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過年的隨筆散文寫過年的散文詩5篇 年味悠悠,散文詩情濃

其他文案 閱讀(2.89W)

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庭團聚、共享歡樂的時刻。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人們喜歡寫下隨筆散文或散文詩,表達對這個節日的熱愛和感悟。本文將爲您呈現一些優美的過年隨筆散文和散文詩,帶您一起感受過年的喜慶氛圍。

過年的隨筆散文寫過年的散文詩5篇 年味悠悠,散文詩情濃

第1篇

爲什麼非要過年?有意無意間,撫摸歲月的留痕,數着額頭上逾發深密的皺紋,在心裏劃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小時候,越近年關越要搬着手指頭盤算,唯恐一不小心年就會在注意力些些不集中的時候悄然溜走。那是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過年意味着可以吃上幾頓有點肉,沾點油水的飯菜,可以穿上一件即使是以舊翻新的衣服四處招搖。盼過年就是盼望簡單的吃飽穿暖,盼望着好日子總如過年一般天天來臨,快樂自不待言。

待成家立業,有了孩子,過年變成一種生活的感慨。日子因爲物質極大豐富到沒有差別,曾經的生活夢想成爲觸手可及的現實,心裏的渴望已然失去想象的目標,心緒便在日復一日無差別的往復裏失去等待的興致。往往苦悶、抑鬱和煩心呈現得多,快樂、清閒和舒暢則相對就少,有時甚至懷念那些小時候雖然清苦,卻始終充滿期望的快樂。到底是日子的富足加速了精神的疲勞,還是神經過敏對過年要求的口味越來越高?似乎心裏根本找不到答案。尤其看着孩子們在年復一年地輪轉裏瘋長,才突然感覺自己正以超乎尋常的速度衰老,不經意已人到中年,過年無異與時間賽跑。

待能夠抽出空來回家,安靜地坐下和老人們聊聊家常,驚然發現過年於他們是一種回味。在他們斷斷續續的回憶裏,可以感知他們把日子由苦熬出甜的享受,聽他們娓娓道來的陳年舊事像品一壺珍藏的'老酒,散發着醇香;若隱若現的過去,由小到大的孩子,都一一閃過他們的心,又像一幅幅經年的老畫,濃墨淡彩間,奔放着幽深的韻味。尤其說到這個,講起那個興奮,連他們的神情都相當地專注、陶醉,甚至講起某一個調皮氣人的事必定要加重語氣,彷彿從前已經穿越回來。當我湊趣地插上一句:“那時是不是感覺特煩人,你們也是不是特生氣?”他們定會很氣憤地加上一句:“咋能不生氣,打他個小鱉犢子”。接着,又恢復剛剛興奮點繼續……

跟住他們地敘述,看着窗外孩子們的歡快雀躍,我恍然大悟。我、孩子和老人三者不過是以年爲單位的循環階段,孩子一定會隨着每一個年過成我,我也會隨着每一個年過成老人的模樣,這纔是過年的真正含義。

年當然是四季輪迴的暫時終點,更是起點。當三百六十五個日子匯聚在一起,年就是生活的過程,當所有的年匯聚一起,那年就變成生命的刻度。不用想日子的好壞,也別去奢望年景的流旺,既然都是生命的必然過程,就沒有選擇和放棄的理由,不管怎麼樣都要面對。所以,過年絕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傳統節日,而應該是對一段生命歷程的隆重致敬。

逐漸地認知,讓我接受了時間的殘酷,人的生命就是在這樣的一年一年裏倒計時。於是,我懂得了過年不再是害怕拉家帶口的千里奔波,不再是吃啥啥不香地疑問,不再是挑三揀四後還要尚覺不滿足的計較,不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苦悶,而應該是絕不可輕易浪費的珍惜。

過年的滋味,就是一家人難得團圓的歡愉,是看着老人們身體康健的欣慰,瞧着孩子們幾天不見就變得長大的驚喜,和每個人心裏升起的甜蜜。

過年的滋味,也是回家去給逝去的親人上墳的滿腔告慰,是明知迷信的行爲仍要執着點燃的一捆捆、一串串紙錢,當沖天的火光載滿我們的思念,相信捂熱的不僅僅是那一丘寂寞的黃土。

過年的滋味,還是大口朵頤着家鄉的粗飯淡酒,比較着過去和現在的太多不一樣,像給孩子們講故事一樣講着我們小時候的真事,然後在他們瞪大的眼睛裏發現媽媽正在勾婁着腰身爲他們歡喜地添酒加菜。

過年的滋味,也是熱乎乎睡在老家土炕上,美美地做着童年長大的夢,光着腳淌在家鄉的小河,呼喊着童年夥伴的囈語。

過年的隨筆散文寫過年的散文詩5篇 年味悠悠,散文詩情濃 第2張

第2篇

踏進臘月,每個人的心好似都開始恍恍的期盼春節的到來,但心裏又好似都明白期待的並不是過年,多是因爲不用上班吧,出去旅遊或者純粹的放鬆。

我鍾情於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因爲它存有我們小時候的美好回憶。印象中,臘月一到人們便開始掰扯着手指頭數日子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張羅年貨,每到這時候都有一次大掃除,把家裏裏裏外外全部掃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這樣可以掃走一年的舊氣,迎接嶄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聞到濃厚的年味。

真正到了三十這天,人們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會更加歡喜,女的都在廚房裏準備着年夜飯。

母親們在廚房進進出出有說有笑的忙着,而父輩們都在張貼從前門到後門以及家裏大大小小門上的對聯,包括貼門神、土地神、財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畫,寓意是請神來家過年並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當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爾幫忙拿個年畫,還必須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爺爺會生氣。什麼都不懂的我們還愛跟在大人屁股後邊,把一幅幅貼好的對聯讀出聲來,卻總是分不清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因爲年齡,跑腿兒的小事都是我們乾的,一會向隔壁嬸嬸家借個凳子,一會又給對面爺爺家送個東西,覺得自己忙的不亦樂乎。貼完對聯後,家中男的無論年長年少都得去給祖先上墳,女的不允許去,這是歷來的習俗,那時候的我還總是抱怨爲什麼不帶我去。

要去祭祖必須得端上要敬的煙、酒、茶;燒的蠟燭、香、紙,我想是要給祖先也送去過年用的東西吧,當然這不過是人們對已逝親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種寄託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種儀式,現在想想這便是我們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處也不會忘記尋根。等到祭祖回來後,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撈上一小筷頭到碗裏,再澆上一大勺子滾燙的臊子湯,冒着熱氣,香味撲鼻而來。孩子們之間還有一個樂趣,那就是比誰吃的多,有時候一人能吃十幾碗,最少的也要吃個七八碗,到現在我都在懷疑自己當初那驚人的飯量。

吃完飯後,會備些瓜子、花生、糖果,長輩們都圍着桌子烤着火爐,一邊看着春節晚會,一遍喝酒聊天,偶爾會聽到他們談起孩子以及他們的學業,年輕人都另外圍起一桌玩起了撲克牌,對於小孩子來說任何時間都會是遊戲時間,任何場所都可能會變作遊樂場,在他們的腦海裏過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壓歲錢收,有零嘴吃就十分滿足了。這樣便可以甜膩膩的度過整個寒假。就這樣幾代人各自爲營熱鬧的守着年夜,直到凌晨十二點大家都一起到大門口放炮竹,那時候不比現在,放的是煙花,每家幾乎就是三兩捆鞭炮,幾個大炮竹已經算是好的了,幾乎同時噼噼啪啪的鞭炮聲讓深夜的村莊又熱鬧起來,再來幾個沖天炮沉重的轟隆隆接連響起,這便是春雷的聲音。孩子們會在放完的鞭炮灰中去找還未放燃的炮竹,有的斷捻子的俗稱“瞎跑”。

現在隨着電子產業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每天過日子就如過年一樣再也見不到像《臘月歌》中唱到的那種景象,所以過年就跟過日子一般了。

第3篇

隨着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觀念的更新,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年的氣氛大不如前了。

自小至今,每年過春節,我都在農村老家,在外多年,也必須回去和父母一起過年,感受那份親情,那份鄉情,那份對家鄉的人事物的敬重。

每年的年根兒底下,母親是最辛苦的,過年的準備工作必須要周到細緻,一切要母親親自安排才放心。

母親很勤勞也很傳統,對風俗習慣極爲尊重,冬季是農閒的季節,我們家在白洋澱邊,冬季往往要整理秋後收割的蘆葦,整理好賣掉,貼補家用,因此,也只有半個冬天是閒暇的。進入臘月,各家各戶逐漸閒在了,就開始爲過年做準備了。

臘月二十三,是糖瓜祭竈的日子,小孩子們也放假了,也是正式開啓過年模式的開始。

二十四,是大部分家庭掃房的日子。農村大都是平房,屋裏能搬出去的都搬出去,搬不出去的,就用大塊的布或塑料布苫蓋上,防止灰塵粘上。屋裏的牆壁、屋頂、窗臺都要清掃乾淨。農村住的裏屋有傳統的土炕,我們家在母親的指揮下,把上面的炕被、氈條和炕蓆弄到院子裏,用棍子敲打,土和髒東西滿院子飛,然後搭在繩子上晾着。這一天也往往是母親最累最忙碌的一天,雖然父親搭手,我也有時候趕上,也只能是搬搬運運,乾的力氣活兒,東西的擺放和順序,必須要母親觀察考慮後才能動,擺放的不適當,母親要親自動手。各種物件重新擺放,屋裏煥然一新,然而,換下來的窗簾、牀單、被罩、門簾等,是要洗涮的,一般在次日進行,原來都是母親用手洗,現在有洗衣機了,着實方便了不少。

臘月二十六,父親開始按照母親的列的清單,開始了年貨採購,割肉、買魚是必須的,小時候條件所限,乾鮮果品幾乎沒有,水果無非蘋果鴨梨,但那也是奢侈品,常見的大棗、花生、瓜子大都自家的,購買的也不多,至於新鮮的蔬菜,沒有,只有大白菜,偶爾集市上會有賣蒜黃、蒜苗和韭菜茴香的,也是菜農自家產的,可惜太少了,不像現在這麼豐富。二十七八,年貨基本就準備齊了,這期間,母親會把買來的肉,切成小方子,燉出來,那時候的豬肉,是不喂飼料的自家養的,香啊,離着很遠就能聞到,吃在嘴裏美啊。

這時候,頂數高興的就是孩子們,喜愛的鞭炮、鑽天猴、二踢腳、燈炮(一種比二踢腳略小在上面點燃,像蠟燭的火苗,延時爆炸,比較安全)等也買的差不多了,於是每天大街小巷都是孩子們叮叮噹噹放鞭炮的聲音。

這幾天母親要蒸幾鍋饅頭,這是整個正月的主食,我小時候不清楚是怎麼回事,但看到母親蒸的各種造型的饅頭很有食慾。

大年三十,早晨要蒸包子,豬肉白菜的,和麪、拌餡、洗搌布,都是母親一手操辦,小時候我所做的就是很老實的燒火,不單單是等着吃肉包子還要放鞭炮呢!老家管上鍋蒸饅頭或包子叫“裝zhuang(四聲)鍋”,我到現在也不知道是哪個字。(那時候蒸包子蒸饅頭用的鍋蓋很大,是草編的,雖然原料是草,但做工很精緻,名“拍子”,透氣性好,蒸出的饅頭和包子要好過現在金屬鍋蓋)。

第一鍋包子出鍋,母親掀開拍(音)蓋,蒸汽摻雜着包子的香味瀰漫整個屋子,這時候,我要跑到外面點燃早就預備好的鞭炮,隨着鞭炮的噼裏啪啦,包子出鍋了!母親拿着盤子,先拿三個,擺放好,放到竈臺旁碗櫃上的'一個香爐前,這是敬天地諸神的,第二盤子,是給祖先上墳的,母親用乾淨的搌布把盤子和包子包好,父親拿着,並帶上紙錢,去祖墳給去世的先人上墳,自打我記事起,每年如此,父母告訴我,人活着,不能忘了祖先,這是孝道。

接下來,母親顧不上吃一口,就要準備蒸第二鍋,我們要大飽口福了!大口大口的吃着,回想起來,現在難以找到那種味道和感覺了,也許現在食品餐飲很豐富的緣故。

三十早晨,一聽到有鞭炮的響動(不是二踢腳,是一掛鞭),就知道有蒸熟包子的了。今天還要掃院子,貼春聯,貼福籤。

下午,母親要準備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了。再次的拌餡、和麪,我們家大年七年級的餃子是素餡的,不能放肉,老祖宗傳下來的,雖然是素餡的,但裏面放了煎豆腐、粉條、長壽菜和白菜,味道遠勝過肉餡的。因爲大年七年級不能動刀不能勞作家務,所以要提前準備,在蓋簾上撒上薄面,再放包好的餃子,防止放的時間長了沾在蓋簾上。餃子要包滿一整蓋簾,不能有空隙,餃子是傳統的半圓邊餃子,不能捏有花邊或雙手擠,寓意圓滿。包完七年級的餃子,剩下的再包一些肉餡的或素餡的,留着三十晚上吃。

年三十下午,往往是我們最迫切的時候,因爲傍晚要去祖墳燎星,有的地方叫照廳(音),就是用框背上柴火(從前用穀子的秸稈現在沒有了),放到祖墳上,點燃,然後在祖墳周圍放鞭炮。一般都是家族統一去,由上歲數的帶着大小孩子們去,規矩是女的不能去,而傍晚的鞭炮伴隨着夜幕降臨,那動靜大了去了,遠近高下電光閃閃,鞭炮的響動在空中交織迴盪,空氣中的火藥味道很濃。作爲愛放鞭炮的孩子們也是興致最高的時候,燎星結束鞭炮放完了,還是有些戀戀不捨。

回到家,母親已經煮好了餃子,吃罷晚飯,孩子們仨一羣倆一夥,繼續在院子裏、大街上燃放鞭炮、追逐打鬧,母親準備好七年級招待拜年來的客人的瓜子、花、糖果。

從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三十晚上看春晚就逐漸成爲了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一項年事,於是,大街上孩子們歡笑的奔跑少了。

三十晚上,每個屋子的燈都要開着,農家院裏都有廁所,沒有燈的,也要點上一根蠟燭。到了夜裏零時,鞭炮再次熱火朝天,新的一年來到了!

大年七年級早晨,大約五六點鐘,作爲一家之主的父親最早起牀,先在院子裏放一個二踢腳,說明我們家起來了,每家每戶都是男主人最先起來,放二踢腳或雷公炮。放完後,父親開始燒水煮餃子,這是新年的第一頓飯,男的當家,必須要親自做,或許是母親操勞了一年,父親表現一下吧,多少年來家家都如此。

家人陸續起來,小孩子是要換新衣服的,母親疊好被褥,便接手煮餃子的活計。餃子下鍋後,要右手用勺子逆時針趟餃子,叫做從外往裏轉(賺)。

餃子熟了,照例是第一碗敬天地諸神,第二碗放在竈臺一邊,應該是給竈王爺留着的吧,第三碗留着給祖先上墳用的,剩下的就是全家吃的大年七年級餃子,但鍋裏不能撈完,要剩下三個,寓意鍋裏常有。在餃子熟了的時候,在院子裏要放一掛很長的鞭炮。通過附近的鞭炮響聲就可以斷定誰們家餃子熟了。

七年級的餃子,要沾臘八醋,醃了將近一個月,醋不止酸,還辣。吃不完的餃子,要用箅子熥在鍋裏,寓意鍋裏常有,一個正月都這樣,無論什麼時候,掀開鍋蓋,鍋裏都要有或餃子或包子或饅頭,這是老規矩,不過現在很少有人這樣了。

吃罷餃子,就是大拜年了。一般以家族爲單位,先到本家最年長的老人家拜年,聚齊,然後浩浩蕩蕩一大家子開始了對本族、外姓長輩的拜年。

這是在大街上人們碰面的第一句話,每個人臉上洋溢着節日的笑容,偶爾有睡眼惺忪的,“又玩牌了吧,玩了一宿吧?”“沒有,喝酒太晚了”“我說呢,癡抹糊(眼屎)還糊着眼呢,拜完年睡會兒吧”,平時調侃慣了的,今天是萬萬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的,更不能罵街。拜年,除了本家本族的長輩,還要到外姓的長輩或老人家裏拜年,我們村子小,不足300戶人家,卻有15個姓氏,每個姓氏之間都或近或遠都有親戚的淵源,大家在同一個村居住、生產、生活,很是和諧,村風淳樸,遠近聞名。

我們家人多,父親那輩的、我們這輩的,加上兩代妯娌們還有下一代的孩子們,幾十號人,一般的屋子兩間都擠不下,別人家拜年的往往一看到我們這一大家子,就急急忙忙從主家出來,一邊和主家道別,一邊說於家大部隊來了我們騰地方。說是騰地方,主家的臥室、外屋擠滿了,院子裏還有沒進屋的。老家家族觀念重,像我們家這樣的不少,大年七年級的大街上,浩浩蕩蕩,着實的熱鬧。

到每一家拜年,主人都拿出煙(基本都是平時捨不得抽的好煙)、花生瓜子糖果等,招呼大家吃着抽着,噓寒問暖。口渴了,千萬不能在喝涼水,尤其是去別人家,這是犯忌諱的(很多忌諱,這一天不能動剪刀、刀具等利器,不能動笤帚、掃把等)。到身體不太好的老人家,要多待會兒,詢問其家人吃了多少,身體狀況等,淳樸民風,沒有做作,與人之間,平淡而真實。

本村拜完年,還要到祖墳上墳,有的早晨先去上墳然後再吃飯拜年。我們家族很大,分支很多,通常要集合了所有男的,無論大小,只要身體允許的,都要去,每家都拿上上供的餃子,一般是一碗餃子,兩雙筷子,還有紙錢,孩子們要帶上鞭炮。先要到祖墳,每家要到每家先人的墳前,點燃紙錢,嘴裏唸叨着“過年了,xxx,給你們送錢來了,拿着花去吧”云云,這和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七年級略有不同,不用在地上劃圓。燒完紙錢,打開用乾淨搌布蓋着的餃子,擺好筷子,全體要退後,由族人輩分高的招呼着,一起像先人磕頭,畢恭畢敬,頭要磕到地上。磕頭完畢,收拾碗筷,孩子們開始鳴放鞭炮。然後由輩分高的帶領大家,按分出去的分支家的墳遠近順序,逐個上供拜年放鞭炮。

這時候,已經接近中午了,早些年,這一天是不出村到外村的親戚家拜年的,現在不同了,人們走南闖北的人多了,生活提高不少,或好或差的都有車,人也齊全,大家就開始出村去至緊的親戚家拜年。於是大街上,村外的道路上,來來往往的車多了起來。

大年七年級的晚上,人們休息的早,睡覺前,要燃放鞭炮,然後再就寢。

八年級,是出外拜年最隆重的日子“女婿日”,就是女婿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新女婿初次到女方拜年,要購買好多禮品,到女方家族長輩家挨個拜年,送禮品,當然,長輩要給紅包的。女孩出嫁後第一次回家拜年,孃家要拿出大年七年級留着的餃子,熱好了,給閨女吃,這也是傳統。女婿拜年,尤其是閨女多的家庭,格外熱鬧,推杯換盞,大聲小喝,各家的孩子們也湊到一起,好不開心。下午道別,女婿們紅頭脹臉,女的嬌聲呵斥,岳父母一再叮囑“路上慢點”,走路搖晃、嘮嘮叨叨,形態各異,已是常態。

九年級,有些地方是上墳燒紙的日子,意爲送祖宗,年前接到家,今天送回去,不能隨便去拜年。我們老家則沒有這傳統。

初四一直到十三,都是可以出門拜年的,隨着時間,熱鬧的氣氛開始變淡了,路上不再是車水馬龍。

正月十四,是傳統的小年開始,和年三十一樣,蒸包子;正月十五,元宵節,早晨吃餃子,晚上吃元宵。這是正月裏最後一個隆重的日子,晚上小孩子們提着燈籠滿大街跑,現在是沒有了。這天晚上要放燈,連續放三天。母親提前用香油和易燃的諸如艾葉末穀糠等,拌好了,捏成窩頭狀,防止在窗臺、廁所、院子、院門口、院子門外,點燃,會燃燒半小時,母親說,有孤魂野鬼晚上碰到了,會把燈取走,然後投胎做人,不再害人了,否則仍然是四處遊蕩不能超度,也算是積德行善吧。

正月十五過了,年的味道更淡了,人們開始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正月二十五,傳統稱爲“打囤”,早晨起來,要用草木灰,在院子裏撒成一個或多個圓圈,中間放一個磚頭,如果盼望今年發財,就打一個“錢囤”,放上錢,用磚頭壓上,如果盼望今年糧食豐收,就打一個“糧食囤”,磚頭下放上糧食,總之,盼望什麼,就在磚頭下放什麼,然後放幾個鞭炮,早飯過後,時間不長,就要把錢拿走,因爲孩子們可惦記着那不多的錢呢。糧食可以餵雞鴨。

二月二龍擡頭,一早,要在院子正中央放一桶新打的水,寓意要飲(四音)龍,龍喝了水就要開始值班行雲布雨應農事了。按照我們老家的傳統,早晨要攤片兒,要提前一天把蔥花準備好,因爲二月二這天早晨是不允許動刀剁蔥花的,蔥花屬於“五葷”之一;攤片,有用蔥花的,有的在麪粉了摻入雞蛋,類似於大街上的煎餅,要比煎餅大的多,也比較難掌握,一口很大的鍋,底火要用麥秸、葦葉、玉米包子等火力不太爆的柴火燒,火太壯容易糊;鍋燒熱了,放入少許食用油,不能太少,容易粘鍋,太多了則鍋底的面片就成了油炸的了,還容易糊,用鏟子將鍋底的油往四周劃勻實,然後倒入一定量的麪糊,不能倒在鍋底,轉着圈倒在四周,然後用鏟子劃勻實,不能太厚,然後蓋上鍋蓋,三四分鐘,再用鏟子鏟離鍋,整個再翻過來,一分鐘,出鍋,好大的一張片兒(我跟母親學過,技術還行,只是我們家沒有燒柴火的大鍋了)。做家長的往往給孩子一根棍子,教給孩子,用棍子敲打,嘴裏說着“二月二敲炕牆,蠍子蚰蜒往裏藏”“二月二,敲炕頭,金子銀子往裏流”。這天理髮的特別多,龍擡頭,人也擡頭。 過了二月二,新年程序完全結束,天氣轉暖,農家開始忙碌起來,一年的勞作正式開始。

第4篇

光陰荏苒,小時候的記憶,早已被鑲嵌在歲月的年輪裏,但是,每當過年的時候,我都會在那年輪的中心,取出片片永遠也磨滅不了的記憶,晾曬在這美好的節日裏。

從記事的時候開始,我就對過年情有獨鍾。一到臘月,只要大人們一提及過年,我的心就暖暖的、癢癢的。總是情不自禁地追問母親:過年還有幾天呀。而母親雖然有時不耐煩,卻還是樂滋滋地對我說:快了,就快了。看得出,母親也喜歡過年。

那時,父親總是以有限的錢,給我買極有限的鞭炮。其實,就是鞭,沒有炮。

有一天,我拿着父親剛買來的一掛鞭,和鄰居家的孩子比,看誰的鞭大、誰的鞭長。結果,我比輸了。於是,我回到家裏就果斷而堅決地,以放聲大嚎迴應了父親和母親。

那時,每到過年,父親就給我制定一個嚴格的放鞭計劃:除夕除夕夜、七年級七年級夜、初五初五夜、十五十五夜爲放鞭日。一掛鞭必須到正月十五才能放完。所以,我每天起牀,來到院子裏,只能看誰家的“二踢腳”飛得高,聽誰家的鞭炮放得響。

有一天清晨,鄰居家的院裏不時傳來“小鞭”的炸響。我就氣得在自家的院裏直轉圈。最後,發現一隻沒有底的鐵水桶。我便找來一根木棍。只要鄰居院裏傳出一聲炸響,我就用木棍狠狠地敲一下破水桶。後來被母親發現,母親從屋裏拿出幾個“小鞭”給了我。於是,我欣喜若狂。當我點燃最後一個時,不懷好意地將它狠狠地甩到鄰居的院子裏。

我深深地感謝我的母親!同時,我也嫉妒鄰居家的孩子。但有時,我也憎恨那可惡的鞭炮。誰能經得起那“小鞭”們總用寂寞的羽毛,來撩撥你放鞭的心絃呢?

一天,父親忙着做年豆腐,我便偷偷地拿了火柴和幾個“小鞭”,來到院裏準備燃放。正當我點燃的一剎那,父親出現了。於是我迅速扔掉火柴,另一隻手狠狠地將那剛燃起的藥捻掐住,並死死地攥在手裏。只聽“砰”地一聲,“小鞭”響了!當我哭着伸開那熱熱的、麻麻的、疼疼的手時,一片殷紅,嚇壞了父親。

每當我看到手掌上那微微的疤痕時,就爲父親那“放鞭計劃”而悲哀。後來才知道,父親那個計劃是因爲家裏沒錢而爲我制定的。所以直到現在,我就總也沒有忘記錢的重要性。

儘管沒錢,年還是要過的。雖然殺不起年豬,但是母親總是竭盡全力,用她那精湛的手藝,用父親買來不多的魚和肉,做一桌“豐盛”的飯菜。然後,我們一家人就其樂融融地品嚐母親一天的勞動成果。而父親,非喝得連房子都搖搖晃晃時,才肯下桌。

我猜想,過年可能是母親對父親特赦的日子吧,父親平時咋就不這樣呢?但,更多的時候,我總是在心裏說:我傢什麼時候也能殺一頭年豬呢?

殺年豬,是大人們最快樂的事情。一進臘月,隔三差五就有人家殺年豬了。每家殺年豬都要準備幾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聚在一起。侃論天下,暢說年景。那豬肉酸菜燉粉條子,大碗的燉豬血,你就造吧,直吃得你滿嘴流油。而那些大人們,不把村子喝迷糊了就決不罷休!

父親是個善於“計劃”的人。殺豬的頭天晚上,父親就把詳細的“計劃”跟母親說了。比如:給爺爺姥姥家多少肉,晚上請誰吃飯等等。看母親頻頻點頭,證明父親的“計劃”已通過。

第二天一大早,幾個大人們就將豬逮住捆好。母親已燒好一大鍋水。父親在院裏放一矮腿方桌。大人們將豬擡到上面。在豬的脖子底下放一大盆。殺豬人一刀下去,之後,豬不動了,血接好了,大人們將豬擡到鍋臺上。解繩褪豬。等那殺豬人將豬褪得雪白雪白的,大人們又將豬擡回方桌上。然後去頭、開膛、砍肉。

本來父親計劃將豬肉賣一半,留一半的。可由於豬肉好,價格比市場價低很多,結果被鄉親們一搶而空。就連晚上做菜用的.肉,都是父親從一位相親的手中搶回來的。

晚上,父親和母親送走了客人,母親才吃飯。父親嘆着氣對母親說:不行的話,明天給兩頭老人買點肉吧。母親一邊吃飯一邊苦笑着說:只好這樣了。母親又笑着說:這回好,咱還得花高價給老人賣肉!這時,我發現母親大口地吃着肥肉。父親驚奇地問母親:你怎麼吃肥肉了?母親笑着說:自家養的豬,嚐嚐。

也許因爲給了爺爺和姥姥家肉的緣故,那年母親帶我去拜年,爺爺姥姥們給我的壓歲錢比哪年都多。於是,我總是偷偷地想:我家總殺年豬該多好!

過年,貼春聯是必不可少的。而父親尤其對春聯情有獨鍾。

記得讀高二那年過年。父親用一種懇求且帶幾分嚴肅的表情對我說:兒子,今年的春聯咱自己寫。我驚奇地問父親:我嗎?我寫?父親說:是。你都讀高中了還不能寫?自己編,不照抄。聽了父親的話,我爲難了。我從國小到高中,語文成績都不好,這不是難爲我嗎?但看父親那近乎於乞求的目光,我無奈的答應了。

父親高興的買來了紅紙和筆墨。我苦思冥想了半天,終於寫完了一幅春聯。我想,父親也沒讀幾天書,讓他高興高興就行了。可誰知,父親看了春聯之後,連連搖頭。說,你這春聯我總覺得沒氣脈,你給老爸念念。

我看了看父親,就大聲地讀起來:爆竹聲聲除舊歲、歡天喜地過新年。橫批:皆大歡喜。

父親說,不行不行。沒氣脈。咱家是種地的,咋也得有點糧食的意思。再說,咱家雞豬貓狗啥都有,就你這兩個幹吧詞兒哪行。

真沒想到,父親對春聯要求如此之高!我的額頭已沁出了汗水。

父親走了以後,我就拍着腦門,按照父親的思路想啊,想。最後,終於又寫了一幅春聯。

我叫來父親,大聲給他念:看今朝勤勞動五穀豐登、想未來精飼養六畜興旺。橫批:財源廣進。

我哭笑不得的說,就是豐收、高產的意思。五穀就是糧食的意思。父親聽完高興地笑了。

這時,母親已打好了漿糊,我和父親一人拿一聯塗好了漿糊,來到門前。

但是,父親剛貼完春聯,便興致勃勃地在屋外呼完鄰居喚街坊,大喊着要他們來看我自編自寫的春聯!

我的天哪!我的親爹爹呀!那詞兒、那字……我趕忙躲進屋子的角落裏用棉花堵住了耳朵。

哦,我辜負了父親,也辜負了母親。我是父母的兒子,而父母那善良、樸實以及對美好的追求,我時至今日也沒學到極致。

關於過年的記憶,幾天幾夜都說不完。而現在過年,我們期待的已不是很多了。現在的人們,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大多與過年無關。對於過年,我們已欣喜而不若狂,期盼而不殷切。但不管怎樣,過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必將滿腔熱忱地將其傳承下去。朋友們,讓我們以年的情緒,年的心情,很好的生活在這年一樣的日子裏吧!

第5篇

過年是“月窮歲盡”“另換新歲”之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基本是圍繞除舊迎新開展的一系列慶祝活動。我恰巧是除夕晚鐘聲時辰出生的,我猜想我媽當晚是吃多了點的。

小時候對過年的憧憬是幸福的。基本是農曆二月七年級就開始盼了,越到後面內心越煎熬,記得有一年大十三十晚我說了句“今夜怎麼這麼長?”引來大人們鬨然大笑。

過年了,十幾二十人一起做餈粑,那場面可熱鬧了。染過梔子汁的糯米蒸煮後放到石臼裏舂,舂餈粑的活是很費體力的,一般由青壯年男子輪流進行。舂過後的餈粑再由一人揉成一個個小球狀分給大家捏成圓形餈粑,放到各個已塗過油的桌子、簸箕上,纔算最終完工。這種餈粑可烤可煎,尤其是烤的,膨脹起來變成金黃色,香脆可口。

過年可以大塊的吃肉,不停的吃糖果餅乾瓜子,甘蔗馬蹄是每家必備的,一y一框的買回來,有人來拜年了,就拿出來給大家品嚐。七年級到了,這一天終於可以穿上新衣服了,外表靦腆內心歡喜的接受大人們的讚賞。正月裏可以不斷的收到壓歲錢,雖然加起來也沒多少,但足以讓我們整個月洋溢在快樂當中。過年可以結伴燃放鞭炮,放到老鼠洞裏,放到水裏,放到牛糞上,有時不小心被炸傷手仍樂此不疲。過年了帶上臘肉糖果到親戚家拜年去,大家好久不見,圍着爐火吃零食喝點小酒聊聊家常敘敘舊,其樂融融。

過年了,正月裏天天都有戲看,幾乎村村都扎有戲臺,唱的是一個叫彩調的戲種,我們當地人稱“唱燈”。我們鎮正是彩調的發源地,本地人老老少少大大小小都會哼上幾句,隨手舞出幾個戲裏的動作來,《王小打鳥》《浪子回頭》等劇集耳熟能詳,搖着扇子身子晃來晃去半蹲着走出來的小丑、嘴角長着一顆痣能說會道的媒婆...這些已深深烙在腦海裏,成爲童年時光的快樂回憶。更讓我們小孩子感興趣的是戲場邊賣酸蘿蔔串、芝麻糖、瓜子的零食攤,還有可以臺上臺下跑跳嬉鬧和站在唱臺邊扯扯臺上的戲裙,往往戲沒唱到一半就趴在大人身上睡着了。

小時候的過年是神聖的,每家每戶新桃換舊符,祭拜天地祖先,清掃房舍,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村裏讀過點書字寫得還算可以的,大人們都會叫寫家裏的對聯,我也曾寫過一兩次,當時感覺無比的自豪。除夕夜睡覺前要在火爐裏放幾根粗壯的木頭,鋪上菸灰,必須保證這火能燃到明早而不滅,七年級凌晨要用這火來燒第一壺開水,燒水前還要燃放鞭炮,這開水是用來泡茶給之後來拜年的隔壁鄰居、親朋好友們喝的,真是意味綿長啊。新年第一天小孩要早起,洗漱完畢一一向長輩哥哥姐姐們拜年。新年頭幾天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比如殺生是萬萬不許的;七年級只能吃除夕夜的剩飯菜,說話也要比日常注意些,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七年級那天大家都會到鎮上去看舞龍舞獅,然後買一把蒜和蔥回來,寓意新的一年學業進步和生活事業鬱鬱蔥蔥。

隨着年齡的增長,過年的感覺不知不覺起了變化,多了幾份惆悵和感慨。又到過年了,這日子怎麼過得這麼快啊,時間不是一天一天的飛快,而是一年一年的瞬間即逝,感覺自己很多事情還沒做好,感覺自己仍然一事無成。長大了,似乎找不到小時候過年的感覺了,過年吃的那些東西平時想吃就能吃到,也不再稀罕過年穿的新衣服了。我想不一定就是這個年代的過年沒有之前那麼有味道,過年的程序和活動基本沒變,變化的是我們的內心,是我們經歷越多變得越重名勢利了,內心變得複雜了。

本來過年就是一家人團團圓圓、熱熱鬧鬧的聚在一起噓寒問暖、聊天敘舊,但很多人回到家就奔走在各個酒席、牌桌之間,真正陪在親人身邊的也就那一兩餐飯的.時間,各自的問話也基本是當了什麼、收入多少、開的是什麼車,過年成了比拼炫耀的好時光。辛辛苦苦幹了一年,撒了一年的嬌,拍了一年的馬屁,裝了一年的孫子,終於可以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了。

太在乎自己的面子,太在意這些外在的名和利,生活怎麼會有愉悅的心情呢,不僅過年沒有味道,平時也不會有什麼快樂吧。托爾斯泰本來已過上貴族的生活,他的晚年出走正是領悟到平凡樸素的生活才能拯救他的靈魂,渴望充滿友愛、平等、和諧、純真的情感生活。

世界上絕大部分人是普通平凡的老百姓,那就以一顆平常心來過日子吧。不管在這個世界經歷過什麼、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個人、社會如何發展進步,不忘初心,保持清澈的心靈,簡單樸素,才能找回過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