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7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6W)

讀後感是我們對書中人物命運的共鳴,是我們對情節發展的思考,讓我們更加理解人性的複雜性,每本書都是一個思想的寶庫,讀後感是我們探索其中的鑰匙,,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閱。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7篇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篇1

說話。這是一個動賓短語。說,是一個動詞。話,是一個賓語,也是一個名詞。人生存在這個社會上,與社會上的人有千絲萬縷的溝通和聯繫,而這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說話來維持這項溝通與聯繫的活動。無論一個人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充當什麼樣的身份,語言一直是維持人際關係良好互動的工具之一。

語言是雙方信息溝通的橋樑,是雙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語言在人際交往中佔據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語言作爲一種表達方式,能隨着時間、場合、對象的不同,而表達出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說話禮貌的關鍵在於尊重對方和自我謙讓。

古往今來,但凡不通說話之道者,都難成大事,而能成事者,一定在語言方面具有其獨特的能力。一句恰到好處的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把握說話的場合和時機,領略說話精髓,悟透說話之道,順利在衆人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說話的藝術。這本書告訴我怎樣修煉說話能力,怎樣提高自己的說話水平。我可以獲得大量關於五千年文明古國的說話之道,其中,不僅包括說話中要注意的禮節及中庸平和之道,同時也有幽默解困的詼諧式說話之道。

溝通交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說話是人們表達意願的一種方式,也是一門藝術,自然也有一定的講究。古往今來,但凡不通說話之道者,都難成大事;而能成事者,一定在語言方面有其獨特的精髓和真諦。中國人在追尋爲人之道時,也十分講究語言的藝術。我國著名散文學家朱自清就說過:“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是在說話裏。”

所謂“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使人跳”。說話能力體現着一個人的內涵、素質。一個說話講究藝術的人說出的話,常常理切、辭精、褒貶有節、進退有餘地,可陶冶他人之情操,可以體現個人的雄才大略,更可以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一句恰到好處的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一句不得體的話,也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一生。因此,能否把握說話的技巧,對其人生成敗是至關重要的。

職場上,每人每天和同事、領導難免有話要說;家庭中,每人每天要和妻子、丈夫、父母、孩子進行交流,一句話牢牢記在孩子心裏,影響他的一生,成就課他的人生;社交時,必須要和朋友、客戶聯絡感情,一句話贏取了客戶的信任,幾百萬的生意便大筆一揮地簽下了?說什麼,怎麼說,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時候說都是有大學問的,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掌握的說話技巧。在注重人際溝通的現代社會,說話的藝術也就是成功的藝術。古有晏子使楚巧妙回擊楚國君臣,保住齊國尊嚴;藺相如秦廷據理力爭,力保和氏璧;諸葛亮舌戰羣儒,促使孫劉聯盟形成,保住劉備江山。今有周總理妙答外國記者,中國人低頭走路是因爲在走上坡路;安徒生妙答有錢人,將路人譏笑他的話裏的“帽子”和“腦袋”互易,變成了對愚昧貴族的犀利的諷刺;詩人歌德對給傻瓜讓路的妙答。這一切一切,都說明了說話藝術的重要性。當然,這些其實都不難,最難的是這些東西沒有一套的現成的標準可以參考,更沒有人會把這些經驗全盤相授,而是要自己去領悟,而這本書,正是教會了我如何讓說話,甚至於如何做人。

要想提升自己的口才,我們就要學習面對不同的談話對象、不同的談話場合,能夠隨機應變的語言技巧。在與人交談中,掌握得體的詞彙用語,不僅能夠用話語攻心,牽着對方的鼻子走,還要能夠四兩撥千斤的拒絕他人的要求,或者在不動聲色中給予別人無聲的還擊。

除了培養說的能力以外,還要掌握跟說密切相關的能力,如觀察能力、說話時機的把握、聽出言外之意、學會傾聽等等。觀察還要注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看個人的接受程度來注意說話的分寸。玩笑不能隨便開。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兩個人的熟悉程度,要看他們聊天的猥瑣程度。”比喻可能有點不太恰當,但是的確朋友之間越熟悉聊天就越放得開。實際上,看看我們周圍那些伶牙俐齒者,你不難發現她們大多都是知識豐富、瞭解人情世故的人。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不俗不媚、寬容隨和、通情達理的談話方式,無論何時何地都是廣受歡迎的。即便是批評,由於他們採取了有效的談話技巧,也因此更容易讓對方接受。在日常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書中所傳授的方法,並且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將自己的真知灼見用種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表發出來。

“稱謂是開啓交流之門的第一把鑰匙。無論是新老朋友,一見面就得稱呼對方。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們比較看重自己業已取得的地位。對有頭銜的人稱呼他的頭銜,就是對他莫大的尊重。直呼其名僅適用於關係密切的人之間。你若與有頭銜的人關係非同一般,直呼其名來得更親切,但若是在公衆和社交場合,你還是稱呼他的頭銜會更得體。”這段話給了我深深地啓示,感同身受的是,有一次我作爲一名工作人員在一個較爲正式的校級活動上大叫我朋友的名字:“肥雞!”這時在場的老師也聽到了,嚇了一跳。我瞬間就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當時真想找個洞鑽進去。事後我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由於意識的衝動而失去了說話的藝術。真的很不應該。

說話的藝術,還有很多很多,例子也不能一一舉出,但是,這本書除了教會我說話的藝術,說中國話的藝術,而且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篇2

近來,一篇一二句話的小文章———“說話的藝術”,受到許多人的推崇,有的人把它發到自己的博客上,有的物業公司把它作爲溫馨提示貼在電梯裏,這曾經成爲不少人發言時的藝術指南。

急事,慢慢地說

“善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遇到急事,要是能沉下心思索,然後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說清楚,會給聽者留下穩重、不激動的印象,從而增加別人對你的信任度。

大事,幽默地說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示,用句玩笑話講出來,就不會讓聽者感覺僵硬,他們不但會悵然接受你的提示,還會增強彼此的密切感。

沒駕馭的事,謹慎地說

學會對孩子說話,是完成與孩子無停滯溝通的第一步。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每每是由於我們精良願望的表達方式只能引起孩子惡感;每每我們自以爲是的教導,卻把孩子逼入絕境或使孩子養成惡習。

對那些自己沒有駕馭的事情,要是你不說,別人會以爲你虛僞;要是你能措辭嚴謹地說出來,會讓人感到你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沒產生的事,不要亂說

人們最膩煩無事生非的人,要是你歷來不隨便揣測或亂說沒有的事,會讓人以爲你爲人成熟、有修養,是個辦事仔細、有責任感的人。

怙恃常說:“不管我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其實完全錯了!不是孩子不聽,而是怙恃還沒有掌握與孩子有用溝通的語言。做一個稱職怙恃的第一課就是———學會對孩子說話。

學會對孩子說話,是完成與孩子無停滯溝通的第一步。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每每是由於我們精良願望的表達方式只能引起孩子惡感;每每我們自以爲是的教導,卻把孩子逼入絕境或使孩子養成惡習。

對孩子表達異樣的意思,你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和什麼樣的詞語都將對孩子有很大影響。在與孩子交換的過程中,無論你是提出要求、給出答案,或者與他談談條件、達成妥協,你所利用的語句可能讓孩子更加樂於互助,更加自大,但也可能令他感到挫敗和得到決心。

每一個母親賜與孩子的愛,都是無價的!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篇3

?說話的藝術》讀後感

在公司組織2010年一月份總結大會的時候,記得王總說過這樣一句話:乾的多的人,出錯就會多,挨批評也多,但是成長的也會很快。現在想想,這句話真的很切合實際。

很多時候,大部分人都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爲什麼這麼說呢?其實這跟上面的事情很相似,但是在看《說話的藝術》這本書之後,當中提到了這樣的觀點覺得很受用:一個人儘量不暴露自己的短處,那麼其長處又能充分發揮無遺嗎?如果自己的長處發揮受到影響,無疑也會影響到別人對你的看法,其實,只要你認真地全力發揮,誠誠懇懇的把話說出來,不必踮高足尖來充內行,相信必會有不錯的表現。引申到工作中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認真的把領導安排的工作做好,或許這項工作不是你所學習的專業,沒有把握做好,但是你要知道這樣的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情,如果有把握之後再去行動,就什麼事情也幹不成。你在行動時隨時都可能犯錯誤,但是卻不能因此而放棄,我們每天都必須有勇氣承擔犯錯誤的風險,失敗的風險和受委屈的風險。走錯一步總比在一生中“原地不動”要好一些,要知道你一向前走就可以矯正前進的方向,使自己少走彎路。

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剛進社會的人來說更要有勇氣承擔各種各樣的風險,也正因爲年輕,我們纔有各種各樣鍛鍊的機會,也纔有犯錯誤的機會,從而積累屬於自己的經驗,所以不要抱怨,要學會感恩、、、

藝術讀後感

會說話書讀後感

藝術故事讀後感

?藝術哲學》讀後感

藝術概論讀後感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篇4

人生在世,能說會道,固然重要;但說話不分場合,不分人羣,不顧別人的感受,而是滔滔不絕,一吐爲快,那就不合時宜了,也許會給別人帶來較大的傷害。

?這樣說話最有效》書上說,管理者70%的時間都花在了溝通上,而工作當中70%的失誤都是由於溝通不當所造成的。也就是說,溝通不是隻要花了足夠的時間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有些人一句話就能直擊要點,有些人說了一堆話卻詞不達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是至關重要的,否則不僅時間浪費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說話是一門藝術,如何說的恰如其分是一個人的一種本領。然而,能不能學好這門藝術,能不能擁有這種本領,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學習,去實踐,去積累經驗的。

在下面幾種情景下,說話應該這麼說:

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自己的事要聽聽局外人有什麼看法,一則可以給人一謙虛的印象,二則會讓人覺得你是個明事理的人。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人在傷心時都有傾訴的慾望,但如果見人就說,很容易是聽者心裏壓力過大,對你產生懷疑和疏遠。同時,你還給人留下不爲他人着想,想把痛苦轉嫁給他人的印象。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不輕易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會讓聽者覺得你是一個“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願意相信你。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不輕易用言語傷害別人,尤其在較爲親近的人之間,不說傷害人的話。這會讓他們覺得你是一個善良的人,有助於維繫和增進感情。

孩子的事,開導着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採用溫和而又堅定的態度進行開導,可以既讓孩子對你有好感,願意和你成爲朋友,又能起到說服的作用。

夫妻的事,商量着說。夫妻之間,最怕的是遇到事情相互指責,而相互商量,會產生“共情”的效果,能增強夫妻感情。

急需的事,慢慢的說。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然後,不急不燥的把事情說清楚,會給聽者留下穩重、不衝動的印象,從而增加他人對你的信任度。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人們最討厭無事生非的人,如果你從來不隨便臆測或胡說沒有的事,會讓人覺得你爲人成熟、有修養,是個做事認真、有責任心的人。

尊長的事,多聽少說。年長的人往往不喜歡年輕人對自己的事發表太多的評論,如果年輕人說的過多,他們就覺得你不是一個尊敬長輩、謙虛好學的人。

別人的事,小心的說。人與人之間,都需要有一定的安全距離,不輕易評論和傳播別人的事,會給人交往帶來安全感。

沒有把握的事,謹慎的說。對那些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別人會覺得你虛僞;如果你能措辭嚴謹的說出來,會讓人感到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無關緊要的事,幽默的說。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講出來,就不會讓聽者感覺生硬,他們不但會欣然接受你的提醒,還會讓人感到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學會說話,這門學問是無止境的。我們只有在不斷的與人交流中積累經驗,提高自己與人有效溝通的能力,讓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篇5

今天看了林語堂的《說話的藝術》的.上半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是教我們怎麼與人交談的,下半部分主要是教我們怎樣演講的。由於個人愛好,我想下部分我是看不下去的了,所以我寫的都是有關上部分的感想。

圖書館裏面有太多關於怎麼說話的書了,而我在衆多書中挑選了林語堂寫的這本,雖然名字不吸引人,但是內容還是很可取的。

其實話說回來,說話還真是一門藝術啊。它並不比寫作容易,說出來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它不像做文章一樣可以千改萬改,說錯了的話是沒辦法收回來的。

首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避免爭論。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能會因爲一件很小的事情,覺得對方錯了,而自己對了。或許我們認爲對的事物就是真理,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卻應該承認對方是正確的,只爲了給對方留面子,畢竟我們都不喜歡不歡而散啊。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又必須認定真理,這時候,我們可以委婉地向對方說明,以我的習慣與理解我會說:“可能是這樣吧,但是我的理解是這樣,不知道對不對。”反正儘量做到給對方臺階下。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或者是我們需要從與某人的交談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投其所好,引出對方的話題,這樣我們才能進行一次愉快的交談。

總之看完這本書,我覺得這大概不僅僅是說話的藝術了,而是做人的藝術了。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更加樂觀更加禮貌更加有修養,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才能讓大家都喜歡你,這就是做人的藝術啊!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篇6

?說話的藝術》讀後感

書言:

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同理心,同理心就是說從別人角度來設想,去了解別人在什麼樣情況,他有什麼樣的需要,你怎麼講他纔會聽得進去,他才願意接受。這是孟子說話藝術的首語,而孟子這一方面的表現也是很特別的。

孟子的“與人爲善”

我們今天講“與人爲善”的時候,有一點放水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這麼嚴格,讓我過關吧,與人爲善,孟子不是這個意思。根據孟子的說法就是與人爲善。他先學別人的優點,把別人的優點拿來在自己的身上實現,讓別人發現原來我的優點是可以照舜的方式來實現,那別人也願意行善。

自言:

看完《說話的藝術後》後,除開明白說話要委婉外還需要“認真傾聽對方的談話”。認真傾聽對方的談話,正是我們對他人的一種最高的恭維。很少有人能拒絕那種帶有恭維的認真傾聽。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爲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首先就要做一個善於傾聽別人的人。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你不妨問問別人一些他們喜歡回答的問題,鼓勵他們開口說話,說說他們自己以及他們所取得的成就。

認真傾聽對方的表達,對方得到的感受是,被尊敬、被重視、被真誠地對待和關注。而且,不隨意打斷對方表達的思路和過程,可以讓對方完整而隨心地表述清楚,甚至盡情渲泄,得到表述目的的達成,以及表達的成就感和舒暢感,也會讓對方感受到傾聽者的修爲和涵養。而認真傾聽對於我們自己的好處,是通過傾聽和適當的提問式引導,得到更爲充分、完整的信息,從中更爲清晰地調整自己準備迴應的表達思路,以及表達順序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明確自己談話所要實現的目的和重點,平和自然而且有效地進行與對方之間的談話。

再者,表述清楚自己的意思,要想着如何從對方的角度出發,讓對方理解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是隻站在自己的思維角度去說自己能夠聽懂的話,這就是有時我們以爲自己說清楚了,而對方卻領會錯了意思的一個原因吧。

說話的多藝術讀後感篇7

談談說話的藝術-讀《語言的魅力》有感 最近再次拜讀《語言的魅力》一文,感受頗多,該篇的主要內容是講:有一個盲人乞丐,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乞討,手裏舉着一塊牌子,上寫:“我什麼都看不見!”不用說他是爲了生活所迫才至於此,但他的乞討箱裏卻一個錢也沒有,這天,法國著名詩人讓.彼浩勒經過這裏,他問老人:“今天有人給你錢嗎?”老人回答:“沒有,一個銅板也沒得到。” 讓.彼浩勒沉思了一下,在老人手裏的牌子上加了幾個字:“春天來了,可是。。。”就匆匆離開了。

下午讓.彼浩勒再次經過這裏,問盲老人的收入情況,老人回答說:“下午,給我錢的錢的人多極了!” 讓.彼浩勒會心地笑了。“春天來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這句富有詩意的語言,把普通人和盲人對春天的感受作了一次鮮明的對比,引起了極大的震撼。是啊,在這美好的春天裏,到處是花紅柳綠、鶯飛燕舞,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對於一個盲人來說,只是一片黑暗,多麼讓人心酸啊!普通民衆想到這些,怎麼能不對他產生同情呢?

語言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同的說話方式會影響周圍的人對你的看法,簡單的一個字,甚至是語氣的不同,給人的感覺就可能大不一樣。語言也是一種溝通行爲,說之前需要好好想一想,該怎麼說、怎麼用詞,說的時候還需觀察對方的反應,如果對方已顯示不耐煩了,那就應該提前結束對話或轉換話題,說話還要給人留以情面,所謂“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就算自己是在理的一方,也要給對方留下一個下臺的臺階。

有一家商場,這天來了一個要求退貨的客人,要退的貨是一件襯衣,但售貨員發現,襯衣已穿過並且有洗過的痕跡,故拒絕退貨,但客人堅持說,衣服從未穿過,更沒有洗過。爭執中驚動了部門經理,經理經過仔細的觀察,也覺得衣服已經洗過,他想了想對客人說:“也許是你家裏什麼人誤把它送到洗衣店裏洗過了,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接下來,他指出了衣服被洗過的痕跡,客人聽了,不再作聲悄悄地把衣服拿走了。

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與患者打交道,溝通是我們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與患者溝通時,我們的態度、說話的方式、語氣、用詞是否文明,是患者對我們服務質量好壞最直接的判斷。雖然溝通是雙向性的,但作爲服務工作者,我們應處於溝通的主導地位,對於文化程度不高的,我們應循循誘導、耐心解釋,對於蠻不講理的,我們也應不急不躁、語氣舒緩。我們的溝通必須是通暢有效的,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工作才能做好。

通過《語言的魅力》這篇短文,我深深體會到說話的重要性,溝通、交流作爲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深深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效率,關係到我們的服務質量。我們必須掌握一些說話的藝術、技巧,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誤會,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爲人民服務。

呼吸科:蔣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