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國學頌讀後感7篇

心得體會 閱讀(1.23W)

只有學會將讀後感寫好,我們才能得到更多寫作經驗,好的書籍也有值得我們記錄的地方哦,一起來寫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爲您推薦的國學頌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國學頌讀後感7篇

國學頌讀後感篇1

?三字經》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本書,這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但它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爲了能使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爲了教育孟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否則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都是徒勞,便剪斷了正在織着的一匹布,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織出一匹布要用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啊。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就是不斷地努力,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標不斷前行。“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小孩子貪玩,不好好學習,是非常錯誤的,一個人小的時候,是應該學習吸納各種知識的時候,這樣才能爲以後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等到年齡大的時候,還是對任何事情都一無所知,那就真的是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變成一個一事無成的人了。

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青的時候不付出努力,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只有年幼時的汗水,才能換來以後豐收的果實。“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東漢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敬父親,他怕父親晚上睡覺的時候冷,於是,每天都在父親上牀睡覺之前先鑽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被子暖熱,然後再讓父親睡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孝爲先的民族,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爲先,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那長大以後,他必定也是一個善良的,有所作爲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東漢人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最大的梨子讓給年長的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三字經》中告訴我們全部都是做人的道理,我們不僅要看懂,琢磨會,還要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書中的道理體會人生。

國學頌讀後感篇2

古時候想要把彰明的天賦從個人推廣到天下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先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慾的矇蔽而後才能政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家治理好才能天下太平。從天子到平民,都是要把修養自身道德作爲根本。一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敗壞,卻要他整治家族、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那是從來也沒有過的。這就叫做知根本,這就叫做良知到來。

在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在《大學》中還有一段話闡明瞭這個關點,“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意爲:所謂整治自己的家族在於修養自身品德,是因爲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偏愛,人們對於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偏惡,人們對於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偏敬,人們對於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偏護,人們對於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偏輕。因此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瞭解他的長處,這樣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語這麼說:“人們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壯 。”這就是說不修養自身品德,就不能夠整治好家族。文字雖然闡述的是修身齊家之義,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須克服感情偏私問題。在一個大家庭中,對於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長幼親疏之間、姑嫂妯娌之間同心協力、和和睦睦,是很難辦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無偏見,無好惡,待人公平、公正,一視同仁。由此可見,“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作爲一名老師,這種品質顯得尤爲重要,每位老師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爲誰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樣好壞等作爲喜歡或討厭他的標準,這樣纔不愧於“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從品讀、學習《四書》中知道了做人的尊嚴、人格的力量、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感謝《國學經典》,因爲有了它,讓我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讓我受到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它真是一碗心靈雞湯。

國學頌讀後感篇3

“國學”是中華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國學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

?弟子規》作爲國學經典,對世人的影響自是不必多言,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弟子規雖淺顯卻極富哲理,能夠給人以生活上的指點、學習上的教導,成長中的導航……它教會我們: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它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社交禮儀,這也是我們父母長輩的行爲準則,因爲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國學激勵着我們,當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應樂觀積極,努力爭取向上,不要被挫折打倒,要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指導自己的人生。

古人所言:“百善孝爲先。”《二十四孝》記載:“周朝閔損因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全,便再取了後母,而後母卻虐待子騫。在寒冷的冬天只給他穿單衣,父親知道子騫受後母虐待後,便要休了她,子騫便爲後母求情,最終一家人生活和諧美滿――單衣順母。想想我們呢?身爲人子,我們對父母卻知之甚少,關心更是不多,任性的我們往往忽略了父母對我們的關心,還天真地說着他們不理解我們的話語。真的覺得自己不懂事。

細細體會,其中包含着尊重師長、孝敬長輩、誠實守信等可貴的品質,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下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中華民族文明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國人民代代相傳的傳世之寶。

讓我們一起了解國學,一起走進知識的海洋;跟我們共同走進《弟子規》,體會國學的經典;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國學,品味精彩人生;讓我們一起倡導經典國學,完善自己的人生吧!

國學頌讀後感篇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着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羣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棄疾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

?論語》,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裏,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啓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國學頌讀後感篇5

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三(2)陳俊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誦讀國學經典能讓我們品悟中華文化;能傳承民族精神;能涵養自己的修爲。可以讓我們承繼民族智慧,使自己成爲一個德才皆備的人。在衆多誦讀的國學經典中《弟子規》猶爲讓我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列舉了爲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注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誦讀《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順、博愛、謹慎、講信用。有父母、愛親人,繼而才能關愛每一個人,讀後感《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讀後感》。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纔會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就不會變成一個危害社會,讓人唾棄的人。社會上也再不會出現“大頭奶粉”害人,假藥毒人的事件。誦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友善、禮讓,生活上不要挑三揀四。不要把長輩對自己的疼愛當成是理所當然,養成驕橫的壞習慣。衣服不再於華麗,而應注重整潔;要看輕財物,少計較個人得失。學會禮讓,寬以待人,嚴與律己;多用讚美的眼光去看待別人。這樣我們的心胸會變得寬廣,生活會變得快樂甘甜。誦讀《弟子規》,讓我領悟了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還要實實在在的做到。不要養成浮華的習性、馬虎的習慣;在學習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個半罐水響叮噹,一個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學高峯的,從點點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誦讀《弟子規》讓我在言簡意賅的文字裏,休味到它豐富的內涵和深遂的哲理;裏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裏。它讓我既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在誦聽聖人的教誨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誦讀這些寶典吧!

國學頌讀後感篇6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悠悠的歲月長河裏,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優秀的國學經典。

如《弟子規》、《論語》等。尤其是《論語》,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袂宣言: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過頭到2500年前學習孔子的智慧!只要打開《論語》,我就彷彿看見一位充滿睿智的老者向我走來。他就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個影響了中國兩千年教育文化、社會禮儀、道德體系的偉人——孔子!他的言行涉及面十分廣泛,有孝道,爲政,立德,治學等四個方面。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講得到一點也沒錯。我的表妹,她雖然學習成績沒有我好,可是動手本事,社會實踐本事這方面十分棒,是我生活中的好教師。“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這句話,我的感悟十分深。我表弟平時常去圖書館看書,每次都是帶了一本本子去做讀書筆記。並且經常拿出來看,反反覆覆這樣,時間久了,他的作文水平提高可謂是突飛猛進。“交友儒雅,友人高尚”。

這是激勵自我向上的一種方法。交的朋友要比自我強,這樣才能令自我奮發向上,成爲人上人。我堂妹的朋友讀書讀得十分好,可是因爲她交友不慎,她跟那個朋友經常一齊逃學,自然而然的,她的成績就每況愈下,以至於落到了每次考試在及格線左右徘徊。我表妹最終深有體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於時,我表妹也漸漸疏遠這位朋友了。讀《論語》,使我受益匪淺。今後,我要更加細讀,《論語》,細讀中華民族悠悠的千年智慧。國學是國粹;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經驗。我們要學習並把它發揚光大!

國學頌讀後感篇7

讀了《中華誦國學經典》這本書,我感受到很多可貴的品質:感恩父母、珍惜友情、勤儉節約、熱愛祖國等等。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首人人皆知,皆能誦之的《遊子吟》。

時光倒流到唐朝:詩人孟郊即將遠遊,這一夜,慈祥的孟母依然藉着桌上燭臺發出了搖曳而又微弱的亮光爲他縫縫補補。每一針每一線都異常細密,每一個動作都十分沉重,生怕郊兒在外奔波辛苦,唯恐孩子在外遲遲不歸。第二天太陽即將升起之際,這本是一日之中最有生機的時刻,然而空氣中似乎充滿了離別的憂傷。花兒草兒彷彿也被感染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淚珠滴落了下來。戀子情深的孟母一聲聲的叮嚀使孟郊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即興寫下了《遊子吟》這首後來揚名千古的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謳歌了人世間最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歌的語言清新樸實,情真意濃,千百年來觸動了無數讀者的心絃,引起無數遊子的共鳴。“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句乃詩的點睛之筆,吟愛之經典,寄託兒之情懷。這也是它傲立於詩界的原因所在吧。

母愛我們或許一時無法報答,但並不是不需要報答,反而要盡我們的最大努力去報。對這一首詩,關於“感恩”的經典,即使對故事耳熟能詳的你、我有沒有盡一份爲人子女的一份孝心呢?憑心而論,大多數人會爲此慚愧吧。可見那些千百年來傳承的傳統美德並沒有真正滲入到我們的血液,儘管我們是正宗的中國人。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沐浴着父母的恩澤。無論是童年亦或成年以後都是如此。不管你是偉人還是凡人;無論你生的美麗還是醜陋;不說你是富有還是貧窮,都被自己的父母深深的呵護着。他們爲了子女的未來努力勞作,不求回報。這樣的付出,也許只是想你多說一句:媽媽,我愛你!

讓我們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吧。讓那一句經典滲進我們的血液,浸入我們的內心吧!讓父母爲擁有一個懂得感恩的你而感到驕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