式上的某些共同點來掩蓋分配性質上的根本區別。

在現代,剩餘價值的分配形式開始趨於多樣化。資本主義社會,在承認剩餘價值率就是剝削率的前提下,也必須看到有些職工在取得勞動收入即工資的同時,通過剩餘價值的再分配,取得一部分存款利息,或購買股票的股息收入。這些收入雖然是他們的非勞動收入,但不能說是剝削收入。

儘管剩餘價值理論在當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第三產業方面的理論存在了一些滯後性,但是剩餘價值理論仍不失爲一個優秀的理論指導我國社會建設,因爲剩餘價值理論是應社會歷史條件產生的,也必須隨社會發展而發展。

仔細研讀《資本論》使人獲益匪,感觸良多。《資本論》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理論及流通理論,爲我們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流通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也爲提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及資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鑑。《資本論》雖然論斷了資本主義必將衰落而共產主義必將勝利的終極結論,但在當今世界中,資本主義資源配置方式仍然被認爲是最科學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但毋庸置疑,資本主義制度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來到這個世界,必將爲更科學、更人本的制度所取代,爲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

資本論的閱讀感悟3

《資本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於德國哲學、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和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像黑格爾一樣,相信能夠用一個辯證法公式概括人類的進化歷程。他認爲,所有哲學家所做的一切都在於致力於解釋世界,但他同時認爲,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改變世界。

他在黑格爾辯證法的基礎之上,顛覆了傳統的“形而上學”,建立了一個現實中得以實踐的最大的思想體系,一個影響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體系。《資本論》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爲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它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爲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原書內容宏大,理論深奧,爲了讓所有對《資本論》有興趣的讀者都能讀懂此書,本書採用圖釋的方式對其中的知識點作了補充說明,全書幾百張精美彩圖,均與書中知識點有關,並且每張彩圖下都有圖釋,更加方便讀者理解其中的關聯。

要理解《資本論》被稱爲“資本主義的血史”,我認爲帶着下面這個問題去閱讀,或許能夠初見端倪:還在第四章中,在闡明貨幣之所以成爲資本,只是因爲貨幣的一部分被轉化爲與生產資料相分離並且被自由工人所出賣的勞動力時,就發生過這樣一個問題:這種勞動力究竟是從哪兒取得的呢?個別人手中大量的貨幣量究竟是如何地,通過什麼方法積累起來的呢?

“圈地運動”是我僅能想到的原因,這是高中教育留給我的。閱讀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發現自己的思考和學識有多狹隘。馬克思說道:“但是,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爲前提,而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爲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爲前提。

因此,這一整個運動好像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要脫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爲“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出發點。”

從這裏來理解,所謂“原始”積累是在資本及與其適合的生產方式產生之前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歷史過程。當“原始”積累達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時候,它就辯證地轉化資本,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曾經,在高中的課堂上,老師向我們解讀“資本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着血和骯髒的東西”,本以爲這僅是馬克思個人仇資的心理表示,畢竟在當時,我只認爲馬克思是站在資本主義對立面的人。讀罷《資本論》,才發現這正是恰如其當的評述,甚至如果還有更貶損的話語,我不介意用它來描述資本積累的原始過程。

歷史是被建構出來的,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歷史,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的印記,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麼一段歷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虛構的歷史,遲早會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事實上,原始積累的方法絕不是田園詩式的東西。”

如果說,資本積累不外是不斷地進行着對僱傭工人的剝奪,對他們的無償勞動的佔有,而這種剝奪又是隱敝的,被掩蓋在物的關係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規律發生的,那麼原始積累就是對生產者生產資料的剝奪,其目的是在於把他們變爲僱傭工人,這種剝奪並不爲物的關係所掩蓋,它在商品流通規律之外進行,是超經濟的因素。下面我將具體闡述原始積累是如何使大多數人變成無產者而少數人成爲資本家的。

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是從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開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議會頑強對抗的大封建主,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強行拆除農民的住房和公認的小屋,把耕地變成了牧羊場,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

同時,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伴隨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侵吞,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裏面的人無情地拋進無產者行列。把人從地產上清掃出去,對“神聖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對人身施加最殘暴的暴力,在那個時代,所有這些被視爲理所當然,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

無怪乎托馬斯.莫爾在自己的《烏托邦》一書中就宣稱:“羊在吃人”。所有這些爲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結合,爲城市工業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護”來形容那些無地無產者,因爲他們確實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法律的保護,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來壓迫剝削他們的血腥法律,可以說,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奉獻者,因爲他們的非自願地犧牲造就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幾乎一夜間,大量無地無產者被投向勞動市場,但是這個不受法律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像她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廠手工業所吸收。再者,這些突然被拋出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於習性,但大多數是爲環境所迫。

我們甚至不曾想過法律可以這樣:它對大多數人爲何淪爲流浪者在所不問,甚至鼓勵把農民淪爲無產者的行爲,但它卻對流浪者施加酷刑,並要他們發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從事勞動”,而沒有人“願意使用”還要被割耳朵。多麼殘酷的諷刺!他們的家園和土地已經被剝奪,勞動市場早已飽和,法律卻要求他們“從事勞動”,否則就對他們施加酷刑。

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於反對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轉變爲這種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剝奪者。可以這樣說,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並不少於血腥剝奪者的工作。

法律還在另一個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雖然規定了工資的最高限度,但從來沒有規定工資的最低限度。“支付高於法定工資的人要被監禁,但接受高工資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資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例如,伊麗莎白的學徒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規定,支付高工資的人,監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則監禁二十一天”。

有關僱主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規定,對違約的僱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工人的狀況極端惡化,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上升的程度。

正如亞.斯密所說:“每當立法機關企圖調解僱主及其工人之間的糾紛時,它的顧問總是僱主。”所有這些在今天看來,都是那麼不可思議,那些法律變成了可笑的反常的東西,但是它確確實實的存在過,並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原始積累,造就了大資本家。

“資本是天使?資本是魔鬼?資本能讓我們一步登天,也能讓我們落入萬丈深淵。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資本的模樣,你心中的資本模樣如何?”通過《資本論》,我瞭解到原始積累的殘酷性以及後續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

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佈。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以個人勞動爲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爲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爲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爲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

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羣衆,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羣衆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並不只是出於階級鬥爭的考慮,更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