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7篇

心得體會 閱讀(6.29K)

能讓讀者產生共情得心得體會肯定是成功的,你會寫嗎,寫心得體會最基本的就是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7篇,感謝您的參閱。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7篇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篇1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中,文化強國建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爲核心的先進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強化紅色文化擔當,已經成爲時代賦予的新課題。

堅定自信,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基礎上明確提出“文化自信”,作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的科學論斷,使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化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深刻認識和清醒把握,既顯示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覺,又彰顯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之路上的文化自強,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體現。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僅要靠經濟實力,還要通過文化符號來表達、文化力量來展示。

紅色文化自信源於其所蘊含的強大紅色基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許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作出部署,並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歷經90多年的砥礪奮進,淬火成鋼的精神品質、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於勝利的革命風範,構成了我們黨的紅色基因,並伴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共同構成我們黨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回望這些革命先輩創造和傳承給我們的紅色基因,它們已經成爲中華民族精神族譜的一部分,成爲我們情感的依託、精神的歸宿、前進的動力。__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人民共和國的搖籃、人民軍隊的搖籃,這片紅土地孕育的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和蘇區幹部好作風等紅色基因,爲我們黨戰勝艱難險阻、創造輝煌奇蹟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挖掘內涵,強化紅色文化價值認同

價值認同是文化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毛澤東同志曾將紅色文化稱爲“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他深刻地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築牢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基礎,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感召力。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紅色文化傳承的核心是紅色精神的傳承。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孕育形成了內涵豐富、具有不同時代特點的紅色精神。這些紅色精神作爲紅色文化意義和紅色文化符號的統一體,直接體現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當中,體現在時代英模身上,對廣大人民羣衆產生了形象性、時代性和持久性的感召力。從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再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的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紅色精神作爲中華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內在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的內在精神支撐,已經成爲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建設和發展紅色文化,其核心就是要傳承紅色精神。一切形式的紅色文化傳播教育活動,必須緊緊圍繞挖掘、傳承和弘揚紅色精神內涵,才能不斷夯實紅色文化價值認同的羣衆基礎。

另一方面,要強化紅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紅色文化滲透着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嚮往、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對時代精神的創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組成部分;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生動、感染力強,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紅色文化資源分佈廣泛、易於開發,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針對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文化基礎、文化資源和文化素材。挖掘紅色文化的內在價值,大力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踐行擔當,激發紅色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建設的重要着力點是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我們要秉承中國的文化價值理念,堅持中國的文化立場,立足於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現狀,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人關心的文化問題,激發紅色文化自覺意識,積極踐行紅色文化擔當。

要培養高度的紅色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既是一種文化存在的自我意識,又是一種文化價值的理性訴求和對文化發展趨向、傳播規律的艱辛探索,更是一種文化發展的實踐指導。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文化以一種昂揚的姿態出現,通過文化自覺演進爲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當代,加強紅色文化傳播就是文化自覺的一種表現,它包括文化主體對紅色文化如何產生及其在歷史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對紅色文化發展趨向、傳播規律的正確把握,以及對傳播紅色文化這一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作爲紅色文化資源大省,我省在保護、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積極進取的姿態,將其上升到文化強省戰略的高度認真對待。今後應緊貼時代脈搏、適應時代變化,讓科技發展助力紅色文化的傳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要激發紅色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紅色文化產業與其他文化產業相比較,存在明顯不同,其價值定位不僅僅限於經濟性、知識性,更在於其蘊含的先進性、價值導向性和精神激勵性。我們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產業的先進性、價值導向性和精神激勵性功能,積極注入紅色文化發展新活力,不斷完善紅色文化的公共服務體系。__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傳播好__的紅色文化,將會成爲__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獨特優勢。要統籌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堅持把社會效益擺在突出位置,更好地實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要對紅色文化產品進行市場細分,打造__紅色文化精細化產品,注重紅色文化產品包裝;要科學推動__紅色旅遊業發展,以紅色文化爲內容,以紅色旅遊經典路線、景區爲載體,規範紅色旅遊市場秩序,注重紅色旅遊景點人文精神內涵的開發利用,從而有力推進紅色文化傳播,實現紅色文化的責任擔當。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篇2

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和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觀形象感人,寓情於理,以情動人,陶治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從上了美育,我覺得這世界滿滿的都是藝術,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個觀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前提。學生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賞、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爲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審美知識,知識面越廣,越能辨別真僞和美醜,越有利於美育的實施和創新。老師通過美圖和播放視頻鍛鍊我們的觀察與認知,她要求我們要通過自己的眼睛看、腦子想、用手畫來感知藝術美,當我們對藝術美有了一定的認知之後,便開始要學會去評價一些優秀的作品,這就需要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和不錯的審美能力。

美育是訴諸於人的情感活動的,以感情的激發和陶治的方式進行,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點。對此蔡元培先生說到:“哲學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於抽象者也。而美學觀念,以具體者濟之,使吾人意識中,有寧靜之人生觀。而不至於疲於奔命,是爲美學觀念惟一之價值。”在這裏,蔡先生爲審美教育尋找了一個情感上的落腳點和依據。審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稿簡單的說教,必須通過感情活動的陶治作用才能達到。只有真正關於心靈的學問、訴諸情感的學問,纔會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審美活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過在在審美過程中情感的激發和自由活動來適情悅性,產生高尚的精神,從而進一步培養審美主體的健全人格,所以進行高尚的審美活動,有助於減少、沖淡私有欲和狹隘的自私觀念,受到真善美的薰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達到“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絕潔之人格”,實現美育之目的。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篇3

一談文化自信,一些學者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如果把文化自信僅僅歸結爲傳統文化的自信,那就相當於只是和人家說“我祖上也曾闊過”,問題是“祖上闊”並不代表今天“自己闊”。我們講文化自信,毫無疑問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但最重要的還是對中國當代文化的自信。

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年代所創造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着豐富的精神內涵,這些精神又與時俱進地實現着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價值,因此,在全社會進行紅色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要弘揚紅色文化要多深挖其核心內容,少一點浮光掠影。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才能推動紅色精神薪火相傳。但是加強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必須要像福建那樣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覈評價體系,尤其要通過開展紅色資源整理挖掘,真正形成常態化的工作開展,這樣才能將紅色文化背後的人物故事不斷地通過挖掘在全媒體挖展示出來,真正讓紅色文化走進大衆的內心。

要弘揚紅色文化要多研究其具體的社會功能,少一點爲活動而研究。紅色文化的功能,是提醒我們不忘本,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走好我們的新長征的精神所在。如何讓紅色文化的社會功能不斷激越出來,我們可以通過日常的精神文明建設,以一些愛國主義教育爲契機,推出一些優秀紅色影視作品,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活動,講好紅色故事。這些工作做好了,不僅利於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更能減少爲了宣傳而宣傳的浮光掠影,這樣才利於紅色文化根植沃土茁壯成長。

要弘揚紅色文化要多探尋推進紅色文化教育途徑,少一些急功近利,通過構建立體傳播平臺,推動紅色故事廣爲傳頌。打造多元紅色文化傳播平臺,才更利於推廣普及紅色文化知識,尤其我們的中國小更要開展各類紅色主題教育實踐,更要形成系統,成爲常態,另外政府也可以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推動紅色教育入心入腦。要宣傳紅色文化,只有少做花架子,才能深入挖掘紅色文化核心價值,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途徑,讓紅色文化在羣衆中得以更好傳承。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篇4

9月20到25號,自己很榮幸參加了由縣委組織部組織的爲期六天的延安之行。聽了賀海倫教授講的延安十三年、去到了寶塔山、鳳凰山、楊家嶺、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樑家河這一個個之前就熟悉的地名,觀看了《延安保育院》。除去路上的兩天,四天的學習觀摩,設身處地地了老一輩革命家奮鬥過的地方,一個個生動故事讓我認識到了什麼是延安精神,爲什麼延安精神從革命時期到現今,仍然指引着我黨不斷向前邁進。

從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中國革命力量由弱到強、中國革命視野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十三年,是毛澤東思想日益走向成熟、豐富發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發揚光大的十三年。延安是落腳點,也是出發點。在這裏,中國共產黨孕育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是中國共產黨、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着巨大和深遠的影響。賀教授講的一個故事深深感觸着我,一天,我們的革命同志看到毛主席裹着被子在炕上看文件,以爲他生病了,就問他怎麼了,主席指了指晾在邊上的棉衣,說棉褲溼了,就裹着棉被看文件,當這位同志讓警衛員去給主席領一套新的棉衣時,被主席拒絕了,主席說,現在我們條件那麼艱苦,我不能搞特殊化。一件棉衣雖小,但革命領導人艱苦樸素、以身作則的精神,讓我們深思,聯想到今天,是有革命先輩用鮮血才換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就像周總理說的,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

寶塔山之行,唱着那首“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參觀了楊家嶺、王家坪、棗園革命舊址,走進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居住和工作過地方,一孔孔簡陋的窯洞,一件件樸素的陳設,一幅幅珍貴的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豐富的人物模型、滄桑的歷史圖片、生動具體的文字介紹,給同志們再現了革命延安的生產、生活、戰爭、文體情況、聽着講解員的講解,看到了當時保衛人員用的步槍、乾糧袋、揹包等,還有當時爲了打破日軍及國民黨政府對延安經濟封鎖,我黨爲了生產自救開展生產運動時用的棉花紡車、農具等。大家佇立在大刀、長矛、土地雷和步炮前,彷彿追溯着歷史的足跡,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看到了當年的戰火硝煙,聽到了當年的戰火聲,感受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情景和革命先輩們當時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革命和生產的高昂革命鬥志。

聽了“毛澤東與毛岸英的父子情”,毛岸英自小帶着兩個弟弟流浪上海,留學蘇聯,在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毅然辭去蘇聯的部隊職務,回到祖國,去到農村進行開墾,去到工廠當一名工人,到最後奔赴朝鮮戰場,犧牲在那裏,他是主席的兒子,他沒有得到一絲特殊的照顧,他不是一名好丈夫,結婚第二天就奔赴戰場,然後就再也沒有回來。毛主席既是一位偉人,他沒有因爲自己是主席,就給兒子特殊照顧,在兒子回國第二天,就讓他自己去食堂排隊就餐,更安排他去農村開墾,但他也是一位父親,在得知兒子不幸犧牲的消息後,他一個人在屋裏,一個人悶頭抽了一宿的煙,一張“兒啊”的字條,壓在他牀頭許久許久。“張思德及其爲人民服務精神”,一名平凡的戰士,但他在平凡的崗位上,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裏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裏,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1944年9月5日,天下着雨,張思德帶着突擊隊的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士小白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裏,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爲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是毛澤東對張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奮鬥足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張思德精神就是爲人民利益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是爲人民利益任勞任怨的精神,就是爲人民利益艱苦奮鬥的精神。“觀看了延安保育院”,在保育院需要轉移的時候,聽到那句“媽媽,我留下吧”,淚水沾溼了自己的眼眶。在樑家河,我們的習總書記作爲知青下鄉帶過的地方,那時的知青,積極響應毛澤東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在這裏,他克服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和思想關。樑家河的山山窪窪留下了總書記勞動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在這裏,他帶領村民打井汲水、辦磨坊、縫紉社、代銷店、鐵業社,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在在南泥灣,我們的三五九旅將多年來雜草叢生、荊棘遍野的“爛泥灣”變成了稻田翻綠浪,窯洞滿山腰的陝北好江南。

延安精神就是我黨艱苦奮鬥的精神、理論聯繫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它不但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傳家寶,而且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認真學習延安精神,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時光。結合我的工作實際,回來後,我將把此次延安行學到的、看到的、領會到的充分運用到我的工作當中去。一是加強學習,在工作中加強學習,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埋頭苦幹,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到工作上。二是堅持以身作則,艱苦奮鬥,時刻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帶頭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爲我縣海洋與漁業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是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這個宗旨,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四是要謹言慎行,遠離誘,重自省,嚴律己。延安行是尋根之行,更是逐夢之旅。在這裏汲取的力量將爲我以後的工作提供不竭動力。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篇5

“當歲月的痕跡慢慢爬上眼角,老的是年紀,也是歲月的鐫刻。”這是我看到藝術畫——《歲月》,發出的感嘆。

畫中的老人栩栩如生,從頭上的白髮白如雪,卻襯托着他黃黃的皮膚,高高的鼻子上挺着一幅老花眼鏡,歲月無痕,他已經這麼老了,但還願意努力工作,爲了生活!

裸露的上身,粗壯的.手,從手中顯出了血紅的血管,他已經飽經風霜地走過了他那漫長的歲月。他正握着手柄操控着一臺印刷機,從他咪着像一條線的眼睛,看出他對工作認真、熱情。印刷機已陳舊,但卻乾乾淨淨的,老人可能每天都擦它。

老人穿着一條深藍的褲子,褲子上的補丁一個一個映在我的腦海裏,老人可能太忙,沒時間買褲子;又可能褲子太貴,他買不起……一串一串猜想從我腦中浮過。這都是社會的“恩賜”!

店裏沒有什麼雕樑畫棟,但卻有些古色古香。牆上掛着一幅筆走龍蛇的字,還有兩個陳舊的大櫃子。很明顯除了老人和一臺機器沒有什麼了。

“當歲月的痕跡慢慢爬上眼角,老的是年紀,也是歲月的鐫刻……”人一生難免遭遇坎坷與挫折,關鍵如何面對,只要向目標前行,才能實現理想!

“當歲月的痕跡慢慢……”“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是啊,腳比路長,因爲路是人走出來的,沒驗證,誰又說翻不了高山,征服不了沙漠?只有具備不屈精神,才能走完漫長的歲月。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篇6

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慶臨近,紅色教育隨之升溫。大量黨員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感受紅色精神,觸碰澎湃初心。就拿剛剛向社會公衆開放的香山革命紀念地來說,八處革命舊址僅中秋三天小長假就接待了五萬多人,十大本留言簿被寫得滿滿當當。

紅色教育基地紅火起來,當然是好事。通過文獻檔案、影像視頻,重溫激情歲月,緬懷先輩事蹟,對於每位參觀者來說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隨着紅色資源不斷被挖掘開發,紅色教育基地日漸增多,摩肩接踵的人潮中,持有“打卡”心態的確有不少,在大門前拍張合影,便“黨旗一收、四散而去”的支部也不在少數。上網一搜,隨處可見的攻略指南,將“打卡”路線、最佳拍照點,介紹得明明白白。只求身到、不求心到,這樣的紅色教育多少有些變味。

紅色教育淪爲“到此一遊”,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恐怕在於心態沒有擺正。或是想着“完成任務”,或是隻圖合影露臉,心思根本沒放在學習體悟上。也有一些單位,將組織紅色主題活動當成“例行公事”,覺得這是上面要求的“規定動作”,關鍵在“留痕”,人頭湊齊、亮出黨旗,或是穿上軍裝、唱了紅歌就算“程序圓滿”。而另一方面,現實情況也確實“嚇退”了不少真心學習者。每到節假日或重大時間節點,各大紅色教育基地總是人滿爲患,所到之處往往沒有細緻的講解、周到的服務,只有擁擠不堪的人羣和維護秩序的口令。再珍貴的書卷、再動人的故事在這樣的一片嘈雜中,怕也難讓人駐足細品。

紅色教育基地不是旅遊景點,想要有所收穫必須端正態度。走進紀念館,是爲了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參觀舊物,是爲了從先輩處獲得啓迪。品味紅色記憶,感悟崢嶸歲月,必須得“走心”。抗戰老兵在老照片前駐足良久,眼含淚光;母親握着年幼孩子的小手,一筆一畫寫下“祖國生日快樂”,這樣動人的場景背後是心有所感。靜靜聆聽,細細品味,將自己融入到那些過往的歷史中,才能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才能知曉未來該走向何處。

參觀要“走心”,組織布展更得“用心”。在特殊節點,提前增設服務,疏解人流、避免“扎堆”,讓參觀者有更好的體驗,再去談獲得感纔有意義。而更爲重要的是將功夫用在“平時”。紅色教育的方式不止一種,相比於提供拍照場地、機械背誦講稿這些“套路”,利用先進技術,主動探索靈活生動的展陳方式,打造真實可感的現場體驗等,或許更能打動人心。總之,不讓紅色教育流於形式,還需要多動腦筋、多花心思。

“傳統不是守住爐灰,而是熱情火焰的傳遞。”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我們才能不忘初心,紮實走好逐夢新徵程。

觀看美育雲端課堂心得體會篇7

高亢的陝北民謠、綿延的黃土高坡和一孔孔窯洞是我對延安的最初想象。8月,在局黨委的精心組織和安排下,我有幸去革命聖地延安參加了紅色教育專題培訓班。

我們參觀了延安革命歷史紀念館、棗園、楊家嶺和習總書記青年時期插隊的樑家河村,感受和踐行當年的知青精神。在寶塔前我們全體學員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通過專題學習,現場教學,我深受教益,收穫滿滿。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是催生新中國的革命聖地。在延安的學習通過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大家的思緒拉回到了革命戰爭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情景。中國革命的歷史在我們心頭又一次打下了的深深烙印: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犧牲的戰鬥精神,永遠是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我黨取得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堅實的思想基礎;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真心實意地幫助人民實現自己的利益,最終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是我們不斷取得黨和人民事業新勝利的傳家寶。黨在延安鑄造的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以及知青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形和體現,也是我們現在所需的精神食糧。

一、延安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此行我們來到樑家河,參觀了習總書記當年住過的窯洞,令我感慨萬千。他在樑家河共換過三次住所,都是幾個人擠在一張炕上,條件異常艱苦。看着習總書記曾經用過的書桌,想象他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讀書學習、產生一系列先進思想的,不禁讓我覺得,不論是以毛澤東爲首的老一輩革命家,還是以新一代黨的領導人,艱苦奮鬥是他們一脈相承的精神寶藏。後來他大辦沼氣、鐵業社、以及縫紉社等,培養出與人民魚水交融、血肉相連的感情,不正是符合了毛主席當年“爲人民謀幸福”的初衷嗎?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這個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兩個百年”的奮鬥目標,當前全黨全國人民正在以百倍的努力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拼搏。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作爲一名普通的公務人員,最重要的就是要像延安時期那樣在正確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堅持理想信念,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堅定不移的爲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鬥。

二、弘揚延安精神,立足自身崗位,增強責任擔當。

從1937年到1947年,延安的十年是艱苦奮鬥的十年,黨和人民經歷的一切,讓我深信“人間正道是滄桑”。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和事,如同被溫水衝沏的茶葉,在滄桑的歲月裏幾度沉浮,纔有沁人的芳香。

延安歸來,我的心中滿是熱情,想到前人爲我們打下這樣堅實的基礎,我們更應該以昂揚的鬥志奮勇向前。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延安精神,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學習,提高能力。要把這次學習作爲新起點,提高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堅持在幹中學,學中幹,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投入到今後的工作中。

(二)立足崗位,不斷創新。作爲局辦公室的一員,結合自己崗位的實際,以身作則,努力工作,帶頭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精神,把延安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

(三)擺正位置,腳踏實地。努力在實踐中體現黨的宗旨,把心思和本領用到本職工作中,我要以實際行動踐行延安精神,真正爲公共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