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實用文>觀後感>

觀看同上一堂雲端思政課心得體會

觀後感 閱讀(2.75W)

病虐桀桀之際,人心惶惶之時,英雄之骨瀟瀟而立。本應是“爆竹聲中一歲除”,奈何“世事無常如白浪”。二零年的序幕在“戰爭”中拉開,伴着聲聲號角,看着鐵骨錚錚。

觀看同上一堂雲端思政課心得體會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殘酷的疫情像是籠罩天地的魔爪,兇猛且讓人恐懼。但好在,愈加黑暗,愈能看見平凡的靈魂閃閃發光。但慶幸我們的領導人愛民如愛子;我們的政府英明實幹;我們的醫生堅毅鐵血;我們的人民團結智慧。

如《太公六韜》中太公所說:“善爲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飢寒則爲之憂,見其勞苦則爲之悲”習主席數月以來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讓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展露四海,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必勝信心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堅強意志。他說過,自己是人民的勤務員。毫無疑問,在我們心中他已然是一個偉大的領袖。

如《隴西行四首》中:“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肆虐的病毒帶來的恐怖氣息讓人快要喘不過氣來,戴着藍色的口罩像是抓住最後的希望。八旬鍾老,掛帥出征。臨危受命之際,義無反顧的到疫情的前線,爲人民扛起大旗。我們知道有他,戰爭就一定會勝利。在他飽經風霜的皮肉之下,堅毅的鐵血之中,瀟瀟而立的鐵骨藏於其中。但別忘了,中華民族從來都不是一個缺少英雄的民族。千千萬萬的白衣戰士在義無反顧的衝到了最前線。只因他們的身後是億萬的人民,是千年的傳承,是讓他們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中華民族。因爲熱愛,所以守護。

如《兵車行》中:“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十四億中國的每一個人都忱戈待旦。雖然沒有金戈鐵馬,可都如“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一樣的嚴守以待。是怎樣的力量才能讓如此一個泱泱大國的子民如此身體力行的與祖國相守?我想,這歷過的千年便是答案。

如《瓦爾登湖》中所言:“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捱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一顆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會繪成無邊的晨光,去照亮這些在陰霾中等待已久的人們。而從這場暴風雨中走出的我們,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大學生同上一堂雲端思政課觀後感2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對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廣大青年給予充分肯定和勉勵鼓舞。在全國4萬名援鄂醫務人員中,“90後”佔了三分之一,不少年輕黨員更是衝鋒在前,勇挑重擔,用實際行動彰顯了新時代青年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奉獻與價值。

關鍵時刻“站得出”。疫情發生後,各地紛紛響應號召組建醫療隊支援湖北,其中涌現出了不少不畏艱險、主動請纓奔赴一線的年輕黨員。“我是黨員嘛,而且我年輕,抵抗力好”——宜昌市一名女護士生怕家人擔心,沒和家人商量,悄悄報名上前線。“先斬後奏”“逆行”似乎很符合“90後”敢想敢做的行事風格,但這背後蘊含着的更是年輕一輩有理想、有擔當,不怕苦、不怕累,以及作爲一名黨員勇於爲人民羣衆挺身而出的奉獻精神。1996年出生的汶川姑娘佘沙心懷感恩2次請戰出征湖北,因救命情種下白衣夢的醫生王冰與13年前的恩人成了一線“戰友”,“這一次換我們90後來保護大家”……行源於心,力源於志。知恩圖報,盡己所能回饋社會,是每一名年輕人應厚植的美德,更是年輕黨員應經常淬鍊的初心使命。

艱難困苦“受得住”。相比於上一輩,大多數“90後”成長的環境確實有很大改善,一些人難免擔心年輕人沒吃過什麼苦,經不起風浪敲打。但是,此次戰“疫”證明了“90後”也是吃得了苦的。多少一線人員防護服一穿就是十幾個小時,期間不吃不喝還承擔着緊張忙碌的救治、護理工作,一天下來,臉上早已被護目鏡和口罩勒出深深的血印子,貼身衣物早已溼透……儘管如此,曾幾何時被貼上“嬌生慣養”標籤的“90後”沒有一句怨言,不僅用自信和笑臉感染身邊人,在走廊和防護服上作畫鼓勁加油,帶領患者在醫院跳起了廣場舞,耐心安撫情緒不佳的患者,卻默默將對家人的思念和委屈深埋於內心深處。這一“戰”讓更多年輕人學會獨立,學會擔當,學會理解與包容。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苦難催人成長,更能激發青年積極向上的力量,適時讓年輕黨員到服務羣衆最前沿、改革發展第一線、重大斗爭主戰場經受磨練,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長。

危急關頭“扛得起”。多少身材嬌小的女護士變身“大力士”“鋼鐵俠”,抑或左右手各抓起幾大袋半人高的垃圾穿過好幾個區域投放到指定點,或是踉蹌着背起40斤消毒水給89間房仔細消毒;和病毒“面對面”近距離接觸,高峯期一天採集數百份咽拭子樣本;冒着被感染的風險,連續多天轉運430多噸醫療廢水……一個個令人起敬動容的生動例子印證了年輕的身軀裏也飽含着大大的能量,略顯青春稚嫩的臉上也有闖關克難的堅毅目光,柔嫩的肩膀也能扛得起“天降大任”。之所以能擔負起重任,不僅離不開堅定理想信念的支撐,更源於過硬的素質和本領。因此,作爲年輕黨員,必須堅持系統學習和實踐鍛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斷錘鍊,打牢參與急難險重任務的基礎,既要着力增強綜合能力和適應能力,也要熟練掌握自己從事領域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越紮實,對本職工作的政策業務越熟悉,應對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