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2.29W)

心得體會範文 


  學習紀實文學《樑家河》心得體會

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 呂新海

心得體會範文

按照區委中心組的統一要求,我深入學習了紀實報告文學《樑家河》,重點對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插隊時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進行了認真研讀,結合工作實際,現將個人學習心得體會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樑家河精神是一種時代精神

樑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插隊的地方,也是他立下爲人民奉獻信念的地方,是他用以詮釋中國夢的地方。黨的十九大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這一偉大思想,我們可以從樑家河發現萌芽、找到基礎。樑家河的一山一水,樑家河發生的巨大變化,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爲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頭苦幹的作風,有攻堅克難的意志,有中華復興的夢想。這些都是我們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會十九大精神的生動教材。

所以,樑家河精神是新時期我們黨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優良傳統和作風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我們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階段,就是要以十九大精神爲引領,帶頭維護核心、擁戴領袖,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銳意進取,進一步繼承和發揚我們黨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不斷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二、樑家河精神與延安精神一脈相承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黨作爲一個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黨,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能夠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的話,那就是背離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丟失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密切聯繫羣衆的優良傳統。

從《樑家河》一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陝北生活的七年,年少的他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超強的體力支出與艱苦的食宿條件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正是陝北這艱苦生活的步步磨練,錘鍊了習近平總書記堅忍剛強的性格,鑄造了他志存高遠的情懷,並最終使他成爲高瞻遠矚的大國領袖。“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習近平總書記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啓示我們,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是鍛鍊,學會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課。艱難困苦磨礪堅強意志,有了堅強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堅韌不拔、充滿自信地沿着正確方向前進。

從《樑家河》一書中,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習近平總書記樑家河擔任村支書時,一心爲民辦實事,帶領村民打淤地壩,修建沼氣池,打水井,開鐵業社、縫紉社,辦掃盲班,村子很快煥發出一片生機。誠如村民王憲平評價的“近平在樑家河插隊的七年,是受苦受難的七年,是踏踏實實幹出來的七年”。正是習近平總書記這種“用雙腳丈量黃土高原”求真務實、聯繫羣衆的優良作風,成就了他在陝北這塊紅土地上收穫了革命前輩者締造的“真經”,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的親身經歷,完全貫穿了延安精神的核心價值,是延安精神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是新的歷史任務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的延安精神,是我們戰勝困難、勇往直前,不斷從勝利走向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與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形成的延安精神相比,以習近平總書記爲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全面從嚴治黨,是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新的執政作風,把當年延安時期共產黨人的黨性、黨風、黨紀的烙印,深刻地打在領導幹部身上,堅持清正廉潔,牢記歷史使命,注意防微杜漸,永葆黨員本色,這就是今天我們弘揚樑家河精神的時代價值所在。

三、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把弘揚樑家河精神貫穿其中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最重要的就是要發揚樑家河精神,着力解決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密切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以優良的作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行風。

一是要抓住學習提升這個基礎。一個人的能力素質是經過不斷學習思考積澱養成。習近平總書記說:“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從實踐起步。”讀書已然成爲總書記的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尤是年輕時那種對知識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誠如村民樑玉明感慨:“他在樑家河待了七年時間,我就沒見他離開過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習近平總書記與青年學生座談時也曾講過“30裏借書,30裏討書”的故事,聽來無不爲之動容。反觀現在我們的讀書條件,閱覽室窗明几淨,書架上琳琅滿目。可一提讀書,一些同志卻總說沒時間。時間都去哪兒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一些同志把時間都空耗在閒聊中,浪費在迎來送往中,卻不願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我們都應像總書記那樣,抓緊大好時光,見縫插針地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來汲取營養,豐富知識,開闊思路,指導實踐。

二是要抓住領導帶頭這個重點。領導幹部的言行,關乎黨的形象,決定黨在人民羣衆心目中的分量。作爲領導幹部,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因此,每一名黨員領導幹部都要帶頭弘揚和踐行樑家河精神,自覺把實事求是、改進作風作爲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爲習慣,真正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一級促一級,發揮示範和表率作用。要結合今年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快追趕超越步伐,落實五個紮實要求”大調研活動,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一線,要朝下看,往下跑,向下鑽,俯下身,沉下心,通過用腳探路,用手記錄,用腦過濾,腳上沾滿泥土,身上帶着灰土,讀民意,知民情,匯民智,真正做到“深、實、細、準、效”。

三是要抓住解決問題這個核心。根據一個時期的形勢和任務,從解決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是我們黨加強作風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們要緊密聯繫實際,對照八項規定要求,深入查找自身在聯繫羣衆、調查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抓住問題實質,找準思想根源。要針對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一項一項地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要建立健全羣衆訴求表達和迴應機制,以羣衆是否滿意爲根本標準,力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四是要抓住監督檢查這個關鍵。樑家河精神能不能發揚,全面從嚴治黨能不能落到實處,加強監督檢查尤爲重要。我們要把督促檢查全面從嚴治黨落實作爲一項重要的常態性工作來抓,立足全面從嚴治黨戰略佈局,找準職責定位,強化監督執紀問責。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把紀律挺在前面,加強對《準則》和《條例》執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等情況的監督檢查,用鐵的紀律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要踐行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強化黨內監督,加大紀律審查力度,堅決整治損害羣衆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決查處發生在羣衆身邊的腐敗問題,嚴肅問責追究,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學習紀實文學《樑家河》心得體會

區委常委、區委政法委書記 陳哲

近日,我仔細研讀了《樑家河》一書,並查閱了《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等書中參考的資料。通過對相關書籍、文章的學習,系統瞭解了總書記在樑家河村插隊七年的歲月經歷,深刻感悟到習近平總書記爲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和復興民族的夢想。

《樑家河》通篇運用羣衆語言,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不同人物的鮮活形象,生動地還原了總書記在樑家河的點點滴滴,讀起來讓人感覺眼前有畫面、耳旁有聲音。總書記在樑家河插隊的七年間,同這裏的父老鄉親一起以實際行動踐行和發展了延安精神,賦予了他新的時代內涵。在這七年的艱苦歲月裏,總書記將延安精神融入到實踐中,實事求是、埋頭苦幹、大膽創新,帶領樑家河的父老鄉親改善了這裏的條件,並在實踐中逐漸培育了適應時代發展的崇高精神,成爲了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下面,我結合自身工作生活,談四點體會:

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196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主動申請到陝北農村插隊,爲總書記認識中國農村、瞭解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所思所想以及確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樑家河插隊時,他並沒有因爲父親的問題對自己失去信心,而是以立足於實際、立足於羣衆、立足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宏大視野,通過與農村、農民的接觸,更爲深切地意識到中國社會發展的出路在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更加堅定了對黨的忠誠和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執着追求。作爲一名基層黨員領導幹部,要注重通過日常社會實踐鍛鍊,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保持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

二、要有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樑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揮灑了七年青春的地方,通過在基層與鄉親們同甘共苦,經受了磨難,鍛造了意志,砥礪出堅強。面對樑家河艱難的生存條件,總書記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繼承延安時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帶領樑家河父老鄉親改產生產生活條件,培育出苦幹實幹、拼搏奮鬥的崇高精神。在《沼氣專業戶》章節,爲建好沼氣池,總書記跑了四川5個地區的17個縣,爲了查看沼氣池哪裏漏氣,用手一遍一遍的摸滿是大糞的沼氣池,爲了能夠讓沼氣池排氣,被大糞噴了一臉,最終建成陝西首個沼氣池,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基層雖然苦、雖然累,但能磨鍊意志、增強才幹,也大有可爲。對於我來講,要學習總書記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真正沉在基層、服務基層、造福基層。在思想上,要保持旺盛鬥志,奮鬥不息;在工作上,要不避困難,勇挑重擔;在生活上,要吃苦耐勞,克勤克儉。

三、要有紮根基層的爲民情懷。每一個人都是有情懷的,一心爲民的情懷最無私,最受人尊重。在《淚別樑家河》章節,總書記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羣衆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習總書記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等發展生產的爲民情懷,也充分體現爲民造福的初心。以人民爲中心是新時代政法工作的根本立場,也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作爲全區政法工作的帶頭人,我將紮實開展大調研,全面瞭解羣衆對政法工作及平安最真切的需求,發揮民智、藉助民力,堅決打贏掃黑除惡和政法綜治助力脫貧攻堅戰,讓羣衆帶着滿滿的安全感邁入小康社會。

四、要苦幹實幹、擔當有爲。作爲共產黨人,不求當多大的官,只求爲老百姓多做實實在在的事。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後的第一需求,是極其重要的民生。作爲全區政法工作的負責人,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踐行“五個紮實”、實現追趕超越爲目標,堅決履行好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確保社會大局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等“四大任務”,爭創“平安鼎”、繪製平安地圖、加強法治碑林和平安碑林建設,樹立碑林政法品牌、打造碑林政法鐵軍,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讀《樑家河》:將“人民”扛在肩上

前面讀過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再次捧起《樑家河》這本書,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1969年1月13日,時年不滿16歲的習近平,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插隊,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七年後的1975年10月,被推薦上大學,結束插隊生活。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正是在樑家河這個面積雖小卻“充滿大學問”的地方度過的。作爲一名知青,習近平在樑家河插隊了七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艱辛、最困難、最迷茫的時期,也是總書記成長成熟的重要階段。七年的樑家河生活、工作經歷,習近平的思想信念完成了蛻變,樑家河貧窮落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如果說《七年知青歲月》是以習近平的視角,描寫一代領袖青年時期思想信念成長的歷程,那麼《樑家河》這本書則是從那些與習近平產生聯繫的人和事來環視那些年、那個陝北山村、那一羣人、那一位少年。在《樑家河》這本書中,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能鮮活的跳出來成爲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貫穿着改變,而這一切改變的源頭,正是那個17歲就從大城市插隊到農村的習近平。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條件下,習近平沒有被巨大的壓力所擊倒,反而用不屈的意志和一心爲人民服務的情懷幹出了一番事蹟。無論是修水壩、挖沼氣池、開鐵匠鋪,還是帶頭幹活、堅持學習,年輕的習近平都用實際行動展示着青年人應有的朝氣與活力、責任與擔當,而這正是當今這個年代青年人需要追回的優秀品質。

樑家河時期的習近平,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融入農村生活,生活關和勞動關咬咬牙、忍一忍也就過去了,思想上的考驗、折磨卻是巨大和常人無法想象的。父親已受到多年迫害,母親也受到審查,一兩年之內,許多知青陸續離開農村,自己的出路在哪裏?在這種特殊的政治生態下,精神上的痛苦和壓抑,比身體上和生活上更加嚴酷。他始終堅持在書本中充實自己、認識社會、尋找出路,同時也從內心深處把自己當成農民的孩子,體會着農村生活的艱苦。優良的家風傳承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習近平,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使他逐漸走出個人小我的境界,《共產黨宣言》讓他對共產主義有了更加明確清晰的認識,確定了人生方向和目標。經過曲折的努力,他入了黨,成爲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在困難的條件和環境下改善生活,促進生產,成爲村民信賴的村書記。在大多數知青都返城後,他也並不感到迷茫,心甘情願留下來爲農民做事情,改善百姓生活。

在樑家河,鄉親們並沒有因爲他父親的問題歧視他、對他另眼相看。反而是關心他、照顧他,教育他、幫助他,讓他在艱苦的環境中渡過難關,更讓他在人生低谷時期感受到人世間最淳樸、最真摯的情感。他也自然而然與農民融爲一體,用自己學習的知識爲農民服務,教他們學文化,給他們講故事,爲他們做事情,成爲他們中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一員。與最底層羣衆水乳交融的共同生活,總書記深刻了解了中國農民的需求、期盼和願望,培養了總書記與人民羣衆的深厚感情,培育了總書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博大胸懷,樹立了總書記爲百姓做事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奠定了成爲國家領導人後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執政理念的思想基礎。

如今的習近平,作爲世界大國的領導人,正在帶領着一個古老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而紮根在他內心深處對於人民的熱愛,正是源於在樑家河時期的深刻經歷。從更高的層面上講,樑家河已經超越了其原有的地理意義和歷史意義,已經成爲了黨員幹部紮根人民、熱愛人民、爲人民幸福不懈奮鬥的精神豐碑。

一個人的成功不算成功,優秀的人總是能讓身邊的人一起變得優秀,《樑家河》這本書從與青年習近平一同成長的幾個夥伴身上,展現了習近平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我們讀《樑家河》,更要學習《樑家河》,這本書中包含的啓示隨處可見。書是縮影,以小見大,作爲一名公職人員,應該始終抱有“兼濟天下”的情懷,不管在什麼時代,始終將“人民”二字扛在肩上,無愧於入黨時的錚錚誓!

感悟《樑家河》裏的“大學問

最近,紀實文學《樑家河》一書受到黨員羣衆的追捧。而印在《樑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句話,正是印證了習總書記在七年知青歲月裏收穫滿滿,正是因爲有了樑家河七年插隊的艱苦磨練,承載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堅韌不撥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鬥的生動詮釋,歷練了他立志成長、初心不改、實幹擔當的爲民情懷。

習總書記曾強調:“越是有培養前途的年輕幹部,越要放到艱苦環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發展的第一線去,讓他們在實踐鍛鍊中增強黨性、改進作風、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長才幹。”可見,《樑家河》裏的“大學問”值得黨員幹部感悟。

讀書修身是立志成長的“根基”。習總書記在樑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經常是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上山放羊,他揣着書,鋤地休息時,就拿出《新華字典》”……幾乎樑家河的鄉親都用“愛看書”、“好學”來評價。總書記把讀書作爲工作、生活的組成部分,日積月累,逐漸積澱成爲治國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說,面對艱難困苦時不退縮不放棄、吃苦耐勞的人生態度;堅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黨走的決心;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練就了過硬本領。七年知青歲月,田間地頭的一鋤一犁、掏心窩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觀、勵志成長的鮮活教材,成爲青年幹部成長的生動範本。

實踐錘鍊是初心不改的“航標”。七年知青歲月立下了“爲羣衆做實事”的初心,把陝北高原作爲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兒子,“爲老百姓謀幸福”悄然紮根,立志爲了改變羣衆的生活,用雙腳丈量着黃土高原的寬廣和厚度,培養出不變的信念和初心,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不難理解作爲一個人民公僕,只有經過實踐錘鍊纔是初心不改的“航標”。初心和使命是共產黨人砥礪前行的原動力。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面對黨旗的錚錚誓言,就是要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距離中國夢實現的目標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爲之奮鬥,用心走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趕考之路。

艱苦環境是實幹擔當的“動力”。插隊的七年樑家河一片生機,帶領父老鄉親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老百姓之中,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以人民羣衆爲師,汲取寶貴的經驗和智慧。正是在艱苦環境中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創造出了難以實現的目標,靠的就是實幹,環境越艱苦,越能培養幹部吃苦精神,唯有實幹纔有力量,實幹才能夢想成真。總書記心裏裝着千百個“樑家河”,掛念着千百萬人民羣衆,艱苦環境是實幹擔當的“動力”,正是以“實幹”精神實現一個又一個的跨越。吃苦耐勞是人生的風帆,埋頭苦幹是成功的祕訣,在艱苦環境的“大熔爐”裏,不僅要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雄心,而且要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思想準備和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實幹精神。只有發揚實幹精神,夢想纔不會成爲空想,落實才不會落空。作爲青年一代,要到艱苦環境墩苗礪煉,到條件艱苦、矛盾複雜環境中錘鍊黨性、提升本領、增長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