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伊利亞特讀後感7篇

心得體會 閱讀(1.74W)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大家對書上知識的分析,寫讀後感除了是爲了簡述書籍的內容之外,也是加深自己的印象,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伊利亞特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伊利亞特讀後感7篇

伊利亞特讀後感篇1

“你們應當記住的是我在那火光中的模樣。戰敗者赫克托爾,你們應當記住的是他立在希臘戰船的船尾,被烈焰包圍的模樣。被阿基琉斯殺死、拖在戰車後沿特洛伊城牆繞城三圈的赫克托爾,你們應當記住的是他身披銀銅盔甲,容光煥發慶祝勝利的模樣。”

這是意大利作家亞歷山德羅·巴里科在其根據《伊利亞特》改寫的《荷馬,伊利亞特》中在赫克托爾放火燒燬敵船後爲他安排的一段獨白。火燒敵船是赫克托爾在特洛伊戰爭中的巔峯時刻,在這場戰鬥中,他一往無前、殺敵無數,直至最終獲勝。這的確是值得人們記住的英雄時刻,可是赫克托爾不知道,在他“充滿熱望”“勇猛攻擊”,以爲可以一舉擊敗敵軍之時,他毀滅的命運早已註定,而這暫時的勝利巔峯只是宙斯的安排,爲的是讓阿基琉斯獲得更大的榮譽。

特洛伊戰爭中,神明對赫克托爾不可謂不眷顧。在進攻希臘戰船的過程中,宙斯命令對抗特洛伊人的波塞冬退出戰場,讓阿波羅在赫克托爾在受到大埃阿斯的攻擊後將他救活過來,並使他避開透克羅斯的箭矢。之後阿波羅甚至幫助赫克托爾殺死了帕特羅克洛斯。但這眷顧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赫克托爾註定將死於阿基琉斯之手,沒有神祇能夠改變他早已編織好的命運。也正是因此,當宙斯用天秤稱量赫克托爾與阿基琉斯的命運,赫克托爾的一側滑向哈得斯的冥府時,阿波羅果斷地放棄了保護他。

但赫克托爾的一生並非只是命運的玩物和衆神的棋子。當沒有神祇在場時,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爾真實的樣子方纔得以展現在讀者面前。

戰場上的赫克托爾是一名令敵人畏懼的戰士,在史詩中,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便是在阿基琉斯表達自己“憤怒”之時:“總有一天阿開奧斯兒子們會懷念阿基琉斯,那時候許多人死亡,被殺人的赫克托爾殺死”,足見英勇的赫克托爾在希臘聯軍中的震懾力。對祖國的愛與責任使赫克托爾一向衝殺在陣前,即便是在接受弟弟赫勒諾斯的建議回城通知母親向雅典娜獻祭時,他也一直心繫戰場,先後拒絕了母親、海倫和妻子安德羅馬克的挽留。

赫克托爾在城樓上與安德羅馬克道別的情節是史詩中少有的充滿溫情的片段之一。他已預料到特洛伊城將會毀滅,他關心父母兄弟與特洛伊人的命運,更不忍見到妻子遭受苦難,“但願我在聽見你被俘呼救的聲音以前,早已被人殺死,葬身於一堆黃土”。最令人動容的細節是,赫克托爾年幼的兒子害怕父親威武的頭盔,赫克托爾與妻子見狀莞爾,而後他便摘下頭盔,親吻兒子,並向衆神禱告,希望兒子將來能勝過自己。最後,赫克托爾勸妻子不要過於悲傷,要她回家去,因爲“打仗的事男人管,每一個生長在伊利昂的男人管,尤其是我。”赫克托爾是位好丈夫、好父親,但作爲普里阿摩斯王的長子和特洛伊人的英雄,在國家危難之時,他沒有留在妻兒身邊,而是選擇了爲國而戰。

赫克托爾的柔情並不只體現在與妻兒在一起時。他的溫柔掩藏在勇猛的進攻和狠厲的話語之下,卻會在戰場之外流露出來。看見帕里斯避戰不出,赫克托爾嚴厲斥責對方的怯懦,卻也在帕里斯披甲趕來時表示欣慰和鼓勵。他稱讚帕里斯的勇敢,也責備帕里斯此前的疏懶,說自己聽見特洛伊人說帕里斯的“可恥的話”感到悲傷,同時告訴帕里斯“這些事日後可以補救”,只要神明讓他們能夠在將敵人趕出國土後在家中獻祭——哪怕他已預料到特洛伊將會毀滅。很難說清赫克托爾是對保衛國家還存有希望還是說這些話來鼓勵帕里斯,或許二者兼而有之,但明確的是,他雖然因帕里斯給國家帶來災難而感到憤怒,卻並未讓這憤怒壓倒手足之情。更重要的是,赫克托爾雖然責備帕里斯躲避戰鬥,卻從未指責過被其他人認爲是紅顏禍水的海倫,還在其他人向海倫發難時出言勸說,這足以表明他的善良。在危難時刻,赫克托爾沒有簡單地歸咎他人,而是負起了自己的責任——相應地,也要求帕里斯負起他的責任。

如果說要明白赫克托爾的溫柔才能認識到他的堅定,那麼同樣,要知道他的膽怯才能理解他的勇敢。

雖然是特洛伊的第一英雄,但作爲一個凡人,赫克托爾依然會感到害怕,這是他與無所畏懼的女神之子阿基琉斯不同的地方。作文在第一次對陣大埃阿斯時,面對魁梧強大的對手,他的心“在胸中加快悸動”,但他沒有逃跑,“因爲是他發出挑戰”。史詩中也曾不止一次提到過,赫克托爾面對敵軍的兇猛攻勢想要退卻,在戰友的責備和激勵下才又重新開始作戰。

赫克托爾最糟糕的時刻是在面對復出的阿基琉斯時轉身逃離,被對方繞着特洛伊城牆追了三圈。但如此怯懦的表現能說明他不勇敢嗎?如果他是個懦夫,就不會不顧父母的苦苦勸說、堅持留在城門外等待向他衝來的阿基琉斯。在這段等待的過程中,他經歷了複雜的心理活動:他知道自己此前因爲堅持不撤軍而折損了軍隊,愧對特洛伊人,也明白假如他卸下盔甲試圖與阿基琉斯講和,對方也只會無情地將他殺死,因此,他決心獨自留在城外面對最強大的敵人。

但赫克托爾的這些畏懼和顧慮,在他意識到阿基琉斯有雅典娜相助、自己卻孤立無援的時候,都已經不再重要。赫克托爾發現自己受到雅典娜的矇騙,是一個重要的悲劇性轉折點,在這一瞬之前,他還以爲憑藉自己的武藝有機會能殺死對手、爲特洛伊除掉最大的災禍,而此刻卻明白了自己必死無疑。但在這關鍵的一刻,他卻沒有再逃離。“命運已經降臨。我不能束手待斃,暗無光彩地死去,我還要大殺一場,給後代留下英名。”他已知曉自己無法逃脫毀滅的命運,卻依舊拔出長劍撲向阿基琉斯。在這一刻又有誰能說赫克托爾是個懦夫?他曾經害怕過,但他選擇了不退縮。於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留給世界的是英勇進擊的姿態,“有如高飛的蒼鷹”。

所以,赫克托爾,我不願像巴里科所寫的那樣只是記住你火燒敵船的勝利模樣。凡人的戰爭是神祇之間的博弈,英雄的成敗是命運織就的幕網,奧林波斯山上的衆神導演了這場由命運女神寫好腳本的悲劇。而你,赫克托爾,在阿基琉斯撼動天地的憤怒中,你成了他榮譽之路上的鋪路石,因爲他是受神明寵愛的女神之子,而你只是一介凡人。可是,真好啊,“神樣的”你只是凡人,所以在衆神操縱的戰爭勝敗之外,你擁有與你的頭盔一般閃亮的人性。我要記住的是你在城樓上與妻兒話別時的模樣,是你獨自在城門外等待對手的模樣,是你最終決定揮劍出擊的模樣——那時候沒有神明站在你這一邊,而你的溫柔、你的勇敢,都只屬於你自己。

伊利亞特讀後感篇2

伊利亞特里描寫死亡最常用的句子是:“無邊的黑暗籠罩了他的眼睛。”

但是各人的死亡描寫得各不相同,在死亡之中發現詩意,這是荷馬的獨到之處。這是暴力型的:

“他首先投槍,擊中插頂馬鬃的頭盔,堅挺的突角,銅尖扎進厄開波洛斯的前額,深咬進去,搗碎頭骨,濃黑的迷霧矇住了他的眼睛。他栽倒在地,死於激戰之中,像一堵翻塌的牆基。”

這是優美型的,將人比作楊樹(羅念生版翻譯做梣樹),很美:“他翻倒泥塵,像一棵楊樹,長在窪地裏,大片的草澤上,樹幹光潔,但頂部枝椏橫生;一位制車的工匠把它砍倒,用閃光的鐵斧,準備把他彎成輪軲,裝上精製的戰車。

血腥型的:

“投石者趕至他的身旁,壯士裴羅斯,一槍紮在肚臍邊,和盤搗出腹腸,滿地塗瀉,濃黑的迷霧矇住了他的眼睛。”

細緻型的。請注意荷馬是怎樣細緻地描寫解剖結構的:“犀利的槍矛打斷了後腦勺下的筋腱,槍尖深扎進去,挨着上下齒層,撬掉了舌頭。

裴代俄斯倒身泥塵,嘴裏咬着冰涼的青銅。”這些都可以歸結到阿喀琉斯的憤怒:“他的暴怒招致了這場兇險的災禍,給阿開亞人帶來了受之不盡的苦難,將許多豪傑強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而把他們的軀體,作爲美食,扔給了狗和兀鳥,從而實踐了宙斯的意志”

這個圖像跟李白有點類似:“烏鳶啄人腸,銜飛上掛枯樹枝。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爲。”但是精神毫不相同,因爲荷馬是希臘人:“凡人的生活,就像樹葉的聚落。

涼風吹散垂掛枝頭的舊葉,但一日春風拂起,枝幹便會抽發茸密的新綠。

伊利亞特讀後感篇3

識字以來,斷斷續續看了一些希臘神話故事,零零散散地知道一些故事的梗概。終於在前幾天動了要看書的念頭的時候,找出伊利亞特來,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小時候曾看過、聽過不少神話故事,一直認爲神是慈悲的化身,即使神總是在妖魔鬼怪禍害夠了人間之後纔出手降魔。後來看舊約全書,對上帝給予人的懲罰很不以爲然,也不過以爲上帝是自私的特例。等到看完了伊利亞特,終於明白,神,絕不是想象的那麼善良。

血肉橫飛十年的特洛伊和希臘之間的戰爭,造成無數特洛伊人在親人面前慘死,無數希臘人倒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使其親人與其出征前的告別成了永別,源於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希臘做客時,拐走了希臘斯巴達國王的妻子海倫並帶走大批財寶。而帕里斯拐走海倫的背後,是不死神之一,愛神阿佛洛狄忒給予帕里斯的回報。對於帕里斯的可恥行爲,不死神們不是給予他懲罰,甚至沒給他任何壓力,而是讓衆多無辜的人,成爲犧牲品。

愛神阿佛洛狄忒何以要幫帕里斯做這等可恥之事?只是因爲帕里斯認可她是3位女神中最漂亮的那位。至於另外2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也並不比愛神阿佛洛狄忒高尚。因帕里斯不認可自己是最漂亮的女神而恨帕里斯可以理解,可她們不去懲罰帕里斯,卻把怒火燒向其他無辜的特洛伊人,同時也讓自己所庇護的民族死傷無數。此等行徑,令人瞠目結舌。

如果說女神畢竟也是女的,心眼小一些可以理解,那男神又如何呢?

衆神之王宙斯,將他的父親,克洛諾斯,打入永不見陽光不得超生的地獄,僅以此觀之,可知其天性涼薄。

在宙斯眼裏,特洛伊人和希臘人甚至不如螻蟻,他嗜好坐在高山之顛,觀看特洛伊人和希臘人互相慘殺,一時讓希臘人屠殺特洛伊人,一時又幫助特洛伊人殘殺希臘人。可憐的特洛伊人和希臘人,都以爲衆神之王在幫助自己,總在祈禱衆神之王幫助自己。

赫克託耳是英雄嗎?阿喀琉斯是英雄嗎?我想不是。就如他們自己常說的那句話一樣:神給予的光榮,他們不過不死神們的提線木偶,之所以能縱橫無敵,只是神出於屠殺人的需要。若不是神的救護,赫克託耳在第一次和埃阿斯的決鬥中,就會被埃阿斯輕鬆殺掉。

不死神們能夠肆無忌憚,是因爲力量凌駕於人類之上,且不受制約和約束。人類期待不死神的庇護,只是妄想,不死神可能給你一點甜頭,可隨時會讓你萬劫不復。

古人云:求人不如求己。而求神,更是遠不如求己。

伊利亞特讀後感篇4

當我合上《伊利亞特》這本書時,我陷入了沉思。這本書太精彩了,內容也太博大了,它再次向人們展示了當年那場慘烈壯觀的戰爭場景,怪不得被稱作不朽的偉大史詩呢。很久很久以前,當這個世界上還只有神話中的英雄種族時,在愛琴海的東岸,有一座由國王普里阿摩斯統治的特洛伊城。由於神靈們的怨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原本繁榮富強的特洛伊城卻註定要遭受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爲此無數英雄倒在了它的城牆下,這其中有進攻方阿開亞人,也有防守方特洛伊人。最後,特洛伊被一場大火燒成了灰燼,幾乎所有的特洛伊勇士都壯烈地爲國捐軀。這就是本書描寫的特洛伊戰爭。可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場可怕的悲劇呢?----這可能令人難以置信。首先,我要從一場婚禮開始講起。就在位於愛琴海另一邊的佩裏翁山上,埃阿科斯的兒子珀琉斯與海神的女兒忒提斯結婚了。這場婚禮是在馬人喀戎的洞外舉行的,所有的神靈都來參加了婚禮,除了不和女神厄里斯。因爲宙斯不贊成邀請她,免得出現糾紛和爭吵,這反而成了特洛伊戰爭的導火索。厄里斯因爲沒被邀請,所以非常生氣。當婚禮的慶典接近尾聲,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特三位女神正在愉快地聊天時,厄里斯將一個金蘋果扔在了三位女神的腳下,三位女神看到地上的金蘋果,都十分驚訝,珀琉斯走了過來,彎腰把地上的蘋果撿了起來,說:上面寫着幾個字----獻給最美的女神。話音一落,三女神就開始爭吵起來。於是,原本快樂的婚禮就在吵架中結束了。看,爲了誰最美,女神們都鬧翻了。最後,宙斯讓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的兒子帕里斯去決定金蘋果給誰。赫拉許諾財富和地位,雅典娜許諾勇敢和聰明,都沒有打動帕里斯。打動帕里斯的是阿芙洛狄特許諾的人間第一美女----海倫。美的力量多麼大!就這樣,帕里斯將金蘋果放到了阿芙洛狄特手中,另外兩位沒得到的女神發誓要報仇:特洛伊城在劫難逃。帕里斯王子來到斯巴達,和國王墨奈勞斯的妻子王后,最美麗的海倫相愛了,並在阿芙洛狄特的幫助下帶着斯巴達的財寶和海倫一起逃回了特洛伊。於是,戰爭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墨奈勞斯的哥哥阿伽門農率領希臘聯軍去攻打特洛伊,最強將領是阿基琉斯,最聰明狡猾的是奧德修斯。特洛伊方面則由普里阿摩斯的另一個兒子,帕里斯的哥哥,偉大勇敢的赫克託耳做統帥。最值得一提的當然是阿基琉斯。因爲《伊利亞特》就是從阿基琉斯的憤怒開始寫起的。阿基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兒子,他小時候就在冥河的河水裏泡過,所以除了腳踝渾身刀槍不入,而且他還有火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盾牌。最不可思議的是,他明明知道自己如果參戰,就一定會死,但他還是要勇敢地參戰,真是視死如歸啊!接着,讓我來分析一下阿伽門農。他擁有宙斯的權杖,所以成爲阿開亞人的首領,但他卻濫用權力,把屬於阿基琉斯的女奴和戰利品扣下,佔爲己有。爲此惹怒了阿基琉斯,差點造成阿開亞人全軍覆沒。還好,他知錯就改,聽從了奈斯托爾的勸告,向阿基琉斯賠禮道歉,請他重新披甲上陣。最終,依靠木馬計,取得了勝利,奪回了海倫。這使我想到了現在的反腐----擁有權力,可以做好事,但濫用權力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知錯就改,纔有挽回的機會。在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着一個問題:只是爲了爭奪誰最美,只是爲了奪回一個美麗的女人海倫,就進行一場長達十年的戰爭,這,值得嗎?讀完了書,我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美的力量是驚人的,是難以抗拒的,爲了美,爲了公平和正義,即使付出寶貴的生命,也是值得的,這就是希臘精神,一個崇尚美,崇尚英雄的民族的精神。

伊利亞特讀後感篇5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主要圍繞英雄阿基琉斯的兩次瘋怒展開,全篇一開始交待殘暴、貪婪的阿伽門農王在一次議會中引發了卓越的阿基琉斯的憤怒,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事件又催發了特洛伊人最勇敢的赫克托爾殺死了阿基琉斯的同伴,如此激發了阿基琉斯的第二次憤怒,最後以阿基琉斯爲同伴報仇,憤怒平息而收尾。

如此看來統領全篇的是阿基琉斯的兩次憤怒,但是從荷馬所敘述的一系列事件來看,左右了阿基琉斯憤怒的卻是至高無上的神明——宙斯和赫拉的的內鬥引發了神與神,神與人,甚至人與人之間的殘酷戰爭。這是受那個時代神化傳說的侷限,並非出自荷馬的意願。

從目前的觀點來看,特洛伊戰爭的導火索是海倫,一個貌美如天神的女人引發的。但從《伊利亞特》的情節來看,荷馬似乎否定了特洛伊戰爭的導火索是海倫引發的,相反,他認爲引發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是至高無上的神明蒙惑了阿伽門農王的頭腦,從而觸發了阿基琉斯的憤怒,使得特洛伊人有機可趁。其實,那根本就不是神明的意旨,而是殘暴的統治者,是他們爲了各自的利益而紛爭不斷,這點我們可以從史詩中找到。當然,那個時代的人通常把統治者視若神明,以至於到了今天都有很多學者認爲特洛伊戰爭是爲了一個女人而爆發的,其實大錯特錯,也是荒唐可笑的.,甚至一些學派,如精神分析法也爲此奠定了理論基礎,說來更是讓大家啼笑皆非了。

事實上,特洛伊戰爭之所以會爆發,無非就是當時的統治者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爲了統治更遼闊的疆土,聯合各方的首領,而他們又各懷鬼胎,且都想從戰爭中撈到好處,或者說是得到戰利品。

伊利亞特讀後感篇6

英雄史詩,有時間再聽一次。

榮譽,聲名,出身,家產,是當時人們最重視的東西,對光榮的英雄夢想的追求,甚於生命本身,爲了勇氣、榮譽和美名,一個個驍勇的神的和凡人的兒郎,紛紛奔赴並喪命於血腥殘酷的戰場,他們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在於此,生命於榮譽面前,輕如鴻毛!

那是人類的年少時代,率性純粹,血氣方剛,體魄強健,思維敏捷,神勇過人,同時充滿了無知、衝動、慾念,無論是人還是神,他們用生命和靈魂譜寫了神話。

神與凡人,英雄與懦夫,男與女,無一例外地兼具了各種人性的優點和缺點,這一特質貫穿人類的歷史——永恆不變的人性史,它也將繼續被傳承下去。

——這就是人,在我的少年時代似乎已明瞭的定律和結局,也許正因此才那麼抑鬱悲觀……

談一下詩中所揭示的“命運”,這也有永恆不變的定律。

神主宰着人的命運,神之間、神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的分歧、矛盾、爭鬥,這種種紛爭的結果就是以擺佈人類的生老病死、戰爭與和平告終。

——命運是無常的,它掌控在神的手裏。

神也不是蠻不講理的,他們也會妥協,彼此制衡,他們任性妄爲,也明白是非,因而他們會根據人性的光榮與卑劣進行各種“獎賞”與“懲罰”,安排人類的福與禍,類似於中國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命運是自造的,性格決定命運。

無常與有常,站在天秤的兩端,到底向哪邊傾斜,並沒有恆定的方向,這麼說來,命運也許是更多的無常吧……

詩的語言很有意思,比喻也很有趣生動,切合當時的現實生活,就嫌反覆的內容太多了!也許,與《詩經》同時代的《荷馬史詩》也善用“反覆”和“比興”?《詩經》篇幅短,我們覺得它反覆比興得可愛動聽,《荷馬史詩》篇幅長,我們便覺得它反覆比興得囉嗦乏味?……也許……這也是東方的少年和西方的少年的異同?

伊利亞特讀後感篇7

雖然從小就知道荷馬,卻從未看過《伊利亞特》或《奧德賽》,這次選修西方文學史才讓我有了這個機會。

我非常震驚於這本書。傳說中荷馬是位盲詩人,他記錄了許多民間行吟歌手的集體口頭創作。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本來就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荷馬描繪了10年戰爭中最精彩絕倫的一部分,讓我對神祕的希臘文化無限地嚮往。

?伊利亞特》中,兩位主角的形象都十分飽滿,阿伽門農是典型的統治階級,很霸道很專制,但是讓我驚訝的是他很勇於承認錯誤,肯爲了整個希臘聯軍而犧牲自己的一些尊嚴,低頭向阿喀琉斯認錯,並將自己的寶貴財富相送,我覺得這是整個希臘聯軍十年不倒很關鍵的一個因素。而阿喀琉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勇士,他英勇善戰,爲人正直,對阿伽門農的無理、囂張直言不諱,他也很講義氣,因爲自己好兄弟帕特洛克羅斯的死,他氣憤填膺,殺了赫克託耳以復仇。這真的是大快人心。

另外,書中富有特色的是有許多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比如衆神之首宙斯、宙斯之女智慧和藝術的女神雅典娜、海洋女神忒提斯、火神赫淮斯托斯等。阿喀琉斯的英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衆神的相助,實在是天之驕子啊。

看完《伊利亞特》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希臘人真的很神奇。首先這本書只描繪了10年戰爭中的第十年中的幾十天,這個描寫方法實在比很多大學生喜歡的報流水賬高明許多。而且希臘人富有想象力,將這麼多的神話人物創造出來並參與了這場戰爭。另外,作爲一個理工科學生來看,那些創作這本書的行吟歌手的邏輯似乎相當好,基本沒什麼情節的紕漏,這個比國內很多電視連續劇甚至美劇都要厲害,他們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的描繪也很出色,雖然簡單易懂,但又很生動。在這場持久戰中,希臘人與特洛亞人的智慧得到了完美的展現。作爲一個爲自己祖國悠揚文化自豪的人,我也深深地欽佩着希臘文化,這次閱讀《伊利亞特》讓我真正地放眼看世界。

能夠在讀一本書時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樂的事。我們在讀莎士比亞寫的《哈姆雷特》時,不能馬觀花地讀,需要仔細地領會,寫好一篇《哈姆雷特》的讀後感需要從哪些角度來寫呢?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爲您帶來的《《哈姆雷特》的讀書筆記讀後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哈姆雷特》是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悲劇傑作,成於1601年,那時正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夜,“圈地運動”正在進行中,社會中充滿矛盾。這本書也表現出了這一點。

哈姆雷特因爲父親的死亡放棄了一切,包括他的尊嚴、愛情甚至於生命。然而這樣有沒有意義呢?爲什麼要爲死亡而生出怨恨呢?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甚至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腐朽的皮囊之後,在那死的睡眠裏究竟要做些什麼夢”。

但他不得不報仇,他受到一股巨大的使命感的驅使。這使命感從何而來?是因爲正義嗎?消滅代表邪惡與醜陋的叔父克勞狄斯,恢復王國的秩序。這似乎是一個理由。但正義的伸張又必將伴隨着流血和新的仇恨。哈姆雷特爲了避免這些遲遲沒有動手,他選擇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完成這個使命。但在那時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死了,只留下一個霍拉旭。或許這也是最好的結局,涉及這段仇恨的人都不在了,仇恨也就消失了。

哈姆雷特臨死時對霍拉旭說:“啊,上帝!霍拉旭,我死之後,要是世人不明白這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譽將要蒙受極大的損傷!你如果愛我,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的幸福,留在這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哈姆雷特的故事吧!”這很奇怪,哈姆雷特爲什麼留下這樣的遺囑?爲了他的名譽嗎?可哈姆雷特爲了復仇已經什麼都不顧了,爲何還要在乎名譽?我想他當然不是爲了名譽,傳播這個故事是爲了給世人以警醒,讓世人替他繼續思考仇恨、生命、死亡、人。遺囑中還提到了天堂,連死亡爲何物尚且不清楚又何來天堂呢?我實在不明白,或許哈姆雷特仍對死亡懷有恐懼,想給自己一個精神安慰罷了。

哈姆雷特的迷茫也反映了作者迷茫。莎士比亞是人文主義者,但當時各個階級爲了利益而不停鬥爭,使英國社會現狀與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差距越來越大。莎士比亞能怎麼辦呢?躊躇滿志的他卻無法“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於是他陷入了無盡的思考與矛盾中,《哈姆雷特》正是這思考與矛盾畫出的省略號。他想借這個省略號引發世人同他一起思考,希望得到一個最終的答案。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更是著名的悲劇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宮廷王朝的內部鬥爭一角,在權利面前,人性的扭曲和罪惡。讀了這本書,更是讓我深受啓發,我們不能因爲身外之物而去傷害自己的至親,例如權利、金錢等等,這些會讓我們變得面目猙獰。

哈姆雷特其實講述的是王子復仇記的故事,丹麥王子在大學期間聞得父親的死訊,趕回去奔喪,在一個月內,他的叔叔克勞狄斯即位並和自己的母親結了婚,這一切讓他感到驚詫和疑惑,緊接着衛士霍拉旭在站崗的時候聽見了老國王喊冤的聲音,並揭發了克勞狄斯謀殺篡位的事情。哈姆雷特決定復仇,卻錯誤的殺死了戀人奧菲莉亞的父親,當他逃回丹麥時聽見了戀人自殺的消息,而奧菲莉亞的哥哥提出要和哈姆雷特決鬥。決鬥中兩人同時中了毒劍,而王子的母親也因爲誤喝了他的叔叔準備的毒酒死亡,哈姆雷特在臨死前殺死了叔叔克勞狄斯,並讓朋友霍拉旭告知世人。

故事就結束了,很現任是個悲劇,哈姆雷的父母親以及叔叔戀人都死了,讓我們讀起來不免感到情緒低沉,但故事給我們帶來的對現實世界的反思。

在封建王朝裏,像王子復仇記這樣的故事一幕接着一幕,並不是稀奇,但人們仍然會因爲權力和金錢而殘害至親,這是人性的扭曲。

我們要建立健康的思想觀念,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因爲一些身外之物而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上演現實的悲劇。

以前我經常聽哥哥姐姐們說,哈姆雷特是一本非常優秀的作品。在上週日的時候,父親帶我去圖書館,我終於有幸讀了這本著名的作品,讀完之後有着很多的感受。一開始的時候哈姆雷特是歐洲的一位貴族王子,但是他不像其他的貴族那樣驕傲自大,非常善良,對待下人是很友好的。但是不幸降臨在他的身上,自己的父親突然暴死,母親改嫁。

這一切讓他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之前他還是一個天真單純的人,但是自從這一切發生之後他就變得憂鬱起來,並且似乎對生活沒有什麼目標。尤其是在城堡中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鬼魂,鬼魂將自己父親死亡的真相告訴了他。他在得知之後非常的憤怒,尤其是經過一系列的偵查並且驗證了鬼魂所說的事實。這個時候的哈姆雷特對自己開始產生懷疑,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夠擔負的起這個重大的責任。因爲他已經遇到了自己非常心愛的人,他完全可以忽略這件事情和自己心愛的人歸隱。可是他最後還是做出了選擇,他放棄了比較安逸的生活也放棄了自己的愛情。雖然說在最後的結尾,哈姆雷特和敵人一起同歸於盡。但是哈姆雷特的靈魂卻遠遠超出普通的人在靈魂上,他是一位偉大的英雄。

但是英雄也是人類,他也有人類所具有的感情。所以他才能夠在面對自己母親做出那樣的抉擇時,發出自己內心深處的憤怒,面對自己心愛的人死亡時他是悲痛欲絕的。哈姆雷特雖然只是莎士比亞杜撰出來的一個人物,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的告訴我們要有勇敢的去面對世界給我們帶來的黑暗,在一個個困難中不斷的鍛鍊自己,如果遇到沒有把握的事情,那麼一定要深思熟慮。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着名的—部悲劇,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說過,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哈姆雷特》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喊出了“時代整個兒脫節了”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可以成爲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在《哈姆雷特》這部戲劇中,處處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個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情況下,他敢於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他擊破了奸王設下的—個個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羅森克蘭等人進行刺探和監視的把戲;又使王后發現天良;接着採用“調包計”除掉了奸王的兩個走卒,把奸王“借刀殺人”的陰謀擊得粉碎;最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雙重陷阱——毒劍和毒酒還給了奸王。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所以有評論說,《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劇,此話不無道理。

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相信人民。他說:“時代變得越發不像樣子,—個農民的腳趾竟然這麼靠近一個朝臣的腳後跟,擦傷了後者的凍瘡。”可見哈姆雷特的社會改革與農民所要求的變革相距甚遠。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佈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

?哈姆雷特》描寫人物心理的語言十分豐富,這在莎士比亞所有悲劇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如哈姆雷特的性格大部分是以“瘋話”表達出來的,他的“滿口荒唐言”就像迸發出來的火花。克勞迪斯陰陽怪氣的語言則照映出了他口蜜腹劍的醜態。波洛涅斯愛用詩體語言,給人以滑稽可笑的印象。

因爲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來言是獨特的,而對於全人類來說又是普遍的的命運面前,在只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驗可以憑藉與依託的情況下,所選擇的人生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裏也是我們所要面對的。我們面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在兩難問題裏作出行動,在一個失去標準與可以衡量標準的尺度的世界裏重建價值的體系與精神大廈……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衝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爲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打心底裏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爲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總之,《哈姆雷特》是一出人文主義思想家的悲劇,是歐洲文藝復興土壤里長出來的一朵長開不敗的藝術之花,直至今天,還在散發出它所特有的馨香。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創作於1620年,是四大悲劇之首,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爲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

?哈姆雷特》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爲父王復仇的經過。後來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概括了他的複雜性。

莎士比亞在劇中說:“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着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慾狂歡;朝廷裏衆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衆羣情激奮。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爲。

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整個人都籠罩着悲觀主義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滅後的眼中,人類本體是醜惡的,他對人的這種認識帶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體意義上是惡的,那還值得鬥爭嗎?人活着還有意義嗎?

這種種的考慮,無不造成他復仇行動上的猶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重重的顧慮是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着保留的態度,對於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放棄了。或者有些時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勞狄斯所說,“因爲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願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嘆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