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現代與經典數學的學習心得

心得體會 閱讀(2.74W)

離11.7溫州學習已經過了十天,在這十天裏,遊走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剩下的除了“後遺症”,還有愛因斯坦的關於教育的名言:“當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接受的每一樣東西,那麼剩下來的纔是教育。”三天的學習,見識了蘇派風格的課堂與教學理念,見識了北方名師的溫文博學;體會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意識到形成自己風格的重要性。


現代與經典數學的學習心得

一、學習掠影

鄭毓信:數學教育應迴歸數學學科本質:科學性;劉德武:教育教學應該慢下來;強震球:教學設計迴應了鄭教授的數學本質;劉鬆:大師遇到學生不通的時候,也會着急的;張齊華:同課異構再一次證明了,教學要跟隨學生的步伐,但又要走在學生的前面;徐斌:穩重,層層深入,一節生動的常態課;華應龍:文學素養極高的大師:《找次品》一課,是全會的高潮;程鵬:我們的同伴,我們共同的問題在他身上全部體現;餘穎:遊戲與數學無關;羅鳴亮:全課一條線索:摩托車到底多少錢?教好書是一項技術活;賁友林:以學生前研究爲基礎,課堂上老師引導者,可是差生怎麼辦?黃愛華:一代名師遇到學業一般的學生也會着急,他的新東西“微格教研”和我們大學時的教學實習有點相似。

二、精彩的片段:

本次的高潮當推華應龍老師《找次品》一課和《好老師:播種太陽》講座。《找次品》一課中一個亮點或是創新是“第三個盤子”。

《找次品》一課是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這是一個經典的數學智力問題,即:“若干個外表完成相同的零件,已知其中一個是次品,次品比正品重一些(或者輕一些)。使用一架沒有法碼的天平,至少幾次就一定能找出這個次品?”

(一)出示問題,充分理解題意。

81個乒乓球,只有1個比別的重,如果只能利用沒有法碼的天平,請問你最少要稱幾次才能保證找到最重的這個球?

華老師先引導學生讀題,找關鍵詞:“只有1 個”“沒有法碼”“最少”“保證”,再讓學生把這道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這是一般老師都可以努力能做到的,但華老師不同,他緊接着以老子的名言:“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將學生的思路集中到化簡上。

(二)化簡題目,體會化歸思想

華老師帶領學生,從2個球開始,探索找次品,並在黑板上用簡圖表示稱的過程,並且用課件演示了稱的過程,非常形象,通俗易懂。

3個球中找次品,是全課的第一個小高潮:在探索找的次數時,有同學說需要稱2次,有同學說只要1 次,最終統一意見,只需要一次。同時,他還用課件演示了稱的過程,提出了“第三個”盤子的思想。在這兒,華老師有效的組織學生彙報了找的過程:“兩邊各放一個,如果不平衡,沉下去的就是重球,如果平衡,沒有稱的就是輕球”然後同桌之間相互說,這樣在裏給學生有一個消化的時間。爲下一個難度“8個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個球中找次品,是全課的第二次高潮:這裏華老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並組織全班同學聽了同學間的彙報,剛開始同學們一致認爲,先把球分成平均的2份,即每個盤子中放4個,然後有重球的一端,再分成兩份,取其重,再分成兩份,找到了重球。華老師一一認同,並將它板書在黑板上,8個球要稱3次。隨即請同學再探索9個球的情況,同學們在探索9個球的時候,受了“3 個球”方法的啓示,將9個球平均分成3份,取其重,總共稱兩次即可。細心的同學發現:“怎麼8個球比9個球稱的次數還多一些?”於是,又反回來探索8個球的情況,得出了8個球也可以2次長到次品。在這兒,華老師,及時的拋出

了問題:“8個和9個兩次稱法有什麼不同?”生彙報:1、用的盤子數不同,2、每次分的個數不同:9個正好平均分成3份;8個也分了3次,但不是平均分。“那他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都分成了3份”“爲什麼要分成3份?”在華老師的問題中,學生明白了“儘可能平均的分成3份,充分利用第3個盤子”,也就是化歸的思想。最後小結找法:用總結乘1/3。

經過前面稱法的演繹,學生都很快掌握瞭解題的要領。如果前面的課,只是給觀衆一次展示了一次精巧的教學設計和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那麼接下來的講座給了聽衆一次如何迴歸教育真諦的思考:

華老師在講座中談到了他的一次公開課:一個女生直白的話:這不是打擊我們成績好的嗎?原因是他對於成績並不是人生唯一的評價標準的言論。後來,他在課堂上,再一次給了女生一個交待:人皆可以爲堯舜。兩個月後,他再致電那個女生:你還記得我嗎?記得那次課嗎?那個女生猶豫許久,似乎不太記得了,但她記得他的那句話,不過變成了:“成績好的會走得很遠”。華老師用這個故事向我們說明了一個道理:“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想看的,只會聽到我們想聽的。”這個故事引發的不僅是我們對於教育真諦思考,更引發的是整個人生自我實現的思考:不同環境造就不同的人,如果不想任由環境塑造下去,應該多看看書。

三、存在的困惑:

這次學習,我看到了一種比較貼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學生前研究——課堂總探究。這種方法比較好,可是差生怎麼辦?我回到現實課堂後,也試着讓學生自己探索一些東西,可是常常差生比較難跟上,他們更喜歡即時的歡樂。如果非要給次學習一次“譴責”的的話:大師:您是如何做到您的課堂,您的學生隨時都在聽你上課?理想固然美好,但落到實處,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瓶頸,出現各式各樣的缺陷,還是大師的話緬懷我們矛盾糾結的內心:有些成就是靠天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