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離騷》讀後感600字7篇

心得體會 閱讀(2.21W)

能夠值得我們寫讀後感的書肯定是值得推薦的,我們看書時候爲了增加我們的見識和思想高度,所以相關的讀後感一定要寫,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離騷》讀後感600字7篇,供大家參考。

《離騷》讀後感600字7篇

《離騷》讀後感600字篇1

讀《離騷》,除了像“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樣爲人熟知的經典名言,還有有些語句也讓人深有感觸:“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等等。這些語句表現了屈原的懷才不遇、憂國憂民、以及對國家的忠貞不渝。在小人當道的殘酷現實裏,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樣高潔,又向優雅高貴的天鵝一般被一羣自以爲是的醜小鴨排擠、奚落。

面對現實的污濁險惡,屈原前途的艱險和命運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願屈心抑志,寧願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九死而未悔。“陰霾迷霧暗瀟湘,蘭菊高潔空自香。屈子忠節憾萬里,千秋流芳天風揚。”他的堅貞不屈和一腔的愛國熱情千古流傳,以至人們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用包糉子、賽龍舟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

屈原二十六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爲楚國建立了法度,辦理外交,使楚國勢趨於富強,並一度成爲六國聯合抗秦的領導。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堅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也是對本職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這個高度負責裏面既包括了“擔當天下,以我爲先”的勇氣,也隱藏了犧牲奉獻精神。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條件及其惡劣的環境中仍不忘考慮楚國的前途命運,可以說是把愛國主義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業當中。這一點是現代人尤爲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帶着一份高度負責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態敷衍了事。

?離騷》能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是被屈原的高風亮節、不畏讒言的無畏所感動,更是因爲裏面的神話場景寫得格外精彩。從“駟玉虯以桀p兮”到“蜷局顧而不行”,其中出現了大量的神話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爲衣,芙蓉爲裳,高冠岌岌,長佩陸離;朝引木蘭之墜露,夕殘秋菊之落英;飲馬於咸池,總轡於扶桑;駟玉虯以桀p,溘埃風而上徵;前望舒使先驅,後飛廉使奔屬。這種大膽新奇的想象彷彿把我們帶到了一個遠離塵世、不惹塵埃的人間仙境。這種唯美的畫面讓我們暫時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忘卻了人世間的凡塵俗世,心靈彷彿被清澈的泉水滌盪過一般,變得格外澄淨起來。雖然這無益於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和處境,無益於解決實際問題,但它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讓我們感受到超凡脫俗的美妙。屈原神奇唯美的想象堪稱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的開端。從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裏可以看出,他和屈原的想象如出一轍,給人以飄飄然的感覺。

楚辭並不是一種通俗易懂的文學作品,它裏面有太多的方言、想象和神話傳說,《離騷》只是我們瞭解這一“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偉大作品的一個窗口。

《離騷》讀後感600字篇2

屈原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作爲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還開創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楚辭文學,他這樣的文學造詣和斐然文采讓人由衷佩服。

屈原也是一個潔身自好、堅守正道、主張變革、舉賢納諫、懲惡揚善、勵精圖治的政治家,他不善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和阿諛奉承,所以他一直壯志難酬、幽怨愁思、鬱郁不得志。與此同時,因爲與小人背道而馳、意見相左,屈原也一直受到了很多頑固派和邪惡家的排擠、誣陷、打壓和欺辱,真真是鬱悶、憤懣到了極點。

屈原更是一個愛國愛民、心懷天下的偉大英雄,他在汨羅江的決絕一跳成爲了人們永久的悲痛,因此每年的端午節也成爲了人們紀念他、歌頌他、緬懷他的傳統節日。

?離騷》是屈原發自內心的傾泄和控訴,他用這首激情昂揚的詩歌表明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志向和精神,以此來告誡自己、也警戒世人要做一個堂堂正正、坦坦蕩蕩、天下爲公的君子。

“哀民生之多艱”是屈原心中的憂患,所以他一直宣揚自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心,也一直想把民間的真實情況反映到朝堂之上去,奈何奸人阻礙,他的諫言得不到善用不說,還落得一個“衆女妒餘之峨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的下場,這讓他不得不感慨小人投機取巧、一反常規、扭曲事實、殘害忠良、肆意妄爲、苟且偷生的做派,也不得不控訴指責君王荒淫無度、治理無方的可恨行徑。

對於自己因輔佐楚王改革弊政而受讒被疏遠的遭遇屈原是委屈、心寒和不甘的,所以爲了繼續追求美德、保持高潔、獻身正道、追求正義,屈原“寧溘死以流亡兮”,也不願做出世俗小人的醜態,他這樣高傲、自潔、自省、自律、自愛、自尊、自強的品性足以擔得起世世代代中國人的敬仰和追悼。

《離騷》讀後感600字篇3

離騷,中國歷史上最瑰麗的抒情長詩,作者屈原用他在幻想空間中奇麗獨特的思想,印刻出他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高尚品質。

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詩人身上流淌着的古帝顓頊高陽的赤子熱血。全詩感慨出自己的生平不凡、才華橫溢,卻不受楚懷王之重用,悲憤之情使他作下此詩。批判楚懷王昏庸多變,貴族仗勢欺人。可他的心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卓清漣而不妖,身處亂世仍一片冰心在玉壺,冰雪心智從未因損毀。他後悔步入官場,寧願退隱清幽寧靜之鄉野,用白芷青蘭襯托出了他的尚麗情操。

屈原身處的環境皆是奸臣惡勢,紅塵世間紛擾多,憂愁煩惱如行雲流水般聚集,這便是生活五味雜陳。從古至今,爲了皇權官位耗盡心力,卻終已兩敗具傷而終,可他們從不放棄夢魘中貪婪荒謬的慾念,反成傀儡,他們卻渾然不知大千世界,萬物之靈的美輪美奐。

看看歷代,哪屆皇朝不如那殘酷無情的海,就和這個社會一樣,海水的肆虐猖狂何曾憐憫你一絲一毫,他們龐大卻吝嗇到不願施捨任何機遇。古今中外,無論何地,渺小之人,手無縛雞之力之人,文文懦懦循規蹈矩之人……總會被折磨摧殘的容顏盡毀,體無完膚。用浮華的裝飾潤色自己的外表,它卻仍然無動於衷,只有自己的強大才能使它永恆地包容下你。一個又一個人在社會強大的負荷下,崩潰,憂悒,成爲一枚一枚空虛的棋子,任人擺佈,宰割。如青煙般的薄霧在世間縈繞,人們卻糾結着權利利益的戰爭,而頭破血流,卻也在所不惜。恰恰事事黑白顛倒,只顧自作樂,對黎民的生死置之不理,看成輕於鴻毛之性命,楚懷王終敗也。屈原對國之一片丹心,無人曉之,奸臣踏之,心以絕之,終究投江自盡,了結殘生。朝廷之上,官場阿諛奉承的套路便已成爲生存之路,只有與其同流合污才方可獲一線生機。這些在屈原的心中早己清楚明瞭,卻偏偏逆而行之,只爲留下清譽。

歲寒,方知松柏之後凋也。真是此理!

《離騷》讀後感600字篇4

一首《離騷》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滲透力,讀了此文,我深有感觸的是:

一是它的浪漫主義的色彩。此詩把神話的傳說、歷史人物、自然現象揉合於一體,特別是那些詩人南訪重華,飲馬咸池,上叩帝閽,下求佚女,馳天空遊仙境的描述,爲讀者勾勒出一部神祕、奇妙、狂放、孤憤的另一世界,使人讀後意想深深,耳目一新。

二是詩中運用香草、美人的象徵對比方法,表現了他異與渾濁世俗的高潔,以追求才貌兼備的女子,表達他對理想君主的渴望;以剷除惡草,表述對奸邪小人的痛恨,形成了獨特的詩文創作新體,在古詩體列上獨樹一幟。

三是開拓了詩體的新體。屈原以前的舊體多整齊劃一,四言五言一直沿續着。楚賦則不同,語句字數參差不一,自由多變,突破了傳統模式,以六言爲主,間以五六七八字不等,偶而也有三字,且句中句尾多用“兮、之、乎”等虛字,讀之大有高上低下錯落之美和一唱三嘆的韻味。

四是抒情和敘事的結合,幻想與現實的交織。詩中還大量引用楚地方言,大有雙章疊韻的特徵,使作品帶着楚國人氣豪放、豪氣和不拘禮法的楚風。

兩千多年來中國詩詞的不斷變化,與屈原詩體與楚賦有着密切的關係,漢代後七言詩的發展與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繼承屈原文化發展而成。

屈原不僅是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他又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不僅爲我國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新紀元,他又是楚辭的代表者,奠基人,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關注。1953年,屈原以詩人身份同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馬蒂一道,成爲世界和平理事會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離騷》讀後感600字篇5

很久很久以前,聽說他很著名。沒有相片,但卻名揚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條江邊,過了一會兒,就永遠消失在江中。後來,就有了端午。一切順其而至。歷史長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瞭。

自古昏君無數,可臣子因爲昏君而自盡的,屈指可數。除了屈原,掰着指頭也可以數出來。我想屈指可數並不是爲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聯繫。

他永遠是那麼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說他是忠臣,然僅靠聽說,哪怕記載也並不一定真實。但他卻不可小看。屈原會永遠在人們心中,只要還有端午,大人們總會講屈原的故事,代代相傳,他的地位甚至如一個天神。

他的離開也許是對的,自己解脫了,留下美名傳萬世,其實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沒有了端午,沒有了糉子,沒有了賽龍舟,人們生活會更無聊。現在的人過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習慣而已,但這個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過《離騷》,也只是課本上的,我並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樣一個人。但我能確定的`是他的離開留下的是美麗。美麗的神話,美麗的詩,無論何時提起,也不會有傷感。

兩千多年前,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兩千多年後,他依舊不認識我,可我卻認識了他。雖然他已不在,雖然歷史有假,但我仍願相信他是個忠臣,才貌雙全。死了的人也許無悔,活着的人更不能後悔。讀《離騷》已沒有當年的豪氣,但卻能讀一個人的心。

如果上n輩子我認識你,我也會贊同你的離去,不過一死而已,總好過昏迷不醒。我會送你離開,先生遇昏君,不可預料,不佐此人也罷,留得清白在人間!

屈原,請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纔不枉費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錯不用抱歉來彌補,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對自己殘酷,看你好模糊,若有來生,願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離騷》讀後感600字篇6

有日神助“我”,風神幫“我”,雷神保護“我”,各方神聖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麼再加上“我”執着的追求,有什麼理想不能實現?什麼目標無法到達呢?

屈原,就是用這樣幻想境界,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執着追求。

他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自然的鐘情,對美人的思慕……都在詩歌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但卻顯得太過虛擬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這幻想,讓我質疑。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那浪漫的筆觸之下詮釋的真的僅是他那浪漫情懷?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執着,如此坦蕩,那爲什麼又有“投河自盡”的結束篇?他,絕望了吧——想必,除了在這虛擬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無地方釋放他自己了。

可憐的人兒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無人理解,無人分享自己對生活的希望,更是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就這樣憋着了,沉默着。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認,他吶喊過的,只是被壓抑了;他吶喊過的,不過被淹沒了!最終,他彷徨,他鬱悶,就這樣,他帶着絕望離開人世。

可憐的人兒,我是多麼的同情這位偉大的詩人。他詩中的“美人”,我讀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滅了他的夢的偉大的君主!他多麼想得到想要的,多麼想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在心中指責,指責君主的無

禮,指責他的庸碌。

可這些都有什麼用呢?可憐的人兒最終選擇了沉睡,與河共眠,在那靜靜思考的河中繼續自己的夢境……

《離騷》讀後感600字篇7

很久以前就想讀讀《離騷》,但每次拿起它來看了幾句後,就挺不住了,實在靜不下心來攻這個艱深晦澀語句裏所蘊藏的楚文化堡壘。可梁啓超先生偏偏又說:“吾以爲凡爲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爲不虛生此國。”而《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說,要讀楚辭就先讀《離騷》一定沒有錯。所以,這個月以來,我放下了許多的所愛,一點點地咬它,總算將其讀完了。接下來,我還想咬着不放,梳理閱讀的感受和體會。

關於《離騷》的題意,長期以來,衆說紛紜。最被接受的說法主要有二種,一種是以史學家司馬遷爲代表提出的:離別的憂愁;一種是史學家班固提出的:遭遇憂愁。這二位史學大家對“騷”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釋爲“憂愁”。他們的區別在“離”字上,古漢語中,“離”可理解爲“分開”或是“告別”,同時,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說法都無可挑剔,一直以來被廣泛接受。但是,同樣的東西,不同時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結合現在的時代特點,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爲“離別時的牢騷”。

屈原一生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終究得不到實現,反而被排擠得無處容身,最後不得不離開。《離騷》正是他對“離開”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在形式上,跟我們現代人在單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一氣之下走人去另謀高就時,禁不住要說幾句話來發泄積怨是一樣的。但從發泄的層次和境界來說,《離騷》是對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擠和打擊的控訴,是對昏君統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稱千古第一牢騷,其特別之處在於:

首先:全文結構宏偉,佈局嚴密;想象誇張,氣勢磅礴;所述場景雲纏霧繞,光怪陸離。不愧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

其次:通過修身與隨俗、忠君與怨君、戀國與去國這三組心理矛盾的刻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的憂患意識、鬥爭意識和人格完善意識。

最後:在全詩的表達過程中,展示了一個愛國的、偉大的光輝形象。

痛發牢騷是“離去”時的一種心裏表現之一,在離別時還要說那麼多話,恰恰說明了內心的不捨和行動上的無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們現在的思路:走就走唄,還懶得去說呢!

應該說,發牢騷是歷史以來人們“離去”時最常見的心裏表現形態之一。因爲,人總是有情感的,在內心不捨與行動無奈的夾擊下,用言語來泄憤再正常不過了。

事實上,離別時的心裏表現形態還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後會無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張子房,待劉邦做了大漢公司的以後,不計個人得失,如一粒塵埃歸於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後會無期型的例子,時下多得很,在親朋好友中發生,在合作伙伴中發生;不時地發生在公事中,不時地發生在私事裏。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爲了個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來。

從醫學的角度上講,發發牢騷也許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說有多大的作用還真是說不準。想跟屈原一樣,發頓牢騷成爲千古名篇,對常人而言,那是難於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騷雖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讓其成爲流俗瘋語。

每有同事辭職,不管什麼原因,大家跑到酒店喝一頓,一爲送行,二爲聚話。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數多了,不免覺得是老調重彈。大家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前提下,毫無根據地大讚特贊他處的風景。無情地打壓自己“家園”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後之言,事後想起來都覺得好笑。不過有一點還好,等第二天清醒過來,誰也不去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