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通用8篇

心得體會 閱讀(2.37W)

結合故事的文章所寫的讀後感纔是有意義的,在寫讀後感的時候,要保證對原文內容客觀理性的分析和解讀,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通用8篇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篇1

被公認爲“才女”的林徽因,是如此炫耀的光環,可誰又能知道這個偉大的奇女子背後的艱辛與磨難!被稱爲文學家、美術家,但她更高興於別人稱她爲建築師!她的一生雖稱不上永遠的坎坷,曲折,卻是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她體弱多病,人也特別消瘦,但卻永遠的高貴着,氣質着。這是中國千千萬萬的女子所不能及的,而正是因爲她的高雅,使徐志摩、金嶽霖爲之傾倒!而接受中國傳統教育和西方開放教育的她,在感情方面卻一直傳統着,她瞭解小時候跟母親所受的苦,她承受不了那種受冷落的痛苦,所以最後選擇了樑思成。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處在當時那個動盪的年代,她忍受這各種難以想像的折磨,而她卻始終樂觀着,這是怎樣的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啊!她受到許許多多的人的讚揚,有名的,無名的,無不欽佩!那麼她的成功來源於哪裏呢?我認爲是她的聰穎、她的堅持、她的悟性,她的良好的少年教育、她豐富的人生閱歷、她廣博的積累知識,最重要的是她的熱忱和真性情!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些,而她做到了,所以她被我們景仰!每個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不爲人知的苦難,而她們在成功之前都是毫無怨言,默默地付出。

合上這本書,靜靜地望着天空,深深的沉思,再看看旁邊沉睡的導遊基礎知識,突然發現,現在的一切痛苦又算得了什麼呢?又怎能和林徽因這麼個“千古一才女”所經歷的苦難相提並論呢?深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能。還幻想着,若干年後也會有人給我們寫傳記,而後來人就會和我現在讀林徽因一樣,讀我們的人生!呵呵,那是個多少奢侈的夢啊!夢醒時分,狂讀我的導遊基礎知識,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我知道,我現在要做什麼了,至於那是不是一個夢,就另當別論了!

年輕沒有失敗,而我也將永遠年輕!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篇2

有你是最好的時光。走進林徽因,讀她的生命之旅,靈魂獨唱:在美麗背後觸摸一絲溫潤,在聰慧之中品味一縷幽思,陪着你我走過一個又一個四月天。

時至今日,纔讀完這本本該早就拜讀的書。從前,對於林徽因的傳奇,只是有所耳聞,而今自己通過閱讀她的傳記,纔對她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這位出生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奇女子,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與衆不同。雖爲妾之女,然而卻是林家的長女,無疑出生就成了整個大家族的掌上明珠。飽讀詩書的林老太爺(光緒己年進士)親自爲其取名“徽音”,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後來改爲“徽因”純粹是因爲發表詩作與別人同名。林徽因的父親曾留學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歸國後一心報效祖國,卻不得志。而在家中,唯一能夠懂父親的人也只有林徽因了。所以,在幼年時候,她在父親的眼中已不再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而是可以傾訴衷腸的知己。在她十六歲時,跟隨父親歐洲留學。

這一年裏,她遊歷了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和柏林等地,心中萌生了對建築的熱愛之情,並且初遇此生對她念念不忘的大才子——徐志摩,兩人之間,產生了曖昧的情愫。然而徐志摩是有婦之夫,他的求婚遭遇林父的反對——必須離婚才能再娶。而當徐志摩爲愛“拋妻棄子”後,事情又發生了變化。樑家與林家早有婚約,而梁啓超也已把林徽因當作兒媳來看。在那個年代,梁啓超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他贊成自由戀愛,並沒有即刻讓他們成親,建議他們先去賓大完成學業,相處之後再行成婚。而成婚之後,又爲兩位新人安排好了歐洲的蜜月旅行,一切安排緊密周到。也正是因爲這本自傳,也讓我們看到了在閉關鎖國的清代還有這樣一位主張創新,思想前衛的學者和官員。對梁啓超的認識,可能大多數人都只是停留在歷史教科書的“維新變法”運動,而對於他的爲人,他的教育方式以及對那個社會的貢獻,我們都是知之甚少。

留學歸國後的一對新人,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並開始了爲之奮鬥一生的建築事業。本以爲從此過上了幸福舒適的生活,無需輾轉奔波,然而生於動亂年代的人兒,哪會有所謂的現世安穩?被肺病纏身的林徽因,身體每況日下,最後不得不去香山靜養。而在靜養期間,她也不會閒着自己,時常作詩,先後也發表好些詩作和小說。天生一顆文人心,怎得偷閒棄文去?病好後的林徽因加入中國營造學社,進一步爲中國建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既可以當得了風姿綽約,才學兼備的“太太客廳”的女主人,也能做得了不怕風吹日曬,攀巖走壁的野外勘察建築家。最讓我欽佩的是,在李莊那樣艱苦的環境下,她始終堅持着,爲了家人,爲了國家,更是爲了心中那一直從未放棄的建築夢想。儘管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讀後感.被肺病折磨得不成人樣的她,眼神裏依舊流露出對文學,對建築的熱愛。她白天可以和學生熱烈地探討學術問題,和老友暢快淋漓地談天說地,而在漆黑的夜裏獨自忍受病痛的折磨。她的熱誠和堅韌,是常人不能及的。她短暫一生的每分每秒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熱烈地追逐自己的建築夢,懷着赤子之心堅持創作。她渾身充滿着魅力,讓無數人爲之着迷。有爲她放棄婚姻的徐志摩,最後也是因爲去聽一場她的講座而英年早逝;也有爲她終身不娶的金嶽霖,一代哲學家,甘願一生寄人屋檐下,只爲更好地呵護她。而她最後選擇了樑思成,也是理性與睿智的體現。她和他有着共同的建築夢,儘管他少了幾分文人的浪漫,但是他是愛她的,開明的愛,包容的愛。他們一起留學,一起學習建築,一起爲中國的古建築貢獻自己的力量。她和他,成了中國最偉大的建築學家,他們設計過樑啓超的墓碑,設計過東北大學校徽,也設計過新中國國徽,而他們唯一爲自己設計的卻僅僅只有戰亂時在昆明的一幢房子。最後,他爲她設計了唯一的專屬作品——她的墓碑!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即使佳人不在,但時光裏卻依舊有她的倩影。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篇3

最後看完了這本書,心裏不明白是何許的感覺,只明白美美的,帶有詩一般的韻味,就像林徽因,總是給人以清潔、完美的感覺…

只看林徽因的詩,我們明白她是溫柔的,出身於官宦世家的她就應是身居豪宅,不問世事的大家閨秀,然而進一步瞭解她之後,我們會發現,她雖然有着詩意的人生,她卻不喜歡一個人的獨處,煮一壺香茗,約3、5個好友,一齊夜下話談,談人生談理想談事業談詩詞歌賦或許才投她意,但是對事業極度熱忱的她卻很少有這樣的時間,只有在香山養病的那4年,才能夠這麼愜意的生活,但是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就立即投入到自己喜愛的建築事業中去,喜歡一個人,沒有什麼原因,只是因爲喜歡,就像她喜歡古建築一樣,沒有其他的原因,無關風月,只是喜歡,故以她的才華,完全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一番作爲,創造一番輝煌!

每個人都是過客,緣起緣滅都是前世今生早就註定的,今生我們擦肩而過,來世或許就會有那一次回眸。不需要刻意的去記住誰,也不需要刻意的去忘記誰,前世的債今世會來償還,今世未了的情來世能夠再續。但是誰又能明白,到底有沒有那奈何橋,前世今生,我們在乎的那個人,來世是否還能夠記得或者會忘記!

林徽因在16歲的時候遇到了24歲的徐志摩,她在情竇初開的年紀遇到了風華正茂的他,在劍橋之上,兩個生來就帶着詩意的他們怎樣可能不擦出火花,這或許早就註定了。林徽因是理智的,任何時候她都不會讓自己尷尬,讓別人看到自己的軟弱,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擺脫不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陰影的時候,她斷然的選取了離開,沒有告別,就像徐志摩的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徐志摩明白林徽因的離開是爲了什麼,因爲他懂她…之後徐絕情的與張幼儀離了婚,本以爲這樣林徽因就能夠理解孑然一身的他,與他相依相守,但是他不明白林徽因是驕傲的,她同大部分女人一樣,在浪漫的感情與安穩的生活面前,她最終選取了樑思成給的安穩的、真實的生活,即使心裏深愛着那浪漫,也只能是藏於心底,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慢慢回味…

也許只有林徽因纔有這樣的魅力,才能讓多情的徐志摩掛念一生,讓樑思成寵愛一生,金嶽霖守護一生。即使之後徐志摩愛上了陸小曼,他心裏也永遠有着林徽因的一席之地;“我苦惱極了,因爲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明白怎樣辦纔好”林徽因沮喪的說,樑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取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他用實際行動寵愛了她一生;金嶽霖,我不明白從何說起,終身未娶,只爲愛她,他永遠都是她的鄰里好友,他會隨着她的居所的變更而變更,一生守護,無怨無悔。徐志摩是多情的,他不止有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人,還有凌叔華,雖然最愛的只有林徽因和陸小曼;樑思成縱然是寵愛了林徽因一生,但是在她逝世幾年之後,他還是娶了自己的學生林洙;只有金嶽霖是鍾情的,終身未娶,即使在林徽因去世之後,還記得她的生日,靠以前的回憶度過餘生。感情的事我們總是說不清楚,沒有誰對誰錯,我們只是羨慕林徽因傳奇的一生,感動金嶽霖的癡情。

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併爲中國的建築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瞭解這樣一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於此刻人來說,這個時間並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裏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完美,留下了溫暖…

或許真的是有緣分這一說,她寫了人間四月天亦在人間四月悄然離去…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篇4

作爲一名低年級包班老師,白天是沒有時間,只有晚上纔有時間捧起自己喜歡讀的書,歷時近一個月,終於將《林徽因傳》讀完了,也許時間長些,但是閱讀的過程卻使我無比沉醉其中。人物臨摹似的描寫,景物身臨其境般的描述,充滿作者靈犀、生動的敘述獨白,字裏行間充滿了浪漫、悲感、激憤、靈動,還有充滿學術性的記載和專業知識性的詞彙,更多的是對林徽因這樣一個讓人千古留戀的一代才女,偉大的母親的一種憐惜,讓人爲她對藝術,對文學,對建築學的奉獻精神和那種癡狂而敬重。雖然這兩個星期每天只讀很短的一段,但是這個過程彷彿讓我身臨其中,體會並感受着其中的一點一滴……

本書主要對林微因進行了大量的描述,林徽因:民族:漢,福建閩候人,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出身於官宦世家。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爲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丈夫樑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從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餘處中國古代建築遺構。他們的工作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寫下有關建築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有部分篇什爲其與樑思成等合著的建築論文。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

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爲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只可惜她壯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徽因的英語,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讀《林徽因傳》的初衷並不是很明確,畢竟剛剛開始對這個人不是很瞭解,只是通過一個比較要好的同事介紹纔開始關注她的,沒想到這一讀,便迷上了這個30年代的大才女。她的感情經歷也讓人印象深刻,她的誠懇,真實,率性,讓這個女子變得那麼的剛烈又溫情。難怪徐志摩對她不捨,金嶽霖(哲學家)更是用一生未娶來表達對她的迷戀。她的經歷更是曲折萬分,困難險阻重重,但是她的堅強,她剛韌的意志讓她壓制嚴重的病魔(肺結核)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就是這樣一個女子,也許在光華的背後有很多我們並不瞭解的真實,但是我們只要記住這樣一個她,其他的又如何呢?

我想,現代的網絡世界帶給了我們許多東西,可是同時也讓我們失去很多東西,這其中也包括我們讀書越來越少了,學校讓我們寫讀書心得也就是希望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因爲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老師,它會給你帶來許多東西。同時我們自己在讀好書的時候也應該是用來彼此分享的。我之所以選擇《林微因傳》作爲讀後感來寫,也就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本好書,也希望大家多多彼此分享好書!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篇5

看完了白落梅寫的《林徽因傳》,感嘆於林徽因愛情與事業的傳奇經歷,尤其佩服於她對待情感上的果敢和淡定。

我總認爲經受了大痛大難的人,纔可能對人生的感悟更深刻。當有人說我已不敢付出真愛時,是多麼的難受和無奈啊。其實你付出的就是假愛,也日久生情,難以割捨。

可林徽因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在情竇初開時,遇見了極具浪漫氣質的徐志摩,相擁在康橋。徐志摩願爲她拋妻離子,證明他們當時是已經多麼的激情四溢。然而她卻果斷地離開了徐志摩。當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時他們兩人又作陪、又演戲,相聚在一起。難道林徽因一點兒也不留戀他們之間的感情嗎?決不可能!

當那種情感像潮水般呼嘯而來時,兩人卻不在一起,心應該就像刀割一樣,都在流血。如果是衝動的人,早已不顧一切了,所以我們的歷史上才留下這麼多纏綿而悲壯的愛情故事。就是一般的人也很難控制住這種相思之苦。況且他們還有這麼多的時間在一起,和樑思成當時其實還沒有真正在一起。林徽因真是個奇女子!

試問芸芸衆生,能有幾人能做到。

愛真是個雙刃劍。當愛來時,轟轟烈烈、甜甜蜜蜜,時間過得飛快。如果有一方稍有怠慢,就很傷心、痛苦,天昏地暗,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甚是艱難。當真的長時間在一起時,又會被無情的歲月打磨的卿卿我我成了傳說。有的更是反目成仇。問青天:情爲何物?

“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愛情可能是你最大的擁有,也可能是你最大的傷害,可以讓你瘋狂,可以置你於死地。

學一點林徽因吧,更何況我們都是平常人,承受不了愛得迷離和瘋狂。不輕易言情,不輕易去愛。愛情像一杯濃烈而甘醇的美酒,能讓你意亂情迷,神魂顛倒,但酒醉後的難受向誰訴說!

我很欣賞林徽因的這種性格,但我做不到,永遠。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篇6

讀完這本書已經有好幾天的時間,一直想寫些什麼。林徽因真是一位傳奇的女性,她的人生活的非常精彩,書中有一些內容對我觸動很深:

一,非常欣賞她對熱愛專業的執着,從小受過中西方的連續,接觸很多人,每次看她的言論都有種暢快淋漓的感覺,這是衆多知識的積累,再融會貫通的結果;

二,書中聚集了很多在當代非常有影響力的名人,這要擱在現在,都是大明星價格的。特別嚮往他們一起下午茶的時間,暢聊各種事實,或就某個觀點,甚至謀篇文章加以討論,我認爲這纔是一種有意義聊天。(想想我們朋友間的聚會,好多是以吐槽爲主題的,是有點兒浪費時間和精力哈);

三,書中對樑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有一定筆墨的描寫,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幾封梁啓超給樑思成和林徽因的書信,我想這纔是一個父親對子女盡心盡力的教導與指引。

四,林徽因在十六七歲的時候遇到徐志摩,我想她對他是一種崇拜,一種可以一起談天說地的朋友。當然徐志摩是浪漫的,林徽因可以在她那個年紀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沒有答應當時徐志摩的追求,這種智慧讓人欽佩;

五,最後來說一下林徽因和樑思成的婚姻,我想說的是能有這樣的伴侶過完一生,這是最大的幸福,沒有絲毫的遺憾。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篇7

林徽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家和作家,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在上世紀曾經掀起極大的轟動。因爲她的才氣與智慧,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樑思成深愛了一生,也讓金嶽霖默默思念了一生。我在讀書的時候,不禁發問: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能讓徐志摩等這些優秀的學者被深深思念呢?

?林徽因傳》這本書生動的描述了林徽因精彩的一生,從她的出生,到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子的相遇及去世,在書中,讓我們與那些人交流。她優秀的筆風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綜觀她的一生,雖然不凡,卻也平淡,這個優秀的女子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掀起太大的風浪,她始終是大海中的一朵美麗的浪花,也只願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安詳的生存在大海中。我有時會想:如果林徽因並沒有和父親離開江南小鎮,也許她的人生將會大有轉變,沒有徐志摩,沒有樑思成,沒有金嶽霖,也許她會生活在幽靜的江南水鄉中,過平淡的日子。但人生如戲,總有意想不到的發生,不會讓她的才氣埋沒,所以她註定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

從遇見徐志摩的美好青春,到與樑思成深愛徹底,再到與金嶽霖相互欣賞。喜歡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喜歡她在事業上鞠躬盡瘁,一身才氣。因此她這一生過得如此精彩、豐富,但她走時卻走得很寂靜、安謐。

八年抗戰,使她在顛沛流離中度過。貧困與疾病始終困擾着她,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她並沒有放棄,仍然堅強樂觀面對生活,堅持鑽研着她的學問。爲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與進步,幾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以至於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她身上。我學到了對於夢想的堅持,需要拿出我們不認命、不服輸的勇氣。還要有她樂觀向上的求知精神,保持有溫度的奮鬥,堅持不懈,描繪出我們自己的人生藍圖。

幾場梅雨,幾陣荷風。走在江南水鄉的青石小徑上,撐一把油紙傘,穿一襲白衣裙,江南還是當年的江南,可當年那個絕美優秀的女子卻不知去向。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的笑的讀後感篇8

林徽因受人崇敬的原因有三:

一、在任何時候都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小橋流水的江南孕育了她的溫婉靈氣,歐洲之行又培育了她先進開放的思想,集合中方古典雅緻之美和西方自由熱血之美於一身,就凝成了我們眼中的林徽因。無論是桃李年華去往外鄉求學,還是嫁爲人婦生爲人母后操持繁重家務,她都以敏感之心沉穩虔誠地生活,以一雙慧眼追尋隱祕的美。

二、她舉世的才華,以及那份對於建築的熱愛。多數舊社會的女子,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終日以家爲業,勤勤碌碌,無法發展自己的特長。而林徽因幸生於林家,不僅沒有被束縛在家庭中,還被送往外國讀書,追尋自己的建築夢想,甚至不滿足於安逸的教學環境,在懷孕期間跟隨丈夫外出勘查。她出衆的文采博得所有聽衆的盛讚,而人以羣分,徐志摩、沈從文、朱自清等詩人都是她的良師益友。

三、她雖身體孱弱,卻以家國爲己任。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生活在內憂外患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而那些憂國憂民的志士們,一邊"在本位,盡本分",另一邊鼓舞國民,拒絕賣國求榮。林徽因孱弱卻不懦弱,在得知自己的親人意外逝世時會悲慟昏倒,而在日本請求其書寫文章時斷然拒絕。她以自己的方式與單調的生活、殘酷的國運抗爭着。

正是這個如白蓮花般純淨的女子,享有世間令人羨慕的美好的親情愛情友情,卻在病痛中香消玉殞,令人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