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5篇 《悅耳絃音:伯牙絕弦》課堂亮點

其他文案 閱讀(2.24W)

本文將以《伯牙絕弦》爲教學案例,介紹這個膾炙人口的琴棋書畫作品的背景與內涵。通過解析故事情節、音樂特點和文化意蘊,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和欣賞這部經典作品。無論您是音樂愛好者,還是教育者,都能從中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啓發。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5篇 《悅耳絃音:伯牙絕弦》課堂亮點

第1篇

師:這麼難的文言文,你覺得你要做到哪些,這篇文言文才算學會了呢?學會的標準有哪些?

師:那今天,你既是一個學生,又是一個小裁判。用雙重的身份進入課堂。一邊學,看看解決了難點沒有,學會了嗎;評一評,學習過程的感覺怎麼樣。

(點評:課堂的導入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出發,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引導孩子談學習的困難,以便教師順學而導,依學而教。同時強調孩子在課堂上的雙重身份,也體現了新課堂的民主。 )

師:齊讀《伯牙絕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瞭解?結合你學習時候蒐集的資料簡單說一說。

師:這堂課,就讓我們走進高山流水,走進俞伯牙高超的琴藝之中。

師:嗯,看,這就是弦,對於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課件同學們再看“琴”字,它上面的2個“王”,如果我們把它連起來,它就像絲絲琴絃。古人在造這個字的時候就是用象形的辦法,把琴絃標註出來了。可見,弦對琴來說是多麼重要啊。

(點評:說文解字,對“弦”的適度講解補充學生知識經驗不足,點明“弦”是琴之魂,有利於對後文俞伯牙“破弦絕弦”舉止的理解與情感的共鳴。此設計巧妙。 )

師:看,你會利用註釋,會利用身邊的資源,不錯。連起來,“絕弦”的意思?

師:你會顛倒語序,用現代文的話來理解,真好。這文言文的翻譯啊,不能逐字逐句,那麼呆板地翻譯,要學會變通,要學會模糊地翻譯。

(點評:孩子容易逐字翻譯,從而會產生語義不暢。教師適時強調文言翻譯的模糊性和注重語感順暢。這一方法值得在國小文言教學中推廣。 )

(點評:題爲文眼,充分發揮“課題”的教學資源。對“絕”的理解也爲下文埋下伏筆。 )

師:剛纔大家都說文言難讀。實際上,既是難點又是咱們必須做的事,那就是“多讀”。請你自己讀一讀,遇到不通順時,你可以問問身旁的小老師,還可以看看註釋,爭取把它讀通順。

師:讀文言文,應該怎麼讀纔像是一個小古人的模樣呢?

師:下面我要聽聽聽咱們六⑵班同學的朗讀啦。先數數,這篇課文總共幾句話?

師:行,我請出五個同學。你們五個聽好了,一人一句。不過,要連得順暢,聽起來就像一個人在讀。能做到嗎?全體安靜,開始。

師:很好。不過,這五個人讀啊,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停頓不當。其實咱們讀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讀出節奏,要知道,古文原來是沒有標點的,現在的標點是今人加上去的。其實,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樣,都有自身的節奏。下面大家請看這種符號“∕”。拿起筆,聽唐老師讀一讀,在聽出停頓的地方,請你在文中用這種符號標註節奏。待會兒,你也用這種節奏來試着讀一讀。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剛纔有個同學提到了學這課要想學得好,最好要來段音樂,音樂來了。全班配樂齊讀。

師:你看,才上課一會兒,咱們已經讀正確了,讀通順了。離學會它已經進了一步。其實啊,文言,就應該是這樣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

(點評:學生較少接觸文言文,閱讀確實有困難,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教師範讀,學生跟讀。這種“私塾先生”慣用的“土辦法”就是輔助學生正確朗讀,理解文言文的簡單有效的好辦法。本課就是藉助此法逐個解決學生閱讀理解上的一個個障礙,達到古今貫通的教學效果。 )

師:同學們,你看,這一句話中,作者寫了兩個人,用了同樣的一個字,什麼字?

師: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同學們,說他們是知音,他們真就是知音。他們兩個雖然一個善鼓,一個善聽。但,鼓與聽之間都有一個相通之處。你覺得他們是靠什麼相通的?

師:原來,他們靠琴聲相互傳遞着友情,傳遞着信息啊。同學們,就憑着對這琴聲、對音樂共同的熱愛,來說說在你心中,這是對怎樣的朋友呢?

師:多讀一回課文就多一次理解。請大家再往下讀。找找具體描寫伯牙善鼓,鍾子期善聽的句子是哪兩句話?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師:你發現了嗎,這兩句中間還有兩個“善”字,這兩個“善”,還是善於的意思嗎?那你覺得它是什麼意思呢?

師:這個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時候,這兩個點,就像人們伸出的兩個大拇指在稱讚他,下面的口呢,我們還可以寫得大一點,張大嘴巴,大聲的稱讚,大大的稱讚,要讓別人看得見,聽得着的稱讚。好啊,真棒啊!善哉,誰會讀?

(點評:全文出現了四個“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後兩個“善”,學生似乎只可意會不好言傳,教師再次通過“說文解字”的辦法,梳理了幾個學生的表達,理解後的朗讀就能找到誇獎的意思。這部分的字詞教學紮實。 )

師:由此可見,文言的一字多義,在今後的翻譯時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麼翻譯的?

師:“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請一個同學來翻譯。

師:來,讓我們做個“善讀”者,通過我們的朗讀,再現當時二人的對話場景吧。

師:好一個善鼓的俞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着就是什麼呢?

師:此時鐘子期的出現,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

師:課文還有這麼一句總結的話: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知。這兒的“念”是什麼意思?

師:這一念一得之間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師:同學們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還會“念”着些什麼呢?

師:同學們,你們聽,他說的有點像鍾子期對伯牙的稱讚了。“峨峨泰山、裊裊炊煙”。這位同學,你能不能像鍾子期那般,用簡約凝練的話來稱讚伯牙琴聲中的炊煙呢?

師:掌聲!同學們再想想,伯牙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美麗的景象呢?

(點評: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讚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積累的語言來說話,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

師:看來,你們都是伯牙的知音啊。這正是,伯牙所念─??

師:同學們,單從音樂的角度來看,你們覺得他們是怎樣的一種朋友呢?

師:在這個故事中,這一對朋友更是體現了“心”與“弦”的融合。板書:心絃相通來,讓我們連起來把1~4句話讀一讀,體會當時那種歡樂融洽的氣氛吧。

師: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鍾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驚愕的決定,請看這句話,全班讀 。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生:第一件事,伯牙說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絃摔碎了,終身都不彈琴了。

師:你會數,說明你會翻譯了。對於伯牙而言,他心裏好受嗎?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

師:板書:悲是啊,就是一個“悲”字,由“喜”轉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我們就帶着這種悲傷的情懷再讀一遍。

師:同學們,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勸勸他呢?誰來勸勸他呢?請問你師伯牙的什麼人?

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氣呢?你再堅持彈下去,說不定子期在天上聽到了會更高興。

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熱愛音樂的人很多,也許未必只有鍾子期一個人能聽懂你的琴聲,你爲此而摔琴啊。

生:伯牙,俗話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請聽爲師一勸呀: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復生,以後你還要多多彈琴,他在黃泉路上也聽到你的琴聲。

師:文縐縐的言語讓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還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點評:“勸解”是老師的設計,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礎,纔有此時學生個性多樣的表達。“勸伯牙”的環節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能充分展開想象,多角度的勸解伯牙。 )

師:此時,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誤會你了。誰心裏有迴應的話,你告訴他們,你心裏是怎麼想的,你爲什麼這麼做?伯牙在哪裏?

生:子期死了,再也沒有人能聽懂我的琴聲了。我再彈琴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我決定“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對於瞭解我、唯一能聽懂我琴聲、爲我付出那麼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他。

生:子期死了,就讓我的琴隨他去吧。我不是無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種紀念。

師:看來,是我們太不瞭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與份量了。他毅然決然地還是作出了這個固執的決定。再讀這句話,讀得堅定些。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學到這,請你從生命的角度來說說,他們是怎樣的一種朋友?

(點評:學生對“知音”的解讀可以是多元的,老師的設計讓孩子漸進式地體悟“知音”的內涵,豐富了其對文本的理解,也達到語言訓練與情感體驗的目的。 )

師:你看,他們從最早的“互相瞭解”到後來的“心絃相通”,再到最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這樣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爲“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應驗了世人所說的“千金易得,知音難覓”啊。

師:我們就這麼一路讀着,譯者,就把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現在,我請你們以一個裁判的身份,來說一說,文言,難不難?

師:原來“讀”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一條便捷的學習途徑。

師:看來你不僅讀懂了文字,你還讀到文字背後去了。

師:行,課後去做吧。最後,這則爲世人所稱道的千古佳話收錄在《列子?湯問》中,讓我們在下課之前,再一次和着音樂,注入你的情感,加入你的理解,把全文朗讀一遍。

師:我相信,這樣一則故事,一定會讓你過目不忘的。來,全體起立,背誦。

本節課,學生不僅對故事有了深入的認識,他們對人性、對社會的交往、對羣體的生活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語文與生活嫁接一處,語文課堂便有了廣度。此時在加上課後拓展環節,課堂就有了張力。全課設計以“三品知音”爲線索貫穿前後,一氣呵成,既讓孩子紮紮實實地接受了一次語言文字訓練,又在過程中受到薰陶、感染、滋養,課堂的語文味濃重,學生學習效果凸現。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5篇 《悅耳絃音:伯牙絕弦》課堂亮點 第2張

第2篇

?伯牙絕弦》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爲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爲流傳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點評:文未見已感動。老師對此篇文章的解讀不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滿了情感。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老師應在進行教學設計前,先在文本解讀上下功夫。)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藉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爲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爲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訓練點: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小組自主合作,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覆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過程方法引導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瞭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繫上下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情感態度滲透點:學生能從文中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瞭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本課教學,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儘管短小、淺顯,又有古詩文學習的基礎在,但遇到困難如何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學習興趣,達到思維興奮點是組織教學的關鍵,因此在備教材的同時,我也在備學生上下了功夫。

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都落在朗讀上,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但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不易的,所以老師的精彩範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慾望的產生,形成學習的動力。

2.自主合作,改變學習方式;團結協作,減輕學習壓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並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在突破本課教學難點―――讀懂課文內容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以讀爲主線,初步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將爲以後國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成學習習慣。

(點評:老師進行教學設計,必須從學情方面去精心考慮。一切爲了學生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實在每節課上,落實在每個教學活動中。從上面老師對學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師注重到了教學的基點是學生,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時以學定教。)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 ——精讀——美讀——熟讀成誦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悟相結合,除此之外,爲了突破教學難點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讀懂了課文內容。

課前有一個想象詞語意境的簡單交流,楊柳依依白雲悠悠清風徐徐炊煙裊裊讓孩子想象出來優美的意境,用心讀出這些詞語的聲音、畫面、味道,感受語文是一門美的學科,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於教學的展開。爲課文的美讀和拓展做好了鋪墊,爲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爲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點評:教學有時間——課堂時間一般是40分鐘;教學無時間——凡是呈現在學生面前的資源對學生都起着教育教學的作用。此時,老師在課前,看似無意卻實屬有心的安排了一個想象詞語意境的詞語交流,用想象意境讀 楊柳依依白雲悠悠清風徐徐炊煙裊裊這些詞語,將學生的思緒、情感,學習的氛圍帶入到了課堂的學習中。)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風景畫,配上動聽的音樂,讓學生靜靜的欣賞聆聽,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輕鬆下來,同時也爲下文伯牙與子期因音樂而成爲知音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教師介紹:這段優美動聽的音樂就是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記載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古文《伯牙絕弦》。拉近了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點評:音樂的引入已逐漸成爲了語文的一種教學形式。形式應爲內容服務。此時,學生由課前的讀詞想意境的美,進入由音樂引進的本課的主題《高山流水》記載的千古佳話——伯牙絕弦,學習的意境非常美。這樣的導課非常自然,課前課始美境一體。同時,這樣的教學意境潛意識地爲本文後面要呈現的悲壯做了鋪墊。)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自悟交流法。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教師的範讀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從而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爲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

讀懂課文內容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學習既是每個學生的事,又是師生,生生共同的事。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經過交流,運用看註釋、請教老師同學、查工具書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後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理解,最後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爲爲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理解善鼓琴,善聽的善是善於、擅長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讚歎,好的意思。瞭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讓孩子們聯繫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後指名說全文大意,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教師小結:在剛纔的學習中,我們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點,又理解了志和唸的同意不同字。重複中有對稱,凝鍊裏有變化,古文就是這樣簡約而不簡單。文章不厭百回讀,再來讀一讀這千古絕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吧。

(點評:1、教學需要的是紮紮實實,來不得半點虛假。老師在讓學生讀通課文中採用了自悟交流法,對學生初讀課文提出了明確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讀準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是方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相機輔導。老師瞭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等。2、老師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思考的引導。學習課文時,老師先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然後才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通過想象情境,在頭腦中、在學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聳,水的浩蕩無邊,讀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綿長,教師和學生的引讀既讓這一畫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鍾子期的善聽;引領學生們思考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知語言背後暗含的意思,從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補充說話善哉,悠悠兮若白雲。善哉,依依兮若楊柳理解所念的還有美好動人的事物後,教師引導:讓我們靜下心來,再想一想,伯牙的琴聲只是在表現這些美好的事物嗎?古人往往詩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聲還表達了什麼?學生討論交流出所念的還應有理想、抱負、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師昇華總結: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 知音!

師: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正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伯牙與鍾子期心心相印,他們就是一對真正的——知音。所以纔會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看視頻,讀《警世通言》,瞭解伯牙和子期之間的深厚友情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爲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把聽,說,讀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最後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上永恆的經典。在誦讀中,學生所能夠領悟到的文本意義,絲毫不會遜色於單純文字分析時所能夠獲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也體會到伯牙絕弦,絕弦二字不僅僅是不再彈琴的意思,更表現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誼,課文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後人感動於他們之間的情誼,譜寫了《高山流水》,讓我們再一次靜靜地聆聽,細細的品味。

師:孩子們,再一次來看課文, 全文僅僅77個字,卻讓我們讀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識相知,讀出了情深意長;只有77個字,卻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蕩氣迴腸的故事千古流傳,這就是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真是簡約而不簡單。同學們用心地讀吧,把這凝練、精美的語言留在我們的心中。

至此,從開始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換詞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並不是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教師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開愛生的情懷,不遺餘力地溝通互動的情意,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知音情深的描述,從古唱到今。

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讓人動容,郭老師也特地選了兩本描繪朋友間情誼的書送給大家,想讀嗎?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間真摯的友情吧!老師的語言更能盪滌人的心靈,引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讀、去思、去交流。

(點評:1、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我們教學應該關注的重點,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重點句子時,不僅引領學生感悟課文的句子,同時,引導學生將課前交流詞語和此時的句式結合,加以練習運用,可謂是匠心所在,前後照應,教學前瞻後顧,均是爲了學生。2、爲進一步幫助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老師相機進行拓展,補充《警世通言》中的資料。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爲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美觀大方,能體現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3篇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爲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裏還會有哪些場景 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 "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需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自主與指導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爲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有教學的主宰,轉變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着,轉變爲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的權力。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師指導的着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爲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與學的辯證關係。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既要防止一講到底,又要防止一議到底。該講的內容還是要大膽地講,例如對課文背景的必要介紹,對學生經過議論確實無法解答的問題的講解,對課文必要的總結,等等。但講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並且具有啓發性。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覆誦讀。然後,我又上網搜索了有關伯牙和鍾子期的資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關音樂等。

由於國小生接觸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內容自然應該在具體的語境中詮釋。我首先由音樂導入新課,初知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後通過層層深入的有梯度的朗讀活動,穿插相關背景資料的介紹,引領學生在讀中感悟本文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內涵。因此,我把預設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悟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上。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的《楊氏之子》,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我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課外輔助資料進行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爲何摔琴?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閱讀補充資料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這堂課上,我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個故事,抓住讀爲突破口,以讀爲本,讀中感悟。整節課這樣讀中有悟,悟後有讀,讀反反覆覆,悟越來越明。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範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在教學尾聲,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拓展說話,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加強積累、培養語感,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延伸閱讀方面內容,我補充了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並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讓學生深情朗讀伯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我想我們仍需要不斷追求,在磨課、上課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第4篇

1、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感受藝術(音樂)的美好。

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爲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初讀課題後,學生理解“絕弦”的意思,大致瞭解伯牙,就課題提出疑問。

1、指導學生聯繫註釋嘗試疏通文意,並練習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在學生講述時,教師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善”“志”等。

你是從哪些語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劃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⑵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與流水時,善聽的子期能準確聽懂伯牙的琴音所傳達的心聲。

藉助馮夢龍《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伯牙爲何破琴絕弦。

1、善鼓的伯牙爲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

第5篇

教師:爲什麼六年級有那麼多班,獨獨選擇你們班,我憋了很久。

教師:這麼自信的話,爲什麼不自信的說。你們平時喜歡聽歌嗎?戴眼鏡的喜歡周杰倫的,你們呢?

教師:我特別喜歡,這裏有首曲子,聽一聽,閉上眼睛,眼前彷彿出現了什麼畫面?

教師:真是一羣會聽的孩子。只要用心聽,就會與它心心相印,今天我們就學一首與音樂有關的文章。(出示課題)這是發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時候的一個故事,誰來讀題。

另一生讀,師評:頭一次學就把最難度的字音讀這麼正確。

(點評:當聽錢峯老師說要上古文,覺得吃驚:國小生能理解古文嗎?古文如此難懂,該怎麼上?一上課,錢峯老師幽默的言語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而且錢老師叫學生讀課題時,能及時灌輸進古文的朗讀方法:字正腔圓,爲學生下面整讀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礎。但我個人認爲,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應該在平時的學習中,都有古文的學習方法,錢老師在點評完後,我認爲可以再次點撥:我們學古文還要注意什麼?一個幫助學生收集積累經驗,而且可以爲下文學習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師:短短的五句話但不好讀,不好懂,跟老師一句一句讀。(師讀生跟讀,自由讀,指生讀)怎麼沒有掌聲呢?真是讓我歎爲觀止,第一次讀就這麼正確通順。(一生讀停頓讀得好)了不起,第一讀正確不算,還讀出古文的味道來。同學們,我們也來讀讀,除了讀正確,我們也要讀出古文的節奏來。

(點評:如果說錢老師上課的幽默與大氣吸引了學生和在座的老師,我覺得此時錢老師能採用這麼簡單的教學方法更讓我感動。如果是家常課,我一定也會讓學生跟我讀幾個來回,但要在這麼一種賽課中,讓學生連續跟自己朗讀兩遍,需要多大的氣魄和勇氣。而且正是這麼一種簡單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出了古詩特有的韻味,品位出了古詩詞的節奏美。一個簡簡單單的跟讀,跟讀出了多少學生對古文的喜愛。當老師再次個別抽讀的時候,看着他們那自信的小臉,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認爲,學習古詩詞,教師有時需要有“給”的氣魄。)

師:幾遍讀下來,咱們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寫了哪兩個人?

師:讀出他們的特點。(朗讀句子)伯牙善鼓琴這個鼓是什麼意思?

師:這說明你會發現啊。看來讀古文結合下面的註解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剛纔我們知道,一個善於彈琴,一個善於聽。同學們,從課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訴我們伯牙善琴,鍾子期善聽?

(點評:葉聖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裏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你細讀文本的時候,不要把一個字輕易地放過去──作者爲什麼用這個字、這個詞、這種句式而不用別的?要去細細地體會它的神韻所在。比如錢峯老師,抓住一個善字來理解古文,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去感受、體會伯牙的琴技,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出鍾子期與伯牙是知音。正是一個善字的教學,上出了語文課的語言味,也讓我突然明白:原來古文也可以讓學生去朗讀體會,琢磨字詞。減少教師的分析講解,即使是字詞的體會,也是可以讓學生從朗讀體會,“入情人境”的進行朗讀,是有效感悟的基礎。)

師:細讀第一句,從什麼地放體會出伯牙善於鼓琴鐘子期善聽?

生:伯牙彈琴,鍾子期一下子就能聽出來內容是什麼。

生:伯牙彈琴技術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沒有把全部意念在彈琴上,鍾子期就不會聽出內容。

師:哪個詞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讀句子。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時鐘子期的腦中浮現出了什麼樣高山?

(生讀,一共讀了四位學生:我看見了高大的山;雖然讀的不是很清楚,但我聽到了;齊讀。)

師:你看,那麼多畫面僅用一個“峨峨兮”表達出來。這古人寫話就是簡單而簡約。從鍾子期的話中哪裏還能看出他善聽?

生:我從志在高山,伯牙心裏想的是高山,鍾子期話裏也是高山。

生:我還從“善哉”讀出。因爲善哉表示感嘆,說明鍾子期已經非常強烈的感受到伯牙彈琴的是高山。

師:我分明聽出了你的朗讀中對伯牙的讚美。誰也來讚美?

師:讀出王者的風範來。(指生讀嘆詞一句)剛纔同學一個哉就能發現這麼多,細心學生還發現一個語氣詞。(兮,請生讀)爲什麼一個句子連用兩個語氣詞?

師:同學們,讀書就應該剛纔這樣,從字裏行間去體會,在這句我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那麼,這個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讀出來嗎?

師:聽出了江河的浩蕩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讀的特別好,能說說原因嗎?

生:江河都是很長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裏想着,鍾子期把他聽出來了。

師:高山也罷,流水也罷,善琴的伯牙所彈,善聽的鐘子期都能聽懂。這就是。

生:我認爲重點應該是“必”,說明伯牙所念,子期都知道。

師:是啊,同學們,當伯牙志在高山(生讀)當伯牙志在流水(生讀)當善琴的伯牙所彈,子期必得知。這就是(讀對後一句) 。

(點評:“學語文,要有強烈的語文意識,要用語文的眼睛看問題,用語文的耳朵聽聲音,用語文的心感受語文。”這是此次省優質課上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一番話。短短數語卻擲地有聲。我想這是王崧舟老師對如今語文教學方向的一次高瞻遠矚的引領,也是對本次語文優質課的一個總體評價,而這句話也更是該我們全體語文老師所牢牢銘記,反覆咀嚼的。錢峯老師在簡潔凝鍊、短小精悍的古語言中細細品味其豐富的內涵,理解兩個“善”字的不同意義,辨別找到“志”與“念”的近義關係,明白古人連續用語氣詞的用心所在,讀出了語言背後人的心情,猜測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將古文的意境淋漓盡致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打動了學生,也打動我們聽課者。正是對教師有強烈語文意識的體現,上出了語文課的“厚實、豐實”。 )

出示伯牙與子期初時的話,配樂。此時,伯牙心情如何?

師:激動不以。同學們,伯牙把這分激動不以,欣喜若狂流淌於高山流水。此時,你就是伯牙,你最想寫點什麼。

生:子期,你真可謂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能聽懂我的琴聲和心聲。

師:還能從琴聲中聽出心聲啊“相識半天下,知音只一人”啊。

師:曾經是滿面春風皆朋友,如今是有緣千里終相會。

生:子期,我所念你必定能透過琴聲參透,你真是謂世知音啊。

生:我雖然是宮廷樂師,可我內心的空虛誰知小,今日遇見你實乃三生有幸。

師:這心聲,這情懷,子期都聽懂了嗎?現在你對這句有什麼新的理解?

(點評:錢老師讓學生補充,如果你就是當時的伯牙,你最想說什麼?拿起筆寫下來。這一讀寫結合,不僅豐滿了伯牙的形象,更將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意內化爲學生的語言,積澱下來。正是因爲老師們能把握時機,找準切入,指導有效,形式多樣,才使課堂教學中的讀寫結合達到有效、高效。正是錢老師的課,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本真,引領我們今後要走的方向。所以,這些課值得我們好好回味,細細品味。 )

師:琴聲也懂,心聲也懂,志向也懂,這樣才叫知音啊。伯牙和子期多麼想這樣像高山流水之間相伴而行。他們約定來年再在相識地方相見,伯牙滿懷欣喜趁扁舟而來,然後等待他的是子期的死迅。他多想鼓一段琴給他的知音聽啊。於是,他把千言萬語容入了琴聲。

生:伯牙沒以前動聽,但他似乎說:子期啊,你爲什麼不等等我。

生:我聽出了琴聲很悲傷,聽出了伯牙對子期的這份訣別。

(點評:在通過斟字酌句,迴環誦讀,學生體會到了伯牙和鍾子期的那種知音難覓、相間恨晚的情感之後,老師說:“伯牙把自己這種情景記爲高山流水,一吐爲快。如果,你就是伯牙,你當時最想對鍾子期說什麼?”此時,學生早已融入了伯牙的高山流水之中,早就爲他們的相知而不能相惜而感到無盡的遺憾,學生分明已成爲了伯牙的化身,所以,他們自然而然就抒發了自己的感想,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不僅是學生的情感,更是伯牙的心聲,將整堂課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

師:悲過悲喜,生別離,可此時,善聽的子期再也聽不到了,能把這份悲傷讀出來嗎?

師:伯牙所念,子期必得知。斷琴絕弦,使得高山流水終成絕響,高山流水依舊,只是山谷之間多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話。倒是“無琴”卻“有情”啊!讓我們記住這段佳話!下課。

王崧舟老師在關於教學過程的簡約評價時候說:“我覺得最典型的、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我們今天上午聽的《伯牙絕弦》。嘉興平湖叔同實驗國小錢鋒老師上的這一課,可以說是絕了。這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充滿了大氣,充滿了智慧,充滿了靈動。爲什麼?過程簡約!就像錢鋒老師自己說的,“你的回答,簡約而不簡單”,依我看,錢老師這一課,恰恰是對“簡約而不簡單”地絕妙詮釋。我們看他那個設計,簡簡單單的三個板塊:第一塊,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幹什麼?老老實實地一句一句地誦讀古文,讀出古文特有的節奏,那種神韻,那種意味。語就是語,文就是文,就這麼簡單。第二塊,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語不是語,文不是文,語文的後面是什麼?是琴聲,是心聲,是兩位知音之間的那種生命與生命達到交流碰撞以後所產生的心心相印,心有靈犀,這是兩個生命的疊加,兩個人其實是一個人,這是一個人的兩半,這一半渴望表達,另一半渴望傾聽,無論渴望表達還是渴望傾聽,它們都渴望理解,一種生命深處、靈魂深處的視域融合。那麼,這就需要師生在激情和智慧的交流、對話中,將語文還原成這樣一種場景、一種意境、乃至一種境界。這就很不簡單了。第三塊,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再回來,回到哪裏?回到文本,回到語言,所謂語還是語,文還是文。回來幹什麼?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迴歸,那是浪費時間。回來進一步體味,進一步深究。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竟然用如此凝練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古文的魅力,要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誦讀中、在入腦入心的美讀中,體味和深究古文的風骨、古文的意味、古文的精氣神。從而實現“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的教學旨歸。你看,這就是簡約卻並不簡單的完美體現。”的確是的,教師精湛的語言藝術是孩子上好課的法寶。錢鋒老師是個非常幽默、機智、且功力較爲深厚的老師,要讓第一次學古文的學生理解文本,很有難度,但本課中,錢老師卻讓學生學得津津有味,古文味十足。我想很大程度上是靠錢老師的語文功底和語言藝術來感染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