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古詩古詩讀後感5篇

心得體會 閱讀(1.04W)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同學們對名著所寫的領悟,流水賬似的讀後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既浪費時間精力,對自己的成長也是沒有指導作用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古詩古詩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古詩古詩讀後感5篇

古詩古詩讀後感篇1

我是一名採油女工,在閒暇之餘偶爾翻閱了《重溫最美古詩詞》這本書,心中些許感觸。于丹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詮釋書中千古名句,無時不讓人感覺讀書是一種享受。書中從春風盎然,寫到秋雨惆悵;從明月思鄉,寫到斜陽感傷。歷史的光影旋轉散射,轉瞬即逝,不留痕跡。我坐在燈下,與詩人們在心靈最深處相逢,而後開始學着詩意的生活。

我認爲,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詩人,因爲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條載滿詩意的小溪流向明亮幸福的方向。細品着清麗雋永的詩句,也才最終明白,詩是心靈的寄託,伴着生命的成長,我們就越需要一種激情,喚醒自己疲憊的心靈,我們就越需要一種力量,引領我們掙脫世俗的牢籠,走向真正的成熟與強大。

或許我們知道的詩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看見斜陽晚鐘的時候,我們看見田園林泉的時候,我們看見千古明月和旭日長虹的時候,我們會有所思考,有所感觸。無論是大悲大喜,還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詩,以洗滌心靈的積塵。詩不再是一種寄託,而是你對生活的態度。

人生如詩,生命如詩。面對如詩如畫的生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個詩的境界和詩的韻味出來的。面對詩意十足的世界,我們都應該爲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麗的詩篇。

我想,這也是于丹最想告訴我們的吧,生活中不乏詩意,我們雖遠離城市喧囂,在荒涼的大山深處堅守着採油樹,聽着輸油泵的轟鳴聲,看着山脊上的太陽升起又落下,日復一日與孤寂爲伴,與荒涼爲伍,但幸福感卻不曾缺少。只因我們拾起詩意與恬然,做我們精神上的富翁。

青春有限,詩意無窮,讓我們享受着詩意的生活,在荒蕪的戈壁灘上,在黃土高原的溝壑中,我們石油人在黑色的油海中開出自己最美最絢麗的石油花。

古詩古詩讀後感篇2

最近集團組織了名爲“書香中交”的活動,旨在爲廣大員工增長學識,陶冶情操。我便選了于丹老師的一本名爲《重溫最美古詩詞》的書籍,來慢慢品味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文字的魅力。也正如書籍封面的那句話——“徜徉在明月清風的意象中,感受對中國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見解,從另一方面說,讀這本書,可以從一位大家的視角去品味這些美妙的詩詞歌賦。清代孫洙就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通讀一遍才忽然發現,原本口中偶爾蹦出的一兩句,根本就屬賣弄,哪算得什麼熟讀。

比如白居易的兩首,一首《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竟不知後面還有兩段;一首更爲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後面的我竟也不會。像這樣的只會一半的詩還有很多,不談內容,似這般,就已先學會了敬畏。

不得不說,詩詞還真是個美妙的東西,有時簡短的七個字,就比用千言萬語還能表達的清楚明白。

詩人可以用種種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聯繫在一起,我們眼中可愛的“芳草”在詩人的眼中卻是“離恨”,古色古香的“長亭”是“送別”,展翅高飛的“鴻雁”卻代表遠方可愛的“家鄉”。我時常會胡思亂想,都說現在的營養豐富人也聰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爲什麼卻寫不出如那般有內涵,有韻味的千古絕唱。是我們在這物慾橫流的年代,把什麼丟失掉了嗎?

讀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會想自己當初搖頭晃腦背誦的樣子,尤其是看南唐後主李煜寫的詩的時候,會不自禁的微笑起來。李煜寫的詩全是“愁”“恨”“煩惱”,本不是能笑出來的意境,不過有趣就有趣在幾年前的我竟然對這個“愁”很喜歡,不管是“離恨恰如春草”還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掛在嘴邊,現在想來,小小年紀哪來這許多愁。

倒應了辛棄疾的那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由看書而看過去,別有一番滋味。

東坡先生說陶淵明的詩“初看若散緩,熟讀有奇趣”。而慢慢讀《重溫最美古詩詞》,竟也十分有趣,書中的詩詞包羅萬象,田園之樂,國破之恨,報國之情,觀景之懷,一一羅列於書中,但無一例外地,都夾雜着詩人或喜或憂,或恨或怒的複雜心情。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

人性就是這樣,無論身居何職,無論身居何位,只要生於世上,便有種種感情,這纔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沒有感情,沒有喜怒哀樂,那麼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罷了。正因有種種情感,詩人們才能將這種情感施乎於藝,我們才能在千年之後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稱之爲“詩仙”、“詩聖”的人,走進他們的內心,體味他們的喜與悲,愛與恨。

我想,於老師如此積極的傳播傳統文化,無非是讓中國文化更好的發展下去,讓無數的國人不要忘卻傳統,忘卻前人所留下的美麗語言。走進先賢的內心,聆聽先賢內心的情感發聲。恰如我們常說的,讀一本好書,認識一個好人,會讓人心胸開闊。是的,在這個喧囂的年代,每個人都會遇到煩惱,遇到挫折,能從書中品味先賢遇到磨難時的所爲,未嘗不是給自己一個正確的渠道去排解這些問題,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遇磨難而不低沉,做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心胸開闊了,問題自然就不算問題了,人總歸還是要淡泊一點,否則“衆鳥欣有託”,吾不愛吾廬,怎麼可能快樂呢。

不管一個人的文學底蘊到底有多高,讀兩三本書,總歸是好的。每天眉頭緊鎖,心有鬱結之氣,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會錯誤百出,莫不如去選上一本自己愛看的書讀一讀,快樂了纔會有進步,“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古詩古詩讀後感篇3

心中彷彿一縷陽光透入,溫暖,宜人,又帶有一絲感動。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此感觸吧!書中用如夢幻般唯美的語言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詩意的世界。詩意故而在記憶深處低迴,熟悉而又陌生,卻牽動着我的心。

年華有限,詩意無窮。我喜歡這種淡淡的詩意,就像書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着詩意。”事實亦如是,詩意的世界充滿了浪漫,如畫而映於心。

在詩意的世界中,在這幅畫卷裏,儘管紙張有些破舊,有點模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記載着跨越千載的情思。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淚,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舊,誰嘆那年愁滿頭?詩意的世界,情感總是細膩,朦朧而美好。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可總有那麼一些人日落不得歸。

正如《詩經·王風》中所說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個字,道出了多少人思歸不得歸的苦,又讓人懂得了多少悲傷與苦痛。

每當斜陽晚照你又是否對着夕陽嘆息哀愁?可惜現在每天都忙碌着生活,哪還會有許多人對着夕陽訴說情思?其實,詩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畫般映在心頭,只要你去發現,詩意的世界會被你營造。

水闊山長,辛棄疾曾在登樓時寫下“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他將自己所有的情思寄於樓上。那種愁苦,如今在我眺望遠方時也能體會的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舊用充滿詩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們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們眼裏,風花雪月都是詩,春夏秋冬皆爲意。

詩意如畫映於心,在你聽到李清照這個名字,你會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會不禁嘆息到:“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在詩意的世界中,你會不動聲色飲茶,踏碎一世繁華的瀟灑,會有執著如淚,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會有月滿西樓人獨守的靜謐。詩意就這樣如畫映於心。

古詩古詩讀後感篇4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遠的發展過程。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中國的古詩詞。

我讀過著名學者于丹的著作《重溫最美古詩詞》。在書中,作者通過大自然的風景,引出與之相關的古詩詞,並作出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個人看法。全書語句流暢、優美,處處散發着詩意,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釋懷。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這是書中正文開篇的第一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作《長恨歌》中的一句。通過作者對詩句的解讀,我彷彿身臨其境,看到了唐玄宗離開皇宮前的安然、喜樂,再到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離開皇宮後的悵然。只是短短几字,表現出了景物背後的苦楚。雖然唐玄宗的皇宮沒有變,但這種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無限的淒涼和悲哀。

我讀過李白的《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當看到詩中末尾那句“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我眼前一亮:陶然而樂,忘卻心機,這是一種多麼高深的精神境界啊!世人稱李白爲“謫仙”,不錯的。李白一生,瀟灑自在。

他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奔走四方,有“願爲腰下劍,直爲斬樓蘭”的志氣,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懷,所以說李白是一個真正有才氣的人。

作者在書中寫到:“才氣,不就是氣場托起來的才華嗎?沒有氣,才華怎麼能流動起來呢?一個人只有纔沒有氣,一片死氣沉沉,就是死才華,呆板僵硬,沒有神采。”而李白有着“拂劍朝天去”的瀟灑,有“橫戈探虎穴”的夢想,又有這“陶然共忘機”的心境。這不正是他的氣概嗎?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這是李商隱《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書結尾的一句。當讀到這句詩時,讓人不住發問:瑟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弦呢?也許當一個人有着無數心事,纔會如此發問吧。錦瑟有着這麼多的弦,是因爲這一弦一柱都繫着太多太多的回憶。心事如此之多的詩人,隔着似水的流年,回望過往的時光,淚水不住地凝成了詩行。這些思緒和迷離的幻像如同那繁瑣複雜的錦瑟,不知何以緣起,更不知何以緣滅。

作者于丹在書中寫道:“爲什麼詩意好像離我們的生活遠了呢?不是明月變了,不是詩意變了,變化的只是我們的心,只是那份悲天憫人的情懷遠了而已。”是啊,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街道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有時天空上的灰色代替了湛藍,還有多少人會擡頭望望寂寥已久的明月,舉杯與月暢飲,小酌或酩酊,像年少時不知惆悵地開懷一笑呢?

我喜歡這種在詩海暢遊的感覺,在筆墨香氣中體會納蘭“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深情款款;體會李煜“剪不斷,理還亂”的惆悵;體會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相思之苦;體會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欣喜若狂;體會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抒懷……在詩詞中找回生活的寧靜,去相信詩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詩意盎然。

古詩古詩讀後感篇5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從我認識了《中華經典誦讀》後,就像推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讓我穿越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燦爛文化之中,盡情地去領略那些文人墨客們帶給我的種種意境和美景。並被那豐富的文化底蘊所影響想着。

當我激情高昂地讀着《訴衷情》時,彷彿感受到了作者那滿腔的愛國熱情;當我委婉低吟《詠懷詩》時,總被那濃濃的`憂鬱和悲傷所包圍着。而《望月懷遠》雖然語言樸素,卻讓我看到了張九齡那寄託深遠的人生慷慨……

你更讓我徜徉在詩情畫意的情境中。每次朗朗誦讀時,猶如身臨其境般奇妙。看——剛從那“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籬笆旁走過,又來到了秋日傍晚雨後的山林中,來感受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靜美景。既從“故燒高燭照紅妝”的美麗中感覺到了詩人愉悅的心情;也從“壁破風生屋,樑頹月墜牀”中看到了當時農村破落的淒涼景象……

我從你那裏不但懂得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警言,還知道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真理,更從“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也”中找到了學習的方法。你讓我提高了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能力,更讓我體會到了中華經典文化的情趣和神韻。你成了我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