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篇 從《小蝌蚪找媽媽》中汲取教學啓示:反思與改進

其他文案 閱讀(1.25W)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部經典的兒童動畫,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本文通過對該動畫在教學中的應用及教學反思,探討了如何利用動畫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情感認知水平。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篇 從《小蝌蚪找媽媽》中汲取教學啓示:反思與改進

第1篇

“老師,小青蛙傷害小生命!”——語文主題學習的研討課上,已接近下課,班上的“問題小孩”黃尹烈指着課件上小青蛙捉害蟲的畫面,冷不丁發出驚呼——這驚呼,讓臺下聽課的老師“哄”地一聲笑開了,也讓臺上的我立馬愕然了——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小蝌蚪找媽媽》,按照語文主題學習的實驗宗旨:節省課內講讀的時間,把課外閱讀挪到課堂上來進行,因此,本節課我帶進了兩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傷害小生命》,黃尹烈的驚呼就是在剛讀完《別傷害小生命》這個小故事後發出的——畫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長舌頭捲住一隻螞蚱。這,不是與“別傷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嗎?好一個觀察仔細、善於聯想的黃尹烈!

沒有想到一年級的小屁孩會突然間擲出一個這樣雷人的炸彈,怎麼迴應?備課時根本沒預設這一方面的問題,心一下子提上來了,腦子快速地迴旋着,其實這是食物鏈的問題。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該怎樣跟他們講,於是不動聲色地笑着問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傷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傷害,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謝欣馬上說了一句“會亂糟糟”,緊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會有災難”,“亂糟糟”和“災難”他們大都知道是什麼樣子,順着他們兩個的話題,我引導他們再次觀察圖畫:“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螞蚱,而螞蚱又會吃掉農民伯伯種的莊稼,它們之間就像一條鏈子一樣,我們把這叫做食物鏈,有興趣的同學……”

“食物鏈,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車》上看過!”還沒等我講完,學習委員範暄羿馬上接口,《神奇校車》?嗯,出口出現了!我立馬撐開大門:“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車》帶回學校,我們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學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時間問問爸爸媽媽,瞭解一下關於食物鏈的知識!”

“還可以百度一下!”黃尹烈再度開口,給了大家一個很明確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經常講的,他這小子記住了,挺好!順利拆除了他丟的炸彈,依時下課!

下午,一到課室,班長鄭雅心就給我遞上了《神奇校車》一書,藉着課前的時間,在“酷我”音樂盒裏搜出了研討課上聽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這兩首兒歌,由於旋律輕快、簡單,幾次循環聽下來,課室裏已是一片整齊的“咕哇呱呱”聲;上課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願一起看了《神奇校車》之有趣的食物鏈,在捲毛老師的帶領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車,到海洋裏轉了一圈,知道了“人類吃金槍魚、金槍魚吃鳳尾魚、鳳尾魚吃小魚、小魚吃海洋裏的浮游動物、浮游動物吃浮游植物”這樣的`一條食物鏈,還知道了人是這條食物鏈中的頂層,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鏈中的最底層等等的知識;聰明的黃益濤馬上說出了生活中的一條食物鏈:貓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說出了“人吃豬、豬吃青菜”、“七星飄蟲吃蚜蟲、蚜蟲吃棉花”等的食物鏈。儘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們對“食物鏈”的理解,心急的曾煒軒還馬上拿出了畫紙,說要像《神奇校車》上的阿諾一樣,把食物鏈畫出來——能舉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興趣動手去做——這一閱讀效應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謝黃尹烈的“老師,小青蛙傷害小動物!”,感謝範暄羿的“食物鏈,我在《神奇校車》上看過!”!因了一節研討課,孩子們讀了兩個小故事,學了兩首歌,看了一本課外書,瞭解了食物鏈——這,不也是一條鏈嗎——知識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8篇 從《小蝌蚪找媽媽》中汲取教學啓示:反思與改進 第2張

第2篇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着課的質量。上課伊始,我神祕地告訴學生,剛纔在學校看到了一張尋人啓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啓事》,把學生的吸引到課堂中來。

視頻出示這一課的動畫,全文配文字,利用課件,將本課中的圖與文對照起來展示給學生,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藉助圖來理解,如“迎”和“追”字,圖上鯉魚和蝌蚪面對面,這就是迎上去,烏龜和蝌蚪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這就是追過去。對文中這兩個生字學生更好的理解。看動畫,也能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要注重學生的讀,在讀課文中,讓他們帶有表情的讀。例如:看到鯉魚阿姨時,急切的心情;看到烏龜時,高興的心情等等,要求他們讀自然段時,加入這些表情。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爲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後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在講課文的`過程中,我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鬆自如,毫不吃力。

這篇課文,有許多的對話,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經行對話練習。多鼓勵他們說,加上表演,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更有表情地說。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夠多樣,在分析課文不夠深入,創新性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

總之,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爲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閱讀,喜歡語文的。

第3篇

設計教學時能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讓學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和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幫助下,怎樣找到青蛙媽媽的經歷,並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時還激發了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知識的熱情,能自覺保護小蝌蚪和小青蛙,爭做環保小衛士。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協作學習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課始質疑和課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解疑,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能以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爲基礎,利用多樣化學習資源,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生積極主動。人人蔘與閱讀、小組交流討論。全班交流討論的參與率達到80%。在交流討論活動中,學生能準確把握課文內容要點,一部分學生更能運用想像力,提出獨創性見解。拓展延伸的文學欣賞活動,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欣賞到了藝術的美,效果很好。

這一案例的創設和設計,在教與學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在教師教學思想的引領下,逐漸得到養成和實現的。其次,教師根據教學要求,靈活地把全班分爲多個小組的小羣體進行學習,學習形式上更具有靈活性和注重個性的發展。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能進行有效的指導,在關注過程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

由於教師想全面體現新課標新理念,一節課安排的教學內容多,教學方式多,而學生積極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因此時間很緊張。教師在以後教學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個憑藉,應學會取捨,精講精練,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學生,努力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又要根據學情及時調控,促使他們有效地學習。

第4篇

國小低段語文中相當數量的課文是以小動物的生活、成長爲線索展開的,具有生動、有趣的特點,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如果講課時重視讓學生扮演課文中小動物的角色,表演成課本劇,學的學習興趣會更高,教學效果會更好。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在課文總結時,爲了讓學生更好形象的瞭解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我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課本劇的表演。請了兩組同學進行表演,第1組表現:小蝌蚪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小蝌蚪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基本的動作和對話都表演出來了。第2組表現:小蝌蚪在池塘裏快活地遊動,伸伸雙腳、長出後腿,迎上鯉魚媽媽向鯉魚媽媽詢問,伸伸雙手就是長出前腿,去追烏龜媽媽,錯認媽媽,後甩的手臂漸漸變短就是尾巴變短了,小蝌蚪也找到了媽媽,最後小蝌蚪就變成小青蛙,一蹬,一跳,去捉害蟲了。

課本劇表演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我在學生理解了這篇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擔當課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這兩組小朋友表演的`都不錯,通過他們的表演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對課文大意有了瞭解,特別是第2組的小朋友表演的更好,把蝌蚪的生長過程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後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後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將小蝌蚪轉變成青蛙的過程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了。

另外,兩組同學都注重課文中動詞的把握,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就迎上去的“迎”和小蝌蚪看見烏龜以爲是媽媽就追上去的“追”,這兩個動詞兩組小朋友都表演的很準確、到位。可見學生已經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 在請第2組表演時我心裏有點擔心,因爲這組裏的兩個女同學平時膽子比較小,我怕沒有第一組表演得好,但事實出乎意料,這組表現得非常棒,其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那個大膽而且敢於表現的“小蝌蚪”,她巧妙的用伸腿代表長出後腿,伸手代表長出前腿,後甩的手臂漸漸變短代表尾巴變短了,或許在她的帶領下,扮演鯉魚媽媽和青蛙媽媽的那兩個開始讓我擔心的女孩,不但完整的將要說的話有感情地說完,還加上了合理的動作,四個人分工合作,協調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膽小的孩子能夠到位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大膽的孩子能夠將角色淋漓盡致的發揮。這樣培養了學生勇於表現自己的意識,訓練了膽小的同學,提高了膽大的同學,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組織能力。

在表演後我還讓學生進行點評。學生各抒己見,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當組織學生表演完課本劇後,我讓學生再齊讀課文,我覺得學生讀得更加投入了,“小蝌蚪找媽媽時的着急,找到媽媽時的高興。”當讀到長出後腿時:有幾個學生不自覺的伸了伸腿。讀到長出前腿時:又有學生不覺地動了動手。這就是課本劇表演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當然課本劇也要從課文內容出發,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能亂演,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第5篇

隨着園本課程的開展,我們小班的寶寶們瞭解到了許多有關“芽”的祕密。我們老師在“芽之韻”裏制定的爲新生命,新氣象。除了讓寶寶們接觸植物的“芽”,也讓寶寶瞭解生命的“芽”。其中美術課《小蝌蚪找媽媽》就是一節有關生命的“芽”內容。

寶寶們對小蝌蚪都不陌生,爲了上好這節課,我們特意讓家長帶來了小蝌蚪,看着蝌蚪在瓶子裏游來游去的樣子,孩子們都高興得不得了。所以當我問到小蝌蚪長什麼樣的時候,孩子們都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大大的腦袋,細細的尾巴,全身黑秋秋”。

開頭非常順利,於是我教給孩子們用手指點畫小蝌蚪的方法,孩子們也很快領悟到。另外這節課的目標是讓孩子學會佈局,小蝌蚪會朝不同方向遊,而且我也強調了這一點。在得到孩子們的答允後,我開始發紙給幼兒操作。

基本上很多寶寶都已經瞭解到小蝌蚪要朝不同方向遊,每個地方都有小蝌蚪,畫面看上去很整潔、大氣。當我走到小宇邊上的時候,我頓時火冒三丈。只見他的畫面上畫面了一堆小蝌蚪都朝着一個方向遊。這孩子簡直是沒把我的話聽進去。

於是我很不客氣地說:“小宇,你怎麼話的?老師的話你沒有聽進去麼?”“陳老師,它們都是兄弟姐妹,它們一起去找媽媽的。”“那你不要畫的靠得這麼近,應該要朝不同方向找啊!”“它們還太小了,老師你不是告訴我們要互相幫助,一起走去找媽媽,這樣纔好的。”我還剛想說什麼,只聽見他又說:“老師你看,這個是班長,他帶着小蝌蚪一起找媽媽!”頓時,我語塞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於是問他:“它們會找到媽媽嗎?”“當然會了!這麼多小蝌蚪,一定會找到媽媽的。”

其實小宇也沒有錯。你仔細觀察他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已經掌握了手指點畫小蝌蚪的要領,但是他卻是一個很有想法很會表達的孩子。

我曾經說過:“大家團結在一起就是力量。”爲了讓孩子們更好地體會這一句話,我也做過實驗,就是剩下的飯每人一小口,就全部消滅光,沒有浪費。

而小宇記住了這一點,通過這一幅畫將“團結就是力量”表達了出來。

首先我們應該聽完他的想法,肯定他的想法。其次找到裏面的閃光點,例如小宇的我們應該說:“不錯。小宇你的小蝌蚪點得真好!”。最後我們可以提醒他說:“你這幅小蝌蚪肯定能找到媽媽。那你能不能試試老師的那種方法,大家四處找,這樣找媽媽的時間久減少了。等你那幅結束了,我們再來試試看好嗎?”我們爲什麼不給孩子再一次機會,這樣不僅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了幼兒,另外也達到了教學目標。

第6篇

這天上午我給小朋友進行科學《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活動。在圖片的幫忙下,孩子們的把小蝌蚪觀察的清清楚楚,教學活動的要求只是讓孩子們瞭解蝌蚪的生長過程以及基本形態。而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的故事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們來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動的身體來演示,活動從靜態的觀察演變到動態的身體演示,孩子們更加有興趣的瞭解小蝌蚪的一舉一動。(教師要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和調整教學過程的潛力)

說到小蝌蚪長大後能變成青蛙,孩子們對青蛙這個小動物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討論了青蛙的外形特徵、喜歡吃什麼、有什麼本領等。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想跳一跳,我就調整了這天的'戶外活動資料,讓孩子們到戶外進行青蛙跳,孩子們體驗到青蛙抓害蟲是多麼的辛苦。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青蛙、保護青蛙的情感。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並進行適當、適量的引導,使活動推向高潮。

第7篇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搞笑,以對話爲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爲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一個搞笑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麼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後表白之後,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爲什麼要找媽媽?他們是怎樣找**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你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裏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爲前提,讓學生主動用心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十分明顯。孩子們透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

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務必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着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誰呢?你也就應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隻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爲應讀得慢一點,因爲他認爲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爲烏龜是一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一些,語氣要和藹一些,溫柔可親一些。有的孩子認爲這兒烏龜是笑着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爲烏龜明白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着告訴小蝌蚪關於他們**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能夠成立的,有什麼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爲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狀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採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一些欣賞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你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你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麼的着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一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並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期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爲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主角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務必是在理解故事資料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藉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爲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必須會喜歡閱讀。

第8篇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有趣的課文。 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導入題時採用了層層揭示的'方法。如教學本課時,我先用謎語引出“蝌蚪”,學生在猜謎之後興趣已被激發,然後,我又說“可是這羣小蝌蚪最近卻遇到了些麻煩事,它們悄悄告訴宋老師當它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它們很羨慕,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誰?在哪?它們聽說一(6)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所以想請你們幫它們找找媽媽,你們願意幫這個忙嗎?”話音剛落,全班孩子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願意!”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爲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一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爲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本文生動有趣,以對話爲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教學中我用了自讀、對讀、男女生讀和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進行朗讀練習。重點體會並讀好了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讀的同時不少孩子自然而然地表演了起來,要知道,能夠這樣的表演,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一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樣生動、活潑的朗讀形式令孩子興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