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勇氣寫讀後感8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6W)

我們在閱讀了相關的文學典籍之後,一定不能忘記讀後感的寫作,優秀的讀後感,是可以吸引很多讀者去閱讀相關的書籍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勇氣寫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勇氣寫讀後感8篇

勇氣寫讀後感篇1

我讀了《花的勇氣》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給我了深刻的體會。讓我學會了勇敢以及有不懈的勇氣。

?花的勇氣》這篇文章寫了作者馮翼纔去意大利路上對小花的失望,吃驚,遺憾,驚奇,以及怦然一震。

我個人認爲我自己是沒有勇氣的,我沒有像花一樣的勇氣。有一次老師組織的小小發佈會上的時候,我的同學個個都有勇氣,個個都舉手發言。只有我說在一邊看着聽着失落着。他們個個都有自己準備的故事,只有我,有但是沒有勇氣,不敢上去發言。我也想舉起手來,也想講出我自己收集的故事當老師說:"只有機會有限,我要開始倒計時了時十,九,八,七,六,五,。。。″的時候我特別想上去,可是我沒有這個勇氣。我多麼想要有和花一樣的勇氣。

當這個發佈會結束的時候,我已經沒有機會上去發言了。我想這個世界上什麼藥都會有吧,就是沒有後悔藥吧。消防員在發生火災的時候,是必須擁有很大的勇氣和捨身取義精神纔可以去火場裏救人啊。

現在想想我真佩服花以及花的勇氣,儘管在下雨天,但並沒有垂下頭,而是挺直了腰,這也需要很大的勇氣。花那麼小,也有勇氣,那麼人已經是個有智慧的高等生物,所以我也必必須擁有勇氣。

作者馮翼纔剛開始對花很失望,可花開始讓作者吃驚,並且讓作者佩服。 現在花也得到了我的佩服,我也要像花一樣有勇氣,永遠不滅的勇氣。

勇氣寫讀後感篇2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於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於“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立足於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於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係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發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於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作者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意味着“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於“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展教師職業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於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作爲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常故意漠視心靈發出的聲音,結果心靈要麼緘口,要麼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纔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總之作爲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爲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是讀罷此書後我的收穫。

勇氣寫讀後感篇3

初看《被厭煩的志氣》的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就是一個噱頭,就像許多雞湯式的暢銷書,給你排列許多觀點,卻對於生活的變更並沒有什麼意義。還好,最近在一次詢問中被舉薦了這本書,仔細拿起這本書起先閱讀,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惋惜,可是各種觀點也在腦子裏混作一團,通過以下文字作簡潔的梳理。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基本狀況,這本書是由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見合著的,內容以青年和哲人對話形式呈現。阿德勒生於1870年,逝於1937年,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巨頭。

下面,我就分別理一下每一章的心得體會。

第一章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這裏介紹了阿德勒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否認弗洛伊德的“緣由論”,提出如何相識現在的“目的論”。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我,即某種生活方式——狹義上稱爲性格,廣義上是世界觀或人生觀,但是我們瞭解到生活方式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選擇接着原來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選擇生活方式。人在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可以變更的,之所以不能變更是我們下了“不變更”的決心,變更是須要志氣的。人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影響的,也不是實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獲得華蜜的志氣。

其次章一切苦惱來自人際關係,這裏探討了自卑感、追求優越、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自卑感是感覺目前有所欠缺的狀態,要通過努力和成長,如刻苦學習、勤奮練習和努力工作;追求優越則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一等;自卑情結則是因爲我沒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種躲避和藉口,而優越情結則是表現的似乎自己很優秀,繼而沉醉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阿德勒提出人在行爲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爲方面——獨立、與社會共處,心理方面——我有實力、人人都是我的夥伴。而我們要通過克服工作、交友、愛着三大課題去實現。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志氣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運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何生活方式,我們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第三章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這裏主要介紹了課題分別——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詳細而且你變更人際關係苦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念,一切人際關係的衝突都是起因於隊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必需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念動身,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別開來,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如何判定誰的課題?只須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擔當?”阿德勒否定追求認可,“不想被人厭煩”是我的課題,但“是否厭煩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愛我,我也不能去幹涉,獲得華蜜的志氣包括“被厭煩的志氣”——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膽怯

被人厭煩、不追求他人認可。“人際關係卡”總是駕馭在自己手裏,問題在於我有沒有下定決心。

第四章要有被厭煩的志氣,談論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整個人際關係的以及我們應當與他人締結怎樣的人際關係。上一章的課題分別是人際關係的動身點,終點在於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並且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要理解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從“我和你”爲起點,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切。阿德勒心理學認爲歸屬感不僅僅是靠在那裏就可以得到,必要要主動參加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就是主動主動去面對工作、交友和愛的課題。課題分別帶來了良好的關係,而“橫向關係”則是形成相互協調與合作的關係。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纔可以獲得志氣,只有在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橫向關係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摯友或者像摯友一樣求對待每一個人,而是意識上的同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見。

第五章仔細的人生“活在當下”,進一步闡釋“共同體感覺”,進一步引申到“華蜜是什麼”這一主題。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須要從自我接納、他者信任、他者貢獻等三點做起。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懇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信任是無條件的信任;他者貢獻是體驗到我的存在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受。華蜜就是“貢獻感”。假如你能夠擁有“甘於平凡的志氣”,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拒絕一般的你也秀把“一般”理解成了“無能”,一般並不等於無能,我悶沒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實際是點的連續、是連續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要聚焦“此時此刻”仔細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沒有目標也無妨,仔細過好此時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仔細和深刻混爲一談。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生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能夠給予你人生意義的只有您自己。以他者貢獻爲引導之星,就肯定能有華蜜相伴,有摯友相伴,而且我們要像跳舞一樣仔細過好作爲剎那的此時此刻,即不看過去也不看將來,只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須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肯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對你而言人生的意義在於仔細跳好“此時此刻”的時候就會漸漸明確。假如我變更了世界也會變更。

最終,讀完此書我的感想猶如以上梳理的脈絡一樣生硬甚至不成邏輯,但是的確是思想上的一個衝擊,以後我還會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希望也能夠擁有這份簡潔的華蜜。

勇氣寫讀後感篇4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書裏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爲什麼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麼沒時間,什麼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夢想着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麼,爲什麼會是這樣呢?

古人說,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並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說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點,下一秒還是該遊戲遊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於爲什麼說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麼一無是處,是因爲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幹嘛啊,從因果上來說,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症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症,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爲我有臉紅恐懼症,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裏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纔能有效、真實。

勇氣寫讀後感篇5

出於教書育人的需求,閱讀教育著作成了業餘的習慣之一。辦公室裏擺了許多的著作,也確實有很多書令人愛不釋手,但最先拿起的來閱讀的卻是《我的教學勇氣》,不僅因它是《教學勇氣》的姊妹篇而心嚮往之,也因爲在此階段,“勇氣”一詞與我的教學心理不謀而合。

我生來不像蘇珊·埃瑟麗姬被她的大學導師贊爲“你天生就是教師”,也不像多數人那樣充滿自信和勇氣,但我該努力地使自己成爲後天的教師。作爲剛踏上講臺的新教師,我有滿腔的熱情,在這熱情還沒消逝前,我必須爲多數人的預言做好準備,我不想自己爲師多年後就消極懈怠。

開學還不到兩個月,我常覺得疲憊困頓,這種狀態無法在每天的忙碌中得釋懷便抑鬱不已。在本書的前言標題“傾聽教師”映入眼簾時,我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平日裏,前輩常會提醒我要學會傾聽學生,也一直強調傾聽學生的重要性。這以後我努力地學着傾聽學生的心聲,可從未想過作爲老師的自己是否也需要傾聽。反觀同行,我們真的身不由己,卻很少有人能夠傾聽我們的心聲。於我這個新教師,則常感到自己孤立無助、底氣不足。我常想,自己的教學勇氣到底何在?當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生身上時,誰來傾聽一下我們心聲呢?

?我的教學勇氣》第一篇“轉向內部:維繫我們獨有的心靈”裏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着實令人動容。我驚詫他們的經歷和內心體驗竟也能在我的身上找到,原來教學旅途上我並不孤單,任何一個老師都會有焦慮與愁苦的,那些優秀教師也不例外,這樣想以後心情似乎舒坦了一些。從教以來,我常常思索要如何改進教學,如何更好的管理課堂,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卻始終無果。因爲我始終被教學瑣事束縛而不能真正轉向自己的心靈深處聽聽自己的心聲更不用說走向外界求助於他人。“沒有獨處,與人頻繁來往是倍感傷神,最終可能使人漸失本色。你不能天天爲了別人與別人吃飯,總得從裏面帶給你一點提神鼓勁的東西。”作者反借薩特的這句話一語點醒夢中人。是啊,終日面對學生、糾結於教學得失差點使自己漸失本色。“獨處”對於我來說是在太難能可貴了,我必須從“裏面”帶給自己一點提神鼓勁的東西。就在上週末,我毅然決定一個人留在寂靜空蕩的校園裏面。難得週末,有家不回,同事不解,我笑而不答,何不就這樣留下一人靜靜思索的空間,聽聽自己心靈的呼喚。

我的這種獨處勇氣源何?書中布吉蘭的話或許可以解答:如果你對難以指明的事物感到渴望,爲不知如何行動感到悲傷,那麼毫無疑問,這時你就像所有勢必成長的生物那樣正在成長,昇華到更高遠的自我。因了這句話,我的勇氣倍增,同時我也始終記住自己天生不是教師,我需要這樣的付出。

勇氣寫讀後感篇6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以及“我將去到哪裏”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侷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後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麼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爲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

勇氣寫讀後感篇7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爲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爲你只需要僞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爲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勇氣寫讀後感篇8

?被討厭的勇氣》裏面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夢想這件事,但我覺得關於人生是一條直線還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剎那的問題,其實就是在說夢想。

書裏提到,人生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剎那,而不是一條直線的“在路上”,它讓人“活在當下”,其實活在當下聽起來是一件很空的概念,但書裏面論述的其實非常好。

對於人生目標這件事,根本不在於什麼遠大計劃,因爲人生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把每一個當下都用盡全力的過好,也就無所謂什麼遠大不遠大的目標了,因爲畢竟“越努力,越幸運”,往往好的結果常常會與有準備的人不期而遇。

任何的眼高手低都不配談遠大目標,而真正的腳踏實地又不需要談遠大目標。所以,遠大目標在我看來,本身就是一個僞概念。

我想大約,目前而言,《被討厭的勇氣》確實是改變我的一本書。

我記得9月15號中午才寫了匆匆那年的那種小感嘆,傍晚就接到了父親病發的通知。然後我整個人在之後的時間裏,陷入了一種消沉悲觀的情緒裏,我突然意識到今後的人生將都是減法,我不知道如何去調節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去幫助我的家人。

?被討厭的勇氣》讓我想通了“我怎麼樣才能幸福起來”這個問題。我把我的課題和父親的課題分離開;我儘量去分析什麼是我在干涉人和什麼是人干涉我;我去把關注點擡高,放到時間線裏,去產生自己的歷史眼光,去想以後的生活(我還無法去想宇宙的事情);我去尋找“最好的自己”的感覺,以便把最好的樣態放在每一天……

我想,我不能奢求生活溫柔待我,但我可以溫柔待她,常常微笑,常常感恩,幸福感總不會離我而去的。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一本故事書,甚至看起來非常像一本雞湯書,但其實它自有其深刻處,我很喜歡亦非常感謝這本書,就算它是雞湯,我也要先乾爲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