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五篇

心得體會 閱讀(1.15W)

  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五篇

大多數名著讀起來,就像登山,總覺得有些辛苦。而《靜靜的頓河》讀起來,卻像沿着頓河邊散步,欣賞着頓河沿岸的風景,瞭解着頓河兩岸風土人情。以下是本站爲大家整理的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五篇

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一

《靜靜的頓河》這部書的名字我明白很久了,記得是國中的時候。之後一向沒看過,也一向沒看過簡介。我一向以爲這部書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相似,是一部革命英雄主義小說呢!

看完才明白,完全不一樣,甚至相反......

《靜靜的頓河》是個大部頭,有四冊八卷,可是並不難讀!

大多數名著讀起來,就像登山,總覺得有些辛苦。而《靜靜的頓河》讀起來,卻像沿着頓河邊散步,欣賞着頓河沿岸的風景,瞭解着頓河兩岸風土人情。觀賞着頓河河畔的幕布,上演着一幕一幕頓河哥薩克人的悲歡離合。

這部書讀起來很簡便,是因爲沒有大篇幅的說教,沒有大篇幅的歷史背景。

僅有很多優美的景色描述,有細膩的生活描述,有很多鮮活的對話,並且有異常異常多生動的比喻。

唯一麻煩的是小說裏面的名字,無論是人名還是地名,又長又不好記,讀了好久才搞清楚人物和人物之間的關係。

更是下載了清晰的俄羅斯西南部的地圖,比照着地圖,才能弄清楚小說裏來來往往的地方。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世界文學中一部很有影響的重要作品。

它生動地描述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鬥爭。

這部書一經問世,立刻受到國內外的矚目,被人稱作“令人驚奇的佳作”。此書於1941年獲斯大林獎金,1965年,肖洛霍夫以“他對頓河流域的史詩般描述,以有力的藝術和真誠的創造性反映了俄羅斯人民的一個歷史階段”獲諾貝爾文學獎。

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二

第一次接觸《靜靜的頓河》時候,我在讀高中,當時我們學校竭力創辦着屬於我們自我的期刊《青蘋果》,所以,吸引了一大批同學投稿。但畢竟時間和精力都有限,很快,就沒有多少人去投稿了。可是怎樣辦呢?難道說讓辛辛苦苦纔好不容易辦起來的一期刊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流產嗎?最終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很多的餓版面來連載肖霍洛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沒想到的是,着小說一上期刊,就立刻爲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氣。我們大家都開始看起我們學校自我辦的期刊來。

但畢竟時間有限,在幾個月的時間內不可能將那麼大的一本書全部都載到期刊上。我們也就只看了那麼一小小的部分。此刻上了大學了,時間也多了起來,偶爾一次去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發現了四本《靜靜的頓河》:是一整套素。我高興的差一點就跳了起來。不見多時,此刻最終有和它見面了,我心理別提有多高高興了!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學校一次只能借一本小說,我這個心裏的鬱悶啊!

於是我憑着以前有過看它的經歷,便借了第四本,也就是大結局的那一本。我整天愛不釋手的那着我心愛的書。就這樣最終有了感覺。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俄過人葛利高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先後加入哥薩克和布爾什維克的故事以及在其中發生的餓一件又一件令他悲痛的事,先是自我哥哥的戰死,然後自我的結髮妻子因爲不願意給他生孩子而自我墮胎是失血過多而死。自我也因爲沒有文化而被別人瞧不起,最終不得不有師長降爲了一個小小的連長。因不滿哥薩克們的戰爭無目的,之後他有投身紅軍。將自我對那些高高在上的沒有實際作戰的本事的將軍的餓怨恨全都發泄到了戰場上。

作者經過對他們一家人日常生活的細緻描述,真實的餓反映了生活在戰爭年代的人們對自我命運的無能爲力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的災難。

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三

在秋天的午時閱讀《靜靜的頓河》,每次擡眼都能望到陽臺外清爽的藍天,剎那間的心思已經飛到了遙遠的頓河邊上,我自我化身爲頭戴制帽腳蹬長靴的哥薩克,四下是如煙的大草原,耳畔響着哥薩克的古歌:“不是犁頭開墾出這沃野千里,開出千里沃野的是戰馬鐵蹄,千里沃野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裝扮靜靜頓河的是年輕寡婦……”這是讀者閱讀的造化,也是小說家的造化,相信此刻如果能夠與作者應對面,那麼在兩個人的對視裏必定都是會意的微笑。

頓河之美在於肖洛霍夫用細緻入微的筆觸描繪出的哥薩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高手匠人那樣構建出來的,而是對土地與人的情感宣泄。基於作者對頓河的熟悉,使得他對每一個細節和人物的刻畫駕輕就熟,幾個主要人物的描述有渾然天成之感,格里高力在白軍和紅軍中的搖擺不定;阿克西尼亞對純真感情的執着追求;潘捷萊性格暴躁一言持家但對親人憐愛交加,娜塔麗婭的善良美麗卻性格剛烈。每一件相關事件的發展,你會發出這樣的感嘆:人在這個時候,就是這樣的!而不應當是別的樣貌的。

哥薩克既是士兵又是農民,士兵在歷史上通常扮演的是鎮壓者的主角,農民則永遠處於被壓迫者的地位,而在哥薩克人身上,這二者融合的是那麼自然。馬,酒,槍支……這些元素反覆出此刻小說中,成爲哥薩克人的一部分,既是頓河畫卷中的點綴色,有時候又成爲小說的主旋律。僅有粗獷的民族才於這些詞彙連接在一齊,當這些詞彙成爲一個民族的歷史符號時,讀者就會感知到這個民族的成長之路是從血與火中走來的。這些人物和事物從開篇起,就像山巔初融的雪水,每個哥薩克都是一顆微小的水滴,組合爲一體時就迸發出巨大的感染力,讀者在閱讀時會被這緩慢但不可阻擋的力量推動着,盡情體會哥薩克的粗魯野蠻、單純幽默,保守和卑微,會認識一羣奴隸的後裔,一羣不屈的戰士,一羣小農意識支配下的農民和無政府主義者,這些人性的魅力貫穿全篇,使得小說成爲和諧統一的整體。

按照鏡頭構建法的分析,《靜靜的頓河》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算是近景,人物所處的戰火烽煙是中景,在這一切的背後的遠景,則是絢麗所彩氣象萬千的頓河風景畫,從春天到冬天,肖洛霍夫不厭其煩地描繪着那片博大的土地,每一朵頓河的浪花,每一片草原上的草葉,每一朵蒼穹上的繁星,還有春水氾濫中的魚羣,麥浪翻滾中的大雁……僅有在俄羅斯民族那樣寬廣的土地上才能誕生這樣的情感,僅有這樣的土地才能誕生這樣的作家。一個蜷縮在城市衚衕中作者永遠不可能有博大的心胸,他不可能體會到草原之美的,他也永遠弄不懂,爲什麼有的作家會癡迷於描述高天上的流雲和草地上的蝴蝶。

有人說過,老舍先生的《茶館》有一點十分厲害,那就是劇中人物往往僅有之言片語但讀者卻能從這片刻的出場中窺見此人的性格,肖洛霍夫同樣具備這樣的神來之筆,在頓河中有時候僅僅是一個簡短的感嘆,就能勾勒出一個人物的速寫。俄羅斯小說家一向是擅長對話描述,肖洛霍夫的《頓河》也不例外,在那裏我想說到另一位俄羅斯作家妥斯脫耶夫斯基,與之相比較,妥斯脫耶夫斯基推理式的對話就顯得拖沓和枯燥。肖洛霍夫出身鄉村,對鄉村俚語方言的運用,很多的哥薩克歌謠穿插其間,或悲或喜,信手拈來,神韻自成。因爲作者的心屬於那片土地,因爲作者愛那片土地,所以,無需取巧,一切盡在掌握中。而讀者應當感激的除了肖洛霍夫,還有譯者。王小波說,最好的文章是譯文。我深以爲然。我先後買過兩個版本的《靜靜的頓河》,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的顯然不如灕江出版社這一版,灕江版的譯者力岡,據說是翻譯俄文的權威,單從這本書的翻譯上來看,權威是肯定的。他譯出了小說的神韻,也譯出了哥薩克人的靈魂。

我一向認爲,當小說脫離了土地,脫離作者所賴以生存的根基,脫離民族性,地域性,脫離了作者的本體性,那麼,小說就已經死亡。一篇中國人的小說讀起來像美國人寫的,一個日本人的情感看上去更像一個印度人的,這這樣的小說是失敗的。人本小說根本上講是對小說的背叛,一個人從降生時起,他就不可能沒有國籍,沒有地域性,對於一箇中國作家來說,他(她)首先是中國人,其次纔是人,泛人性論同樣是對人性的褻瀆。

美有內在統一的本質,又以千姿百態的表象展現出來,雨打芭蕉是美,金戈鐵馬也是美。當然,這取決於讀者主觀的審美情趣,審視一種風格的文字,宛如看風景,比如大漠黃沙,一個旅行者看到的是發自內心的讚歎:浩瀚、蒼涼、雄渾等等,而一個生活在沙漠中的土著,必然抱怨自我所處的窮山惡水,這不是矛盾,只是觀看者所用的角度不一樣。我姑且把自我當成一個頓河邊上的旅行者。

誠然,《靜靜的頓河》一書使用的是現實主義手法,在它獲得諾貝爾獎的頒獎詞中,瑞典人也提到:“肖洛霍夫在藝術創作中並沒有什麼創新……現實主義這一手法,與之後的小說創作藝術出現的一些模式比顯得簡單而質樸……”我以爲,小說的終極目的在於表現小說家想表現的思想,傳達小說家想傳達的觀點,講述小說家想講述的故事。當小說最終產生了力量,使讀者產生了共鳴,讓作者完成了自我的任務,那麼創作這個小說所用的藝術手法就是成功的,就是勝利的,無所謂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小說是表達思想,宣泄情感,而不是買弄技巧,以金庸小說裏的人物爲例,黃藥師武功的奇巧華麗能夠成爲大師,郭靖的敦厚凝重也能夠自立一家。

現實主義過時了嗎沒有,每一種現代主義離開了現實主義都會成爲無根之水,成爲空中樓閣。小說不是隱藏,不是讓讀者在迷宮裏暈頭轉向,也不是讓讀者讚歎建築迷宮者有多麼高超的手藝,更不是小說家躲在斗室中的孤芳自賞。作爲小說家任性的肆意妄爲和心血來潮,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實驗,這些實驗令人尊敬,但到今日,沒有一種小說手法的成就能夠超越現實主義,也沒有一種現代技巧能夠構建起《頓河》這樣一部宏大的哥薩克史詩。

瑞典老人們對《頓河》獲得諾貝爾獎的決定時指出,“肖洛霍夫在描述俄羅斯人民生活中一個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的藝術力量和正直。”在六十年代的前蘇聯,今日,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處在那個時代那個國家中的作者,在那時,能夠不嬌柔不做作不掩飾,能夠以正直的決心和正直的良心來描述真實的人性之美,站在與《日瓦戈醫生》《古格拉羣島》的同等意義上,肖洛霍夫和《靜靜的頓河》理應獲得讀者更多的尊敬。

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裏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傳奇、風采、歷史及其崇高的形象,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啓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畢生賴以表達的字符,在他的這些字符裏所傳達出來的,是那種最擅長抒發心靈和情感之美的語言,他不是從世界文學的潮流中,不是從書架上的字紙堆裏,而是從炎熱的夏天、寒冷的冬天、長葡萄的平原或積雪的高山之間獲取靈感,獲取文字的力量和決心,僅有對土地的眷戀和心有所屬,他的文字才能如此從容不迫和富有個性。

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四

在媽媽的推薦下,我們選取閱讀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這本書很長,上下共四本,讓我不禁望而卻步,但在讀完第一本時,我就被文中一個個鮮活的形象牽動着,直到看完最終一個字。

肖洛霍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中,描述了頓河兩岸哥薩克人在戰爭時期的生活和命運,葛利高裏是他們的代表。在戰爭中,他在紅軍和白軍中間搖擺不定,從一個單純的孩子成長爲暴躁偏激的軍官。在經歷了紅軍白軍的多次選取後,在經歷了幾次抗爭和逃避後,這位平民英雄變得兇殘放蕩,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裏。肖洛霍夫正是深知哥薩克人內心世界以前有過怎樣尖銳的矛盾和鬥爭,他受時代的感召,滿懷對他們的熱愛,塑造了許多體現歷史前進方向的革命者。布爾什維克。紅軍戰士形象,謳歌了他們爲之鬥爭的蘇維埃政權的徹底勝利。

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筆觸,爲描繪着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生活畫卷。這本書以布爾什維克小組活動所觸發的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政治鬥爭爲軸心,層層展開,步步推進,將讀者帶進了風起雲涌的哥薩克鄉村生活,與書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疾苦和悲歡。我十分喜愛書中對頓河大自然風貌的描述,這些文字讓人安靜,讓人暫時忘卻了緊張的學習生活。整篇文字是那樣安靜、平靜、冷靜;就像他筆下那條靜靜的頓河,但最無渲染的文字具有最強的衝擊力。當一個作家從內心歸屬於一片土地時,他的血液裏就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風采和傳奇,而那片土地所傳達給他的某種特殊啓示,將凝聚成這個作家畢生抒發心靈和情感之美的語言。

  肖洛霍夫說過:我願我的作品有助於每個人變得完美,心靈變得更純潔,也期望我的作品能喚起每個人對同伴的愛心。期望更多人能夠閱讀這樣一本宏大構思,磅礴氣勢,具有深厚的生活內涵,個性鮮明的人物,生動感人的描述的偉大鉅作。

靜靜的頓河讀後心得體會五

往日的煙霧,是抑鬱的塵埃。

逝去的窗外,不再等待。

多少悲傷與無奈,全被洗刷成了空白。

往事的精靈,揭開你黑色的疤瘌,

然後在一陣不屬於你的炮聲中,拋下一切,重寫你人生餘下的光彩。

這是我對《靜靜的頓河》中主人公格利高裏一段個人評價。

《靜靜的頓河》中格利高裏的結局是杯具,也是革命的杯具和歷史的杯具。可是在杯具的最終我們卻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小說介紹了在新舊政權,紅軍與白軍,新世界與舊世界鬥戰中,以主人公格利高裏這個中農階級出身的人物爲代表以及哥薩克勞動人民由戰亂走向新生活的艱難歷程,在前進的路途中有多少人迷失了方向,以及多少人經歷了悲慘的命運。從小說中能夠看出肖洛霍夫對格利高裏的毀滅表示無限同情與憐憫。經過描述主人公與時代的複雜關係反映出大時代裏的大變動,唱出一道壯麗的人道主義悲歌。

格利高裏以往兩次參加紅軍三次參加白軍,最終被迫當了土匪。有人認爲他是叛徒,有人認爲他反覆無常,也許他是爲了名譽而生,也許他是爲了保全性命而活,但我們只看到了他兇殘、冷酷的一面。對於格利高裏個人性格和心靈上的扭曲,我們給予了他太多的批判與責備。可是,造成他的杯具不僅僅他是個哥薩克,重要原因他還是個有良知、有職責感的人。他徘徊在沙皇的壓迫和自我良心之間,應對這一切,他是無可奈何啊!

我們明白格利高裏有兩個追求,那就是感情與名譽。因爲有了執着,他願意爲感情犧牲、敢於反抗。在故事的結局,他的愛人阿克西妮亞最終還是靜靜地在他懷中死去。他的敢愛敢恨是值得我們所歌頌的。

然而追求名譽與權利也不能全歸咎於他的錯,這是個人求生的本能,相對於波瀾壯闊的革命而言,個人可是是漩渦中的一滴水,時刻會被滾滾前進的時代年輪而顛簸着、摧殘着。

在故事的結局,格利高裏扔掉武器,回到故鄉,這意味的是什麼是意味着死亡嗎不是,這意味着重生。他的兒子米夏洛帶給了他生存的期望,也是整個哥薩克人民的期望。格利高裏最終表現的是他的愛子心切,因爲他緊緊抱着的是這個世界上他最終的一樣東西。

從格利高裏個人經歷中我懂得了許多,我還是個未跨入社會的青少年,在錯誤與迷失方向面前曾多次徘徊,但我明白只要心有期望,再大挫折也都會找到幸福的光環。

的確,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會都擁有財富和名譽,但卻有割捨不掉的親情;我們不會裝着多大的悲傷和仇恨,因爲有了化解一切的寬容。

所以我不會因爲他以往的頹廢和殘酷,而排擠和歧視他,而會被他最終折射的人性光輝而觸動心絃,因爲我看到了整個民族的偉大壯舉,我讀出了渴望新生活的人民心聲。

再次翻開第一頁,這時的我好像又走在頓河岸邊,又好像聽到了哥薩克人的歌聲:

我們的光榮的土地,不用犁鏵耕耘;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耕耘……

光榮的土地上播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上裝飾着守寡的少婦,

遍地孤兒,靜靜的頓河,我們的父親,

父母的眼淚隨着你的波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