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學魯迅讀後感8篇

心得體會 閱讀(2.24W)

讀後感是領會原文精神寫出的一類文章,爲了銘記閱讀時的感受,大家可以將有關的讀後感寫好,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學魯迅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魯迅讀後感8篇

學魯迅讀後感篇1

今天,我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對文章中伯父幫黃包車伕這件事感觸很深。這件事的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爸爸媽媽去她的伯父魯迅先生家。在伯父的家門口發現了一個受了傷的黃包車伕。作者和爸爸媽媽經過詢問,知道了這個黃包車伕受傷的原因。於是作者的爸爸跑到伯父家,接着跟伯父一起幫黃包車伕包紮好傷口。最後伯父又把一些錢給了他,要他在家裏好好養傷。這一件事,使我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讀完文章後,再回頭想想,魯迅先生的品德實在是太高尚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助人爲樂,做了好事而不求報酬的哪?我就親身經歷過一次與文章中的這件事恰恰相反的事情。事情是這樣的:一次,一個小朋友獨自在玩,玩着玩着,無意間踩到一塊香蕉皮,四腳朝天滑到了,他大哭起來。可是,在旁邊的路人,都只是冷眼相看,卻沒有一個願意前來幫這位小朋友,把他扶起來。有的人甚至辛災樂禍。我當時也是行人中的一個。現在想起來可增真是後悔呀!

在此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熱心的幫別人。就像一條公益廣告上說的一樣“每個人邁出一小步,世界就會邁出一大步。”這樣,會使世界更美麗,而且會使自己更快樂。

學魯迅讀後感篇2

這個寒假的氣象卻是不錯的,陽光亮媚,曬得人暖暖的,這樣的境況委實合適泡上一杯香茗,讀上一本好書的。

好書如斯多,從其中挑出一原來也絕責難事,在書架上翻檢的時候,眼光不禁的被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引,信手拈來,這個明媚的午後就由它陪我了。

大略了翻看了這本集子,文章未幾,僅十篇。讀完小引之後,便決議順着文章的目錄一片一片的讀下去。

第一篇的題目叫做《狗·貓·鼠》。魯迅當初的文章是極有思維的,這題中的貓鼠狗天然也絕非是去寫那貓鼠狗的各種秉性,而是借貓鼠狗這三個動物來借喻時下的人們的生活意識狀態。雖說本文的題目爲《狗·貓·鼠》,而先生的衆多筆墨都用來寫自己的“仇貓”。

先生仇貓有許多的理由,貓的秉性和一些人很相像,看似靈巧,實則隱藏着“妖氣”;先生還是既不喜歡貓的叫喚聲的,聽到貓的叫嚷先生總要嫌煩,而這個貓則是更像及了那些與先生叫嚷的“名人”,先生自是要去仇貓的;還有一條也是先生仇貓的緣故,凡是貓若是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縱情擺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這卻是和當時一些人的做法無二的,一旦手中有了他人的痛處,必是會就想盡方法緩緩地折磨別人,自己享受着其中的“樂趣”。這是何等病態的一種社會形態,笑人無妒人有,那確實是先生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悲痛先生仇貓委實不是口頭革命,先生湊合貓自有一套措施。開端只是從家中養的一隻花貓下手,一一推廣,以至後來貓都素來不瀕臨先生了。文章至此,先生的立場已是明白至極了,而此時,先生筆鋒一轉,又引至了一隻他收容的小隱鼠,隱鼠與那些比“名人名教學”還軒昂的大鼠是毅然不同的,而先生的這個小隱鼠彷彿也是葬身於貓之口中,隨後來得悉是長媽媽所謂,然而,先生和貓之間的牴觸委實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細細咀嚼,先生所言的狗鼠貓,其實就是代表了先生所生活的時代的三類人。先生用極其細膩的筆法刻畫了這三個階層,先生正是以筆爲槍,鞭撻了那個時代的“名人”,表達了自己對於那些生活在底層的弱者的同情和支撐,而那些“名人”各種媚態,對弱者的各種折磨,先生也不屑一顧!

先生的文章或許我還讀不懂其中的真味,但是卻能深切的感想到先生對那個日漸渾濁的世道的無奈與悲切,他用他的舌戰鬥着,搶救着氣息奄奄的中華民族。

向先生致敬!

學魯迅讀後感篇3

都說他是中國魂,是戰士。

但在我心裏他就像是一位父親。一位教我怎樣從絕望中站起來的父親。

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他了。最初的閱讀是打發時間,後來才慢慢愛上魯迅先生那質樸而有力的文字。以前看的都是他的小說,雜文,看他帶領青年“革命,鬥爭”。但這一次,我似乎看到了我不曾發現的一面。

無論一個人有多麼堅強,多麼偉大,在他心靈的某一處一定是脆弱的,哪怕只是一小塊。

“希望,希望,用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來襲。雖然盾後面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這一句出自《希望》一問中的。表面上作者上一在寫希望,寫得氣勢磅礴,說是“希望的盾”,可我卻未曾感覺到一絲絲希望的氣息,能感知的只有那靈魂裏深深的絕望,帶着希望的絕望。青春耗盡,革命未成。在非人間裏,人們還在黑中掙扎,吶喊。就算他竭盡全力也顯得多餘。“我願這樣朋友——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裏。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是啊!魯迅先生曾在《影的告別》裏這樣說。他願意沒有人同他一起,他願意一個人承擔所有的“黑與惡”,他願意自己被黑暗沉沒而換取他人的光明,他總是默默得無私着,把他的力量與勇氣灌輸給每一個有靈魂的人。他是中國大地的父親,我們都是他的孩子,他用他的懷抱緊緊將光明圍住留給孩子。他愛他的孩子。“水中的青春的底子,一切事情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局”青春在水裏,一碰就破,稍縱即逝。魯迅先生的那篇青春看不見結局,他的青春等不到花開的一刻,他的青春來不及見證光明灑滿中國大地的那一天,他的青春需要他身後的青年戰士來延續。只有如此,青春,才永是生動,永是展開。

……

看過《野草》後,最喜歡是那篇極具諷刺性的《死後》,他寫的是自己“死”後,社會各界人士做出的反應“或者害得他們傷心,或者要使他們快意,或者要使他們添些飯後閒談的材料,多破費寶貴的工夫”。這很現實,人在生前會有很多朋友,會樹敵,更多的則是陌生人。死後,親朋好友爲之痛惜,敵人爲之興奮不已。陌生人不會有什麼反映,至多成爲飯後談資。沒錯,應該是這樣子了。

魯迅先生是一個雕刻家,他用文字刻出一副名叫“現實”的浮雕,這浮雕就在我們周圍的生活裏。

跟魯迅先生相比,我很想弄清楚有些人是否反對過當局,是積極地,還是消極地,是一開始的背叛,還是最終的變節,是真正反對還是裝裝樣子。那黑暗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所有的無限。可是隻有魯迅先生如鋼般地挺在中華大地上,試圖撐破這片積壓了許久,愈漸濃密的黑暗,讓光明托起我們去觸摸太陽。

人生要轟轟烈烈,要冒險,要有膽量,直面死的威脅。

而魯迅先生就這樣冒則後危險,帶着膽量,轟轟烈烈地與死亡決鬥。他始終在痛着,提醒自己還活在非人間,他的肩上擔負着的是未來。

絕望之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既然如此,我們也只有背水一戰,路再艱難,總會有盡頭。前進吧!爲了未來。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微笑。

學魯迅讀後感篇4

我看了《魯迅愛書的故事》後,讓我覺得魯迅真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

魯迅一生中很愛惜書,他把讀書、買書、借書、修書,當作一生中很重要的事。魯迅有時把書借給別人,但別人還書的時候,哪怕有一點卷邊、破角等損壞,魯迅看了會很不高興。

魯迅寧願把書送給別人,也不願意看到那本書被“糟蹋”了又轉回來。《魯迅愛書的故事》我也要向他學習,以後多借書、多讀書、珍惜書。希望以後每個人做到:保護書本,人人有責。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我們多讀書,才能學習進步,生活進步,樣樣都進步。

學魯迅讀後感篇5

學習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覺得魯迅先生是一個關心別人、將自己放在最後的人,而這篇課文中也不難發現,魯迅對舊社會的厭惡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渴望、憧憬。

學完這篇課文,我也不禁思考,我想成爲什麼樣人,仔細思考過後,我覺得我想成爲一個爲他人着想、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人。那短暫的美好,誰不想擁有呢?

說到爲他人着想,我的腦海裏立刻有一個長相如同洋娃娃的女孩子,她是我四年級的同學,但我們三年級就見過面了。

那次下課,學校的廣播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遲遲都沒有打上課鈴,在操場玩瘋了的我才反應過來,猛的跑回教室,果不其然,遠遠的就望見老師在教室中講課,我看着老師,竟心生畏懼,想着:“這上課鈴壞了?還是咋,老師都來了。”我站在教室門口,不敢進去,也不知所措,跟我不同班級而且沒有見過面的她來了。

她小心地問我:“你爲什麼不進去啊?”“我……我害怕……”我的聲音在顫抖。我鼓勵地說:“沒事的,大不了就罰站一節課。”“可是我還是……”“沒事你去吧。”她推了我一把,把我推向了教室門口,正好撞到了老師望向教室外的目光,老師問:“你怎麼纔來。”我害怕地說:“我在操場玩……沒有聽見上課鈴聲……”老師又問道:“上課鈴沒響?”我正準備張嘴的時候,她站在我教室門口,說話了:“老師,沒有。”我震驚了,她可從來都不認識我們老師啊!後來的事情,便不記得了,只記得模模糊糊的抄了幾遍課文便過去了。

現在想想,她對我的鼓勵真的對我起了作用。以她跟我做一個對比,我發現我的脾氣真的太差了,四年級同班的時候,也沒見過她發過脾氣,而我呢,被人罵了幾句就要上房揭瓦,煩躁的時候對人大吼大叫,雖然事後也想過道歉,卻因爲那卑微的自尊心,怕尷尬沒有去……

我不該這樣,我也明白,所以我要成爲心中的那個我。

學魯迅讀後感篇6

魯迅原名周樹人。魯迅是筆名。魯迅先生去世了,他的侄女因懷念魯迅先生而寫了一篇文章。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每一句話都記憶猶新。作者讀《水滸傳》,囫圇吞棗的看一遍,好漢的個性都搞不清楚,魯迅先生委婉的批評作者讀書不認真,這表明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讀書、知識非常關心。

我默默的看下去,發現魯迅先生非常友善,在灰暗的燈光下,作者與爸爸、伯父救了一個被玻璃插進腳底的車伕,但作者發出了疑問:爲什麼車伕要光着腳底拉車?我想了想;也許是舊社會的壓迫吧?雖然書中沒有給予我答案,但我從魯迅先生的嚴肅與他深深的嘆了一口氣,感到事情雖小,但在那個舊社會和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比,表現舊社會的罪惡更加深厚,受迫害的中國人民會更多,包括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的嚴肅表情表示了對舊社會的憎恨,深嘆一口氣表示對中國人民的同情。

伯父的女傭阿三誇魯迅先生什麼事都爲別人着想,爲自己卻很少。是的,我也覺得魯迅先生是個善良的人,是一個受萬人景仰的人。

“沒有偉大人物的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人物的民族,而不知擁護、愛戴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這段話,我們每個人都應銘記在心,因爲他是偉大人物用生命換來的結論。

魯迅先生的死,有悲有喜,悲的是,中國失去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作家。喜,也許我不該說這個字,因爲魯迅先生的死,也讓別人看到了中國是一個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再見了,魯迅先生!

學魯迅讀後感篇7

讀魯迅伯伯的《社戲》,其中描寫小朋友釣蝦的有趣情景,記得很清楚。 機會終於來了。去年暑假,我來到了崇明。自然便想起了要去釣蝦,同時也想試試魯迅伯伯講的那種釣蝦辦法靈不靈··… 我拿起一根綁有棉花的線扔到水中,站在岸邊靜靜等着蝦上鉤,可過了許久還不見一隻蝦上鉤。這時站在我身旁、與我年紀相仿的男孩正衝着我笑,我告訴他這是書中寫的釣蝦的辦法。他笑了笑告訴我說,那是釣小白蝦的,這裏只有龍蝦,釣龍蝦自有釣龍蝦的辦法。

在這熱情的崇明男孩指點下,我找來了木棍和鐵絲,照着他的樣子將鐵絲彎成一個圓圈,又在圈上穿了一條,然後用線繫住鐵絲圈,把它吊在木棍上。這樣,一副象樣的釣具就做好了。 我們把這些釣鉤放入水中,不到兩分鐘,我就迫不及待地將木棍拉上來,果然在鐵圈上一隻大龍蝦正揮舞大鉗津津有味地“品嚐”着,我太高興了,不料手一抖,那大龍蝦從我眼底下溜走了,我不禁責怪自己的魯莽。

可那小男孩安慰我說:“這東西饞得很,一會兒還會來的。”過了一會兒,我又去拉 那根木棍,這回我可小心了,慢慢地、慢慢地……果然那隻龍蝦和剛纔一樣又在品嚐着它的“美餐”,還未等它全露出水面,說時遲那時快,一隻大網已套住了它。就這樣,不到兩小時,足有三斤龍蝦裝滿了我的網兜·。·… 釣龍蝦可真有趣,從中我也悟出、一個道理,釣小自蝦有釣小白蝦的辦法,釣龍蝦有釣龍蝦的辦法,可不能到處亂套。那麼做,其它事情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學魯迅讀後感篇8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爲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爲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羣衆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