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6篇

心得體會 閱讀(1.09W)

我們要寫讀後感首先要先讀懂原文,寫讀後感要結合自己實際的收穫,胡編亂寫是不可取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爲您分享的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閱。

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6篇

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篇1

天地之間,久久地迴盪着這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可以說,楚雁潮和韓新月的愛情是一個悲劇,正如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命運一樣。他們都有一場不幸的愛情,他們的家長都反對他們相愛。然而不同的是,我覺得楚雁潮與韓新月之間的愛情比梁祝之間更深刻、更長久、更感人。因爲楚雁潮和韓新月是在面對人生的災難和痛苦的時候堅持並堅守他們的愛。人世間沒有什麼能比這真情更加珍貴。就像書中所說;人們並不關心歷史上是否真的有一對梁山伯與祝英臺,撥動人們心絃的恰恰是活着的人們自己的感情,人類的子子孫孫啊,世世代代重複着常讀常新的一部僅有一個字的書情!楚雁潮之所以能和新月生死不渝,是因爲情;陳淑彥之所以在聽過“梁祝”之後眼裏涌出悽慘的淚花,也是因爲情;韓子奇之所以能在女兒死後堅持那麼長的時間,是因爲他割捨不下對冰玉的情;而樑冰玉之所以離開故鄉,遠走高飛,也是因爲一段讓她難以忘懷的情……這小小的一個字,在這三代人之間起了多大的作用!成也罷,敗也罷,都可以算在這一個字身上。這一個字,蘊涵了千百年來多少人揮之不去的情感,包含了古今中外多少人朝思暮想的心願……

梁祝之間的情,在生活中幻化成各種各樣的形式;親情,友情,愛情;父女之情,師長之情,兄妹之情……而這一切,又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得到了體現。生活並不僅是一個社會,一個世界,還有人與人之間複雜而又多樣的情;人也不僅僅是一種動物,一個軀殼,還是一個擁有感情而又能創造感情的生命……我們在生活中要做的就是感受真情,付出真情,珍惜真情。

淡淡的月光下,悠悠的樹影旁,響起了輕柔徐緩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如夢如煙。琴弓親吻着琴絃,述說着一個在世界的東方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首樂曲感染着霍達筆下的人物,也感染着輕掩書卷的我。

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篇2

曲終掩卷,蕩氣迴腸。讀完《穆斯林的葬禮》這部小說,楚雁潮那一曲悠揚而又婉約的《梁祝》還回蕩在我的耳邊,它詮釋着多少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我們這樣懵懂而天真的年紀,還不能理解真正的愛情,但作爲一個旁觀者,並不影響我對書中樑、韓家族六十多年的興衰以及書中人物之間摩擦出來的暖流和火花發出由衷的感嘆。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故事線索,卻是同樣的結局—相愛的人們最終都沒有象海子說的那終成眷屬。樑冰玉和韓子奇,因爲倫理道德的原因分居三十三年;韓天星和容桂芳則因爲父母的“智阻”而變的冷若冰霜;韓新月和楚雁潮,由於雙方家長的阻撓,愛情也最終隨着新月的離去而葬送。相愛的人總是分開,而不相愛的人卻在一起,貌合神離,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劇!由於時代觀念的限制,對於韓子奇的妻子樑君璧所做的決擇並沒有錯,她也無法擺脫和衝破時代的桎梏。

二十五歲的倔小夥韓天星,不論家庭背景,無所謂“門當戶對”,執着地愛着他所愛的人,在我們現在的社會還能接受,而在當時那樣做簡直是無法無天。桂老師,一位溫文爾雅、才學甚高的年青教授,愛上一個比自己小近十歲,且患有心臟病,隨時都可能失去生命的人。他不顧外界壓力,毅然要愛她,這執着的追求正是愛情的真諦,是值得讚揚和理解的。而樑玉冰的思想過於偏激,她認爲:我愛他,他也愛我,我們就結合了,事情就這麼簡單。至於是否觸及別人的家庭,影響別人的生活與我無關。無論是當時的還是現在,她的愛情觀是要受到指責和唾棄的。

隨着主人公們陸續離世,書中多次寫到穆斯林的葬禮,這是作者對生命的夭折所發出的嘆息,也是一種對黑暗社會愛情悲劇結束的註解。

哀樂長鳴,這是所有人發出的至深感嘆!曲終掩卷,蕩氣迴腸,那琴聲又縈繞在我的耳旁……

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篇3

信仰,是人們所必需的,什麼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雨果

已經很久沒能靜下心來好好看完一本書了,也已經很久沒有哪一本能讓我有如癡如醉,魂牽夢縈的感覺了。疫情宅家期間,我邂逅了一本名爲《穆斯林的葬禮》的書,這本書讓我再一次體會到了這種感覺。

與其它我所喜歡的書不同,這本書的結局其實帶着幾分悲情的色彩——新月因爲心臟病離開她愛得深沉的那個人,離開了她還沒到達的遠方;韓子奇最終還是沒能守護住自己用盡一生去保護的珍品。但正如書中所說“即使人的一生中全是悲劇也是幸運的。”他們的幸運在於這一路上他們都不是一個人在奮鬥,他們有夢想亦有信仰。

其實最初我聽到《穆斯林的葬禮》這個書名時,並不感興趣,因爲感覺穆斯林離我很遙遠,而且有事這麼不吉利的字眼“葬禮”。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這種想法就在我腦海裏煙消雲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名爲奇珍齋的地方,那裏的景猶如仙境,那裏的玉都潔白無瑕,那是故事開始的地方,也是我旅程開始的第一站。

也許有很多人會爲《穆斯林的葬禮》中悽美的愛情而沉淪;或許有很多人會被它巧妙的敘述方式所折服;可我卻對它所展現出的堅不可摧的信仰而着迷。可能看完書的你們會覺得韓子奇太懦弱,碧兒太不近人情。但懦弱如韓子奇,會在奇珍齋遭遇危險時挺身而出;冷血如碧兒,卻也曾溫婉賢惠,苦苦撐着奇珍齋等了韓子奇十年。如果有一個東西可以讓人改變自己,我想這必是信仰。韓子奇對玉的傳承是他的信仰,這信仰會讓他成爲一個有擔當的男人;碧兒作爲一個穆斯林,她的.信仰是對真主的信仰,面對丈夫的背叛,這信仰戰勝了親情,使碧兒成了一個控制慾強,甚至在我們看來有點心理扭曲的人。可也就是這信仰,在親人離去時,陪着她走到生命的盡頭。

一個真正的人,可以不相信任何宗教,但必須要有信仰。於新月而言,信仰是一盞燈,照亮她前行的路,點亮她的希望,這是她對生命的信仰。信仰於玉兒而言,是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她用青春換來成長和堅強。在這本書中,作者塑造的都是小人物,可這些小人物都有自己最無法割捨的信仰。那是對宗教的崇尚,對技藝的傳承,亦或是對生命的、對自我的追求。我們每個人不過是大城市中的小人物,但依就感受着信仰的力量。

總會有一天,家人會離去,朋友會走散,愛人會分別。走到最後,回頭看,一路陪你的只有你心中的信仰。

命已天註定,福乃自己求。若你無法改變命運,你就請你懷揣你的信仰,一路向前。

一曲哀歌,道不盡兩代人的苦難艱辛:一路向前,展望小人物的偉大信仰。

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篇4

?穆斯林的葬禮》講述了一個家族六十年的盛衰興亡,三代人的命運沉浮。而最終,這個家族也演變成了悲劇。在書中,霍達將回族人對玉的那種癡迷,對宗教的信仰,對人生真諦的追求,描寫的淋漓盡致,令人蕩氣迴腸。如:新月死後的悽慘,家裏人的泣不成聲,楚雁潮的獨守墓地,以及新月的親生母親樑冰玉結局時的悽婉與無限悲哀,都無一不在扣動着我的心絃……

書中的女主人公韓新月讓人心馳神往,她的確是如一輪新月一般,清新脫俗,純真善良,而又敢於衝破家族觀念追逐自己的理想。她是美的,是新穎的,卻又是可憐的。在北大上學的歲月,一切莫不靜好。畫舫平臨蘋岸闊,飛樓俯仰柳陰多。央鏡光澄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她青春,她優秀,她出衆。她有一個美好的家庭:爸爸,媽媽,哥哥,姑媽,都是她親密的家人;她有一個可以訴說一切的知己,一段真摯的友情;她還有一個懂她的戀人,楚雁潮。一切的一切對於她這樣年齡的少女來說,美得如夢如幻。

可惜命運不會永遠眷顧她,美麗的花兒還未及綻放,便遭遇了傾盆滅頂之雨,年幼的新月被發現患有心臟病,整個家也跟着頹廢,而給她致命的一擊是,她愛了二十年的母親卻不是她的親生母親!且她的媽媽,一直不知去向……

在家族,宗教的巨大阻礙下,新月仍然執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詩人艾青說:理想狡猾的像蝴蝶。但它卻會一直存在於你的生命中,直到你的呼吸停止。理想,是靈魂的伴侶,是人的一種至高境界。就像書中所描述的一般,它就是超越了生命,並居於生命之上的。而它,難就難在,你可以擁有它,卻不可以接觸它。無論是逆水行舟還是淋着暴雨奔跑,困難,永遠都不能成爲你放棄它的理由,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緊拳頭,繼續向前衝!高中三年,漫長而短暫,我的理想就像前行路上的一道光,不懼風雨,始終爲我指清方向。而我,亦如奔跑中的新月,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穆斯林的葬禮》就是這樣一本書,在冷靜敘述故事的字裏行間,給我們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是一個穆斯林家族的生活軌跡,是一本藝術,是回族人的'驕傲。讀它,是徜徉在一條穆斯林的長河,是一個藝術享受的過程,是一個靈魂昇華的過程。

霍達曾這樣描寫自己的寫作狀態:衆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曾費盡心力塑造的主人公,看似陌生新穎,其實誰身邊沒有一個“她”呢?有時甚至自己就是她吧!人生在世,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劇,悲劇,那也是幸運的。因爲她畢竟經歷了對自己心靈冶煉的過程,經歷了並非人人都能經歷的高潔、純淨的意境,更何況她還活出了自我的狀態,真我的追求。人就應該是這樣大寫的人啊!

人生匆匆,若能讀懂一本書,讀懂一個故事,讀懂一個人,那也是非常愜意的一件事吧!走進她吧,走進《穆斯林的葬禮》,你會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世界。然後你會堅定的告訴我,不負此行!

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篇5

書名一向聽說,總感覺應當是一種歷史類圖書,像是要介紹穆斯林的風俗習慣,就從來沒有拿起來讀過,真正讀完還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禮》背景置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歷史時期,奇特的經歷,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讀完後,書中的那些鮮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韓新月、楚雁潮、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等等,總是盤旋在腦海之中,印象深刻,揮之不去。

整部書結構安排的十分巧妙,以“玉”、“月”爲每章的標題,交織在一齊,在小說的結尾又合二爲一。小說情節緊湊,高潮迭起,總是能不斷地吸引讀者,不斷地讀下去。尤其是韓新月的身世之謎,深深地吸引着讀者看下去,去解開這個謎團。此外,異於漢族的回族伊斯蘭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說的一個亮點。

讀這本書之前,我幾乎很少真正瞭解穆斯林這個民族,甚至對他們頗有誤解,印象中他們是滿臉鬍子、頭戴白色小帽、行動有些怪異甚至讓人有點害怕的一個羣體。看了這本書之後,對這個民族有了新的認識,回族人很愛乾淨,無論從他們的日常生活的習俗和禮儀,還是他們在生活方面十分講究節制。

這本書,能夠讓我們懂得什麼是人世間最純真的感情,啓迪我們,少一點遺憾,少一點悲傷。

讀穆斯林葬禮的讀後感篇6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次看時因爲看過了電影知道了情節所以看的比較快。只是感覺三代人的感情交雜,不是那個時代的話可能會是另一種情景。作者給全書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祕色彩的宗教背景。巧妙地將玉與月作爲線索貫穿整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玉器樑是一個本本分分的琢玉高手,在他接受制作鄭和下西洋製作時,不是爲了錢,而是因爲鄭和也是回民,看出了他的愛族精神。而徒弟韓子奇是個有抱負的人他在看到別人用自己的勞動賺的很大差額的時候,能夠下定決心一爭高下。同時是一個有仇必報的人,在自己的努力下爲師父爲自己報了仇。

其實我對於回民並不陌生,在我生活的市裏就有很多回民,還有清真寺。他們對我的感覺就是愛乾淨,不吃豬肉,頭上戴一個白色的帽子。還有就是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清真寺禮拜,我並沒有機會去看一看,因爲我的回族同學告訴我,不是回民的不得進入大殿。還有比較讓我向往的是他們做的羊肉,羊湯,各種爆炒羊肉等等。他們很信仰真主安拉,感覺就像崇拜一樣。他們不能讓我理解的是對於回漢通婚的問題上。書裏也暗示了不可以跟漢人結婚。現實中,我跟回族同學交往中得知,他們不成文的規定是回族男子可以娶漢族的女子。可是漢族的男子要是娶回族的女子會有很大的阻礙,要經過很多的繁瑣禮儀纔可以。

整本書來看,這是一個悲劇,一個三代人的悲劇。這樣的愛情悲劇相互獨立可是又同時錯綜複雜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