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8篇

心得體會 閱讀(1.02W)

經常寫讀後感,幫助我們提升情感表達和文字表達的能力,讀後感是對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感悟的記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8篇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篇1

今天,我讀了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傳》。有一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叫差不多,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是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他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完美呢?”

差不多先生,因爲凡事只要求差不多,把自己的命都送了。可最讓我心寒的是,他死後,大家居然都稱他爲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還送他一個法號“圓通大師”。

我覺得,“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不是一種好德行,是一種懶人的行爲。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些小朋友做題目時,只要答案差不多,也不問爲什麼要這麼做,交上作業就完事了,可到了考試時,題目稍稍有一點改變,就不會做了。還有些小朋友,像我,做完了作業也不檢查,差不多就行了,不用追求那麼完美,關鍵時候就鬧笑話了。這不有一次我就把“俄羅斯”寫成了“俄羅欺”,把“太陽”寫成了“大陽”,差不多先生真害人不淺啊!

胡適先生寫得真精闢,如果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國就成了懶人國。

我希望我不會成爲懶人國的一員,我希望差不多先生的“美德”隨着差不多先生的逝去而永遠消失。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篇2

今天,我看了課本《差不多先生傳》,這篇文章後感觸頗深。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是個做事隨便,不講細節的人。

“ 差不多先生”經常會把“十”寫成“千”,把“陝西”說成“山西”,他長說的一句話就是“凡是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 看到這裏,使我不由得想起這樣一件事。 這是一個週末,媽媽帶我去超市買電飯鍋。不一會兒,我們挑好了電飯鍋。售貨員阿姨拿一個沒有開封的電飯鍋放到我跟前,對我說,“你看看吧。”媽媽說“你看吧!我去付錢”售貨員阿姨幫我把包裝打開,提出了電飯鍋,我只是你簡單的看一眼,心裏說:沒錯,是我們挑好的那一種,新的不會有什麼問題,差不多就行了。阿姨就把電飯鍋放回包裝箱內。我們拿着它,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晚上,媽媽拿出電飯鍋,把米淘好,放進了電飯鍋中。忽然,媽媽的目光定在了一點,“咦,怎麼了”我奇怪的問,“你來瞧瞧,這是什麼?”

我過去一看,原來,電飯鍋的外殼上,有一道明顯的撞擊的痕跡,足有碗口般大小。我太粗心了,這麼大的痕跡居然沒有看到!正是這“差不多”的念頭,使我吃了一次虧。

人都說吃一塹長一智,我怎麼也應該改改這馬馬虎虎的毛病了吧?可是,我怎麼還是改不掉這毛病呢?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篇3

放暑假的時候,我在語文暑假作業裏讀了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傳》。讀完文章後,我覺得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氣又可笑,胡適先生選取的事例是那麼生動有趣,是那麼貼切呀!

?差不多先生傳》的主要內容是說:有個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麼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他媽罵他,他說紅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學堂裏,先生教他讀山西,他偏讀陝西,先生罵他,他說山西同陝西差不多。後來,他在一個錢鋪做夥計,常把“十”和“千”寫倒,掌櫃罵他,他賠小心說,“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嗎。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請醫生,家人一時尋不着東街的.汪醫生,卻把西街的牛醫王醫生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尋錯了人,身上痛苦,心裏焦急,便想“王醫生同汪醫生差不多,讓他試試吧”。於是王醫生用醫牛的法子給他看病,不到一刻鐘,就一命嗚呼了,臨死前他還說“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纔斷氣。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受啓發。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麼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醫生給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學家也要求差不多,飛機肯定飛不上天。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決心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決不當“差不多”學生。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篇4

偶讀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感覺很是好笑。心想怎麼會有如此毫無準則、隨隨便便的人呢?簡直是不學無術、愚昧荒唐!看他最後隨便到將自己的小命也稀裏糊塗地送掉了,卻又笑不出來。

掩卷沉思,“差不多”先生好似一面鏡子,鏡子裏也有你我的影子。小時候老師佈置作業,馬馬虎虎完成,差不多就好了;成年工作了,領導交待的任務,做完後感覺差不多就了事了……

差不多思想這種“毒瘤”,以一種潛在的形式搗亂社會,比如某建築隊施工的橋樑爲什麼塌了?因爲採購員中了“差不多先生”思想之毒,認爲此鋼筋與彼鋼筋差不多,此水泥與彼水泥差不多;再如全國的礦難爲什麼頻繁發生?因爲採礦設備、條件與國家規定的差不多;假冒僞劣產品爲什麼屢打不盡,充斥市場?因爲那些個假冒的牛奶飲品、食品日化什麼的與正牌差不多,其實充其量是包裝差不多,而實質……如此種種,貽害無窮。

古英格蘭有一首著名的民謠:

“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

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

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

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這是發生在英國查理三世的一場戰役。

細節決定成敗,這是不爭的事實。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做什麼事情都必須盡心盡力做好。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紡織行業,從棉花到成品紗的生產過程工序多,人員多,從前紡、後紡到筒子,經過一道道工序精心製作出來的成品紗,若其中有人懷有“差不多”思想,便可能留下隱患,嚴重的導致客戶退單索賠,會給公司帶來較大的損失。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工作中,杜絕“差不多”思想的滋生,認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盡善盡美地完成各項工作。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篇5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我又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講述了一位被稱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來是因爲他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體現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媽媽讓他買紅糖,但他買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學堂先生問他問題,他把山西讀成陝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鋪做夥計,他經常把十字寫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可他晚到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

我認爲差不多先生這個習慣會讓他存活不了,因爲現在如果一個差不多就會變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後面多加了一個零變成100那樣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覺得沐浴露和洗髮水差不多,洗完頭,他不就成光頭了嗎?在醫院,如果醫生開藥把一個叫0105a的藥寫成了a105a的藥,那樣不就會吃死人了嗎?

我對這篇文章有一個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準確的標準要求任何事情。這樣差不多先生就不會被媽媽罵了,不會被老師批評,不會趕不上火車,不會死去。現實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這樣,那醫生覺得藥都是藥,給病人隨便吃藥;人們覺得死和活都一樣,死人越來越多,基本沒活人了。這樣世界上沒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讀完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會變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時會變成一個應該的意思,用在合適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覺得兩個不同性質的東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後我要改掉我的口頭禪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完成,不能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了。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篇6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過國人的劣根性,胡適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傳》另闢蹊徑地採用了獨特的寫法,即用樸素簡練的白描,兼用嘲諷和誇張的手法,描寫出了國人此時的這種“病”。

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畫像和生平傳記。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這種毛病,他將這個人叫“差不多先生”,這位先生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對他來說,紅糖與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陝西是差不多,火車發車遲與晚差不多,看病找獸醫也差不多,最後白白搭上了性命,諷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寫作手法輕鬆活潑,這種手法秉承了胡適先生一貫的溫和作風,但是其談論的問題卻是非常不輕鬆的。差不多先生雖然死了,卻爲很多人崇拜,認爲其不計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對於這種偷換概念的誤讀對於社會的影響,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擔憂,想用文章來警醒國人——這是一種病。文中的幽默諷刺手法讓這篇文章成爲了善意的規勸,而不是激烈的口誅筆伐和抨擊攻訌,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點。

這種差不多精神已經成爲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一種陋習,想要根除實在相當不易。現代社會這樣的人還有大把的存在,他們感覺一切都是無所謂的存在,這是一種無追求的,無追求的,不求上進的壞風氣,我們應該時刻警惕,摒棄壞習慣。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篇7

這篇文章描述的差不多先生在我們大多數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差不多先生的樣子和你我都差不多,凡事不是很計較,做事不是很嚴謹。故事中的差不多先生認爲山西和陝西差不多,紅糖和白糖差不多,十字和千字差不多,最後就連給動物看病的汪醫生他也認爲和給人看病的王醫生差不多,最終造成自己一命嗚呼,臨終時仍然沒有悔悟,還說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何必那麼認真呢?”更可笑的是在他死後,居然有很多人視差不多先生爲導師。

其實這篇文章說的就是那些幹事馬馬虎虎,做事不肯認真的人,我們每個人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都有過和差不多先生一樣的經歷。記得我在退火爐崗位上工作的時候,有一次因爲疏忽大意,將一卷退火溫度應該設爲840度的汽車外板,按照820度給生產了。這件事被作業長知道後,他狠狠的教訓了我一頓,告訴我這樣的產品如果送到客戶手中,極易引起衝壓開裂,造成產品質量異議。當時我還有點不服氣,認爲800多度的工藝溫度只低了20度,值得這麼大驚小怪嗎?第二天作業長,將檢化驗中心的檢驗報告給我看,因爲我的疏忽那一卷鋼果然性能不合,看到我無話可說,作業長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幹事情一定要細一點,再細一點!”這樣的話,我一直記到了今天,每當我工作中有什麼不足之處,我總會告訴自己,我可以再細一點,再認真一點。

同樣的事情在我同事的身上也發生過,當時在生產汽車結構板,其中有一卷要更換其他品種的防鏽油,他嫌來回切換油品比較麻煩,就準備不更換了。

我發現後讓他立即更換,他不高興的說,都是防鏽油應該差不多,不會出現什麼問題,讓我不要太較真,於是我就將自己的例子說給了他聽,並告訴他:既然每道工序都制定了工藝標準,那麼我們就一定要按照標準化進行操作,如果我們對待產品的品質不較真,總有一天市場會較真的將我們拋棄。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當一些事情做到自認爲差不多就可以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的想一想,還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能不能再細一點,再認真一點,多和自己較一較真,和別人較一較真,把好事做得更好,把細緻的事做得更細。只有這樣,我們的產品纔會越來越完美,我們企業纔會越來越強大,我們自己纔會越來越成功。“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我們只有摒棄差不多先生的.懶漢思想,踏踏實實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好,我們的工作纔會不斷的精益求精,我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美好。供稿:連退分廠胡文翱

讀差不多先生讀後感篇8

前不久,我從三聯出版社訂購了一本《國文百八課》,並從中拜讀了近代大文學家胡適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傳》,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描述了中國人民的代表和榜樣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樣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細密。他常把山西說成陝西,把紅糖買成白糖,把十字寫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爲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結果誤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醫生來給他治療,可一不小心說成了獸醫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錯了人,但他覺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給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醫治差不多先生,結果不過一小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差不多先生在臨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麼認真呢?他死後,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精細,不肯計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都向他學習,視他爲導師。中國,就這樣成爲了一個懶人國。

這位偉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實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認真的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過當差不多先生的經歷。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數學作業,有一題要用三位小數乘以三位小數,我心想:小數和整數不就差一點嗎?便把一個小數四捨五入後再相乘,結果,因爲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個得一百分的機會。我也看過身邊的例子。有一天,我們籃球夏令營的一個同學爲了快點打上比賽,只馬馬虎虎地跑了兩圈就加入進來(平時我們可是要跑上十圈還加壓腿的!)結果在打比賽時拉傷了背部肌肉,一個月都沒能來參加訓練。寫作文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以前我寫作文時,總是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時間查字典、打草稿,還經常虎頭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終於恍然大悟,再這樣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樣了。我便開始認真起來,要讓好變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現出來,打草稿、查字典,終於作文得了一個又一個優+。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罷手的時候,你要回憶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後果。好和更好之間只差一個更字,但這一個字足以讓我們從失敗變爲成功。大家應該爲這個更字努力,變得精益求精,不讓中國在我們這代還是一個懶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