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3篇 "探索人類內心 -《發展心理學》書評"

其他文案 閱讀(1.57W)

《發展心理學》是一本研究人類在不同階段內的心理變化的書籍。從嬰兒期到老年,從生理、認知到情感,本書對人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行爲和思想,以及如何在不同階段幫助自己和他人實現更好的心理髮展。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3篇

第1篇

第7,8章主要介紹認知發展:信息加工的觀點;智力:心智表現的測量。

儘管嬰幼兒有很強的記憶能力,但大多數成人對他們三歲前發生生的事無法回憶起來。那是因爲他們早期的記憶的存儲方式與成人不一樣,而且早期的記憶是以非語言符號的形式保存的。即使他是有記憶的,但卻無法用現在的思維方式提取出來。智力定義爲一種或一系列能夠使人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的特質。遺傳和環境對智力表現都有重要作用。智力成就這一發展領域同時受到天性與教養兩種強大力量的指引。

聚合性思維要求個體找出問題的一個最佳答案,並且要精確,這正是智力測驗所測量的內容。相反,發散性思維要求個體發現問題的各種不同的答案和解決方法,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創造力是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與智商分數之間只存在中度相關,家庭環境對發現性思維的影響作用似乎比遺傳因素更強。那些創造力強的兒童的父母經常鼓勵他們的好奇心,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深入探索。

創造力在現在的社會比智力和知識更重要。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要鼓勵孩子多提問和冒險,培養孩子的堅持性和內在興趣,儘量少要求孩子死記硬背或者避免正確答案唯一的問題,強調對問題的討論過程,找出多種答案,有助於發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但現在中國的功利性教育和應試教育卻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力。

我們以前的學習氛圍沒這麼壓抑,都是在國中或高中時纔開始發力,辛苦學習。而現在的.國小生的作業已經要寫到晚上九點或十點了,每個作業父母都要簽字,弄的親子關係比較緊張。或許我們應該樹立一種觀念,小孩在學校學習狀況與將來的生活質量是中度相關的,不是完全成比例對應的,多給孩子一點寬鬆的環境,讓他們有一個可以回憶的美好的童年,或許對他將來的事業、生活有更大的幫助。

《發展心理學》讀後感3篇

第2篇

下班了,伴隨着同事們關門鎖門的聲音,靜下心來,結合自己近年來與心理學接觸的有限經歷,以及最近閱讀《發展心理學》第一章《畢生發展緒論》的有限心得,提煉出“從盲人摸象到睜眼觀象”這個自認爲還算形象的題目。

因爲從事婦女兒童工作的原因,斷斷續續接觸到一些與心理學有關的書、人、事、物,東一榔頭西一榔頭,腦海裏星星點點記錄下或模糊、或碎片的概念,就象盲人摸象般,覺得心理學是張德芬、是家排、是心理動力學、是海藍博士、是曼陀羅、是海靈格、是催眠……這個領域的知識始終是一團亂麻,和完全不懂的人還敢白話兩句,在專業人士面前只能噤若寒蟬。

今年2月下旬從朋友那裏得知景老師去年組織了一個《發展心理學》的主題閱讀羣,大家通過共同學習竟然意猶未盡,紛紛建議“重走長征路”,感到既好奇又興奮,立即購書入羣。按照要求僅讀了1個章節便有了豁然開朗的感受,心理學這頭“大象”一下子立體起來,原來不是“扇子”,不是“柱子”,更不是“一堵牆”。“畢生發展”是考察個體在生命歷程中行爲的發展、變化和穩定模式的學科領域。這本被北大心理系選中作爲教材的大部頭,以全面的視角,按照時間發展順序縱觀個體從產前階段到成年晚期和死亡的發展過程,其完備、條理的編書特點極其符合自己的學習口味,雖然專業性很強,但讀起來充滿了樂趣感。

當然,由於零基礎,底子太薄,專業術語前面讀後面忘,邏輯分類前面記後面丟,年近半百怎麼也無法與青春年少的好時光攀比。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重複讀,擠時間將前30頁品讀了3遍,每一遍都有新發現、新理解和新風光。

儘管如此,依然感覺沒有讀透,好在這是緒論,很多內容在後面的章節都會展開來講,相信隨着課程的不斷深入,在景老師的引領以及各位學友的共同參悟下,《發展心理學》會滿足自己的諸多期待。

第3篇

剛剛意識到,什麼叫自己的選擇。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我的選擇。並且我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不一定是此時此刻我要做的事情。

我希望我以後可以做一個執行力強的人,從這一分這一秒開始。剛剛看到了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諮詢室放着一個三面柱,柱子的一面刻着,我很可憐,另一面刻着“別人很可惡”,最後一面刻着“怎麼辦”。每次有來訪者到他的諮詢室裏,他都會拿出他的三面柱,問來訪者:“你選擇談什麼呢”。

我決定也做一個自己的三面柱,遇到事情或者任何非休閒休息的時間都可以問一下自己,“我選擇讓自己的大腦想什麼呢?”

淘寶買的柱子已經在路上了,回頭用a4紙手寫上幾個選擇就好了。提醒也已經做好了。爲了不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寫上了,簡易版,只要能表達清楚意思就好。不要想着做一個特別精美的插畫做背景啥的。因爲那樣會導致自己的行動力爲0。畢竟以後可以慢慢升級。

討論對錯的思維方式,它通常會假想一個受害者和一個施害者。所以,以後不要認爲自己錯了,可以說自己做的不夠好。也可以說對方還有改進的空間。大家都沒有錯,不是嗎?需要思考有沒有用,我沒有辦法改變,也許不是我的錯,可是,最終誰要爲結果負責呢?還是我自己。所以做一點有用的事情吧。

每一次思考的結論應該是我應該做點什麼來改變現狀。而不是自我憐憫,自我指責。陳海賢老師說讓我找一個目前最想改變的目標。那麼就是行動力了,具體一點就是做出我自己的面試題小程序。

你爲自己不改變找的所有藉口,統統都是你的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那也是你的選擇。這一句話太有用了,值得我反覆來回敲,來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