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其他文案>

最新《英語課程標準》詳細解讀

其他文案 閱讀(1.52W)

        以下內容由本站收錄,希望能爲大家提供幫助
 

最新《英語課程標準》詳細解讀

如果在中國小英語教師中做一個調查:“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麼?”相信絕大多數教師的答案是:“現行考試方式與評價制度。”的確,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師生在題海中苦苦掙扎,幾乎成了廣大師生的無奈選擇和真實描述。考試是師生談論最多的話題,由於評價學生看成績,評價教師也是看成績,考試頻繁,師生均感身心疲憊,加上英語在會考、大學聯考中是個舉足輕重的“篩子”,考生的考分差距大,這些都影響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此,要使英語成爲學生喜愛的學科,讓學生在獲得必需的英語知識的同時,能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等多方面都得到進步,必須改革現行考試方式與評價制度。所以一切有志於英語教學改革的教師,都在真誠而又急切地呼喚英語考試方式與評價制度的改革。

讓人欣喜的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在這方面已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此次,《標準》響亮地提出 :“倡導形成性評價,突出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評價不僅僅是爲了評判、鑑定教與學的效果,也不再是爲了甄別和選拔學生,而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爲他們的成長指明方向。”不可否認的是,理念要化爲行動,還有一段艱難的探索過程,但我們還是從中看到了希望。近幾年,不少重要的考試,如會考,已開始採用多樣化的形式,如口試等。考試的內容明顯加強了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那種把分數簡單相加作爲唯一的錄取依據的做法正在被改變。這必將對今後的教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如果說我們經常將教學上的種種弊端紛紛歸咎於不合理的評價體系的話,那麼,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有序推進和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到來。或者說,隨着“指揮棒”的逐漸轉向,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反思和實施英語教學呢?教學過程中又如何弱化英語的“篩子”功能,增強其人文意蘊呢?

從個人的學習體會與實踐體會來看,《英語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有如下重要意義:

一、啓發我們反思:“英語學習本質是什麼?”

以往的評價方式之所以不盡合理,與我們對“英語學習本質是什麼”認識不清有關。新一輪英語課程改革的一個出發點就是把學生從單純的死記硬背單詞和語法規則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學習真正的英語。章兼中教授在《外語教育學》中指出英語學習的實質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樹立學生是外語學習的主人翁觀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參與耳聽、眼看、動腦、動手的學習活動,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學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技能。發展智力,情意,從而使學生達到德、智、體、美、勞和個性全面發展的目的。其實英語來源於生活實際,又應用於生活實踐。因此《標準》確立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策略,情感態度與文化意識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標準》在總體構建上特別體現了語言的實踐性特徵,語言呈現形式不以語言知識體系的描述爲主線,而是以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和運用作爲主線。《標準》力求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爲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從“基本學習策略”(二級),到具體化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五、八級)四方面,向學生明確地提出新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顯然,這種新的觀念已徹底擺脫了應試教育的陰影。它倡導的英語是活生生的語言,它關注的是學生的成長和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也有利於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

二.“迫使”我們檢討:“爲什麼厭學英語?”

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時,普遍對英語有興趣,但興趣大多沒有保持多久就開始厭學英語。這是爲什麼呢?我們曾爲此做過調查,事實表明,影響學生英語學習情感和興趣的主要原因是成就動機,造成學習興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英語學習難度與考試成績的不良影響這兩個相關因素。學生的興趣是在乏味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減退的,且都是隨年級的增高而減弱。學生學習困難還反映了不少學校和教師在教學觀念上存在一些嚴重問題,盲目趕進度,講得多,練得多,思考少,交流少。可以說,相當多的學生是在爲應付考試而學習英語。相當多的教師也是爲了統考、會考、大學聯考中取得好成績而煎熬,師生共同浸泡於題海難以自拔。現在,師生都非常看重的“指揮棒”轉向了。《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對這些觀點的喪失,是導致學生厭學英語,教師厭教英語的一個主要原因。

學生爲什麼厭學英語?如何讓學生喜歡英語?是每一箇中國小英語教師都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三.引領我們建構:“怎樣教英語?”

評價就是指揮棒,那麼在新的評價理念下應該有怎樣的教學觀和教學模式呢?《標準》對此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標準》改變了過去以接受性學習爲主,以記憶模仿爲主,以書本爲主和以間接經驗爲主的現象,融學習於有趣的活動情境之中。《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讓英語學習成爲學生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並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來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尊重個體差異,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當然,理念要內化爲教師自覺的行動,還需要我們重新反思以往的教學模式,積極打造新的英語教學。傳統的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學是什麼?教育理論工作者與一線教師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漸達成一種共識: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達成多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而問題和活動則構成了交往的基本內核,問題是教學的出發點,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活動是問題的載體,是激發生命活動,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因此,教學也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是合作、共建,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對課程的理解和創造。所以,把教學的本質定爲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觀點,對指導我們的教學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爲新課程的具體實踐者,教師首先要以合作者、組織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究,小組討論與合作交流來建構知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顯然,用新的教學理念重新審視傳統的教學,我們發現,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新的評價理念來支撐,它們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四、我們呼喚:接受並適應“英語評價新概念”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有一種固有的觀念,英語教得如何,除了統一考試,難道還有更權威,更科學的評價方式嗎?因此,對習慣了現行考試方法的教師來說,《標準》所倡導的評價方式和內容大大出乎意料,讓我們有耳目一新甚至目瞪口呆之感: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採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評價建議還要求教師應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習風格的差異采取適當的評價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評價中,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或優勢選擇合適自己的評價方式。如果學生對自己某次課堂測驗成績不滿意,可以與老師協商,暫不記錄成績,學生在經過更充分的準備之後,可再次參加評價。針對我們最關注的書面考試,《標準》強調:“聽力測試應着重檢測學生理解和獲得信息的能力,不應把脫離語境的單純辨音題作爲考試內容。筆試應避免單純語音知識題和單純語法知識題,增加具有語境的應用型試題,適當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實施評價時,“應建立開放、寬鬆的評價氛圍,以測試和非測試的方式以及個人與小組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同伴、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這些評價建議真正充滿了人文情懷和創造靈性,它從一個側面暴露了以往教學的種種弊端。以往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是高不可攀的,但現在卻莊嚴而神聖地寫進了英語教育的綱領性文件,體現的是國家的意志和改革的精神,是每個英語教師的職業要求,也是改進我們工作的一劑良藥。只有將這些英語評價的新概念所蘊含的教育理念滲透到我們日常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英語教學才能走出片面應試,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怪圈,我們的英語教學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評價的意義在於爲實現學生的“更好”或發展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隨着教學“指揮棒”的轉向,我們應該更新教育觀點,多學習思考,勇於探索和實踐,儘快讓《標準》從文本變爲現實,使英語學習成爲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不再是令人生畏的“篩選”與複製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