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歷史教學的心得體會優秀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29W)

歷史教學需要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自覺主動的做到言傳身教,確保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發展,你知道相關的心得體會怎麼寫才精彩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歷史教學的心得體會優秀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歷史教學的心得體會優秀範文三篇
歷史教學的心得體會1

一、“減負提質”的含義

“減負提質”就是要把學生從繁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合理安排學生的課業負擔,改變過去那種不管學生喜不喜歡、能不能接受,都採取“一刀切”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提倡一種開放的、啓發式的教學,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努力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二、“減負”與“提質”的關係

1、減負應以提質爲目的和前提,並以提質爲根本手段。

2、提質應以減負爲目的和前提,並以減負爲重要手段。

三、如何真正實現歷史教學中的“減負提質”

1、加強學習,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減負”的重要實施者和領導者,教師的觀念和能力結構直接影響“減負”的實施效果。教師應該消除思想上的模糊認識,進一步確立科學的質量,堅持以教學爲中心,毫不動搖的抓好日常教學工作,認真上好每一節,以學生爲本,變教師教好爲學生學好,真正把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真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瞭解學生,尊重差異。

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必須建立在瞭解其心理特徵的基礎上。作爲教師,我們不能搞一刀切,我們提倡教師要善待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溫情和一片苦心,使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在這個方面我們應該做到:

(1)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

給學生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既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途徑,也是促進良好師生關係形成的基礎。

(2)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

組織有益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鬆,是減輕學生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

3、提高歷史課堂的實效性,保證教學效益。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我們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達到此目的。

(1)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於備課。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2)精選教學內容的同時,注意調動學生參與的廣度性

中學歷史只是歷史長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內容相當豐富,歷史教材是整個歷史過程的高度濃縮。因此,歷史課堂教學要注意詳略得當,不可平均用力教師應該“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緊緊抓住教學重點,牽一髮而動全身,層層深入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學生爲本,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密切地與教師相合作。

(3)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製作歷史短劇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學科中的許多章節的內容都是一個或幾個比較完整的故事,它們具有一定的情節。因此,歷史教師可以大膽借鑑音樂電視的做法,把每一節的內容製成歷史短劇。製作教學用的歷史短劇,必須是短小精悍型的。也就是說,在介紹歷史人物、講述故事情節時要借鑑歷史劇製作的方法但又要講究精練,注意必須和史實相吻合。具體說來,要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內容不宜過多,以教材所述爲主,不宜過多發揮,時間也不宜過長。

(4)加強教學的生動性

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歷史教師的素質,歷史教師不僅需要具有深厚的史學功底,而且需要具有嫺熟的駕馭教學活動的能力。

(5)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這裏是就教學藝術給人的感染力而說的。教學藝術的提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藝術性強給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學藝術性差,效果就蒼白無力。

(6)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實效性的主要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陳述性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程序性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把分析問題的相關思路揭示出來,並使學生了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這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的主要方法。

①展示歷史學家的思維過程,做好典範。

②展示教師的思維過程,做好示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滿足於傳授基礎知識,不能滿足於如何去整理、歸納、總結歷史問題,而且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講“我是怎樣想的”、“還想到了什麼”、“遇到類似的問題應怎樣去想”等等。把教師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並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③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啓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並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啓發,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同樣會給其他學生以影響。

(7)實行探究自主式學習探究學習一般通過設計問題鏈的形式,讓學生在探究解決一系列問題中,逐漸感悟歷史發展的真諦。問題鏈是對學生體驗或再現過程的反思。

(8)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把書本知識內容問題化,用問題的形式來統帥書本知識。

4、精心設計彈性作業。

傳統的作業佈置是一刀切的,其存在三種弊端:一是優生“吃不飽”;二是差生“吃不了”;三是機械性的作業重複。彈性作業,即對不同學生布置不同份量、不同質量、不同要求的作業,這樣,才能確實地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地設計好彈性作業題,精心設計彈性作業,既解決了學生差異的矛盾,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智力因素,激發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競爭意識。

5、嚴格自習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行爲;播下一種行爲,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可見,養成良好習慣,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減負”後,學生的自我支配的時間明顯增多,若不加強指導、監督,這些寶貴的時間會在學生的手指間不經意的溜走,造成時間浪費。爲防患於未然,教師可讓每位學生在當天自習前自己定出目標(或任務),有專人負責檢查,過一段時間,就會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6、嚴格控制考試次數和難度,增強學生的成功感。

“減負”不是取消考試,而是要求改革考試的內容與方法,使考試不再變成“學生的敵人”,符合教學規律的檢測是必須的、必要的。建議備課組應認真準備好單元檢測,準確把握大綱、考綱、難度,及時批改,並將成績反饋給班主任,共同做好思想工作,以達到查漏補缺、瞭解學情的作用。

總之,新形勢下的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變“灌”爲“導”,注意師生雙邊活動,注重教學與學法、課內與課外、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它以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爲前提,寓學於樂,樂中求知;以指導學生閱讀爲中心環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啓迪發展學生思維爲關鍵,開拓學生的思路;以思想教育爲核心,提高學生的素質。只要我們變單一的直線型教學爲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交叉式教學。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就可以做到既減負又能提質。

歷史教學的心得體會2

在充實、忙碌和愉悅中,高一第一學期的工作即將劃上圓滿的句號,我們高一歷史教學工作在學校各級領導的正確指導、歷史教研組的大力支持及全體高一歷史教師本人的辛勤努力下,基本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現主要對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1、制定計劃,研究中學教學理論

我們認真制定計劃,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認真備課和教學,積極參加教研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並經常聽同組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每節課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站在教壇,以和藹、輕鬆、認真的形象去面對學生。按照《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進行施教,讓學生掌握好學科知識。還注意以德爲本,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層層善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養現實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但也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爲此,我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把課堂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會”,讓他們瞭解歷史,喜歡歷史。

3、思想上嚴於律己,更新觀念,提高思想覺悟

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加強師德修養,爲人師表。按時參加市、區、學校的各種學習並認真做好記錄,領悟其精神實質並將之貫徹到實際工作中,通過學習和工作實踐,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得到昇華;在業務上,求真、求實、求善、求美,努力進取,踏實做事;在風格上,謙虛、謹慎、平和、寬容,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工作中,敬業、樂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皆盡所能,任勞任怨;一直以“公正、無私、真誠、博愛”作爲自己的爲師準則,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關心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4、認真鑽研新課程,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教材跨度大,在備課過程中能處理好通史與專題史之間的關係,注意模塊之間的聯繫。專題史體系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而言,存在理解上困難,對此,我們在堅持新課標的前提下,對每課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思維進行重新整合、梳理,大膽取捨,深入淺出,形成系統性。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同時以一些知識點爲切入口,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設教學情境或者是聯繫現實,適時利用知識容量大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多參與到我們的教學中來,以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教材中原本枯燥的知識。

同時做好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銜接,改變國中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的學習方法,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探索性學會、學會合作,讓學生先掌握學習的方法再掌握知識。堅持“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教學中,繼續運用傳統教學中的優良教學方法紮實落實基礎知識,同時更注重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問題生成的能力,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貼近時代的步伐和精神,體現歷史作爲人文學科的本質。爲了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計劃,讓學生儘快適應課改後的教學,我們曾在每節課前給學生準備內容詳細並配有知識結構的新課學習提綱,讓學生先預習,再學習,這樣對於容量很大的教學就容易了許多,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感覺吃力了。

5、集體備課,發揚備課組協作精神

新的課程特別強調教師的合作意識,我們經常一起備課,有問題一起探討、研究,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式的選擇,歷史知識的整合,課程資源的利用等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討,我們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補充,資源共享,怎樣處理好教材、每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何導入、講授新課中採用哪種方式更合理、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怎樣落實課標要求等一一進行切磋,以免在的教學過程中走彎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我們也一起合作製作了一些教學課件,在教學中適時利用。

6、精選各類習題,認真批改,及時評價

本學期分單元對學生的作業進行了批閱,在期末複習時爲進一步

落實基礎知識以提高成績,對一些精選材料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和講解,對學習認爲較難的問答題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和帶領學生集體背誦。

本學期,做了很多工作,也付出了很多,但我們深知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不夠,性情有點急躁,有時對待學生過於嚴厲,對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力度不夠,對學優生能力的培養稍嫌不足。在教育科研方面,加強教學教研的力度,多研究小課題、校本教研。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力爭改正不足,繼續努力提高自已的思想和業務素質,改進工作方法,以熱心、精心、恆心、愛心、耐心、細心投入到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爲我們的學生和學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歷史教學的心得體會3

通過近幾年的新目標教學改革,我覺得新的課程改革,爲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動力。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理念無疑是最關鍵的。只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學行爲,而新的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爲主、不斷探究的學習方式。歷史教師的觀念、角色、教學行爲、教學策略等都要發生轉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遞者,歷史教學也不再是過去那種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簡單相加,它開始向師生互教互學、共同發展的新型格局邁進。只有形成這種師生關係,學生才能消除畏懼、釋放個性、發展潛能,真正做到“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同時營造出一個寬鬆的課堂氣氛,以此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力,使整堂課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對於一個歷史教師而言,有效的協調人際關係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化,創新思維在歷史教學中也開始嶄露頭角。

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要激活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的發問。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理清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精心設計,環環相扣,從而引導學生去思考、聯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裏,進而發現歷史的本質,明白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把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帶着這些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不斷深化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本質的認識,通過環環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結論。這樣,學生從中得到的是思維的啓迪,視野的開闊。其次,鼓勵、引導、啓發學生髮問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手段。回答問題是一種能力的表現,那麼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因爲發問是一個人探索未知領域的外在表現,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衝動。教學中,應非常注重激勵學生突破傳統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一般人對某問題沒有任何興趣,那他就不會有什麼創新;反之,興趣越大,問題越多,創新能力就越能發揮出來。因而,歷史教學能否得到學生的認可,歸結到最後還是在於一個“興趣”問題。

其實,歷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的,既富有民族興亡的戲劇性,又飽含各種人生哲理。暫且不說古老的用具、服裝、藝術、風俗會給我們一種好奇,不同個性、不同利益的人羣,共存於同一個時空下,由無數複雜的情感、利益衍生出來的歷史事件,不正是一幕幕活的戲劇嗎?它跌宕起伏,富有情節又耐人尋味,也包含許多發人深省的懸念。如此生動具體的歷史,爲何在教學過程中卻找尋不到學習的樂趣呢?最終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教材的“繁、難、多、舊”,而新教材對準上述四種病症,改變了這種格局,化“繁、難、多、舊”爲“簡、易、少、新”爲新世紀的中學歷史教學增添盎然生機,尋回本應該屬於歷史課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感觸頗多,其中最大的體會是: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活動得多了;師生單向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多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從過去的從屬地位一躍而成爲主體地位。新教材中設置了多種形式的課堂練習,意在以靈活多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創造能力,爲師生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然,作爲一個新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今後還需要多吸取些其他優秀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不斷完善教學過程,使之更加符合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要求,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象的發生。

因此,需要注意的幾點是:

1、自主學習是學生的學習行爲,但這種學習是在師生雙方統一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生的。所謂學生的自主學習,意味着教師的教學不武斷、不強制、不灌輸,意味着教師要爲學生創設適當的條件、營造恰當的氛圍,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避免把自主學習理解爲拋開教師的作用、完全由學生自己學習的形式。自主學習既涉及學習內容,也涉及學習方法。

2、合作探究的時候,教師遊走的範圍應當遍及教室的每個角落,不要遺漏任何一組學生;教師不要在小組中逗留太長時間。教師在教室裏走動時不宜太快或太頻繁,以免讓學生眼花繚亂。

3、需要掌握的原則:鼓勵——但不能庸俗化(適度);自主——但不能不幫助(引導);合作——但不能走形式(實效);探究——但不能表面化(深入);真情——但不能僞矯情(自然);創新——但不能浮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