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山本讀後感5篇 "崇山峻嶺中的智慧啓示"

其他文案 閱讀(2.19W)

“山本讀後感”是一篇對山本文織的作品進行感悟與評述的文字,通過對山本文織的描繪與讚賞,展示出她獨特的創作風格與魅力。這篇讀後感將帶領讀者進入山本文織的文學世界,感受她帶來的情感震撼與思想啓迪。

山本讀後感5篇

第1篇

在我的印象中,當代文學作品(尤其是“十七年”)大部分都是以勝利者的角度進行敘事,因爲意識形態的關係,也因爲歷史本來就是勝利者的歷史。但從《白鹿原》開始(最先開啓這種風氣的應該不是《白》,這裏僅以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可以看到作家有意識地淡化政治。這種淡化並非指小說中沒有階級對立、沒有政治立場分野(最典型的,鹿家兩個兒子就一個在共產黨一個在國民黨),而是指作者刻意迴避了政治立場選擇,僅僅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寫白鹿原上的隱祕史,也就是說,裏面人物命運的變化與其政治立場本身沒有本質上的聯繫。

?山本》也是如此,井家兩個兒子,一個在游擊隊,一個在渦鎮白手起家,一手創辦並壯大了一個小型武裝隊。在這部作品裏,作家同樣有意迴避了政治立場上的對壘,兩個人最後的不同命運,並非是由於政治立場的不同,甚至可以說跟政治沒什麼關係。這就是一部寫秦嶺上一個鎮(一個縣)的發展史,同時穿插了游擊隊和其他各種組織的戰鬥。

所以,或許這種寫法已經成爲了一種趨勢,作家們(可以)開始有意識地迴避那些宏大的、主旋律的基調,而單純地表達自己的文化情感和訴求。當80後有些作家開始寫鄉土小說以重尋所謂的“歷史感”時,50、60後們的作家已經開始尋找鄉土小說中更多樣化的敘事可能。

另,不知道是不是人年紀大了就會產生寫這種寫“史”的創作衝動。50萬字不少,其中對秦嶺一帶地方風物的介紹非常詳實、細緻。但可能是我先入爲主的觀念,類似的作品中,《白鹿原》是最好的。難怪某老師曾經在課上說,賈平凹兢兢業業寫了這麼多小說,有時甚至一年一部長篇,但他肯定也想自己有一本《白鹿原》。

山本讀後感5篇

第2篇

賈平凹總有種野趣,作品追求大拙樸悅,天生一派史家氣脈。在當代文學中,“以史入文”始終是小說書寫的一個重要關切。很多作家都對歷史敘事懷有篤定情結。現實感、批判性與史傳性是三種誘惑,彷彿能讓作品與歷史“偕化”,夯實厚重;同時,也是危險,倘若缺了控制力,極易墜入“非文學”的溝壑。回望作家之前的長篇,已然構成了鄉村本位視點,城鄉意識互動的編年史。然而,賈平凹以一隅的人情圖景映射不同時期社會底色,寫盡變遷存廢,卻是一種智識。他時刻警惕宏大敘事背後可能的空泛,文獻對文學的僭越,史觀對故事的刻意塑形。

?山本》就是一本流溢而出的小說。這是作家第16部長篇小說,一部關於秦嶺的大書。說它“流溢”,是因爲它時刻呈現創作的終極追求——自然。賈平凹放棄了書名《秦嶺志》,選取了《山本》這個名字,意味要寫出秦嶺的本原。然而,寫出來的故事當然不能抵達本然。作家的意圖在於:不要強行賦予事件意義,應當摒棄觀念先行,讓故事自己敞開主題,使秦嶺在面前“長”出人物、草木和歷史。這樣一來,小說結構就不再充滿“機巧心”。

?老生》中以《山海經》爲經,寫人爲傳,用對位法勾聯四個故事的佈置感悄然褪去。《山本》則是綿延的日常生活流:蔓延、匯聚、涌動又潰散。這就像作家對評論文章動輒“大談復調,多聲部書寫”的一次阻拒。他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能否用《紅樓夢》的人情觀察,日常書寫來表述山河歷史,風起雲涌?《山本》做出了可貴嘗試:它在本質上是離散式分析,揭示無數卑微的個體生存如何構建民族歷史、文化心理的合力。

在空間地理上,小說以一種透視法,聚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秦嶺腹地渦鎮。這就如同“點光源”,也可投射在整個中國的大幕上,作家本人就是投影儀。他以秦嶺爲幕布景深,獲取一個恢弘的比例倍數,故事以小博大就不足爲奇了。在我看來,這地名也像隱喻——歷史的漩渦中心,各種勢力都在這裏較量。保安隊、游擊隊、土匪們紛紛走向前臺。這些武裝力量交戰制衡,奠定了一種秦嶺的山野法則,整體生態。他們只相信強力、武裝才能實現抱負和慾望。

?山本》的故事主線耐人琢磨。它超越了革命加愛情的老套範式。女主人公陸菊人與地方梟雄井宗秀,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男女關係:既不是肉體情慾,也不全是精神愛戀。在我看來,兩人完全是一種相互吸引、凝視和塑造的“映照關係”。陸菊人嫁到渦鎮當童養媳,向父親要來三分胭脂地作陪嫁。因爲寶地暗通龍脈,可出官人。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讖緯敘事”,給全書上了冥冥無常,兜兜轉轉的“暗釦”。《白鹿原》裏兩家爭的那塊兒寶地,同樣也敷衍出一段民族祕史。

你能看出,《紅樓夢》的風月鑑對賈平凹影響有多深,鏡子其實是全書的“靈魂性道具”。那塊兒胭脂地最終成了井宗秀父親的墓地,下面還挖出了一面銅鏡。這種暗示很有意味,不僅銅鏡在“正照”秦嶺深處的苦難變革,人性齷齪和殘存光亮,陸菊人其實更是井宗秀的一面“人鏡”。賈平凹寫出了一種人性的“投影與成相”,甚至,這種力量是具有成就意義的。陸菊人把井宗秀視爲一個理想的“他我”,試圖成就他來成就自己。然而,相互吸引的同向而行,並不意味兩人的人性基底就能重合。

井宗秀從不見經傳的寺廟畫師,到組建武裝力量,成長爲割據渦鎮的一方霸主。賈平凹描摹了從平凡到卓越,從雄心到野心,從擴張到膨脹,從縱慾到喪命的變異過程。人性的光亮與齷齪,交界總是模糊不明,一念佛性,一念魔生。陸菊人就是退變異化的見證者,也是“成像者”,這面“人鏡”一直在“反照”。反照和正照的不同在於,它不只是平實的反映現實,還加有一層勸誡的意味。陸菊人就不只是一個堅韌、負重的傳統女性形象。在她身上,有一種男性渴求的“母性”,悲憫看破的神性存在。這和小說中出現的地藏王菩薩,形成了深刻的互文照應。

賈平凹難得的地方是,真正做到了“不隱惡”和“法自然”的創作。他把人性、歷史和事件放置在秦嶺自然大化的遠聲裏,是一種自然入定,坐忘照見式的書寫。然而,這又不等同於陷入到自然主義描寫的窠臼裏。相反,作家托出了殘酷的日常,波瀾的平直。《山本》不是寫戰爭和死亡的書,但這兩大主題卻俯拾即是。書中人物死得那麼偶然,輕巧隨意,甚至有點兒草率。然而,這就是沒經編排設置的現實,沒那麼多驚心動魄,主人公亦然。他的落筆有種楚人的獰厲,把殘忍寫得稀鬆平常,就像沈從文對死亡處理時波瀾不驚。

單寫秦嶺的草木風物,不過是一種博物志;只寫村鎮的人情故事,不過是田野調查式的民族誌。賈平凹試圖讓歷史在人事中映射,在人性中演繹。這本身就是秦嶺歷史、自然和人情的統一。這使得《山本》帶有罕見的天地人神共在的世界建構。賈平凹在氣質上繼承了莊騷的審美傳統。甚至,小說中的瞎子中醫,啞巴尼姑就像《莊子》裏那些“形殘神全”的神人變體。這也暗合了《紅樓夢》裏一僧一道的穿引格局。他們象徵着“超越世俗”的觀照維度,超時空、超善惡的彼岸視點。

當很多評論者都在強調“悲憫之書”時,我倒覺得作家的終極旨歸不在悲憫。賈平凹試圖追求一種不悲不喜的“天道”,那是宇宙自然對人事紛爭,歷史變遷的靜默凝視。萬物芻狗,所謂的歷史風雲,在秦嶺面前仿若一瞬一粟。同時,作品中縈繞的神祕主義,奇幻意象,也不是神神叨叨的故弄玄虛。相反,這是作家對秦嶺深藏的敬畏之心,它蘊藉成爲審美風格:隱祕的神性世界,抒情的浪漫傳統,杳渺的自然遠聲。

賈平凹有意拒絕了一種宏大(敘事結構上),成就了另一種闊大(氣象風貌上)。從《秦腔》、《古爐》、《老生》再到《山本》,作家蒼茫蠻荒、混沌超脫、追源探古的美學追求已至圓熟。他始終是自帶歷史意識的作家,無論在語言還是情感上,都有獨特的“風蝕感”。這種印刻不可剝離,因爲風物、歷史與人情,既是殘損斑駁,也是渾元整體。說書講史的話本氣、歷史書寫的傳奇感、山川草木的抒情性讓小說形成了一種奇觀。那就是一路承襲史傳方誌的文脈,古典小說的筆意;一路又把民間鄉土的“活泛”生氣,灌注進來。敘事看似老實反而天趣活脫,穿透綿密的蕪雜日常,卻有浪漫的高蹈,哲學的務虛。

第3篇

2018年4月15日收到網購《山本》(4月1日預定),賈平凹先生的最新長篇,作家出版社這本(另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版本,老賈會玩,居然同時授權兩家出版社)。2018年4月27日中午讀完50萬字最後一行,合上書頁。由於平常上班,時間不多,中午吃飯帶休息的一個半小時,和晚上下班吃完飯洗漱睡前的倆小時,這12天時間,我全部用來讀《山本》。甚至有次出去吃飯,等朋友就位之前也抱着看。女朋友都說,着魔啦!從學校出來以後,我承認自己放慢了學習的腳步,尤其在讀書寫字上。一方面受大環境影響,另一方面自己意志力日漸萎靡。總之就是生活的瑣碎吧,滄桑麻木了很多。上班幾年時間,都沒有在大學一年裏讀的書多。想想真是羞愧。只有對賈平凹,始終心心念念,熱情不減。從高二第一次接觸《秦腔》,這麼多年,一直沒停下對他追逐的腳步。

每一本書,每一條他的信息,都能激起我這個小書迷的巨大興奮。叫“小書迷”是因爲我和老賈比起來相差好幾個年代,他都能算我爺爺輩。有時候我也在想:是什麼樣的原因,促使和他年齡相差那麼大的我,產生如此強烈的嚮往與追逐?曾經簡單歸因“鄉土”。說起喜歡的作家,大部分都是寫鄉土,陳忠實、閻連科、莫言、劉震雲……可能和我同樣出身農村有關係吧。《山本》後記裏說:生在哪,就決定了你。所以我的模樣便這樣,我的脾性便這樣,今生也必然要寫《山本》這樣的書。所以,我今生也必然要看《山本》這樣的書。和同期作家比起來,老賈無疑是最有語言魅力的一位。最直白,卻也最智慧。有人說他絮絮叨叨,可我看來,那是生活的真實。對於我們每個普通人而言,興趣不是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更多的只是身邊的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看那流傳下來的史書浩浩蕩蕩,沒有一本和小人物有關。想起同樣姓賈的導演賈樟柯說過:不能因爲整個國家在跑步前進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當然,如果老賈只是家長裏短,那難免會落入故事會的窠臼,一點不會比你們村頭長舌大媽高明。他的厲害在於,用綿密細節作爲推動,像他自己說的巴塞羅那足球隊不斷地傳球倒腳,不知不覺中,球就進了,而且球老是進。蓋一座大房子,得有牆和屋頂,框架結構,但更重要的,是打開窗,讓風吹,讓光照,草木磚瓦,風生水起。與《白鹿原》、《百年孤獨》、《紅樓夢》等史詩作品動輒時間跨度百年時長比起來,老賈的瑣碎敘事總是讓人忽略時間概念。這也得益於他的細節實在太生動,太令人沉浸。史詩有它宏大和蕩氣迴腸的好處,給人的感覺更多是肅然起敬,卻敬而不達。但生活化、細節化,是讓人走近和走進,它就是前面屋裏裏發生的事,你擡一腿就能進去。從這一點看,老賈是真他孃的偉大!歷史從來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人們在混沌的大地上爭爭搶搶,動盪着、算計着,卻往往煙塵過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人是多麼喜歡折騰,因着血熱,因着氣盛,一勁往前奔跑,卻不知前路何方。《

山本》寫的是秦嶺19世紀20年代的事情,最混亂的年代,共產黨、國民黨、土匪、軍閥……回過頭我們想,啊,亂世出英雄嘛,我要是生在那時候,肯定幹番大事業!人人身上有力量,人人感覺要向上,就像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高喊改變世界,這個風口,那個趨勢,蜂擁着,魚貫着。可你再去看看他所處的境況,妻不賢子不孝,鬍子拉碴被子都疊不好。人類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自戀的物種,因爲每個人都能接到上帝的感召,你可是要改變世界的呀,不做點什麼嗎?最難以安放的,恐怕還是我們時刻躁動的心。老賈在後記裏寫:作爲歷史的後人,我承認我的身上有着歷史的榮光也有着歷史的齷齪……我對於他人他事的認可或失望,也都是對自己的認可和失望……我寫的不管是非功過,只是我知道了我骨子裏的膽怯、慌張、恐懼、無奈和一顆脆弱的心。致我們慌張的時代,致每一個慌張的你。 注:更多內容見公衆號“張龍傑啦啦叨”另:老賈今年66歲,在同時期作家集體噤聲的大環境下,只有他筆耕不輟,頻繁大作。楷模。並祝身體康健!

第4篇

賈平凹總有種野趣,作品追求大拙樸悅,天生一派史家氣脈。在當代文學中,“以史入文”始終是小說書寫的一個重要關切。很多作家都對歷史敘事懷有篤定情結。現實感、批判性與史傳性是三種誘惑,彷彿能讓作品與歷史“偕化”,夯實厚重;同時,也是危險,倘若缺了控制力,極易墜入“非文學”的溝壑。回望作家之前的長篇,已然構成了鄉村本位視點,城鄉意識互動的編年史。然而,賈平凹以一隅的人情圖景映射不同時期社會底色,寫盡變遷存廢,卻是一種智識。他時刻警惕宏大敘事背後可能的空泛,文獻對文學的僭越,史觀對故事的刻意塑形。

?山本》就是一本流溢而出的小說。這是作家第16部長篇小說,一部關於秦嶺的大書。說它“流溢”,是因爲它時刻呈現創作的終極追求——自然。賈平凹放棄了書名《秦嶺志》,選取了《山本》這個名字,意味要寫出秦嶺的本原。然而,寫出來的故事當然不能抵達本然。作家的意圖在於:不要強行賦予事件意義,應當摒棄觀念先行,讓故事自己敞開主題,使秦嶺在面前“長”出人物、草木和歷史。這樣一來,小說結構就不再充滿“機巧心”。

?老生》中以《山海經》爲經,寫人爲傳,用對位法勾聯四個故事的佈置感悄然褪去。《山本》則是綿延的日常生活流:蔓延、匯聚、涌動又潰散。這就像作家對評論文章動輒“大談復調,多聲部書寫”的一次阻拒。他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能否用《紅樓夢》的人情觀察,日常書寫來表述山河歷史,風起雲涌?《山本》做出了可貴嘗試:它在本質上是離散式分析,揭示無數卑微的個體生存如何構建民族歷史、文化心理的合力。

在空間地理上,小說以一種透視法,聚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秦嶺腹地渦鎮。這就如同“點光源”,也可投射在整個中國的大幕上,作家本人就是投影儀。他以秦嶺爲幕布景深,獲取一個恢弘的比例倍數,故事以小博大就不足爲奇了。在我看來,這地名也像隱喻——歷史的漩渦中心,各種勢力都在這裏較量。保安隊、游擊隊、土匪們紛紛走向前臺。這些武裝力量交戰制衡,奠定了一種秦嶺的山野法則,整體生態。他們只相信強力、武裝才能實現抱負和慾望。

?山本》的故事主線耐人琢磨。它超越了革命加愛情的老套範式。女主人公陸菊人與地方梟雄井宗秀,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男女關係:既不是肉體情慾,也不全是精神愛戀。在我看來,兩人完全是一種相互吸引、凝視和塑造的“映照關係”。陸菊人嫁到渦鎮當童養媳,向父親要來三分胭脂地作陪嫁。因爲寶地暗通龍脈,可出官人。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讖緯敘事”,給全書上了冥冥無常,兜兜轉轉的“暗釦”。《白鹿原》裏兩家爭的那塊兒寶地,同樣也敷衍出一段民族祕史。

你能看出,《紅樓夢》的風月鑑對賈平凹影響有多深,鏡子其實是全書的“靈魂性道具”。那塊兒胭脂地最終成了井宗秀父親的墓地,下面還挖出了一面銅鏡。這種暗示很有意味,不僅銅鏡在“正照”秦嶺深處的苦難變革,人性齷齪和殘存光亮,陸菊人其實更是井宗秀的一面“人鏡”。賈平凹寫出了一種人性的“投影與成相”,甚至,這種力量是具有成就意義的。陸菊人把井宗秀視爲一個理想的“他我”,試圖成就他來成就自己。然而,相互吸引的同向而行,並不意味兩人的人性基底就能重合。

井宗秀從不見經傳的寺廟畫師,到組建武裝力量,成長爲割據渦鎮的一方霸主。賈平凹描摹了從平凡到卓越,從雄心到野心,從擴張到膨脹,從縱慾到喪命的變異過程。人性的光亮與齷齪,交界總是模糊不明,一念佛性,一念魔生。陸菊人就是退變異化的見證者,也是“成像者”,這面“人鏡”一直在“反照”。反照和正照的不同在於,它不只是平實的反映現實,還加有一層勸誡的意味。陸菊人就不只是一個堅韌、負重的傳統女性形象。在她身上,有一種男性渴求的“母性”,悲憫看破的神性存在。這和小說中出現的地藏王菩薩,形成了深刻的互文照應。

賈平凹難得的地方是,真正做到了“不隱惡”和“法自然”的創作。他把人性、歷史和事件放置在秦嶺自然大化的遠聲裏,是一種自然入定,坐忘照見式的書寫。然而,這又不等同於陷入到自然主義描寫的窠臼裏。相反,作家托出了殘酷的日常,波瀾的平直。《山本》不是寫戰爭和死亡的書,但這兩大主題卻俯拾即是。書中人物死得那麼偶然,輕巧隨意,甚至有點兒草率。然而,這就是沒經編排設置的現實,沒那麼多驚心動魄,主人公亦然。他的落筆有種楚人的獰厲,把殘忍寫得稀鬆平常,就像沈從文對死亡處理時波瀾不驚。

單寫秦嶺的草木風物,不過是一種博物志;只寫村鎮的人情故事,不過是田野調查式的民族誌。賈平凹試圖讓歷史在人事中映射,在人性中演繹。這本身就是秦嶺歷史、自然和人情的統一。這使得《山本》帶有罕見的天地人神共在的世界建構。賈平凹在氣質上繼承了莊騷的審美傳統。甚至,小說中的瞎子中醫,啞巴尼姑就像《莊子》裏那些“形殘神全”的神人變體。這也暗合了《紅樓夢》裏一僧一道的穿引格局。他們象徵着“超越世俗”的觀照維度,超時空、超善惡的彼岸視點。

當很多評論者都在強調“悲憫之書”時,我倒覺得作家的終極旨歸不在悲憫。賈平凹試圖追求一種不悲不喜的“天道”,那是宇宙自然對人事紛爭,歷史變遷的靜默凝視。萬物芻狗,所謂的歷史風雲,在秦嶺面前仿若一瞬一粟。同時,作品中縈繞的神祕主義,奇幻意象,也不是神神叨叨的故弄玄虛。相反,這是作家對秦嶺深藏的敬畏之心,它蘊藉成爲審美風格:隱祕的神性世界,抒情的浪漫傳統,杳渺的自然遠聲。

賈平凹有意拒絕了一種宏大(敘事結構上),成就了另一種闊大(氣象風貌上)。從《秦腔》、《古爐》、《老生》再到《山本》,作家蒼茫蠻荒、混沌超脫、追源探古的美學追求已至圓熟。他始終是自帶歷史意識的作家,無論在語言還是情感上,都有獨特的“風蝕感”。這種印刻不可剝離,因爲風物、歷史與人情,既是殘損斑駁,也是渾元整體。說書講史的話本氣、歷史書寫的傳奇感、山川草木的抒情性讓小說形成了一種奇觀。那就是一路承襲史傳方誌的文脈,古典小說的筆意;一路又把民間鄉土的“活泛”生氣,灌注進來。敘事看似老實反而天趣活脫,穿透綿密的蕪雜日常,卻有浪漫的高蹈,哲學的務虛。

第5篇

在我的印象中,當代文學作品(尤其是“十七年”)大部分都是以勝利者的角度進行敘事,因爲意識形態的關係,也因爲歷史本來就是勝利者的歷史。但從《白鹿原》開始(最先開啓這種風氣的應該不是《白》,這裏僅以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可以看到作家有意識地淡化政治。這種淡化並非指小說中沒有階級對立、沒有政治立場分野(最典型的,鹿家兩個兒子就一個在共產黨一個在國民黨),而是指作者刻意迴避了政治立場選擇,僅僅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寫白鹿原上的隱祕史,也就是說,裏面人物命運的變化與其政治立場本身沒有本質上的聯繫。

?山本》也是如此,井家兩個兒子,一個在游擊隊,一個在渦鎮白手起家,一手創辦並壯大了一個小型武裝隊。在這部作品裏,作家同樣有意迴避了政治立場上的對壘,兩個人最後的不同命運,並非是由於政治立場的不同,甚至可以說跟政治沒什麼關係。這就是一部寫秦嶺上一個鎮(一個縣)的發展史,同時穿插了游擊隊和其他各種組織的戰鬥。

所以,或許這種寫法已經成爲了一種趨勢,作家們(可以)開始有意識地迴避那些宏大的、主旋律的基調,而單純地表達自己的文化情感和訴求。當80後有些作家開始寫鄉土小說以重尋所謂的“歷史感”時,50、60後們的作家已經開始尋找鄉土小說中更多樣化的敘事可能。

另,不知道是不是人年紀大了就會產生寫這種寫“史”的創作衝動。50萬字不少,其中對秦嶺一帶地方風物的介紹非常詳實、細緻。但可能是我先入爲主的觀念,類似的作品中,《白鹿原》是最好的。難怪某老師曾經在課上說,賈平凹兢兢業業寫了這麼多小說,有時甚至一年一部長篇,但他肯定也想自己有一本《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