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關於最新《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三篇

心得體會 閱讀(1.56W)

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對自己的期待裏,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2關於最新《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3篇,以供參考。

2022關於最新《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三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

我讀了這本書後,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回憶了一個混血女孩離開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講述了她離開人世後一家人發生的事,這本書也揭示了種族問題、性別歧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影響、社會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家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等問題。

在這個生活在美國的家庭中,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詹姆斯兒時隨着謀生的父母到了美國,從小就感受到了別人對他與對其他人的不同,他處處怕別人知道他的不同,處處想和別人一樣。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瑪麗琳由她母親一人撫養長大,被她母親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於是放棄了繼續深造,成爲醫生的機會,她聽到女醫生便會有驚訝的反應。

當瑪麗琳嫁給詹姆斯的時候,她母親認爲她不對,她應該嫁給一個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認爲,如果瑪麗琳聽了她母親的話,或許後來就不會有她女兒莉迪亞的悲劇,她兒女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無奈和困擾,她的家庭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但根源在於種族問題。

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大女兒莉迪亞沒有朋友,因爲她和別人“不一樣”,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於大女兒,希望她成爲一名醫生。莉迪亞在家人面前假裝自己有朋友,對媽媽的要求無條件服從,因爲她愛媽媽,希望媽媽開心,而不是因爲愛科學,不是因爲想成爲一名醫生。瑪麗琳卻沒有發現年少的女兒內心揹負了這麼多,同時,她還忽視了小女兒漢娜和兒子內斯,這三個孩子的內心都發生了問題,在他們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中,悲劇就發生了。

當莉迪亞永遠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時候,在他們受盡煎熬後,才漸漸發現了一些東西,想挽回一些東西,可是,有的卻再也回不來了。

終於,瑪麗琳知道了自己應該早早地關注莉迪亞真實的想法,應該給另外兩個孩子多一些關注,應該更坦誠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後悔沒有在犯錯之前醒悟,內斯後悔沒有早早地說出該說的話……最後,他們明這本書讓人反思種族問題,反思性別歧視,反思怎樣與家人溝通,反思怎樣做真正的自己。白了這些,瑪麗琳終於去擁抱了那個一直渴求母親關注的小女兒,原諒了丈夫,詹姆斯終止了錯誤。

在失去了一些過後,他們終於懂得了,應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說出該說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後悔。

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爲交流不當的問題產生隔閡甚至是衝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需要相互理解。

《無聲告白》讀後感

上次的讀後感講了一個,爲了向父母證明價值從而冒險屠巨龍的孤獨少年。這次,我們來講一個,爲了擺脫父母掌控從而走上不歸路的孤獨少女。

不禁有些感慨,會是怎樣的機緣,讓我在這段時間裏,碰巧連續看了兩本與少男少女有關的小說呢……而且是如此動人的小說。

曾經有位心理學家這樣說過:中年危機其實是青春期危機的重現。我恰好已人到中年。危機說有些誇張,但正面對着中年人的各種人生挑戰卻是有的。碰巧看到的這些青春小說或許也是冥冥中註定的相遇。

讓我們回到書中來。

15歲混血少女莉迪亞是移民美國的華人高知父親和能幹美國母親的女兒。父親渴望女兒成爲一個能融入當地社會的受歡迎的人,從而彌補自己在異國他鄉一直無法融入當地社會的痛苦;母親渴望女兒成爲一個稟賦優異才華出衆的人,從而彌補自己年輕時一直未能達成的事業有成的夢想。

而女兒自己,由於在5歲時遭遇了母親突然消失(離家出走,數月後回家)的心靈創傷,從此一直掙扎於擔心再次失去父母的恐懼不安中,在現實中無限滿足父母的願望,討好父母,可悲地成爲了父母個人夢想的寄託物。

話說,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或多或少對孩子傾注了自己未曾實現的期待和夢想,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這也是爲何有此一說“失去父母如同失去過去,失去孩子則如同失去未來”。這恐怕是流淌在人類血液裏不朽的遺傳元素吧。

然而,莉迪亞的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到了幾乎登峯造極的地步—連聖誕節送的禮物,都只與他們自己的夢想有關---不是指導人際交往的書籍,就是女性成功勵志方面的書籍……這一切就像一塊塊磚頭,沉甸甸地壓在了莉迪亞的心頭。即使後來父親終於送了一條她內心一直嚮往的漂亮項鍊,也令人無奈地帶着“有條件”的味道,成爲了一條勒住莉迪亞脖子的繩索。

當莉迪亞終於想要反抗,鼓起極大的勇氣有意接近一個“壞小子”,想要開始一段戀情,追尋自我的生活時,發現要逃離原來的人生並不是那麼順遂的—她被表面是壞小子實則同性戀的男孩拒絕了。而她唯一的資源(她沒有任何朋友),唯一信任親近的人—哥哥,在這時離開了家去遠方讀大學,並且,正沉浸在夢想實現的興奮中的哥哥對妹妹已無暇顧及了……

一根接着一根,所有能讓人生存下去的支柱都轟然倒塌。

雖然這樣說似乎讓人有點沮喪,可是,生存在病態家庭的孩子,真的很無助無力,很多孩子不得不成爲了父母夢想的犧牲品。這無論是在教科書裏,還是我自己的臨牀案例中,都碰到太多太多。

當然,也有成功自救,最終活出自我精彩人生的例子。可是,真的不多。因爲,太難。

這是爲什麼我們一直在提倡父母們需要不斷學習成長,不斷了解自我,探索內心世界的一大原因。否則,單靠孩子自己努力突破,不是不可能,難度不知道會大多少!

那麼,莉迪亞想要無聲告白的,究竟是什麼呢?

......

她殺死的不是自己,是父母的幻想,是沉重的生活,是不快樂的短暫人生……

她其實並不想殺死自己的……這個可愛動人的孩子。

她其實熱愛生命。

對此我堅信不疑。

《無聲告白》讀後感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一個很難過的故事。瑪麗琳用盡全力,掙脫了母親的束縛,擺脫了母親的期待,她不需要成爲母親想要她成爲的樣子了。可不幸的是,她也沒有成爲真正的自己,她成爲了她母親。

自從母親瑪麗琳想完成自己當醫生的夢想而離家出走,有因爲懷上漢娜而不得不迴歸家庭後,莉迪亞的悲劇開始了。爲了留住突然不辭而別的母親,莉迪亞不斷迎合取悅母親,最終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亞爲了害怕失去母親的小心翼翼,最終被父母各種期待包圍的絕望心情。

瑪麗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託在女兒身上,用言語,用表情,用行爲……一次次把這種期待壓在女兒莉迪亞身上,直到有一天,莉迪亞不堪重負,沉入湖底……

人越是對自己的童年不滿,成爲父母后對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孩子。

爲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別走自己以前的彎路,希望子女能擁有很多朋友受人喜愛,希望子女能讀很多的書,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希望的東西太多,被迫承載父母的夢想,逐漸被這些夢想壓到無法喘息。

“繼承父母的夢想是多麼艱難,如此被愛是多麼令人窒息。”如今我自己以爲人父母,這本被多人推薦的小說我花了近7小時,邊讀邊慶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讀到了這本書,並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後的親子時刻給足孩子安全感,並學會靜靜地等待孩子成長,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思維給他們。

願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對自己的期待裏,可以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想成爲的人,不要害怕別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別人貼的標籤,活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