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2022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讀後感優秀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3.21W)

《戰爭與和平》的主題思想是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博愛精神。該書描寫戰爭的同時,也歌頌了和平。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2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讀後感優秀範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2022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讀後感優秀範文

 

篇1

在拜讀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著作《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僅只是一位作家,從書中我彷彿也看到他對軍事、哲學、歷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徹,對他的喜愛與崇拜使我對這本家喻戶曉的著作有點感想。

小說從1805年奧斯特利茨戰役寫到1821年俄國專制加強潛伏危機的時刻,以法國和俄國之間關係惡化,戰爭一觸即發爲主線。但資料並不全是以戰爭爲話題。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爲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煙四起”的戰爭中去,把懷孕的妻子交給父親與妹妹瑪麗亞照顧,在軍中擔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爲自我帶來輝煌與榮耀。

而彼埃爾是安德烈留學歸來的好友,身份高貴,由於繼承了伯爵身後的全部遺產,也是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居心叵測的監護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爾的這一點,便計劃把相貌美麗但品行不端的小姐愛侖嫁給了他。而同一時間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戰敗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傷,身心也受到重創的他只好靜靜養傷。另一邊的新婚後的彼埃爾,在不久後就發現妻子愛侖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若有若無的曖昧關係,他爲了衛護自我的名譽最終與愛侖分居,內心陷入了糾結當中,直到認識了互助會的領導後慢慢開始找到了新的信仰。

在戰場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產下一名男嬰後逝世,這讓安德烈頓時感到人生已走到盡頭,直到遇到活潑漂亮,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塔莎,可父親的強烈反對,使得安德烈出國和娜塔莎無奈分開一年,娜塔莎最終奈不住寂寞與愛侖的哥哥阿那托爾私奔。後直到1812年的一次戰爭,娜塔看到了將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謝罪並熱誠地照顧他,可安德烈最終還是和死亡一齊走了。彼埃爾化爲農夫刺殺拿破崙卻反被俘虜,其妻愛侖在這戰火連連的環境下依舊放蕩行爲,最終因誤服墮胎藥而死。幾番奮戰後,俄國最取得勝利。像每個故事完美結局一樣,大家過上了幸福完美的生活。

和平的到來,是用鋪滿鮮血的花朵迎接,戰爭不會永遠,因爲正義存在。在這本書中,人間的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從生下的啼哭嬰兒到白髮老人的一生階段,這本書中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曾這樣評價。我喜歡安德烈的單純堅忍,娜塔莎的活潑善良,彼埃爾的溫和並不懦弱……他們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慾望,但上帝說,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爲上帝異常喜歡他的芬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異常多的蘋果,所以,他是被上帝所愛的人。

篇2

在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風久久拂過我身:風中沒有戰爭的鮮血和硝煙,沒有身體的傷痛和心口的瘡疤,沒有生與死的淚水,沒有愛與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恆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文字間向我吹來,以歷史的面貌和豐富得難以猜透的本質,告慰了我的靈魂。

有人將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對比,認爲托爾斯泰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是深刻的思想家。雖然我還沒認真比較研究過二者的差異,也無此等功力;但我覺得,托爾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許較陀氏遜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視。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歷史,更充盈着對於人民的同情與關懷,同時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愛情,那樣真切而易碎,美妙與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鏡子,反射着當時社會人們的生活與內心。如果是浪漫主義的寫法,也許安德烈會不顧老公爵的阻撓,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與她私定終身,最終雙雙走向悲劇的結局。但托爾斯泰描寫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樣背景與環境下,作爲一名帶有貴族榮譽感和責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會答應父親的要求,與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約;而娜塔莎作爲一位情竇初開卻沒有經驗的小姐,也必然會投入到對其大獻殷勤的阿納託利的懷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節,而人物就像真實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選擇。這讓他們那樣富有感染力,我讀到他們時,忘記了作者而體驗到生活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動。

當安德烈在戰場上負重傷時,歷經磨難後成長了的娜塔莎來到他的牀前:

“請您寬恕……”“寬恕什麼呢?”“寬恕我的行爲。”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顫抖着說。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過去更加愛你,愛的更深。”

這只是很樸素的一段對話,但在瞭解了二人過去辛酸的戀情以後,在瞭解了二人因爲戰亂,生活的改變引起的靈魂的成熟以後,我讀出了一種真正的精神性的愛。安德烈經歷了生死的一瞬,他終於覺醒,瞭解到“神聖的愛”的本質含義,也寬恕了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漸漸被金黃的神性所浸染,邁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種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說先前安德烈愛上舞蹈時美麗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慾的因素,那麼現在他面對娜塔莎“消瘦,蒼白,嘴脣腫脹的臉”,表達的則是對於一個美好心靈的熱愛。使我們醍醐灌頂的這種愛之涵義的表述決非說教似的灌輸,而是像一條溫暖的河流,從安德烈或托爾斯泰那裏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讀了這部書,我印象最深第一是這種“神聖的愛”,第二就是俄國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作爲一名“懺悔的貴族”,托爾斯泰有着他關心底層人、體諒農民的一面。這不僅表現爲力圖還原他們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壟畝,作爲一名觀察者和不完全的實踐者,與那些農民呼吸着同樣的空氣,甚至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力圖使俄國走向貴族與人民思想上的x,結合爲一個接近“同呼吸,共命運”狀態的一種共同體。

在書中出現了普拉東這樣一個農民的形象,他和皮埃爾同處在戰俘營裏,用他的樂觀和淳樸感動了皮埃爾,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將普拉東描繪爲一個圓形的形象,說他身體的各個位置都是圓形的,說他是“一切俄羅斯的、善良的和圓形的東西的體現”。我想這是一種象徵,象徵着作者觀察到的許許多多俄羅斯底層的農民:他們貧窮,落後,然而快樂、圓滑,可以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生存。我讀到這裏不由得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同樣處於底層,同樣以一種快樂的姿態示人,甚至連死亡都一樣,被上位者所槍決。二者的共同點讓我看到了普拉東本質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階級屬性,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他又是那麼單純和快樂,以致我難以對他下任何干脆的斷語。在當時的情況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農奴制難以被輕易根除:這種快樂的處世態度,究竟是該提倡還是反對?若反對,農民豈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也許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壓迫的農民的是例行的晚禱,即使他們不知曉宗教的意義,但仍能感受到一種慰藉作用。我想,這可算做另一種精神勝利,但那個時代俄國的農民是沒有條件進行反抗的,因此他們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面對苦難卻難以做出反應的這一人羣,一種無奈之感會油然而生。就像當時的托爾斯泰,面對農民們的滿足和樂觀停止了物質上的施捨,開始痛苦地反思自己與他們的不同點以及改變的可能。

他反思的結晶我並不瞭解,但列寧評價說:“作爲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國內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學說中最弱的一面變成一種教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十分可憐的。作爲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或許是一個革命者能給予他的最公允的評價了。

不管怎樣,托爾斯泰伯爵儘管沒有領導革命,甚至沒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預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卻成爲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輕人。他以自己貴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農民“兄弟”的現狀和心靈中去,並揭示出這些苦痛卻不渺小的靈魂。這種行爲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類讚美,他正是自己所寫的“神聖的愛”最爲深刻的踐行者。

每一位偉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欽佩。我想,即使不閱讀這樣的巨着,只要能理解托爾斯泰的行爲,體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爲其所傾倒了。就如維特根斯坦所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

篇3

在這個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書,這本書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那就是《戰爭與和平》。

書中寫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過有一個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會說,這個人是誰?聽都沒聽說過,其實這就是拿破崙。托爾斯泰在書中塑造的許多人物形象,個個色彩鮮明,個性突出。他們多屬於鮑爾康斯基公爵、羅斯托夫伯爵、別祖霍夫伯爵、庫拉金公爵這四大家族。別祖霍夫伯爵死後,在新一代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嚴肅冷漠,對上流社會生活感到厭倦,在這一點上與普希金筆下的奧涅夫有些相似。皮埃爾伯爵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爲人正直、善良,喜歡進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能力。通過對他們的生活經歷,一個危機四伏的舊俄羅斯上流社會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面前,比如爲了老別祖霍夫伯爵的財產,有許多人千方百計地想害皮埃爾。

之所以說它是哲學之經典,是因爲它同時具有歷史小說、社會心理小說、家庭紀事小說和哲理小說的特點,是全面反映了俄國一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詩性的歷史小說,這個看法大多俄羅斯學者都認同的。作爲一名國小生,我雖然也貌似通讀了這本恢弘鉅著,但所獲得的感受與體會必定是很淺薄的,以後隨着年齡及學識的增長能再多看幾遍得的話,那體會與認識一定會逐漸深刻。

篇4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列寧曾說:“《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戰爭既可以掠奪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戰爭與和平》使我明白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貴的,當和平的土地上硝煙嫋嫋升起時,也就意味着戰爭的開始——人們紛紛背井離鄉,妻離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驚恐的神色,人們斷水斷糧,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麼的觸目驚心,慘不忍睹,和平,多麼神聖的名詞!

我願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國都建立起友誼和信任;我願是一隻潔白無暇的和平鴿,帶着和平的使命飛向四面八方!讀罷《戰爭與和平》後,……

利用寒假這一段寶貴的時間,我終於讀完了列夫?托爾斯泰長達一百二十萬字的著作《戰爭與和平》,不禁鬆了口氣。這部帶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恢宏鉅製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並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國衛國戰爭爲中心,反映了當時一系列的大事件。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看完整本書,我習慣性地閉上眼睛,腦海裏卻只有那麼少數的幾位如此真實和鮮活角色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說說皮埃爾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

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在上流社會過着衣食無憂卻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爾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實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角色:貴族、私生子、超級富翁,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讀完了這本書,我接二連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觸,就如:小時候的我,總覺得戰爭這件事其實一點也不算是壞事,因爲戰爭既可以掠奪他國的國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舉兩得!當讀了《戰爭與和平》後,每當翻閱到那些描寫殘酷戰爭的篇章時,……

讀罷《戰爭與和平》,你真得會了解、聯想到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