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福建的南普陀寺導遊詞範文3篇 南普陀寺:福建佛教聖地的壯麗之旅

其他文案 閱讀(1.07W)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簡稱“南寺”。它是福建最著名的佛教寺廟之一,是中國佛教南宗清淨禪宗的寺廟之一。南普陀寺建於唐代,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寺內建築雄偉,氣勢恢宏,主要有三殿五樓,十里保護區更是植被茂盛、風景秀麗。南普陀寺是福建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吸引了衆多信徒和遊客前來參觀朝拜,領略佛教文化之美。

福建的南普陀寺導遊詞範文3篇 南普陀寺:福建佛教聖地的壯麗之旅

第1篇

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南普陀寺,它歷史悠久,始於唐朝,但由於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所以整個寺廟的建築還是比較新。因與浙江普陀山一樣與供奉觀世音菩薩爲主,又處於五老峯下之南,所以稱其爲“南普陀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廈門的南普陀寺有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佛教在閩南一帶的傳播基地。南普陀的幾任住持,在中國佛學界都享有盛譽。1920_年起任南普陀住持 兼閩南佛學院院長的太虛法師,曾到南洋、歐美各國講學、傳道,影響很大。而且他提倡的佛教改革,團結教派,也很有成效,爲佛教作出了極大貢獻,這也使南普 陀寺的聲名在海內外廣爲傳揚。

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全寺的整個建築,佈局勻稱,結構嚴謹,富有民族風格,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站在遠處眺望,從無盡巖到五老 峯山腰,在南北的中軸線上,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金閣四落建築層層託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左右廂房、廡廊、鐘鼓樓對稱排列,迴護着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顯示出南普陀寺的雄偉壯觀的氣勢,有一種佛法無邊的威嚴。

在南普陀寺院的門前,屹立着七座漢白玉的如來佛塔和兩座11層高的萬壽塔,塔前是放生池。塔間的放生池,是專門爲施主放生而設立的。放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種風俗習慣,是一種比較普遍的佛事活動。這裏池子裏有着許多的鮎魚和烏龜,可是也是因爲大家都太樂於積善德吧,而導致池子裏面的魚和烏龜超出了池子所能承受的範圍了,而寺廟也不會把這些動物拿來殺生,所以導致裏面的荷花(根莖)都吃掉了,所以現在放生池已經限制放生了。

福建的南普陀寺導遊詞範文3篇 南普陀寺:福建佛教聖地的壯麗之旅 第2張

第2篇

各位團友,大家好。再過五分鐘,我們便可以到“千年古剎”南普陀寺了。

現在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它的沿革。南普陀寺最初建於唐朝。初名普照寺,五代時,改名“泗洲院”,宋時稱“無盡巖”。清康熙二十三年由靖海侯施琅再次重建。大家也許都知道,在浙江省有座普陀山,那它與南普陀寺有什麼聯繫嗎?對,有的。因爲南普陀寺與普陀山普濟寺同祀觀音,又在它的南邊,故稱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於五老峯下,爲子午坐向,依山面海以中軸線爲中心,主體建築爲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依次層層托起,相互呼應。東西兩側建築物鐘樓鼓樓對稱排列,顯得雄偉壯觀。各建築物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帶有明顯的民族建築風格。

各位團友,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南普陀寺的山門,這邊是西山門,在東邊還有東山門。請大家招頭看,“鷺島名山”。這是原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山門兩邊對聯爲明書法家虞愚所書。“廣廈島連滄海闊,大心量比五峯高”。這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情致。

在我右手邊現在大家可以遠遠看見的是蓮花池,夏日荷花盛開時,藍天、白塔、綠葉、花海,展示出這裏清淨的佛門淨地。

池後爲七座漢白玉如來佛塔和兩座萬壽塔。萬壽塔高18米,11層高。爲印度佛教建築風格,頂端層層托起,高聳入雲,中部四面有佛法修行的種種雕像,底部爲須彌座,又名金鋼座。如來佛塔高5米,整齊有序地排列於萬壽塔前。在塔的中間爲放生池。善男信女在此放生以表自己的慈悲爲懷,那麼,爲什麼廟前要設一個放生池呢?其實,放生原爲我國的一項風俗習慣,後與佛教“慈悲”教義相結合,成爲一種佛事話動,流傳至今。

各位團友,現在請隨我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又稱彌勒殿。天王殿是1920_年,會泉法師任方丈時重建的。它正中供奉彌勒佛,兩側四大天王,背後供護法天神韋馱,這種格局和全國寺廟都是一樣的。

這便是彌勒佛。它盤坐正中,倚着布袋,袒胸託膝,十分可愛。相傳彌勒爲五代樑朝明洲奉化人,號長汀子。他常常杖着一布袋,雲遊四方,自由自在,勸人信佛,而且總是眉開眼笑,和善待人,因此人們稱他爲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圓寂時,口含一偈“彌勒真彌協,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人們這才酌情其爲彌勒的化身,在我國,常有“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楹聯來形容其皆大歡喜的形象。

第3篇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爲天王殿、大雄寶 、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爲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爲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衆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爲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爲“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羣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爲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爲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爲玉佛 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