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活着讀後感2000字8篇

心得體會 閱讀(2.9W)

不同的人對同一本書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們需要用讀後感寫出來,,在書籍認真品讀之後,相信大家都是要好好記錄讀後感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活着讀後感2000字8篇,感謝您的參閱。

活着讀後感2000字8篇

活着讀後感2000字篇1

愛情,越是將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覺容易褻瀆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們成長一定時期的階段產物,似乎上天給人們的愛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無論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是精神上的獨領風騷之師還是窮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並且都可以爲愛情“願意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陶醉其中”,愛情給人們的滿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難以媲美的。 但是當今的人們,或者從產生愛情的時刻起,人們這種無知的傢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滿足的貪婪欲褻瀆着自己少有的愛情。

對自己一時迷戀的人窮追不捨,漫無目的耗費着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說是愛情傷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經過深思熟慮想要去過一輩子的人,在精心準備後追求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現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個人。況且前者也只是一時的衝動。這傷害或許就是衝動的懲罰,自己傷害自己,就像伊甸園內的夏娃和亞當。但終究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爲上帝讓我們傷害我們自己,就已經是對人們最大的懲罰。

對自己想要傾盡一生的人,我們總是害怕失去,想要爭取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鬧,一起學習,一起廝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數時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謂的邂逅。可是,如果愛情可以衡量爲一種定量的東西的話,上天賦予每個人都是相對等量的愛情,經營愛情的時我們不得不支出着這些東西,支出的越多,我們自己擁有的就越少。到最後可能會透支,並且讓自己遍體鱗傷,痛苦餘生。所以,我們應該都得順其自然,懂得珍惜。這裏我們似乎可以通過閱讀大自然變遷的規律來體會和把握平衡感,《物種起源》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還好。

總之,不管怎樣,愛情還是讓我產生了無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瞭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識,不一樣,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它,相對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它是終身產物。小時候,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給自己學,這種思想幾乎持續到了高中時代。即使是高中時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夠改變命運”,但是如何改變?一片混沌。直到現在,可能對知識的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還是不知道知識具體能夠怎樣改變命運,因爲總感學得太少。但不可否認,我已經對知識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渴望,“學無止境”,真是這樣。

學習文學,可以培養精神之氣,身子薄弱的我們需要文學的積澱,明事懂理,修身養性。“寶劍鋒錯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渾不怕,卻留清白在人間”的頑強,“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氣。路瓦栽夫婦的執着,葛朗臺的吝嗇,變色龍讓人厭惡的嘴臉,我對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後一課的悲壯... ...我們在文學的殿堂,“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學習自然科學,我們可以瞭解自然變換,從而體會自身與自然是怎樣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偉大,“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麼的渺小,但也萬不可沉浸於消極悲觀之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雖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聞成風,目遇成色”。

學習社會人文科學,我們可以瞭解人類發展的文明與規律,朝野更替,興衰相隨,“剩餘價值”的產生,社會性質的變革發展等等,足以讓我們再次渺小,但是我們儘可在這邊海洋打撈自己所想要的,滿足自己的貪婪慾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經營自己的人脈網絡,將信息的不對稱性增大增強,因爲“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或許這樣的理解是極端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雲:“存在即合理”。可是現在的我是排斥這樣的,有人會說你還不懂得現實,還不自知。但是我寧願這樣,一個演講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曙光——羅永浩,就是老羅最近在保利劇院的演講。

我相信對知識索取到一定程度,我們自然會創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識,即便有時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們也會是快樂的。所以,這裏我們可以大膽的貪婪。“月滿則溢”,我們也不是例外。

對世間苦楚的憐憫之心,似乎是精神與物質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沒物質支持,我們會力不從心,有物質沒精神支撐,更是白搭,所以“人類和平”現階段依然處於呼籲階段!

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懷一顆感恩的心,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能幫助的人們。是在力不從心,我也不會自責,因爲把自己管好,儘量減少自己的苦痛與煩惱也算是減少一些世間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

最終,還是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謝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或許,這些只是想象;或許,夢想成真很難;或許,我會變得比現在所想的現實更加現實,但至少,許多年之後我還能知道我曾經這麼想過,我曾經盡力去做過。夢是好的,我們都想盡力去做,一點點靠近夢,即使真的不能實現。

活着讀後感2000字篇2

第一次接觸羅素的名著《我爲什麼而活着》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時。因爲列選在語文教科書中,所以還是有意無意的閱讀了。不過因爲那時年少輕狂不識人間情愫爲何物。草草閱過幾遍,也許是青春期的判逆吧,那時的我對那些太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不做細讀。因而,雖然現在懂得人生的意義所在,但還是與許多哲理精華失之交臂。

前段時間,綜英老師給我們隨堂放聽力進行練習,其取材就是羅素的《我爲什麼而活着》,那一刻發現這篇文章耐人尋味。另外,因課程需要,馬哲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讀後感。所以,我帶着那份興致再一次閱讀了羅素的《我爲什麼而活着》。在自己心志漸漸成熟和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條件下,仔細琢磨了這篇文章。感觸頗多。下面,想要就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讀後的感受以文字呈現。

“我爲什麼而活着?”古往今來,人們千百次地這樣追問過自己。我究竟爲什麼而活着,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經成爲人間的匆匆過客;有的人搜故尋今,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羅素爲什麼而活着?通過文章,我們可以知道:“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沒錯,這就是羅素生活的全部內容。以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那麼羅素用“純潔”、“無比強烈”來形容這種激情,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含義?通過細讀,我認爲作者用“純潔”,說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這三種之外,別無其他;“無比強烈”與“不可遏制”呼應,也說明這

三種激情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始終左右着自己的行爲。通過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同情困難詮釋是他一生爲什麼活着,同時也顯現出了他崇高而偉大的情懷。

通過研讀課文,我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體味到了作者的情感態度。

首先,他寫道自己活着的第一種激情是渴望愛情。因爲愛情給他帶來狂喜,可以幫他解除孤寂以及體會美好的人生境界。沒錯,愛情是世界上美好的東西。但是,什麼是愛情?以及現在的我們需要愛情的理由又是什麼?我想這是值得活在當下的人們應該思考的話題。

其次,支配他活着的第二種激情是求知。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求知的原因是(1)希望瞭解人類心靈;在這裏我想說“人的心靈”代指有關人本身的知識(2)希望瞭解星星爲什麼發光;“星星爲什麼閃閃發光”代指有關自然的知識(3)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而這代指有關人與社會的知識。作者用詩化的語言形象地表現了渴望瞭解人類自身、探索自然奧祕、理解社會科學的強烈願望。這三方面的知識涵蓋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部內容,也就是說作者渴望瞭解的是一切知識。作爲求知的我們,來到大學到底是爲了求知還是爲了享樂,或者說是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乃至自己的青春?現在競爭日益激烈,有多少人爲了趕上時代的步伐,日夜兼程。而學習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纔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以後找份滿意的工作

是我們的宿願!我現在的學習,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爲明日的從容甚至爲了後日而做的準備,可是誰又知道後天會是什麼樣子呢?一直被謠傳的20xx 年是世界某日,所以一些人趁機鼓吹不趁着現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倘若20xx年真的是世界末日,我相信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爲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習,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習,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託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的人

再次,作者提到第三種支配他活着的激情: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他同情苦難:飢餓的兒童、被折磨的受害者和無助老人、全球性的孤獨、貧窮和痛苦。然而也通過這些表達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在司空見慣的環境裏,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重複的信息和符號切割着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麻木成爲最經常的結果。如今,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所以人類應有的生活,應當是充滿着愛,充滿着人性,平等和諧、有序發展的生活;而社會中卻一直存在貧窮、冷漠、孤寂等現象,這體現了人性的醜惡,社會制度的不公,給人類散佈了災難,破壞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壓抑和毀壞了人性。因此,這是“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

羅素在文中提到的三種激情是他在漫長一生中追尋、奮鬥的原動力。而“苦海”、“絕望”則表明這三種激情給他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不安和痛苦。當然,也因爲這三種激情,使他永遠不

會放棄希望。另外,“冰冷死寂”“深不可測”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猶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反襯了真摯愛情的可貴,從而表達了對愛情的熱烈追求。

在羅素力量的感召下,我爲什麼而活着?這個問題雖然問的很茫然,在此,我還是想問活在當下的你們爲什麼而活着。爲了親情而活着?爲了友情而活着?爲了恩師而活着?爲了所有對我們友善的人而活着?爲了良知而活着?爲了正義而活着?爲了美好而活着?爲了成就而活着?爲了奉獻而活着?爲了尊嚴而活着 ?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我們沒有權利選擇我們的出身,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家世背景,也沒有理由爲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而怨天尤人。最後,針對自己提問:我究竟爲什麼而活着呢?我不想爲死亡而活着,否則來人世何用? 既然選擇我來到這裏,我就爲體驗生活而活着。因爲活着是一種修行!

活着讀後感2000字篇3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是通過別人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爲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前天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歎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吃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爲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麼在這個時候會爲了一個並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裏痛斥大罵這個餘華,爲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麼悲慘,仗着自己有點才華就那麼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個心思卻不得不歎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着名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着》的評價,艾米麗對《活着》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餘華在書中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內涵嗎?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是我猜測的一種。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真的有種不願意的猜測,餘華是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僅僅活着,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而沒有其他任何過多的意義?在表達手法上,他用一種近乎冰冷且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復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裏有了知識而不能瞭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爲一個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慄、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讀後感2000字篇4

大家都說《培根隨筆》是日常生活的結晶,是堪稱經典的大作。有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我卻跟他們完全不同,開始,我非常的討厭他,因爲他總是以貴族的身份、站在男人的立場上來看待每一件事;總是以神的偉大、宗教的信仰及所謂的真理來起筆,總是講一些神話,令人一頭霧水……

懷着不滿的心態,我氣憤的讀完了整本書。讓我驚訝的是,看完這本書,我發現了一個與我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培根!他是個對哲學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以及對理想的追求的偉人!

我恍然大悟:看來我是錯的,這纔是真正的培根!

這本書共收錄培根隨筆56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直奔主題,使人一目瞭然。讀者既可以通讀,由於每篇隨筆的結構自由,又以主題爲中心來展開細膩的描寫與評論,所以還可以擇篇而讀。就是這樣,在這本書,不對,是在這本寶典優美的的文字及無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領悟了一番,結果是受益匪淺。

一本好書自然離不開精華,因爲精華是一本好書的靈魂,《培根隨筆》作爲一本世界名着,精華的部分那是數不勝數。

?論美》堪稱精華中的精華!語言簡潔,內涵獨特。平常穿的腰金衣紫,現顯出大款的風格,就是美了嗎?不!完全錯了!一個人的美不是穿着的美,不是外在的美,而是內在美,而是品德的美!正如文中所說: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

沒錯,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還記得不久之前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嗎?網上的她,名牌跑車加時尚的衣服!無不叫人驚歎,打扮得非常漂亮,驚豔脫俗。可是這引起了網友的強烈不滿,不單單是炫富,還假冒紅十字會。爲什麼大家這麼的不滿呢?原因很簡單,這些人褻瀆了美麗!如果只注重表面,而不注重優雅的內涵——這種人可以說不配佩戴美麗這一光榮的稱號!原因很簡單,因爲那些人不懂得這麼一個道理:人不是因美麗而可愛,是因可愛而美麗!

我記得,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每個人的夢想與信念也大有不同,當然,每個人的美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可把自己的美強加給別人,或許你的美,不是他追求的美。或許你應該看看別人的優點,用優點來補充缺點,把自己做的更完美。

今年夏天,一位女孩打傘爲乞丐遮雨,自己卻被雨淋溼,看似是一個舉手之勞。這一舉手之勞,也許是那個女孩的一種習慣,是一種下意識的舉動。但這種下意識的舉動,卻詮釋了一個人的包容、平等與善良。因此被大家稱爲是最美麗的女孩用自己的內涵美去幫助需求的他人,這纔是美的最高境界!這纔是美放射出的真正的光輝!

時機,也就是機會,個人只有抓住時機才能走向成功。於是《論時機》應運而生。如果說《論美》是這本書精華中的精華《論時機》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爲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既然是時機,它的出現有絕大部分都是偶然的。所以要想抓住時機,最主要的是當時機來臨的時候,你一定要全力以赴的把握住,俗話說的好:機遇,往往是給有準備的人。還要有優秀的觀察力,因爲時機不會先告訴你它在那裏,需要你努力的觀察並發現時機。再把握住它,就像文中的那句:善於在做一件事的開端識別時機,這是一種極難得的智慧。

在衆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說,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

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說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給了我很多啓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爲人生的不幸,因爲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爲人生的萬幸,因爲他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說,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愛迪生,他有一項偉大的發明——電燈絲。可是他遭遇了成百上千的逆境,電燈絲都是失敗品。在這種逆境下,他放棄了嗎?沒有。他不屈不撓,經歷了重重磨難後,終於製成了電燈絲,也就是電燈絲,才讓人類進入光的世界。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報怨,最終墮落或者崩潰;就像前不久的那位母親,因爲兩個孩子得了腦癱,遭遇嚴重困難,在逆境面前,她並沒選擇知難而進,相反,她知難而退,因受不了逆境的折磨,最後她崩潰了,喪心病狂的她揹負着無比巨大的壓力,竟然溺死了她兩個13歲的雙胞胎兒子!

也許是壓力巨大的緣故吧,她得到了人們的同情;可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學會堅持,得到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有句話說的好:患難見真情。這樣看來,逆境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奮鬥,還盡顯世間的真情和美德。

在我看來,遇到逆境就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如何利用這種經驗,就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撓,而逆境要教給我們的,也正是不屈不撓。可真正把逆境當良師的人,卻一點兒也不多。

一本好書可以給你智慧,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射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不得不肯定的是,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活着讀後感2000字篇5

用了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當時真是感慨良多,現在坐在電腦前敲下這些字,略記一下我的思緒。

對餘華的關注也是因爲別人,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次正確的選擇,餘華的筆下的世界讓我認識了另一種人生。

對於這本書,早就想讀了,只是當時沒有找到,於是先讀了《許三觀賣血記》,不同的故事卻又有着某種相似。

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3歲時隨父母遷至海鹽,在海鹽讀完國小和中學。曾經從事過5年的牙醫工作,1983年開始寫作,已經完成長篇小說4部,中篇小說集6部,隨筆集3部,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1988年),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xx年),中國圖書特殊貢獻獎(xx年)等。現爲杭州市文聯專業作家。

這本書以一個故事的講述作爲脈絡,我作爲一個旁聽者,和觀衆一起聆聽着故事親身體會者的講述。主人公叫做福貴,典型的中國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輩的寄託。福貴的家人當然也是想他能夠大福大貴,可真的是這樣,就不會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夠決定一切,那麼中國會減少多少悲劇啊,可是寄託只是寄託,和現實還是有很多難以企及的差距。年輕的福貴生活放蕩,紈絝子弟可以說,家境優越,地主父親。可是越是這樣的家庭就越難有優秀的兒女,福貴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揮霍,不顧父親的反對,不顧妻子的心傷…終於有一天,他把家業敗光了,輸在了賭博上,輸給了龍二。爲了還債,父親賣了家業,搬出了祖宅。然後父親去世了,或者說是被他氣死的,接連的不幸還在繼續…

一個人只有有所經歷纔會有所成長,彷彿福貴也就一夜之間長大了。他向龍二租了五畝地,然後開始了未來的生活。所謂禍不單行,岳父帶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親和幼小的女兒。不久妻子帶着剛出生的兒子回來了,一家人團圓。其實無論多麼不幸,只要有愛就還是會有幸福的。又過了不久,母親病了,妻子安排福貴到城裏請醫生,可是意外又發生了。陰差陽錯間他進了軍隊,開始了幾年的膽戰心驚,後來解放軍解放了全中國,也解放了福貴。回到家裏的福貴,母親去世了,可愛的女兒也因爲一場病而又聾又啞…

生活還在繼續,此刻的福貴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責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國的歷史,真的不是我們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沒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殘喘,無異於行屍走肉。雖然沒有了物質財富,但還有天倫之樂,還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貧苦的生活困擾着每個普通中國人,包括福貴一家。兒子有慶,到了一定的上學年紀,他們爲了有足夠的錢,決定將女兒鳳霞送給別人撫養,後來給了別人當傭人。但是與鳳霞的愛,還是讓他們決定留下鳳霞,一家人一起,什麼困難都可以戰勝。很快到了大躍進時期,此刻的妻子因爲常年勞累得了軟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爲他卻又過着如此艱辛的生活。有慶和鳳霞都是懂事的孩子,這或許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絕對的,因爲善良,有慶爲縣長夫人輸血結果因爲醫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讓年輕的有慶因爲失血過多而死亡。當然最早知道這個噩耗的是福貴,雖然他極度忍受不了,但爲了妻子和女兒,他還是把有慶埋在了村西的地裏,找個藉口安慰還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腳步還是暴露了事實,妻子還是知道了真相。一度,他以爲妻子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可奇蹟還是發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沒有了兒子,女兒還是他們的牽掛。因爲又聾又啞,到了出嫁年紀的鳳霞只能在羨慕中和別人的閒話中度過自己的每一天。終於有一天,女兒迎來了她的春天。雖然這個女婿是個偏頭,但是女兒與他兩情相悅,這就足夠了。而且這個女婿還真的是個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風風光光地娶走了鳳霞,兩個人生活還算不錯。福貴和家珍都很滿意,有一天女兒女婿告訴他們他們也有了愛的結晶,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可是鳳霞的生產卻帶走了她的生命,還是在那家醫院,那個奪走有慶生命的醫院。

家珍不久之後也去世了,因爲病魔,因爲傷心,因爲無牽無掛。只剩下他,女婿,還有女兒的孩子,苦根。二喜帶着苦根每天工作,懷念鳳霞。可是,屋漏偏遭連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夾死了。當他趕到那家小小的醫院,已經見不到二喜的最後一面了。帶着苦根,生活還是要繼續。

苦難已經經歷太多,就不會因爲苦難的深入而有所難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個苦孩子,沒見過母親的芳顏,不久父親又去世了。

可是命運還是沒放過他,因爲貧窮,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難吃到的豆子撐死了。這種死法,也許有人會覺得很可笑,可是透過表面卻有難以言盡的淒涼。

於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獨的存在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來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經不再痛苦了,因爲他所愛的人都已經遠離痛苦了。

後來,他的伴侶變成了一頭牛,至少這樣他就不會孤單了。人生的最後時光,和一頭牛相伴,他也學會了自娛自樂。沒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即使沒有一個人相伴,爲了死去的親人,愛人,還是要繼續活着…

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什麼捨不得,該是你的誰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誰也留不住。

活着,有意義就好,還是有很多不好表達…

我們都要好好活着。

活着讀後感2000字篇6

讀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後,開始對餘華有點產生興趣,活着讀後感。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着。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於是我抱着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10月5號下午,本着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裏,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餘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價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義,有着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並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於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而這種沉重以至於難以自拔的感覺就悄悄地潛入我心裏。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餘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直到看到最後,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

回到本質,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爲了寫小說而寫嗎。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說法。有人說他只是爲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爲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而還又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裏。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小說的最後寫到過了xx年,兩個老不死的——徐福貴和老牛福貴——居然都沒有死,他們活着。福貴趕着福貴去犁田,在吆喝福貴的時候嘴裏也喊着所有死去親人的名字,好像他們也都是些駕着軛正在埋頭犁田的牛。

其實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來耕作。春天播種自己的苦難,夏天則等待自己的苦難,秋天再慢慢的收穫自己的苦難。冬天用苦難去品味自己的苦難。最後等待來年繼續播種苦難,直到收穫苦難的希望。因爲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讀完這本書,我哭了好幾次,淚水打溼了一大片枕巾。第一個讓我流淚的地方是有慶給他老師輸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麼懂事、可愛的小孩,每天上學前、放學後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還那麼孝順好學!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塊長大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慶被活活愁死的悲劇呢?我想可能是這個社會現實造成的吧!作爲當時的醫生,能救活縣長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處的,而救不活卻可能招來禍患!而一個平常農家孩子的命能值幾個錢?臭死了大不了賠幾個錢!在他們看來有慶的命就像一隻羊、一頭豬,用得上已經很好了!這不僅有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篇報道。同坐一輛車的農民和工程師一塊出車禍死亡,工程時被補償了幾十萬,而農民卻只有5000!難道工程師的命是命,農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嗎?爲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爲什麼要分等級?爲什麼法律上寫着平等公平,而一邊又做出違背自己諾言的事?我並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許多方面我們的確應該向西方國家學習!

綜觀全文,當富貴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相繼一個個去世時,他還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因爲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忍受貧困生活與精神的折磨!面對貧困的生活與親人去世的事實,我敢說有90%的人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其實她那點打擊相比富貴又算得了什麼?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大學聯考落榜、愛人趨勢等而選擇死亡的有多少人!他們不知道或者纔是勇氣、纔是勝利!他們的命不只屬於他們自己,還有父母等等!他們在這個世上還有未盡完的責任與義務!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

記得有那樣一句話: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所以或者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富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2000字篇7

以一個簡潔精短的人生引述,描寫着曲折,澎湃,辛酸,痛,笑,哭的人間世事。感受,一個字"苦"。

讀到他們辛酸的生活波折與經歷着一個個親人逝世時,與他們一樣覺得苦,從嘴裏到心裏再至腦子裏,眼淚就這麼留下。猶如架空了靈魂,橫跨過一個世紀般滄桑,無奈,悲苦,但還是得活着……

眼前彷彿看見夕陽西下的黃昏中,一個孤零零僂着背的老人在田裏伸展着皺紋滿面的嘴巴。淡笑着對前面比他年紀更老的黃牛說:"福貴,回家了"。福貴,是那老人的名字,可能他父母希望他長大了有福又富貴吧,但卻沒想到他長大了又窮又苦,老人覺得那牛就跟他一樣所以也叫它福貴,它是他暮年唯一的"親人"。

看了他們故事後發覺自己真的太不懂得生命賜予我活着的意義。相對於他們平凡人中不平凡的生活磨難,我們的消極不幸和悲哀不過是粒沙子,渺小而輕微,。是我們太輕視生命了,以爲活着就是在這世界走一走,總覺得自己苦了,累了,受委屈了,別人欠我們了,不懂得活着的真諦……或許現在我們依然不清楚活着的真諦何在,只是看了徐福貴一家後覺得自己是活得如此渺小,活得如此安逸,不得不說"活着真好"。

書中說地主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鎮上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歷經苦難,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悲劇還未停止,妻子家珍得了軟骨病,最後死在福貴的懷中;兒子有慶因爲縣長的老婆生孩子難產需要輸血而去獻血,全身的血被活活抽光;女兒鳳霞又聾又啞,嫁了一個好老公萬二喜,卻因爲生小孩難產而死;女婿二喜也因建築工地失事而被兩塊水泥板活活夾死了;只剩下小孫子苦根和福貴相依爲命,可苦根最後也因爲吃了半鍋豆子而撐死了。隨着我們每一次翻動的頁響,心靈亦隨着撼動一次,因爲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活着讀後感2000字篇8

活着,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恆追尋。

看完《活着》,想說說關於活着,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嘆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着,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臺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恆的國度裏。而活着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於是沒有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着。

當我們聽着故事的敘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着他活着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着,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着,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着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爲父爲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着,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慾無求。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着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淒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說以時間爲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作爲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爲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說。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爲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爲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爲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爲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着大學聯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彷彿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那誰說的,企圖探究活着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爲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那到底該怎麼活着?

老人對生命的態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後,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爭,不擔心下一週的股市行情——或者說是不願去操心了。這就如同餘華所說的——就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這麼說來,老人的態度也就是孩童的態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麼是活着、該怎麼活着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後偷偷的笑了。原來,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願意相信。於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說不清的事,我怎麼又能說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餘華的《活着》以後說一些關於活着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着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後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路過的人一起翻閱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後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着菸斗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