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自我評價>

教師代表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 閱讀(2.26W)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我們進入新階段的時候,要對自己過去的思想和行爲進行反思,從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教師代表自我評價,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師代表自我評價

一、概況

我校創建於1906年,學校於2011年8月31日遷入新校舍,佔地面積28170m2,建築面積11473m2,教育教學工作自我評價。學校具有現代化的多網合一多媒體教學系統,2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04人,其中外來民工子女有262個,佔32。6%;在編在崗教職工75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49人;研究生學歷1名,本科學歷23人,大專學歷38人,黨員21人。

二、做法

隨着二期課改的深入實施,我校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尤其是在教育局、教師進修學院國小教研室領導、專家的悉心指導下,我校以課程建設爲核心。認真學習《上海市普通中國小課程方案》等有關課程實施的指導性文件,深刻領會課程理念,明確課程目標和結構,堅持課改的理念和改革的目標,確保了上級規定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

我們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努力體現課程的校本化,做到了既能依法辦學,注重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又能特色辦學,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幾年來,尤其是百年校慶以來,由於學校上下發揚“團結協作,永不服輸”的學校精神,在課程的設置、開發及實施等方面逐漸凸現個性,學校的環境教育、課外經典閱讀等成爲學校的特色項目;如今,我校全體教職工正爲把學校辦成“環境優美的花園、書香飄溢的樂園、師生成長的家園,建設成一流的農村國小”的辦學目標而努力。

(一)加強學校課程的領導力,確保課程改革及教學整體要求的有效落實。

在新教材實施背景下,改進教育教學策略,創新教育教學方法,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學質量,已成爲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焦點,而要使教育改革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有效性,學校,特別是校長對課程領導力是關鍵。因此,長期以來,我校重視並加強了學校課程的領導力,成立了以校長爲核心的學校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及教學整體要求的有效落實。

1。加強課程開發和實施的領導。

二期課改實施以來,我校一方面嚴格按照上海市課程計劃及學科課程標準要求,編制學校課程設置方案,開足開好規定的基礎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另一方面在加強對課程標準深入研究、落實的同時,結合學校實際,圍繞學校的辦學目標與發展規劃,注重三類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和實施。

(1) 在基礎性課程中,以貫徹學科課程標準爲主,做到科學運用,適量開發,實施到位。

首先,學校嚴格執行上級規定的課程計劃,每學期按照《上海市中國小課程計劃》設置課程,制定課程表。任何教師不得以任何理由隨意佔用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等其他課程,確保在課時上不分主次,一視同仁、其次,學校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完成好教材的教學內容,而且適當地拓展、滲透有關學校特色項目,做到基礎型課程的校本化。如,我校在各科中因“材”而異,靈活實施滲透環境教育,我校還專門梳理、編制了各年級學科環境教育知識點;再次,學校有比較完善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教學管理和檢查制度、教學研究制度及評價體系等,確保了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如,雖然我校地處楓涇和朱涇兩個大城鎮之間,由於地理位置等原因,幾年來部分優秀師資和生源流失,況且現在學生中30%以上是外來民工子女,但是我校自2006學年以來,在區組織的各類質量監控中均獲第一名。

(2)在拓展型、探究型課程中,力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的需要,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二期課改實施以來,我校認真貫徹新課改精神,落實課改要求,在拓展型和探究型課程中,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實踐和體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的能力。

環境教育是我校實施課程校本化的一個特色科目,二期課改實施以來,我校不僅認真做好在基礎型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內容,而且還在拓展型、探究型課程中積極開展環境教育活動,學校還依託少先隊活動,開發並開展了《環保特色章爭章手冊》的爭章活動,還利用拓展課進行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其中《綠色家園》就是我校開發的三年級專用環保拓展型教材,範文《教育教學工作自我評價》。在探究型課程中我們也注重圍繞環境教育爲主線開展探究活動。

幾年來,通過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實施,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校通過科技類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開設,在科技創新領域也取得了較爲顯著的成績,涌現了一批具備一定自主探究能力的科技愛好者,並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2011和2011年我校學生在上海市第二十四、25屆英特爾創新大賽科技實踐活動中均獲一等獎,2011年7月我校10位學生代表上海赴山東濟南參加尚德電力杯第三屆中國青少年創意大賽暨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活動總決賽,獲團體銀獎;今年7月我校學生又在江蘇泰州獲尚德電力杯第四屆中國青少年創意大賽暨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活動總決賽團體金獎。

由於學校持之以恆地開展環境教育活動,我校先後被命名爲上海市綠色學校(首批)、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校、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特色教育學校和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特色教育十佳模範學校等稱號。

同時,我校還開發和實施體育類、藝術類拓展型課程,使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個性和特長得到了發展。

幾年來,我校學生在區、市級的體育類、藝術類等比賽中成績突出。學校的女子足球在區市級比賽中取得好成績,2011和2011年學校的陽光夥伴集體跑不僅蟬聯區國小組第一名,而且還代表金山區參加市級比賽取得了好成績(2011年獲二等獎,2011年獲一等獎),幾年來我校的田徑隊、跳踢隊在區級比賽中團體總分一直名列前茅,學校學生體育競賽每年始終名列前茅,去年獲國小組第一名。今年我校組建運動隊代表金山區參加了上海市學生運動會,也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學校獲得了區第三屆運動會優秀組織獎、區第三屆運動會體育道德風尚獎和金山區羣衆體育先進集體的稱號。

2。加強校本教研和培訓的領導。

課程改革,教師是根本。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教學行爲決定學生的學習行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是課改成功的前提條件,而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我校重視充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提升教師對課程的執行力。

爲了使這項工作落到實處,我校在重視教研組長的選拔和培養以及加強對教研組考覈管理等機制的保障下,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1)開展“五課”活動,全面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我們每學期利用教研組、備課組活動,開始了“備課、上課、聽課、說課、評課”的“五課” 活動,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都參與活動。重點加強集體備課,強調授課教師的個性創新、課後反思,突出聽課教師的評課,力求實現教師之間、教師與領導之間、教師與專家之間資源共享,真正做到全員參與,人人提高。

(2)開展專題研究,提高教師科研水平。爲了讓教師自覺地致力於探索和解決教學實際中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實踐,我們要求教師以教研組爲單位,在組內進行專題研究。每學期教研組成員在組長引領下,根據教研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研組研究的課題。研究課題確定後,全組教師有目的地開展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大家學習相關的理論,圍繞課題開展教學研究,這樣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教研、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還推動了研究型教師羣體的形成。

(3)開展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診斷,制定教師個人專業成長計劃;爲了使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我校從2008學年開始,在教師進修學院和兄弟學校等單位的支持下,我們邀請了進修學院教研員和部分區學科帶頭人對我校全體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診斷,專家們給每個教師開了“處方”,學校要求教師根據“處方”,認真制訂三年成長計劃,爲廣大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創設良好的氛圍。我們通過診斷和教師制訂三年成長計劃,加快了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爲課程實施和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4)開展四大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我校根據學校教師的實際,以教師的年齡、教齡和實際教學能力等不同層次,開展了青藍工程、砥柱工程、銀髮工程和名師工程等爲主的四項工程建設,對不同類型的教師提出具體的要求。通過四大工程建設,加快了教師的成長,許多教師已經成爲教育教學的骨幹,部分骨幹教師已經成爲區、市的名師後備力量。

(5)新老教師師徒結對,促進教師共同提高。在過去教師師徒幫教合同的基礎上,我們根據現代化教學中更需要新老教師的互幫互學,推出了新老教師結對子,自願結合,雙方簽定協議,共同提高。並實行雙向定標,雙向獎勵,充分調動兩方面的積極性,使青年教師成長更快,骨幹教師日臻成熟,從而也提高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

(6)聘請專家講學,開闊教師視野。在校本培訓中我們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爲培訓創設了多—維度的空間。近年來,我校邀請了全國優秀教師徐寅、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幹訓部朱紀華等多位市專家及區教育教學專家爲教師作講座,開闊了教師的視野,也爲教師專業發展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加強課程的執行力,確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學校的執行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執行力的高低。課改的核心問題是“課程”與“課堂”,而教師是其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之一。新課程改革呼喚執行力,執行力是左右一個課程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

教育觀念是人們對教育的地位、作用、過程、方法、內容、評價等方面的理性的認識,教育觀念是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深刻性,穩定性,教育觀念對教育行爲具有制約作用,先進的教育觀念能指導和促進教育的發展;落後的教育觀念也會貽誤教育,甚至使教育產生負面效應。因此,積極投身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活動,努力提高對課程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