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6篇

心得體會 閱讀(2.97W)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強大家對名著所寫的理解,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並且用讀後感來記錄自己的感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6篇,供大家參考。

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6篇

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篇1

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是有意義。一隻貓雖然活了一百萬次,但它並不開心。有一隻英俊的虎斑貓,他先是國王的貓,再是水手的貓,又是馬戲團魔術師的貓,後來是孤獨老太太的貓,然後是小女孩的貓······但虎斑貓並不喜歡她們,它就喜歡自己,最後和一隻美麗白貓毛生在一起,虎斑貓又生了孩子,虎斑貓覺得它更喜歡和孩子們了。孩子們長大了,老了,白貓也死了。虎斑貓又在天堂和他的白貓一起生活啦!這隻虎斑貓活了一百萬次,但那都是別人愛他。他覺得他活了一次,那就是他和白貓生活在一起的一段日子,因爲那時他才真正的自己愛過一個人,後來白貓去天上了,他也像別人對他死去一樣,傷心的整日整夜的哭。

就和《一片葉子落下來》這本繪本一樣,裏面的主人公——一片葉子就活得十分有意義。他用自己那薄弱的力量幫助了人們,既使他那短暫的生命已經結束,那他依然爲他的子子孫孫做出了貢獻,也對這棵大樹做出了貢獻,讓他們茁壯成長。這樣,他也就死而無憾了。不!或許可以說他根本沒有死,只不過他的一切都與哲棵樹所融合了。在我們的人類當中,要屬雷鋒的一生最有價值的。他做好事不留名,一直無私奉獻。如果我們也像雷鋒那樣,那我們就可以整天快快樂樂地面對生活了。讓我們將生活變得充實、飽滿,有意義性地生活下去吧!

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篇2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爲中國小教師而寫的,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裏,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進行了無數次交談,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他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忠告,寫了很多的實例和體會、經驗,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各個環節。譬如書中談到教師是兒童心中最權威的人,但這同時又是一把手術刀,可以爲孩子敏感的心靈進行最細緻、難以察覺的手術,也可以刺痛傷口,所以教師要有勇氣理智的對待,做一個有智慧的、熱愛兒童的、保護兒童的、值得兒童信任的人;又比如談到和孩子溝通談話的時候,他說我們要做到像畫家創作水墨畫一樣,學會留白,話說三分就可以,留下空間讓孩子從中自我反省,遺憾的是我們老師總是把話說的太透,太足;還有談到給孩子推薦閱讀書目的時候,他說這些書單不僅要有世界文化寶庫的書籍,還要有一個後備書單,列入學生畢業後獨立勞動期間應該閱讀的書籍…… 讀着這本書,我在想,這是一個具有怎樣的教育情懷的前輩啊!他對教育的熱忱,他細膩的教育智慧,和對兒童童心的珍視和呵護,深深的震撼了我。是啊,孩子們就像春天含苞待放的花蕾,他們純真善良,卻又是嬌嫩脆弱的,禁不起刺痛和傷害。面對這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我們真的應該保持一份心靈的純度和柔軟。

?讀《給教師一百條建議》有一點是我記憶深刻的。他在第一條建議裏就給我們闡述了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他說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崇高的教師工作,那麼我們心中就應該對人、對他身上的良好本質具有無限的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礎在於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個兒童。他說,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要知道,我們面對的這個人才剛剛開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他說如果兒童的麼一次淘氣都引起你的苦惱和心悸,如果你認爲這些孩子已經鬧到了極點,應當採取一些特別的“消防”措施;如果你每天都盼望着課快點結束,喧譁聲快的消失,可以一個人獨處;如果你面前來了四十個小傢伙,你一眼望去,他們的外貌特徵似乎都是彼此想像的。可是,過了一個月,你依然沒有記住他們的外貌和名字,你感到這四十個孩子是一模一樣,單調乏味的。那麼你就該再三斟酌一下是否適合當一名教師,是不是要選擇教師作爲自己的終生職業。因爲教師應該是快樂、陽光的;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教師不能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教師應該是熱忱和智慧的結合,同情心和對兒童由衷的關懷同教育才能是血肉相連的。讀到這裏我沉默了,難道我真的丟失了這些最基礎做教師的能力了嗎?因爲我有時候也真的會出現蘇霍姆林斯基老師說的那些狀況,有時候真的也很苦惱和力不從心,這時我想起了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話送與大家共勉:生活不是過你所愛的日子,而是愛你所過的日子。當我們真正的走進兒童的世界,相信兒童的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的時候,你就會把這個孩子捅了那個男孩的腰,那個女孩又用尺子打了別人的頭看的像魚兒在水中游一樣自然。真的有小混世魔王的話,醫治他們也要靠我們的善良、人性以及樂觀主義,這就是我們每位教育者都可以擁有的教育才能!

書中還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就是教師要多讀書,教師要用書籍去影響兒童的心靈。書中有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我想這就是教師文化底蘊的事了,厚積薄發說的就是這位歷史老師吧!

關於讀書,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發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就是我們這些兄弟姐們讀書的時候不太上心,偷了些懶,把我們尊敬的郭校長給惹哭了。在郭校長泣不成聲的那一刻,我們大家好多人也都潸然淚下,這淚水裏有愧疚和歉意吧。讀書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啊,我想我們三小“美學習、美生活”的辦學理念,首先就應該是一種書香美吧! “腹有詩書氣自華”,爲慶祝建校二十週年郭校長爲我們安排了十多場講座 ,說實話聽講座,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郭校長的總結和點評環節,他常常是一語中的,讓我們對講座的理解昇華一個層次,當然她的總結之後隨之而來我們中間也總會出現一些熱搜詞,諸如 須臾不可爲,泥沙俱下,還有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等等我都沒有聽說過的詞。上週五,她又在手機報上發表一篇文章,讀來真的是清新、雅緻,人生的閱歷恬淡和內心世界的豐滿可見一斑。

三毛說:讀書是最美的,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認爲自己的書籍都成爲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然是潛藏在氣質裏、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他們沉澱在你的精氣神中,你的改變誰都可以感受到。”讀書的用處我們大家都懂,不是還有一句最幽默時尚的話叫做“體胖人跑步,人醜多讀書嘛”,看完我默默地拿着書跑了出去 ……

不斷奔跑,堅持讀書,才能更靠近夢想!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我邀請大家和我一起捧讀這本書,閱讀讓人生更美麗,讓我們一起美麗,一起成長!

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篇3

近期,我拜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教育專著,作者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調的闊論,但卻說的很真誠實在,可以說是條條經典,用來指導我們實際的教學,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對我感觸很深,對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受益匪淺。

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國小生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說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他已經成爲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給孩子以做人和學習的啓迪,給教師以教育和教學科學的方法和創新的理念。

教師要學會去讚美學生。在學校裏,學生聽的最多的是批評,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師怒髮衝冠的樣子。凡受過讚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較於受人指謫,人們從心底裏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誇獎,大人都如此,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呢?

學生需要通過表揚來豎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不管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是需要表揚,也渴望受到表揚。對學困生來說,尤其如此。一直以來,他們聽到的都是教師、同學、甚至是家長的負面評價,才使他們厭倦了學習,自己也認爲:我的學習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的信心會慢慢恢復的,學習,多少是會進步的。我們教師應該多讚美學生,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的心裏充滿陽光。

當你不得不批評學生時,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爲了批評而批評,要講究批評的藝術,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用提醒代替批評,比如說摸摸學生腦袋,拍拍他的肩。多使用肢體語言,這遠比你大聲訓斥效果好。

二、注意場合,誰都愛面子,讓我們也給學生留點面子。

三、一次只批評一個錯誤,不要把陳年老帳都翻出來。

四、別一棍子打死,要給出路。

五、能短則短,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

這裏提供“一分鐘批評技巧”供大家參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對方,讓對方充分意識到錯誤;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錯誤所在,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感受;最後二十秒,提出建議,表達出對他改錯的信心。

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篇4

前幾天媽媽買了一摞書,其中《活了一百萬次的貓》雖是一本圖畫書,也很短,但卻講述了一個道理。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講的是一隻不會死的虎皮貓,他活了一百萬次又死了一百萬次,卻沒有什太大的意義,就像是風一樣,去了又來,來了又去,卻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都過着無味的生活。曾經,他當過很多人的貓,有魔術師、老太太、小偷、捕魚人。但他好像對都不爲所動,在這一百萬次的生命中他只接受過很多的哭聲,卻從沒爲哭過,好像在他的心裏,生與死只是家常便飯罷了。直到他成爲流浪貓的那天,變成一隻都不屬於的貓的時候,才終於遇見了一隻讓他心動的白貓,從此便呆在了他的身邊,直到母貓死去的時候,他終於放開了聲音嚎啕大哭了起來,畢竟這是他這一百萬次生命中第一次爲哭過,一天中午,虎皮貓的哭聲停止了,他靜靜的躺在了白貓身邊,這一次,他再也沒有醒過來

是,在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嗎??一天一天的,做一樣的事情究竟有什意思呢??一件事情做多了就會覺得膩,每天都要做一樣的事情——早上起來吃飯,然後看電視,看完電視後寫作業、練字,寫完作業出去玩一會兒,回家再吃飯,中午玩電腦,去上課就算在新鮮的事情,一天一天的也會覺得膩,久了之後,就再也對一樣事情沒有感覺了。就像文中的貓一樣——死了之後還能復活,但卻沒有自由,沒有樂趣,一次一次的死,一次一次的活,這樣一天一天去沒有什樂趣!倒不如好好的活上一次,讓成爲的主宰,而不是讓來爲你定製一天一天的生活,幹不想幹的事情。在心愛的白貓死去時,虎皮貓寧願死去,因爲對他來說,沒有了愛,再昏昏僵僵的過日子、昏昏僵僵的活一百萬次、一億次,又有什意義呢!?虎皮貓雖然沒有再度的起死回生,但取得到了一條屬於,讓安排的命運,與其千百萬次的像木偶一樣的活,不如活一條有意義的命。即使生命只有一次,也可以放出自由、燦爛的光輝!!

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篇5

我從事教育工作九年時間,一直做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個些工作經驗,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許多困擾。在和同事的接觸中,在和同行的交談中,知道一本書叫《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就像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聖經,頗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終於拜讀了此書,從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此我就其中一條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談到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時說道: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爲他們笨,只是他們把時間多數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爲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對比自己的班級工作,一學期以來,我發現後進生的問題確實是讓我感到十分頭疼的事情,於是我迫切的想從書中得到幫助和啓迪。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究竟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相信每一個教師一般都會覺得這部分學生永遠是一個最爲頭疼的羣體,數量不算多,爲害卻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謂少,但得到的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甚至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從邁入國小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一定是個後進生嗎?我想,這個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想想造成他們現在這種狀況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爲能力,還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很多所謂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爲什麼很多後進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後,往往後面的發展比某些所謂學校裏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後進生的學習興趣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消失的,他們在學校中每天最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特別是我們這樣的技校學生。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中的那些積極的因素,活躍他們身上積極的那些細胞。而不僅僅把發展的眼光侷限在一些可憐的知識上面?我們應該更重視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上。

所以,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們能在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現在的學生們全部教育的連貫性和階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那麼,所謂的後進生應該是另有發展能力的一個可塑羣體吧。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中,他總是努力達到這一要求,並且也向所有的教師提出這個建議。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國小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讚歎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裏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裏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教過他5年——從三年級到七年級。費佳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所以當時會斷定,這孩子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爲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他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級裏也有和費佳有某種相似之處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總數不算多。我給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的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學生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應用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費佳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文學。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克服的。七年級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牀調整技師。

這個小故事雖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識卻不是很輕易就會被看透的。我上國中、高中時都有過很多教師給學生補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認爲倡導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科教育爲主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學科教師都能夠自覺地在課堂上融入意志品質、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教育。教學生他們閱讀和思考。因爲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

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請記住:學生們學習越困難,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們有一個誤區,就是隻是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規章制度方面一樣的要求他們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頭疼治頭,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復。這樣做只會讓學生甚至是教師越來越疲憊,如果開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學生在逐步發現自己的價值後,就不再會產生一些影響學習的消極情緒,老師的講解和督促始終是外部因素,學生主動要求進步,要求提高,這樣的形勢下,對後進生的轉化或許不會成爲教師們的大難題了。

使學生有意識地從平時的學習中積累那種成功、自信的感覺,使他們保持一種渴望、充實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戰。打開孩子的思維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視野,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這是無論多少次老師面對面的補習也無法比擬的提高成績的關鍵策略。這對於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啓迪。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內心中喚醒那些所謂的、相對而言的“後進生”,那麼他們將很可快成爲人人誇獎的佼佼者!我會繼續研讀那些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爲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

讀後感的讀後感一百字篇6

去年,在郭校長的推薦下,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我們教師提供了有關教育教學行爲的很多建議。其中有兩條給我印象特別深刻,也是我工作中所欠缺的。

一條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書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後,有人問他,花了多長時間來備課?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是:“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備課的。”當時,讀完這位老師的回答,很受觸動,也打開了我心靈的一個窗口,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奧祕。這個奧祕就是閱讀。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特別是現在科技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我們的“一桶水”已遠遠不夠了,我們現在要的是細水長流、永不停歇。怎麼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惟有讀書,厚積才能薄發。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也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想想教學中,有多少次因爲自己知識不夠而感到黔驢技窮?有多少次想旁徵博引,卻顯得力不從心?讀書不應該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該成爲我們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想起自己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要麼預設的教學內容講不完,要麼沒時間讓學生做練習。我想,這跟自己教學經驗不足,所講內容面面俱到,沒有把握好重點、難點脫不了關係,但僅僅是這樣嗎?不是的,那位從教30年的歷史老師給了我最好的答案。讓我明白,要想成爲一名優秀教師,要想成爲一名擁有教育智慧,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必須能夠持之以恆地讀書。

“學習是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的學習,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所進步,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另一條是“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也使我感觸很深。

蘇霍姆林斯基說到:“爲了使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他有一種豐富的、引人入勝的智力生活。”而這樣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去進行引導和挖掘。

有一次,一位家長給我打電話,說孩子沒興趣學語文,他們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沒效果。希望我在學校能想想辦法。平時,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對語文不感興趣。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須得做些什麼,於是開始了一些嘗試。當時,正好該講《畫》這一課,這是一首詩,想到一年級的孩子們對詩並不陌生,有的孩子都會背好多詩。但是他們不會有感情的朗讀,我就把朗讀作爲這一課的切入點展開了。一下子,孩子們的興趣來了。這一節課在充滿歡樂的朗誦練習、比賽中過去了。

後來,我們又學習了《靜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詩歌,我又鼓勵孩子們加上一些動作表演去朗誦,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厚,一些對語文沒興趣的孩子也漸漸發生着變化。我感到很欣慰。

作爲一名參加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教育之路纔剛剛開始,我給了自己一個期許:從現在起,努力做一個愛讀書、會讀書、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個照亮學生心靈的良師益友。期待自己在教育這條路上會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