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登鸛雀樓》10篇 "登鸛雀樓"——讓孩子領略南朝文學之美的精彩教案!

其他文案 閱讀(3.13W)

本教案以《登鸛雀樓》爲文本,以情感體驗、閱讀理解、寫作提高爲教學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如誦讀、配樂、圖文互動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提高語感和寫作水平,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登鸛雀樓》10篇

第1篇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這座樓後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着,流向大海。

教師示範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覆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詩人,他想怎麼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爲什麼嗎?(聯繫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爲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後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登鸛雀樓》10篇

第2篇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和蘊含的哲理。

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古時候,經常有鸛雀鳥飛臨居住這座樓而得名。它位於黃河東岸,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很多詩人登上鸛雀樓,俯臨黃河,留下許多詩詞名篇。而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最爲有名。板書課題:登鸛雀樓

學生讀題目(登鸛雀樓)所以詩的標題應該這樣讀,登/鸛雀樓。全班齊讀。生再讀。錄音機範讀。

2、詩會讀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個字的意思,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看一看你們看。要想學一首古詩,要先把它讀好,那你再把詩讀一遍,把生字寶寶認一下。

鸛雀樓一共三層。那麼每一層都會給你們帶來一些生字寶寶。如果你們讀準我們就可以一層一層的登上去了。

②第二層我要交給你們加大點難度了。三個字了。依河目

現在我們三層樓都登上了,沒有難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個考驗,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層樓上看到美麗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指導寫字,注意筆順。教師在田字格中範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採用兒歌指導記憶:

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千:去掉一筆是十。

1、剛纔讓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小朋友們是不是發現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有點難理解啊。但小朋友彆着急,讓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景象是多麼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指名,兩邊賽讀,齊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在想什麼引讀——

第3篇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爲“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1.學生默讀詩句,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啓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裏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裏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啓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麼?(板書:白日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着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通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預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第4篇

2、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兩條綠線中的1個字只識不寫。

3、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

1、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登",要求讀後後鼻音。複習“登字頭”,指名拼讀“鸛”。複習“三拼音節”。

3、解題。登,是登上的意思。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

2、出示課文圖,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詩人在黃鶴樓上看到了什麼?(太陽、青山、黃河)(1)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它會怎樣落下去呢?課文中哪個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2)引導學生理解"盡",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

(3)指名說詩句的`意思:傍晚,一輪太陽挨着羣山緩緩沉落,滔滔的黃河水奔騰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詩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登上高一層樓。

2、討論: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第5篇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你們積累了哪些古詩,誰來背一首聽聽?

2、感謝你們的分享,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登鸛雀樓》。師板書課題,學習“樓”字。

4、簡介鸛雀樓:鸛雀樓坐落在山西省永濟市的黃河邊上,因爲樓上經常停歇着一種叫鸛雀的水鳥,所以就有了這個好聽的名字——鸛雀樓。請你們再來讀讀它的名字吧!唐朝的時候有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他來到這兒,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這首題爲《登鸛雀樓》的詩。

一般我們在讀五言詩的時候,可以在每句第二個字的後面停頓一下。師範讀,生練讀。

二、品讀古詩寫景的詩是一幅畫,這畫面就藏在詩句裏,還藏在我們每個人的想象裏。讓我們穿越時空,一起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想想你看到了什麼?

⑴學生彙報,師相機引導“依”就是挨着,靠着的意思。

⑶出示課件,師配樂深情敘說再次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2、學習第二句詩。登上鸛雀樓向下望,你還看到了什麼?

⑵出示黃河的圖片,讓學生談感受,再出示相關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詩句。⑶指導朗讀。讓我們再來欣賞這滾滾的黃河水,想像它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老師相信,你們能把這句詩讀得更好!出示課件,指名讀,齊讀。

過渡:看到如此壯觀、美麗的景象,詩人不禁心潮澎湃,他在想些什麼呢?讀出下面的詩句。

“欲”字右邊的“欠”是一個人唉聲嘆氣的樣子,因爲在他的心裏有一個像山谷那樣巨大的空缺。他總是感覺不滿足,你知道詩人不滿足的是什麼嗎?是的,他想要看得更高更遠,看到盡頭看到極點就是欲窮的意思。理解了詩意,請同學們再來讀讀第三句詩。

再登上一層樓。真的只登上一層就夠了嗎?爲什麼呢?因爲站得高才能望得遠。齊讀第四句詩。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登鸛雀樓》這首詩。用一邊讀詩,一邊想象的方法,讀懂了詩句,讀出了畫面,還明白了古詩背後的含義。並且很多同學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背會了古詩,你們真是學詩的高手。

寫好生字有兩個訣竅,一是認結構,二是找主筆。觀察它們是什麼結構,找出主筆“捺”,比較有什麼不同。

2、教師範寫,學生書空。提醒學生注意:“依”字左右結構,左窄右寬,捺筆不能寫落地。“盡”字上下結構,上大下小,捺筆要寫的穩穩當當。

5、寫好這兩個生字,可以用認結構,找主筆的方法自己學寫第二組生字。

2、用上讀詩句,想畫面的方法,再來積累詩人王之渙的另外一首古詩《涼州詞》。

第6篇

1、培養克服困難的精神;感受《登鸛雀樓》的曠遠意境和雄渾氣勢。

2、認識生字。學會新筆畫:豎折;學習鼻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

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雀樓、高山、詩人、黃河”,並啓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初步理解這首古詩詞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導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1、(課前經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於有節奏有韻味地背誦。基於此,朗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設計瞭如下兩步:)

2、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生表現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師生背詩競賽。(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年級國小生對古詩的朗誦節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但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範讀,不利於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師生背誦比賽的活動。)

3、教師朗讀,學生評分,找出老師背誦的優點。(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習了朗誦古詩的技巧,如:節奏、表情、音高等。)

5、學生配樂朗誦,與老師比賽,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背誦的目的。

1、定位聯想,認識生字。(學生閉上眼,在優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的哪個位置,長什麼樣子?然後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的是否正確。定位聯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3、識字遊戲:登鸛雀樓。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隻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4、登高望遠,想象說話。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後,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麼美景?

把本詩作爲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休息過後,進行一次背詩比賽,除了這首詩,你還會背哪些詩?比賽給學生一個展示本領的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麼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如果你會背的詩多了,你也會寫詩了,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爲一位大詩人。以後有機會,我們還要經常舉行背詩比賽。看誰能成爲背詩大王!

第7篇

1、正確認讀“鸛”“欲”2個生字,會寫“依”“窮”“目”3個生字。

3、瞭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使學生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1、同學們知道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課件出示2)(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課件出示3)齊讀課題。

2、注意讀準“登”字。你有什麼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登”是什麼意思?(登上)討論:有什麼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呢?

4、過渡語:理解詩題後,你想知道什麼?(啓發學生質疑)

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讀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要求。(課件出示4)

②看看從這首裏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你沒有讀懂?

詩會讀了,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去看一看哪裏的景色吧!

1、指名讀。問:白日指什麼?(太陽)。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盡”)這個字讀什麼?jìn再讀。我們平時常用到這個字,誰來組詞?“盡”是什麼意思?(消失)

“依山盡”是說太陽——靠着羣山慢慢落下去,最後消失不見了。

4.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試着說第一句話的意思。

5、指導讀第一句:白日/依山盡。(師範讀、指讀、齊讀)

2、練說:我看到的黃河。(奔騰不息)(波濤滾滾)……

指名答:黃河流入大海。引導學生聯繫已學詩句:百川東到海。

前後位討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什麼意思?

練讀:黃河/入海流。(表現出黃河滾滾流入大海的氣勢)

1、“欲”是什麼意思?(想要、希望)“窮”是什麼意思?(窮盡)

2、“目”是什麼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寬闊。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遠的地方。

1、同學們想一想,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更上一層樓”。這是爲什麼呢?(引導學生想象在2樓的位置看得遠,還是在10樓的'位置看得遠。)所以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板書:登高望遠)

2、“更上一層樓”這裏表示“再、又”。誰來爲“更”組詞?

4、兩句詩中的千里和一層都是都是真實的數字嗎?不確切,我們把它叫做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的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和更上兩個詞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層樓”已成爲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不僅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纔會望的遠的道理,同時激勵我們不斷攀登高峯,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

師: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樓上,還常常被人們用在學習,工作等地方來鼓勵別人。(課件出示11)

6.請你們各自也做詩人,來吟誦一遍。(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朗讀古詩)

4、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表達了不凡的胸襟抱負,和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讓我們有感情的讀一讀(交流讀後的感受)

小結:山銜落日水流入海,這是多麼氣勢磅礴的山水圖啊!這裏有詩人向上進取得精神,有高瞻遠矚胸襟的同學們,讓我們也銘記這首詩,讓他激勵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上也樂觀進取,更上一層樓!

如此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的古詩,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它改編成歌曲後,是怎樣的?(播放歌曲)同學們課下也可以把喜歡的古詩試着改編成歌曲聽一聽!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課文裏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並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展評。

2、(自己設計合理的動作加入古詩裏,合情合理即可)

3、(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爲古詩畫上美麗的圖畫)

第8篇

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爲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纔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說一說。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第9篇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於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纔可以寫下這麼美的`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麼?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的呢?

師:太陽挨着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於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於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在詩人站在鸛雀樓的底樓,但是他想要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那他該怎麼辦呢?(走到更高的樓層上,就能看到更高更遠的風景了。)出示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這麼好聽的古詩,我們跟着音樂一起來念一念吧!

師:現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一下古詩的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師:古詩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的生活中哪裏可以用到這句話的好嗎。

第10篇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傍晚的太陽靠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