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關於精選《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9.92K)

爲了寫一篇優秀的讀後感,首先我們要將原作弄懂才行哦,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精選《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精選《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關於精選《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文化是什麼?以前我是不太喜歡思考這些久遠、深重的東西,但這次拜讀了餘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一書才深有體會。

全書包括“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手法,體裁,閱讀視域是不盡相同的,但每個部分卻都能流露出書香味,描繪出人文味,傳達出情懷味,這是令我這個晚輩後生所深深迷戀的,深深敬佩的,深深感動的。

文化不是傳統,或者說是不等於傳統,它是表現在每個國家上,體現在每個民族中,深鑄在每個靈魂裏的。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言,它“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洗且泣”。書中的“文化”所談論的是“中華文明”,但又不止於“中華文明”,而餘秋雨老師又相信“最美麗的月色,總是出自荒蕪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總是出自無字的曠野”,於是爲尋找,爲探索,爲重拾那些被丟失,被掩埋,被遺忘的文化,那些在塔裏,在井中,在雪下蘊藏千年的故事,他出發了!

旅行是苦的,但更苦的是創造。歷史創造出文化,時間孕育了文明,也許是因爲歷史創造出了文化,使它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甚至不講道理,但好在文化不會因爲人類的一點錯誤而拋棄人類,不會在人類喪失自信力的時候否決人類,這是身爲“人”的我們的一點慶幸。但只是一點,因爲文化很脆弱。它於歷史中誕生,卻不只是依附於歷史,它是由人類與自然共同締造,共同鑄成。但自然卻比歷史更漠然,它的冷眼,連地球都不寒而慄。所以說,人類真正能靠的只有人類自己,只有靠自己纔可以守住文化的根脈。但凡事都有正反,人類之中也有險惡的,他們被慾望,名利,權位矇蔽,拿起“棍子”,把文化套上了自己想要的“帽子”,使文化呼吸急促,胸悶氣短,日漸衰弱。我們當然不可以與其同流合污,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堅守文化,傳承文化,在無聲中改變那種漠然。

“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羣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書中的話總是令我潸然淚下。悲,爲歷史而悲,但更多的是幸,爲文化而慶幸。那些“強者雄姿”多是雄心壯志的文化新興者,而“悽怨靈魂”則代表文化守護者,這可能從表象來看是對文化的摧殘,但我認爲從深處細觀會有所明悟,這實質上是文化的昇華,是文化的進化,這實在令人慶幸,畢竟,它的枝葉可能會在不同朝代而有所更替,時光流轉之中都被修剪,被搖曳,但是,它的根基仍然穩固具在,非但沒有因爲那暫時的動盪而燒燬,挖掘,砍裂,反而更加龐大,更加強壯,更加充滿生機!

歷史可能沉默,或許漠然,但它不會忘記,那埋藏已久的文明,那悠久綿延的文化,因爲它的根就在那,只等我們來尋!

關於精選《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讀書就像品茶,看着乾枯的茶葉,在開水的浸泡中翻轉沉浮,最終舒展開來,茶香四溢。輕輕地端起水杯,抿一小口,入口微苦,細細品味,卻回味無窮。

——題記

身爲一介文人的餘秋雨先生或許已厭煩世間繁華,所以他踏上了這趟“文化苦旅”。在他褪色的青衫裏,歷史的神祕感更加濃厚了。

隨着餘秋雨先生的足跡,我踏過了風景秀麗的江南、冰天雪地的北國、大漠孤煙的西北、異域濃情的西南,遊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領略了那鮮爲人知的歷史滄桑……

來到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看到那驚爲天人的壁畫,很難想象那是經過了多少個王朝的共同守護。其中唐朝的壁畫最爲最經典,情景也最爲歡樂。在歷史長河中,唐朝永遠是那顆璀璨的明珠,到了明清時期的莫高窟,已沒有太多東西能讓人記住,這是文化的輝煌與寂寞。陳寅恪先生曾說過:“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敦煌文物的流失,是中國文物流失的一個代表和縮影。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終究會遭到別人的唾棄,但文化卻也在這無聲的寂寞中消失了,只剩些許斷壁殘垣。

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仍有餘溫。“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流傳至今,走到陽關後,看到當年文化的巔峯變成眼前的荒涼: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峯如浪。陽關終成廢墟!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盡”的不再是“一杯酒”,是對中華文化的愛與憐憫;“無”的不再是“故人”,而是這千年的文明!看透了嚮往巔峯,嚮往高度,結果巔峯只是一塊剛能立足的狹地,居高臨下的高度到頭來只構成自我嘲諷。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萬衆矚目,可真正得到後卻發現那不是自己想要的。餘秋雨先生似乎很早就明白這一點,因此他脫離世俗的生活,開啓了自己的旅程。《文化苦旅》聯通了虛幻與現實,古代與現代,情感與文字,在千年的嘆息中講述文化故事。就這樣,我跟隨他的文筆一路走過,一路收穫。

茶,歷久彌香,因爲其散發的是歲月的味道和風雨的氣息;文化,歷久彌珍,因爲其彰顯的是民族的靈魂和人文的力量。

關於精選《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餘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讀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夠行萬里路,閱遍文化的勇氣和執着。這個月,我再一次認真讀了一遍這本書,這已經是我讀的第四遍了,不敢說我已經體會到了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難。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讀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人,在衆多繽紛的人物故事中脫穎而出,給我留下來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錢鏐。餘秋雨先生說,這是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名字。而我認爲,這是一個應該被感動、被研習的不朽。錢鏐這個人的存在,讓世界都會爲之讚歎。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卻從來不在意政治上的名號和軍事上的意氣。他不是抗戰名將,華夏英雄,不是學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棟樑,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這纔是一個領袖應該做到的。可以說,在這一點上,他比任何皇帝都偉大。

當我第四次放下這本書時,想起了初讀《文化苦旅》時的疑惑:何謂文化?現在想來或許能用餘秋雨先生的話來解答:“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還想說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許就是生活,他經歷了千年,終於來到了現在。

文化又或許是一種積澱,像這本書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許是一種價值,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文化更或許是一種精神,像蘇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許是永恆的,它在歲月的流逝中磨去了邊邊角角,在拿年復一年的苦難中變得更加光芒,像風塵中的旅行者,閱盡人間滄桑,卻千年不朽。

在書中,我爲蘇東坡是烏臺詩案、流放邊疆而感到憤婉;爲渤海國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爲太平洋小島上的潛水夫婦感到自豪與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時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燒,被心懷不軌的人毀滅現在,它終於來到了我們的眼前。

這本書,是我看餘秋雨的第一本書,或許也是的一本書,在書中我學到了很多,並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歷史,無法用語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東西,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但文化的苦旅終究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去傾聽、去感知、去觸摸文化。這種歷史的沉澱是不能丟的,它是無數代人的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一個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民族不是種族,而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也絕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鮮活的,在生活中躍動,在歷史中歌唱。

你,還在苦旅嗎?如果還沒開始——

那麼,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