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長方體的體積教學反思4篇 從長方體的體積教學中獲得的啓示與思考

其他文案 閱讀(1.73W)

在數學教學中,長方體的體積是一個基礎而關鍵的概念。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只是簡單地告訴學生公式,導致學生缺乏對概念本身的深入理解和應用能力。因此,對長方體的體積教學進行反思和創新是必要的。

長方體的體積教學反思4篇 從長方體的體積教學中獲得的啓示與思考

第1篇

本節課教學時我主要運用操作實驗法、引探發現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實驗、觀察、猜想、發現推導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從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要注意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教學中,我先通過切開一個長3釐米、寬3釐米、高1釐米的長方體和棱長爲2釐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於是我給了學生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放手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數據填入表格中,啓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這一內容,比較抽象,教材中用6個小正方體讓學生擺,只能擺3種,不利於學生找出規律。我大膽地讓學生用12個小正方體擺,學生擺到了8種,並記錄整理數據,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有利於學生悟出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這樣做可能有人認爲費時,但我認爲這樣做值得,因爲這樣做能讓他們在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的過程中更好地發展認知水平,提高了學習能力。最後,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繼續啓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繫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這種實際操作,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數學的吸引力。

長方體的體積教學反思4篇 從長方體的體積教學中獲得的啓示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於是,我在教學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時,啓發學生聯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繫,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自己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得出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統一時,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進行比較,從而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一的體積公式,並且使他們對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爲以後學習各種柱體體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這節教學以學生活動爲主,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學生親自探究的情境,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使他們在交流中各抒己見。爲了突出重點,對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的某些結論有的放矢,最終使學生得出了“《長方體的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這樣教學,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學生在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書本知識是前人發現的,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那還是有待發現的新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去自覺的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知,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這比教師急於下結論要好得多。學生一時不能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起思考,去發現。這時教師絕對不能暗示、替代。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1。課堂教學略顯前鬆後緊,控制教學的能力有待提高。

2。在評價方面缺乏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等實質性的評價。

3。面向全體,關注大多數學生做的不夠。一些學生思維不夠活躍,課上大膽交流的意識不強。這是教師關注的不夠,應該給他們一些機會,讓他們也參與近來,與大家一起體驗成功的樂趣和成長的快樂。

第3篇

?數學課程標準》重視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發展。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爲,學習是現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的活動過程的性質反省、抽象而產生的,“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纔是學生“做數學”的前提。如何讓學生從“學數學”的過程轉變到“做數學”過程中呢?

師:同學們先把書包從書桌膛裏拿出來,在書桌裏把五本書放進書桌膛,摸一摸,最後再把書包放進書桌膛裏,再摸一摸。

師:剛纔三次摸書桌膛,你體會到什麼了?先對同桌說一說,想想你能說出點道理嗎?

生:第一次摸,書桌膛裏沒有東西,所以摸起來很空;第二次摸,感覺書桌膛的空間變小了,但是不太明顯;第三次摸,書桌膛的空間變小了。

師:對,物體都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我們就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數學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我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情景“剛纔三次摸書桌膛,你體會到什麼了?”作爲切入口,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讓學生在摸的過程中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體會“做數學”的快樂。同時讓學生學會了觀察生活,體會生活,感受生活。從學生的發言中可看出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動手操作和積極發言、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發現創新也是在不斷做數學的過程中閃現的。從學生在摸桌膛時眼中閃爍的光芒中我看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索“做數學”的好處。同時也體會到了挖掘生活素材作爲教學材料的好處。

在這課教學的方法上我主要採用讓學生不斷猜想、論證、總結的教學法。猜想、論證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手段,那麼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如何運用猜想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呢?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抓住不同的時機,創設猜想的情景,讓學生去大膽猜想。

下面是我結合實際的教學在本課的運用,談談運用猜想的方法和體會。

師:橡皮、書、書包三樣東西,誰的體積最大,誰的體積最小?

師:(出示體積大小差不多的兩個物體----鉛筆盒和數學書)這兩樣物體的體積大小呢?

師:像這樣規則的形體的確有,但要我們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尋找。首先你覺得這本書和這個鉛筆盒的體積與什麼有關?(鼓動大膽猜想)

學生分小組操作驗證:每組分給六十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自己選取若干個搭建幾個不同的長方體。

師:你發現了什麼,你現在覺得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

生:我們小組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們的長、寬、高都有關,因爲……

生:我們發現長方體的體積等於長乘寬乘高,因爲……

學生再次驗證猜測,最後大家自己得出結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我採用讓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論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到知識。比如上片斷中就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做一做來研究論證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研究數學的本事絕不亞於教師,他們研究數學的激情絕不低於數學家。從本堂課中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放手讓學生去學去做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

第4篇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課一開始,我並沒有設置“漂亮”教學情境,而是在處理上一道練習題時引入:12個小正方體擺出不同情況的長方體。每擺出一種,學生記錄其長、寬、高、體積,觀察得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這樣做的目的有二個:一是拋棄繁索的動作,直奔中心; 二是快速刺激學生的探索慾望,並贏得了充分的

在這一個操作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數據的記錄和分析,,發現長方體與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知道了求長方體體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並根據數據抽象且納出體積公式。這當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最後,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是什麼樣子呢?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來推斷,接着用推導長方體體積的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駐記,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新、不難,實現平穩過渡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本節課教學時我主要運用操作實驗法、引探發現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實驗、觀察、猜想、發現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統一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從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一、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實物,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比較模糊,我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我結合實際的教具,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強化記憶,如粉筆盒的體積是多少?怎樣求它的體積?要求它的體積必須有哪些條件?(可以請幾個學生到講臺上實際量出粉筆盒的長寬高,並把這些條件板書在黑板上,讓全體學生進行計算粉筆盒的體積),當學生準確算出粉筆盒的體積後,教師話峯一轉,你們知道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體積有多少嗎?你能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嗎?要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必須有哪些條件?你能找出

這些條件嗎?下面請同學們求出自己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通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課始,我出示了一個用蘿蔔做成的長方體(長3釐米、寬2釐米、高2釐米),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學生受上節課的影響,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個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數數。就得出了這個長方體的體積。

(一)首先創設無法在視覺上比較體積大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學生求知慾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採用一生的方法計算,在通過動手操作,擺擺、算算,讓學生自己探索,驗證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把求長方體的體積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體的個數,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最後藉助小組合作交流,經過歸納、推理,揭示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對公式的來源、理解特別深刻,真正賦予知識的個人意義。

(二)我又請學生介紹數的方法,先數第一層的個數,再乘層數(相當於高),第一層也就是看看有幾行(相當於寬),每行有幾個(相當於長),這是全班學生的認可的最佳方法.緊接着讓學生擺,記錄.再討論交流發現出了體積公式。雖然這裏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以至於後面學生鞏固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但我個人認爲還是值得的。學生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收穫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維得到了訓練,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實踐運用,讓學生感到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更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掌握了長方體體積公式後,出示魔方,讓學生嘗試解決它的體積,通過動手量、算,自然地遷移和轉化到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四)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了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爲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得自主,學得快樂,並學有所獲。不但能做到較好的掌握課本知識,還能做到靈活的運用遷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學習新知,既訓練了思維又培養了能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