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63W)

在寫讀後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夠將文章的內容敘述的太長,需要着重描寫自己的內心感受,這要才能寫出好的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通用範文1

很早以前聽過這本書,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甚至不知道是中國作品,卻對它的名字產生了興趣,迫切地想讀一讀。

在圖書館借了本,拿到手的感覺是,夠厚,夠破,有的人不喜歡讀舊書,我倒還好,覺得圖書館的書越舊證明越多人讀過,越是好書,如果借到不好的書,往往翻幾頁就還了,書是新的,當然這只是個人理解。

剛開始看的時候,除了新月的報考,其他的地方感受的是挺平和的,包括樑亦清一家清貧卻安靜的日子,然而,事情開始有了各種轉折,有了衝突,有了懸念,看到最後,是滿心的揪心,看到一半的時候實在忍不了了,先百度了故事梗概,可是真正看到那一章一節的時候,心裏還是堵得慌。其實就是一個悲劇,或者說是一個個的悲劇組成了這個冗長的故事,三段夭折了的愛情:玉兒和韓子奇,天星和小容子,新月和楚雁潮,每一段都有讓人唏噓的地方,說到底是璧兒的霸道,她不容許她們每一對在一起,她總有自己的理由。

這個女人小的時候是可愛的,有靈氣的,可是越長大越變成了一個跋扈的女人,她的無知是那個年代賦予的,她沒有讀過書,沒有玉兒那樣開放的前沿的思想,可以把人生都上升到精神層面,她只是個普通婦人,算計着她的小日子,不關心政治,只關心丈夫孩子,有她自己的執着和計較。

可是無論如何,我還是理解不了玉兒的,我理解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所造成的錯亂,可是我認爲,不管是怎樣的愛情,都應以不傷害另外一個家庭爲底線的,否則都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那是自私的代價。作爲妹妹,她搶了姐姐的丈夫;作爲母親,她的離開以及留下的那封信最後斷送了女兒的性命,缺席的那麼多年的母愛,不是白髮蒼蒼在新月生日拎塊蛋糕就能彌補的,別說苦衷,所謂苦衷都是拿來在傻眼了時敘述的藉口。

整個一個大悲劇,唯一讓人暖暖的是那個甚至有點木訥的天星,他不管上一代到底是神馬情況,只是心疼妹妹,每次看他疼新月的時候,都想擁有這樣一個哥哥。

新月是幸福的,在最風華正茂的時候離開了,可她擁有那麼疼她的天星,那麼愛她的楚雁潮。若干年後,她愛的男人還會在她生日的時候去她的墓前拉她喜歡的小提琴曲子,對一個女人而言,這已足夠。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通用範文2

這是一本以回族清真教徒穆斯林的宗教文化爲背景,講訴琢玉大師韓子奇與其女兒韓新月兩代人糾葛纏繞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我讀這本書,一開始是被封面上僅小於題目字號的“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所吸引的,而“穆斯林的葬禮”這幾個字又讓我很有一探究竟的慾望,是死了多少人呢?是多麼壯觀的葬禮呢?當我身臨其境時,才發現每一場葬禮,都是對讀者心靈上的一次凌遲。

讀《穆斯林的葬禮》,我欣賞它獨特的敘述方式,章節交錯,從“月夢”“玉魔”“月冷”“玉殤”到最後的“玉魂”“月別”,以月象徵純潔善良的韓新月,以玉影射視玉如命的韓子奇。而層層推進的章節標題更彰顯了故事伏筆重重,跌宕起伏的敘事風格。讀這本書,你會發現當你讀的越深入、越細緻,就越能感受到作者於細微之處不易察覺卻又精心的佈置。就像在品一杯好茶,殘留着舌尖上的甘醇越往後越濃烈。

讀《穆斯林的葬禮》,我最欣賞它在人物方面精細深微的刻畫。沒有一個角色應當是完美的,你無法用“好人”“壞人”去界定,他們是你邊恨得牙癢癢,又邊憐惜的鮮活的存在。

韓子奇,在愛與責任的較量下,他毫無懸念的選擇了後者,然而卻終究無法擺脫愛情的魔障。深受民主自由思想薰陶的樑冰玉與智慧擔當的韓子奇十多年的朝夕相處中從未動過情念,然而當衝出束縛的牢籠,在異國他鄉戰亂流離的三年,他們卻毫無保留地相愛了。也許,愛便是在對的時間與你在一起。

可那又怎樣呢?愛有多麼深刻,痛就有多麼深刻。抗戰八年,作爲韓子奇的妻子,樑君壁卻獨自一人帶着年幼的兒子撐起整個家。試想一下,一個女人,她要有多麼強大的內心才能在國難當頭時每天懼怕着丈夫、妹妹與兒子、自己的死亡熬過八年光陰?而八年後,攜“夫”帶子回家的樑冰玉卻在親姐姐面前喊着人格尊嚴,這又是何等的殘忍?樑冰玉毅然決然地帶着自己的人格獨自離去,她是堅強的。韓子奇爲着責任留下,幼小的韓新月卻從小失了親孃,受盡“新”孃的冷漠。

韓新月,似一彎清清的小溪潺潺地流動,滌淨了每個人的心田,似一陣春風吹綠了枝椏與春天,似天邊一彎皎潔明淨的新月。她的美,她的善,她與自己老師真誠純潔的愛,讓這本悲劇的書有了明快的樂調。

然而,正因爲有樂,才襯得最後的葬禮多麼悲傷。她死了,連天上的月亮都好像要隕落了。

她長眠於地下,穆斯林的葬禮落幕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通用範文3

看書太少,不知道如何去評論一本書的好壞,但是我知道有的書捧在手上就會不捨得放下,有的書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不能有這個去斷定一本書的價值,但是一本書如果能夠吸引住一個不愛看書的人的眼睛,那麼它絕對是有足夠的意義去讓人好好閱讀。《穆斯林的葬禮》就是這樣一本書,無聊了就想着去找一本書看看,好多書沒看幾眼就放下了,早就聽說了這一本書,就去找來看看,然後就被深深的陷入了!都說讀書必須與思考聯繫在一起,沒有思考的讀書只是在看熱鬧,我也贊同,思考是對書的再回味,對書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所以看完一本書,我就會催促自己去寫點感想,那怕只有一句話。

一場葬禮過後,生活沒有改變,只是不適應沒有這個人存在的習慣了,小說中重點描寫了樑亦清和韓新月的葬禮,在穆斯林莊嚴的送葬儀式中,彷彿天空都沉寂在悲傷地氣氛裏,訴說着多少生活的辛酸,命運的無常!走的人自己能把生命看的平淡,可是周圍的至親呢,有誰會能夠忍受這一份失去存在的記憶,與你朝夕相處的人就此將你放下,沒有盡頭的路還需要一個人默默地走下去。

老家也有一些回族,與他們接觸也很多,他們嚴格的遵守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漢族一樣,有着各種各樣性格的人,在尊重他們的信仰的前提下很好相處,如同漢族和漢族之間的交往一樣。讓我感受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的有人老去,葬禮辦的比漢族要簡單,但是卻更莊嚴,沒有鞭炮,沒有鳴鑼,靜悄悄的,默默地爲死者送行!就好像在靜靜的聽着離去的人最後的話語,這一種莊重值得尊敬。

小說穿插着描寫了三代人的生活,讀完整個小說感覺是裏面的每一個人物的命運都是比較悲慘的,彷彿他們的生活都不能得到自己如願以償的安排,在看似在完美的表面卻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深淵,老師傅樑亦清的離去是小說中第一個悲傷的淚點。能猜測到韓自奇,以及樑君壁和樑冰玉會有一段困難艱辛的生活,然而韓自奇三年的臥薪嚐膽改變了命運之後,我又錯誤的以爲他的生活會就此一帆風順。可是他的命運卻不能自己做主,歷史改變了他的人生路跡,戰爭摧殘了他的事業,折磨了他的理想。儘管生活沒有如果,在沒有戰爭的背景下他的人生路也就不會被一直沉浸在痛苦的陰影中。在沒有愛情的環境中他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又在不能捨棄婚姻的環境中遇到了愛情而不能自拔。他的一份懦弱或許是來自信仰的鞭策,這一份沉重的信仰讓他感到深深的負罪感。然而對於愛情的不捨他又自私的留下了新月,他的掌上明珠,並對她百般的呵護和疼愛,這或許是對失去愛情後空虛的填補!

一場離別可能是不再相見,不能見,見不到,這都是人生的最大惋惜和傷痛。十年的相依爲命,能抵過太多的甜言蜜語和海誓山盟。生活沒有再來過,不能繼續就只有無奈的捨棄,命運的車輪就只能讓他們走到一點,必須分開。狠心的離別便再也不想見,當樑冰玉再次回到老宅,早已經物是人非,幾十年的蟄伏,卻等待了最悽慘的結果。她的命運是最悽慘的,最無奈的,完全無法自己主宰,環境和身邊的人早已經把她限定。

就在韓新月出場後,一切都顯得那樣優雅自然,漂亮的外表,優秀的成績,還能遇到一個對她欣賞有加,才華橫溢的知己,讓兩個背景不是特別好的人走到了一起,生活又總是喜歡開玩笑,一場無可奈何的病魔卻催生了一場生死不渝的愛情,這個淚點,讓人痛的惋惜,痛的遺憾,痛的悲憤。生活如此殘酷,我們都該好好享受當下。前幾天還沉浸在這場可恨的病魔打破這場愛情的傷感時,聽說了一個同學的堂兄患了白血病,正在四處募捐與命運和病魔做着艱苦的鬥爭。瞬間覺得命運是否早已對你做好安排,你還改變嗎?誰都不會知道生活的下一個班車是什麼樣子,我們也決定不了,但是身體的健康是我們能夠盡力保持的,不畏將來,只有盡力享受今天的幸福。

韓子奇的一生和玉息息相關,當玉吸引住他的眼球時,命運就已經悄悄改變了,停止了去麥加朝聖的艱苦路程,只因爲他太愛玉了!即使成爲玉王,也因爲玉又改變了他的人生路線,一次次的轉折,最終也毀於玉。生命的盡頭他還在懺悔是因爲對信仰的不夠忠誠,回憶自己的過去,到麥加不遠的地方卻沒有停下去參拜,還做出了對妻子不忠的事,恐懼自己離去後會下到可怕的地獄,這一刻他在懺悔了,當信仰和鍾愛發生衝突時,他自己也是無奈的,有誰能夠面面俱全呢!只是遺憾他愛玉的感情表達的也過於成醉了,在他心裏,愛就是不離去的守護,直到終老。

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總覺得這是一部包含歷史,宗教信仰,命運,愛情的史詩般的作品。從我這個年齡階段來看,小說沒有細節描寫主人公如何努力奮鬥改變命運的,估計因爲這不是一部勵志作品,是一般涵蓋穆斯林濃濃文化的作品。人生像蒲公英一樣,看似自由,卻是生不由己,只有大環境下的命運才能夠決定它最終歸宿的地點。

我不瞭解玉,同樣也沒有太多的文學功底,重要的卻是學習,文化很重要,讀書也能豐富視野,一部作品的震撼是長久的回味。因而不自覺得想起曾近看到的關於玉的古典。“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