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文學作品《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範文4篇

心得體會 閱讀(8K)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歷史學著作,由我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創作而成。講述了我國五個朝代的歷史進程。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文學作品《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範文4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文學作品《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讀後感範文4篇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1

從年前一直讀到年後,斷斷續續竟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纔讀完這本小小的書。讀此類學術性很強的書籍,我向來讀的慢。不過每天讀一點,反倒讀的下去。

豆瓣書評中,很多書友說書讀起來稍感艱澀,因其艱澀難免讓閱讀枯燥無趣。誠然,錢穆先生在書中的用語和現如今的大白話相差甚遠,但我反而覺得,書中的遣詞造句盡顯大家風範,很多語言和描述都值得反覆品味。用某豆瓣友鄰的話來說,別人需要長篇累牘才能講明白的事情,錢穆先生三言兩語便能道個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愈發覺得,天下道理,無不相通;講政治的書,如果仔細體會,深諳其意,何嘗不能用諸生活和工作中,甚至對人生有啓發意義。

下面是幾點讀完本書的感受,記錄之。

1、你知道的或許是不知道的

可能是受初高中歷史教育的影響,也或許受影視劇荼毒,在不少人的觀念裏,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和皇帝往往都是“專制”“皇權”等等刻板映像。但是在書中可以看到,漢唐宋時期的皇帝並非獨裁專制,“皇權”是受到“相勸”的制約的;到明代時,宰相雖被明太祖撤掉,但明朝皇帝依然受制於當時的制度,絕非專制;直到清代時,才實現了專制,但也並非皇帝個人的專制,而是皇帝背後的滿洲部族的專制。但清代的專制也有其歷史原因所在,絕不同於前朝歷代。

而我們後世人好像以一清代就代替了歷朝各代,確實既不客觀又不公正。

這一點認識對我的衝擊算是比較大的,自己篤信了十幾年的事情,忽然間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

推而論之,生活中有多少我們覺得是對的、深以爲然的事情,可能並非如此,但是因爲我們相信它是對的,便不會去追究其真僞,所以如非機緣巧合,我們也就沒有辦法去了解背後真相。

2、客觀地看待問題

錢穆先生在書中說:“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

後世人看待古代政治制度總習慣以“封建、專制”一言以蔽之,先不說光談專制本身就是偏頗的,只說封建也不一定就是錯的、不好的,細論起來,如果一個制度在其產生之初就是錯的,斷不會延綿數十年乃至數百年,必然是其產生之初利大於弊纔會被大衆所接受。

現代人總說中國的教育制度不如國外,但中國的教育制度延綿數千年,自有其道理在。我們也不能一棒子掄死。

3、避免上帝視角

錢穆先生在書中反覆強調,要講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須知道此制度實施時期有關各方意見之反映,也既“歷史意見”。

而後世人單憑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用“時代意見”裹挾“歷史意見”,未免是站在上帝視角。

這讓我想到,作爲互聯網從業者,有時我們習慣性去點評別家的產品,大有一副指點江山的架勢;但是拋開每個產品內部的環境和條件,以及其他我們不可知的背景,我們妄自評判實在可笑。

4、事情發生有其因果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朝空降而成也不是一夕拔地而起的,自有其歷史因由。

有些事情孤立地去看,只站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去看,很可能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但是如果往回看看,追究事情發生的起源和歷史,卻能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推而論之,我們現在的所有處境,都是我們的過往造就的;遇事只停留在當下埋怨,不妨回到過去尋求原因。

5、諫官制度的思考

最後一點讓我影響很深刻的是自漢唐以來就存在的諫官制度。

書中描寫,唐朝皇帝和宰相議事時,諫官可參加列席。有時宰相不便同皇帝直接講的話,諫官卻可直言;但諫官本身階位卻不高,皇帝聽其言,是因爲諫官本身職責便在諫言,不關乎其身份高低。

這讓我聯想到,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可以拋開對個人的偏見,僅就其職責和專業性看,溝通是不是會更順暢;在此前提下,即使大家互有爭論,但只從職責看,也斷不會有大的不良影響。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2

前不久看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書中主要討論了中國曆代的政治制度。透過這些勒定成文,看似硬梆梆的制度,向我勾勒出古代的政府這一政治機器是如何運作的,透過這些政治制度,也似乎朦朦朧朧的看到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士大夫,古代的官吏甚至古代的平民百姓們,他們過的什麼樣的生活。雖然寫得是制度,但是因爲它背後所反映出來的人的生活,人的一舉一動,而顯得活潑,從而使其本身也迷人起來。

以上這些,是讀完這本書後的一些感性,抽象的認識,接下來這些就是一些理性的,具體的認識,即讀完這本書,我學習到了什麼。

書的內容很多,我挑其中的三點來說。

第一,我瞭解到了人事和制度的區別。什麼是人事呢,就是用人以治事,關鍵在於人。制度呢,就是一些法令法規等等。人事靈活而制度穩定。一個政治機器的運作是即需要人事也需要制度的,二者要相互配合才能維持一個政府的運作。有好的人事卻沒有好的制度,比如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把政權全都操在自己手裏,三公九卿只是名位高而無實權,這樣做,當你是一個好皇帝的時候自然是風調雨順,可是如果皇帝壞了,而政權又全都集中在皇帝手中,沒有了約束皇帝的制度,那麼政府的運作肯定會出現問題。這就是“有事無政”有好的人事而沒有好的制度帶來的弊端。同樣的,有好的制度而沒有好的人事也會出問題。比如唐代有賬籍制度,每隔幾年來對各個地方的人口進行普查,通過人口數量來分配土地,收稅等等,這是一個比較健全的制度。但是這種制度需要經常的調查,登記,改動,校對,這些繁瑣工作做久了,人們難免偷懶馬虎,這種人事的鬆懈使得這一制度後來也崩潰了。所以說,不僅要有好的制度,也要有好的人事,二者相互配合,這樣才能維持政府的運作。

第二,我瞭解到了制度的特點。一、制度會隨着人事的變動而變動,因爲制度說到底是由人來制定的,要了解某一時代的制度先要了解那個時代的人事。二、制度總是有利有弊,評價某一制度的時候,要注意它的時代性,要設身處地的站在那個時代進行評價才顯得真實而客觀,不能亂開上帝視角,以當下時代的意見來一筆抹殺歷史。三、制度的出現與成熟必定伴隨着某種需要,包括外在的需求和制度設立內在的用意,雖然時過境遷,我們可能不瞭解,但是也不能隨意揣測。四、各項制度之間絕不是相互孤立的,一定是相互配合的。

第三,關於制度運用的實例我有了一些瞭解。比如漢代的大一統局面其實和當時的政治制度,考試制度有關。從漢代選舉“孝廉”開始,中國曆代的選舉或者考試都是分區定額的,經濟文化落後的地區和經濟文化進步的地區都一樣的照人口比例來考選,因此,中央政府裏,永遠有全國各個地域的人民來參加,中央政府永遠代表着全國。同時各個地方又都是郡縣制而非世襲,郡縣長官由中央指派,一般也避用本縣人使得地方政府避免陷於地方性,這樣大一統的局面才能維持。

書中內容豐富,先寫這三點啦。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3

正如我不知哪裏看到的某人所論,錢老的敘述裏頭,讀得到對舊的中國政治制度滿心的憐惜。結合這本書寫作的環境看來,也從錢老在書中的總論裏讀出,著史之人能力避盲目批判之風,從受到萬人踐踏的“封建腐朽”之中撿起對傳統政治的尊敬,乃是真學者。我以爲這也是錢老寫書講演用意所在。

但此書由此也有個弊端,就是在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憐愛之下,則有些結論的得出還真是有待商榷。如果我後面有了更深的閱讀,那麼錢老的這種偏袒則更加清晰明瞭了。尤其是講清朝制度那一篇,開篇一段話就把清朝制度貶到了街邊棄蓆不值一提的程度。大概,我們每個人對自己曾身處的時代,因爲見慣了它的制度暗面,所以還真叫人生不出半點同情。恨不得親自將它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纔可解心頭之恨吧。

不過總而言之,這本書算是中國古代史啓蒙最佳普及讀物之一了。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後感 篇4

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對漢、唐、宋、明、清五個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兼及經濟與軍事制度,作了一番提要鉤玄的概括述評,敘述各自因果演變,指陳各自利害得失,言簡而意賅,構築了一部簡明地中國政治制度史。書中雖不乏意氣之言,可能也有史實的錯誤,但無損這部書核心思想的啓發意義——中國古代各項制度的產生皆有其複雜的原因,都有前代淵源,也都會有後代沿革,都既有長處與成果,也有弊端和失誤,因此,要從宏觀的歷史視野觀察其產生和流變,要深入其所處的歷史環境中思索探析。不應抱殘守缺,但也不應以“黑暗”“專制”等詞語簡化前人的政治制度,不應斷然否定和抹殺前人的政治智慧,應該取精去粗,明辨得失,以真正推動當下中國政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