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生命、生命讀後感模板6篇

心得體會 閱讀(1.58W)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我們對書上內容的理解,只有寫好讀後感,纔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本站小編今天就爲您帶來了生命、生命讀後感模板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生命、生命讀後感模板6篇

生命、生命讀後感篇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去年第一次讀它的時候,居然深感不安和迷惑――那是一部意象繁複的作品,字裏行間閃爍着許多“不解之辭”――我的理解力居然很難渡過它艱深晦澀的語意之河。懷着自我挑戰的心理,今年暑假又認認真真地把它重讀了一遍。重讀此書,卻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好像我從來就未曾讀過一樣!那是一座感性與理性縱橫交織起來的神祕幽深的城堡,看似簡單的愛情故事,蘊含着豐富的哲理思辨,閃爍着耀眼的思想的光芒。作者用譏諷幽默而冷靜的筆調,剖開人類生命的外衣,探索靈魂的祕密,揭開人性深處隱祕的_,展示了社會動盪和命運沉浮的人生圖景,揭露了人類“媚俗”的天性。讀罷掩卷,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現代主義的三維立體圖畫:破敗的城市、_的人羣、纏綿的肉體、憂傷的眼神-----這一切雜亂地交織重疊成灰色的夢境,而這一切夢境的背後,則隱約可見無比溫馨靜謐的遙遠的山村圖景,那裏斜陽暖暖,牧歌悠然。

這的確是一部值得反覆讀的作品。它就像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以我淺陋的理解和愚拙的筆觸,如果勉強能觸摸到它的三兩片輝煌的樹葉,也算很僥倖的了!

一、輕重之間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得以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裏,一舉一動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恆輪迴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負擔的緣故吧。

作家在小說開頭第一章,便以一個哲學家高深莫測的姿態,拋出了尼采的“永恆輪迴”說,並以大段的哲理思辨使我不得不陷入關於重和輕的凝重思索。

“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是真的美麗?”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同時也成了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就變得自由而沒有任何意義。

那麼,到底該選擇什麼?重還是輕?”

是的,究竟該選擇什麼?重還是輕?直到小說結尾,這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或許這是個連作家本身也尚未找到答案的人生謎題吧?我只能試圖從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尋找作者思想的蛛絲馬跡。

二人物小像

托馬斯――原爲布拉格的外科醫生,生性自由,以交往衆多情人爲嗜好,同時深愛着特蕾沙。蘇聯佔領捷克後,攜特蕾沙_瑞士。後又爲了愛情重返布拉格。曾因政治_淪爲玻璃清洗工,又在環境重壓下隱居山村,當了一名卡車司機。他一生漂泊,不斷地在生命的重與輕的漩渦中掙扎。最後與特雷莎雙雙死於車禍。

特蕾莎――一個柔弱,忠誠,純真,善良的女子,一個不斷審視自己靈魂的愛情信徒。原爲布拉格附近某小鎮鄉村酒店的女招待,後爲布拉格某新聞圖片社的攝影記者,托馬斯的妻子。深愛托馬斯,不堪承受由於托馬斯的不忠帶來的嫉妒和痛苦,生活在噩夢和眩暈之中。也是一生漂泊,由小鎮來到托馬斯的城市布拉格,之後_瑞士,在感情的痛苦折磨中離家出走回到祖國,然後和托馬斯一道隱居山村,做了一名牧羊女,最後和托馬斯一起死於車禍。

薩比娜――布拉格年輕的女藝術家,托馬斯的最重要的情人。弗蘭次的崇拜對象。思想自由獨立,生性叛逆,反對媚俗。她不斷地背叛原來的位置:背叛家庭,背叛父母,背叛祖國,背叛愛情,拋棄了深愛她的弗蘭次;她不斷地叛己所叛,最後到了無可背叛的地步。她的生命無限輕盈,了無分量,沒有何牽掛和責任,像漂浮在半空中半真的存在。她不停地流浪,從布拉格_到日內瓦,然後到蘇黎世,最後到美國和一對喜歡她的畫的老年夫婦生活在一起,而不久那對老年夫婦也將離開她到自己的女兒那裏去。在無盡的背叛和漂泊中,她感受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殘酷重壓,在無限淒涼孤獨和憂傷中,渴望着一扇遙遠的童話中亮着溫馨燈光的窗戶。她是四個主人公中存活下來的人,也是最悲慘的命運的犧牲者。

弗蘭茨――日內瓦某大學的教授,夢想主義者,英俊健美,思想單純,崇拜並深愛着薩比娜。曾爲了追求薩比娜而離開不愛的妻子,在薩比娜不辭而別之後,他又把年輕的女大學生當做薩比娜的影子,最後爲了縹緲的愛情幻想投身到支援柬埔寨的國際醫療隊伍的“偉大進軍”中。他加入到“偉大進軍”的理由也非常富有反諷意味――因爲柬埔寨和薩比娜的祖國都是同樣遭受被侵佔的厄運的國家,他想:如果薩比娜知道他加入到支援柬埔寨的偉大進軍,一定會感受到他對她的祖國遙遠的支持和同情,她也就會因此而高興的!當他終於從寄託在“偉大進軍”上的愛情夢想中幡然醒悟的時候,卻不幸被砸死於偶然的搶劫事件。

三、托馬斯-----重與輕博弈中的真實存在

“托馬斯站在寓所的窗前,茫然地望着對面樓房的牆”。-----他在腦海裏回憶着和特蕾莎相識的情景,並反覆思忖着:究竟該選擇什麼?是接受特蕾莎來和她一起生活,揹負起愛情之沉重責任,還是繼續享受以往的自由輕盈?這是故事一開始作者爲我們描述的場景。而且這一場景在小說中意味深長地反覆出現了多次。

“人永遠不知道自己該要什麼,因爲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加以修正”。

所以,每當他面臨生命中重與輕的抉擇的時候,他都會這樣茫然無措,猶豫不決。事實上,托馬斯短暫的一生的確是在重與輕的抉擇和傾軋之中渡過的。他是布拉格的的外科醫生,原本活得自由灑脫,自從愛上特蕾莎之後,身上便揹負起一個女人全部的愛的重量和責任,這重量使他不堪重負,不斷地下墜,下墜,像一片空中漂浮着的飛絮被雨水打溼,墜入地面,和大地融爲一體。他的生命也因此被賦予了意義。在他的觀念裏,靈魂和肉體是截然分開的,他追逐衆多女性的嗜好絲毫不會損害到他對特蕾沙獨特而深刻的愛。一方面,他深愛着特蕾莎,認爲特蕾莎是“漂在塗了油脂的籃子裏的孩子,偶然漂到了他的牀榻之岸”,他對柔弱的特蕾莎有着深刻的同情和“無法表達的愛”。另一方面,他又不肯放棄以往自由不羈交往衆多女友的生活方式,不斷的揹着特蕾莎和其他女友約會。他生活在特蕾莎因嫉妒無助而產生的痛苦的噩夢的纏繞中,穿梭在謊言和愛情之間,對自己不忠的內疚,對特蕾莎的同情憐憫以及深刻的愛,交織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漩渦,把托馬斯這葉自由飄蕩的輕舟,一次次不斷帶入命運的深谷。

托馬斯追隨離家出走的特蕾莎從日內瓦回到祖國,應該是他繼_瑞士之後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也是他在輕與重之間抉擇的最爲顯著的例證。我在想,如果在特蕾莎出走之後,托馬斯沒有回布拉格找她,而是留在日內瓦繼續“風流”他的“韻事”,享受自由甜美的生命之輕盈,那麼他的命運一定會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圖景。我們也就不會看到小說結尾的悲慘結局了。事實上,當他又一次徘徊在輕與重的十字路口,站在寓所的窗口茫然地望着對面樓房的牆,他內心深處卻反覆重複着一句貝多芬的樂句:非如此不可!爲何“非如此不可”?這可能就是他靈魂深處的聲音。在特蕾莎離開他的最初幾天,他一個人流浪街頭享受自由空間的短暫的甜美,但他無法再去接觸任何一個女性,他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特蕾沙無限悲哀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他在心裏感受並放大着特蕾沙的痛苦,他無法擺脫特蕾莎的柔弱對他精神和情感的強大控制,他無法承受離開特蕾莎之後的“生命之輕”。於是,他放棄了輕盈的生活,重新回到祖國,回到了特蕾莎身邊――他選擇了“重”。

特立獨行的托馬斯在無限自由輕盈的生命狀態下,被一次又一次地拖入命運“重”的泥潭,而這“重”的泥潭,除了他的愛情之責任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根源,那就是強大的無法抗拒無處可逃的社會_和“政治黑暗”。作者似乎在告訴我們,平凡的個人在社會政治的強大漩渦中無異於一隻弱小的螞蟻,個人的生活在無序癲狂的國家機器的碾壓之下會被輕而易舉地碾成粉碎。他厄運的開始源自一封影射_的信件: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在完全無知無覺的情況下,犯下了弒父娶母的大罪,當他知道_後,深感罪孽深重,無顏面見世人,於是自挖雙目,_他鄉,以殘酷的自我懲罰來爲無知犯下的罪過懺悔。難道無知者犯下的罪過就不該承擔責任嗎?一些蘇聯共產黨_以“當時什麼也不知道”來搪塞以逃脫罪責,他認爲是應該受到譴責的。就是這樣一封對他個人生活看似“無關緊要”的信件,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於是,他由一名外科醫生變成了街頭的“玻璃清洗工”。

然而,使他寫下這封信的動機是什麼?是對政治的單純熱衷嗎?我覺得不是。以托馬斯特立獨行的個性來看,他是“媚俗世界的惡魔”,他是不會熱衷於政治的喧囂去參與什麼激進言論的。使他寫下這封信的更爲隱祕的原因,來自他那“危險的比喻”,這同樣關乎他的愛情。

他無數次的深刻地感覺到,特蕾莎是一個被放在籃子裏順水漂來的孩子,有一天偶然地漂到了他的牀榻之岸。是他收留了她。這個危險的比喻使他對柔弱的特蕾莎產生了深刻的同情和無法表達的愛。這難道不是命運?而俄狄浦斯這個希臘神話中的贖罪之神,不也正是一個被放在籃子裏順水漂來的孩子嗎?這和特蕾莎有着多麼致命的相似!所以,有一天當托馬斯偶然在書架上翻到《俄狄浦斯》這本書的時候,又聯想到了那個致命的比喻。於是,鬼使神差地寫下了那篇改變他命運的關於俄狄浦斯的文章。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命運的陰謀”吧?於是,當他以知識分子的率真和孤傲拒絕在脫罪文書上簽字的時候,他被政治巨手緊緊攫住的命運便不可逃脫了。於是,他失去了醫生的優裕生活,成了玻璃清洗工。

那個時期,布拉格正被籠罩在斯大林的“共產主義運動”的_中。大街小巷到處是政治話語的喧囂,每一個生活的角落,似乎都有祕密警察的耳目,人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有被監視_錄音作爲反動證據的危險。日復一日,人們惶惶然生活在這陰雲密佈的異常沉重的政治高壓下。然而此時,托馬斯的生命居然以空前的“輕”的形態展現出來。因爲他終於卸掉了多年來一直鄭重地信奉並身體力行的醫生的“拯救人類生命”的神聖使命,一身輕鬆,一如繼往甚至更爲“狂熱”地投入到探索不同女性的“事業”中,“用生命的解剖刀剖開不同女性身上的那神祕的百萬分之一的不同”,樂此不疲。

這真是一支“重”與“輕”合奏的別具意味的的人生迴旋曲!

當政治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代替了人道和文明,當“政治媚俗”堂而皇之地躋身博愛民主的殿堂,渺小的個體,只能掙扎在不能承受的“重”與“輕”交織的漩渦中。我們很難用道德家的眼光來評判他,――——托馬斯,在他身上,實在是存在太多的“卑劣”――放浪,好色,不忠,欺騙,他有着一切被道德君子所不恥的“無恥之徒”的特性,然而在他身上,同時又存在着正義,善良,仁慈,悲憫,率真,清高,自由等許多可以稱之爲“美好”的東西。他是一個在生命之“重”和“輕”的博弈中苦苦掙扎的真實存在。作者對他未加任何道德的評判,――在道德沉淪的世界,“一切都被預先諒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許可了”。

五生命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哪種抉擇是正確的。因爲不存在任何比較。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麼生命到底會有什麼價值?正因爲這樣生命才總是一張草圖。但“草圖”這個詞還不確切,因爲一張草圖是某件事物的雛形,比如一幅畫的草稿,而我們的生命卻不是任何東西的草稿,它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

小說主人公的悲劇,不僅是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悲劇,同時也是我們許多現代人的悲劇。或許,作者正是在托馬斯他們的身上,寄託了自己對人生無限未知可能性的探索吧。當看到小說結尾,我已經不能輕鬆地微笑,一縷深切的悲涼從遙遠的天際襲來。

正如作家所感慨的那樣,生命的初次排練便已經是生命本身,生命永遠是一張成不了畫的草圖!生命之畫圖是如此的潦草,還未來得及修正,也根本沒有機會修正,就畫完了匆匆的那一筆。也許一切的結果,無論暗淡還是輝煌,都不值得追悔或者讚歎,一切的抉擇也沒有什麼正確和錯誤的區別,那只是一道生命的軌跡,因爲對於我們所選擇的道路,我們根本沒有機會比較其優劣!而使我們必須這樣走的理由,便是無數偶然表象下的必然,是你命中註定的“非如此不可”。“這非如此不可”是加載在我們身上的一道命運的符咒,那或許就是你最想要而不能得到的部分,是你內心真正的渴望。我們總是會在一個地方反覆犯着相同的錯誤,反覆重演着同樣的悲劇,我們正是從這反覆重演的悲劇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潦草畫圖,看到了自己的本性。它無關道德,只來自人心。

生命、生命讀後感篇2

這幾天,我們學了一篇《生命生命》的課文,課文的作者是杏林子。杏林子12歲時她患了罕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每天都與病魔作頑強鬥爭。但她憑着堅強的毅力,筆耕不輟,她被譽爲“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她有一句名言:“除了愛,我一無所有。”她的文章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生命生命》這篇文章講述了三個事例。第一個事例是飛蛾求生。使我懂得了凡是生物,都有強烈的求生慾望,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我不禁想到了蚯蚓。有一次,我看到一隻蚯蚓在地上慢慢地爬呀爬。我蹲下仔細一看,原來這隻蚯蚓不知怎麼的,斷成了兩截,這是其中的一截。我想它一定很疼吧,但它不懼疼痛,奮力向前方爬去。我想它一定知道與其活活疼死,還不如堅持向前呢!我跟着蚯蚓走了一會兒,果然,它又變得和平常一樣了。

這篇課文的第二個事例是磚縫中的香瓜子。又告訴了我:我們要在逆境中頑強拼搏。這又使我想到了我們家的寶石蓮。有一天,媽媽在樓下發現了一株寶石蓮。媽媽摘了一片葉子,說:“種會我們家去,應該能活。”說完,媽媽就拉着我回了家。過了幾天,寶石蓮不但沒有長好,反而有點枯萎的跡象。我對這寶石蓮失去了信心,也就不管它了。沒想到過了許多天,寶石蓮竟然長出了另一片葉子,我高興極了。這不是和磚縫中長出香瓜子是一樣的道理嗎?

第三個事例是傾聽心跳。這又使我懂得了:一個人的生命只屬於自己,不屬於任何人,要對自己負責,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使用生命。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掌握好每一堂課的知識,就是好好的使用生命。雖然我有時從我身邊溜走,但我會用更多的時間去補上這一段空閒的時間,使自己活得更加充實。

讀了這篇課文,我認爲生命是一隻短箭,當它從射出的那一刻,你的生命也就開始了。當你浪費了寶貴的生命時間,你的箭就到達不了靶子的中心,而是偏離了。你的一生也就白白的糟蹋了。當你珍惜生命時,這支箭也將永遠正中靶心。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機會能正中靶心,但他們卻錯失了機會。

生命是短暫的,也是寶貴的,一去不復返,所以,我覺得我們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會變得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讀後感篇3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叫《傾聽生命》。我心裏便有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生命能用來傾聽嗎?於是,我帶着問題來到了書中。

在書中,我認識了雖然只有一雙傾斜的手掌,但心中有夢想的西科斯基。他,讓我明白了也許老天爺讓你命運坎坷。但是,這也是上天對你的考驗。跌倒了,站起來,心中有夢想,困難統統會消失!我也聽到了阿狸母子的對話,阿狸的媽媽和阿狸一起去看夕陽,媽媽對阿狸說了一句奇怪的話:“假如我死了,你就把我埋在這裏,我好看見這裏的夕陽。”讀到這裏,我心裏一抽,我的媽媽也問過這個問題,當時我還不懂生命離開的恐懼,我只說:“我不怕,還早着呢!”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認識到,看着親人漸漸變多的白髮,心裏很不是滋味,甚至有些害怕,怕失去那份溫暖。可阿狸卻問:“死是什麼?”阿狸跟年幼的我一樣不知道死亡的恐懼。這就是離開。阿狸媽媽說:“我要離開你一段時間了。”阿狸問媽媽:“你要離開多久?”“也許很久……“媽媽這樣回答。“那我乖乖睡午覺,你會不會回來?”阿狸這樣問。媽媽搖頭,阿狸承諾了許多這樣的事。但媽媽總是搖頭。媽媽笑着摸着阿狸的頭告訴他說自己回不來了。阿狸哭的很傷心。媽媽抱着阿狸說:“我會一直在你身邊。”阿狸心裏踏實了很多。

對於每一件事,每一個物體,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結束的時候,如果沒有死亡,那人生不是沒有意思了嗎?不要珍惜時間,肆意揮霍,浪費生命。熱愛生命,讓勤勞的人擁有豐富的收穫,能快樂的離去,讓懶惰的人一事無成,後悔的離開,生命寶貴啊,所以爲什麼說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現在我知道了,生命可以用來傾聽,只有細心的人才能聽到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寶貴,生命真諦,你呢,聽到了生命的什麼了嗎?

生命、生命讀後感篇4

今天,學了《生命生命》這一課,我深有體會。

本文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事例:一天夜晚,我正在寫稿,一隻飛蛾在一旁騷擾着我,我趁它不注意,捉住了它。但它掙扎着,極力鼓動雙翅,飛蛾那種求生的慾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當我讀到這時,不禁想:連這小小的昆蟲都極其珍視自己的生命,並有如強烈的求生慾望,更何況是人?

接着,作者又向我們描述了這樣一件事情:牆角的磚縫中掉進了一粒香瓜子,過來幾天,竟冒出一節小瓜苗,這小小的瓜苗竟然能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只存活了幾天,但我感受到了這一顆小種子的生命力是多麼強大啊。雖然它存活的時間十分短暫,但只要能存活一刻,幼苗就不會放棄生活的希望!

最後,作者向我們簡述:有一次,我用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我被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所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於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當我初讀這句“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時覺得很奇怪:爲什麼說可以使用生命,又可以糟蹋生命呢?仔細想了想才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我們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這就是好好使用生命,而虛度年華,無所作爲就是在白白的糟蹋生命。

學了《生命生命》這篇課文,讓我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生命是短暫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懈努力去創造無限的生命價值,使生命穿越時空成爲永恆。

生命、生命讀後感篇5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在這短暫的生命歷程裏,人們都在不斷地追求着自認爲非常重要的東西,或是健康,或是聲譽,或是金錢,或是地位,我們竭盡所能要在人生的圖片上爲自己繪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唯有如此,方不辜負生命的意義。

其實,不管我們追求什麼,都是基於我們對生命的重視與熱愛。正如汪國真在《熱愛生命》裏描寫的那樣: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夠成功,

既然選擇了遠方,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贏得愛情,

既然鍾情於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我不去想,

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

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不論我們成功與否,既然選擇遠方,就只有勇往直前地追尋;不論我們是否能獲得愛情,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只能勇敢吐露自己的真誠;不論未來的道路艱辛與否,既然選擇了奮鬥,我們就只能往前追尋。

我們所有這些義無反顧的追求,需要的是一個作爲後盾的堅定信念——熱愛生命。這信念是對生活的一種體會、一個態度:讓生命璀璨如紅日、剛勁如松柏;抑或是幽微如燭光、脆弱如朽木。有了目標,有了追逐,纔有了人生;一個人消磨時光,自暴自棄,那麼他的人生也將跟着裹足不前,其活着的便是具軀殼。而懷揣信念,便就帶上了希望,暈染了快樂。那麼,活着,就是在追求中陶醉,抗爭中燦爛,挫折中完整。

生命、生命讀後感篇6

許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總是給自己找各種不同的理由,抱怨自己的條件不如人。手捧着課外書,我將《石縫間的生命》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想起自己每當遇到困難時,就找各種藉口退縮,同文中石縫中的野草、松柏相比,深感無地自容。

文章中的野草、蒲公英、松柏並沒有因爲風的不公平,沒把它們帶到肥沃的土壤上,而自暴自棄。相反卻選擇了堅韌不拔地生長着,它們的生存環境是如此的惡劣,爲了節約水分,它們放棄了生長更多美麗的葉子,來平衡自己的水分,它們在石縫中一點點地穩固自己的身體,真是歷盡千辛萬苦。它們不像別的小夥伴一樣過着悠閒的生活,它們不敢有一丁點兒的鬆懈,緊緊地縛住山石,努力地挺過一切自然災害,在石縫狹隘的間隙裏,創造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我記得有次報名參加了學校的古詩文背誦大賽,備賽的時間比較長。頭幾天我衝勁十足,放學後還能堅持每天回家看上幾首,讀讀背背,可日子越久,我就鬆散了,媽媽再規勸我時,我滿臉的不開心,不以爲然,總以爲還有大把的時間,心裏嘟啷着:我有我自己的計劃安排。眼瞧着比賽日期一天天地靠近,我欠下的.任務越來越多,而其它參賽選手卻早已在平時將古詩詞積累得牢牢的了,他們是儘可能地提前完成任務,到後面也就越來越輕鬆、越來越自信了。看着這一切,我不由得急躁了,以至於到後面我乾脆放棄了比賽……

讀着石縫中生長的小草、蒲公英、松柏,我的臉唰的一下,全紅了。於是,我在心裏暗暗地告誡自己:下次一定不可以再這樣,我要向石縫裏的小草、蒲公英、松柏學習,學會迎難而上,先設一個總目標,再細分到每天,督促自己一天天去完成,這樣也就不會堆積到一起,感到壓力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