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大慶10位最著名的人物

排行榜 閱讀(8.82K)

10、湯潮

大慶10位最著名的人物

湯潮,故事類情歌創始人,因創作和演唱歌曲《狼愛上羊》被大家熟知,之後湯潮製作併發行了七張全部由自己擔當詞曲創作的個人專輯,相繼推出《愛大了受傷了》、《憤怒的情人》、《那滋味》、《美了美了》、《一畝田》、《我的兄弟》、《真的想回家》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同時創作和推出了數首流行勵志歌曲如《好男兒》、《向前衝》等,因此也被視爲內地最流行音樂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湯潮是國內爲數不多的不僅擅長創作而且能夠完美演藝作品的藝人,也是屈指可數的高產音樂唱作人,幾年來不僅自己推出了七張原創專輯,而且爲宋祖英、小瀋陽、劉能等藝人創作歌曲,同時完成了電視劇《怪俠歐陽德》、《關東大先生》、《老兵》、《鄉村愛情》、《撞擊》、《追捕》等電視劇音樂的製作和主題歌的創作和演唱。

9、孫中田

筆名鄭乙。黑龍江大慶人。中共黨員。1950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文學院國文科,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講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茅盾研究室主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東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名譽理事,中國茅盾研究會顧問,吉林省文學學會名譽會長,英國牛津傳記中心名譽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魯迅小說藝術札記》、《茅盾》(合作),主編並撰著《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外文藝-大觀》、《色彩的詩學》、《鐐銬下的繆斯》(合作)等。《論茅盾的生活與創作》、《〈子夜〉的藝術世界》均獲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歷史的解讀與審美取向》獲吉林省《長白山》圖書獎。2001年獲茅盾研究突出成就獎,2003年獲吉林省學術成就獎。

8、樑謝成

筆名北樑、北丁等。黑龍江肇州人。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歷任東北文史研究所見習研究員,吉林省歌舞劇院創作員,《長春》及《詩人》雜誌、編委、副主編、負責人,省革委、省委幹部,省作協《青春詩歌》雜誌主編,編審,省文學創作中心專業作家。省作協第四、五、六屆理事。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心靈的旋律》、《愛的探索》、《搖曳的相思樹》、《情帆》、《帶刺的幽默》,詩文小品集《幽默詩話錄》等。組詩《飛絮集》獲1980年吉林省文學創作優秀獎,《長白-紀行》獲林業部徵文三等獎,長詩《啊!祖國》獲1979年吉林省國慶徵文三等獎,《一個詩人的詢問》獲1990年雷鋒杯全國詩歌大賽優秀獎,短詩《黃土地》獲山西長治詩歌大賽二等獎,《多情的小舟》獲山東省《時代文學》華匯杯愛情詩大獎賽三等獎。

7、喬紫荷

本名喬紫荷,別名,喬喬,1990年6月1日出生於黑龍江大慶市,201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

2004年在電視劇《自護智多星之人小鬼大》中飾演首次擔任女主角 。2011年在偶像劇《一不小心愛上你》中飾演季芬芳一角而成名 ,後在紅色青春劇《我的青春在延安》中飾馬玉 。2012年在美人系列第三部《美人無淚》中飾演蘇瑪 。2013年主演網絡劇《人生需要揭穿》,在劇中一人分飾9個角色 。2014年主演《寒山令》飾演錢曼媛 。2015年,參演電視劇《怒火英雄》飾演:薛婉檸。

6、楊凱淳

楊凱淳,1986年9月23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大慶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演員。

2011年,出演首部電視劇《傾世皇妃》;同年,憑藉在孫儷、蔡少芬主演的宮鬥劇《後宮甄·傳》中飾演"剪秋"一角爲觀衆熟知;2012年,轉型出演都市劇《·人的幸福生活》;2014年,接拍鄭曉龍執導的的古裝劇《羋月傳》。

5、李對紅

李對紅,中國射擊運動員。1996年在亞特蘭大第26屆奧運會上獲女子25米運動手槍冠軍並創奧運會紀錄。

12歲進入大慶市業餘體校開始學習射擊,1984年入黑龍江省軍區射擊隊,年底入八一隊,1987年進入國家射擊隊。1996年 在亞特蘭大第26屆奧運會上獲女子25米運動手槍冠軍,並創奧運會紀錄。2001年 世界軍體理事會射擊錦標賽女子運動手槍慢射團體、個人冠軍。2002年 世界射擊錦標賽女子25米運動手槍團體冠軍2003年初離開國家隊。目前是瀋陽軍區運動員兼教練,軍銜是大校。

4、丁寧

丁寧,1990年6月20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大慶市。中國女子乒乓球隊主力隊員。

丁寧1996年開始練習乒乓球,2003年進入國家青年隊,2005年進入國家一隊。2009年,丁寧獲得職業生涯首個世界冠軍,躋身主力層。2011年5月,丁寧獲得鹿特丹世乒賽女單冠軍,國乒歷史上第13位吉·蓋斯特杯得主。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得女單亞軍,與李曉霞、郭躍攜手在乒乓球女子團體賽中奪得冠軍。2013年國際乒聯世界巡迴賽之俄羅斯公開賽,獲女單、女雙兩項冠軍。

2016年8月11日,里約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決賽,經過7局苦戰後,丁寧擊敗李曉霞,首次奪得奧運女單冠軍,也成爲了乒乓球歷史上又一位大滿貫選手。 8月17日,里約奧運會乒乓球女團冠軍。

3、劉達

劉達(1911(辛亥年)-1994),1952年至1963年任東北林學院(今東北林業大學)院長,1963年5月至1975年11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1977年4月至1983年5月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77年4月至1978年6月爲革委會主任,1982年7月不兼黨委書記),1983年5月任清華大學名譽校長。著名教育家。黑龍江肇源人。北平輔仁大學肄業,參加過”一二·九“運動。

人物簡介

劉達,又名成棟。黑龍江肇源縣新站人。北平輔仁大學肄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曾任中共晉察冀一地委組織部部長、五地委書記,哈爾濱市市長,黑龍江大學首任黨委書記、校長。

建國後,歷任東北農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林業部副部長,東北林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國家標準計量局局長,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名譽校長。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他在主持清華大學工作期間,對撥亂反正,清除"文革"對清華大學的破壞起了重大作用。他調整學校佈局,作出了從多科性工業大學轉變爲以工科爲主,理工結合,兼有經管、文科的綜合性大學的初步規劃,恢復和增設了理科應用數學系、現代應用物理系,文科外語系、社會科學系、經濟管理系等,提出了把清華大學建成"高水平的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大學"的奮鬥目標,使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爲新時期清華大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國小在肇源縣新站鎮新和國小。

解放後的首任市長

1945年11月中旬,劉達陪同-同志抵達哈爾濱,成立了以-同志爲書記的中共北滿分局,劉達任-的祕書。不久,駐哈蘇軍根據《雅爾塔協定》,通知我黨我軍領導機關撤離哈爾濱。此後,中共北滿分局撤到賓縣。劉達受-同志指派,作爲北滿分局的聯絡員,經常往來於哈爾濱傳達北滿分局指示,賓縣距哈爾濱有100多華里,當時沒有交通工具,行走很不方便。就這樣,他忍飢挨餓,克服困難,持續5個月。其間,得知香坊原日本關東軍的軍火庫中存有大量黃色0,劉達爭得駐哈蘇軍的同意和支持,調動了100多輛馬車將0運回賓縣,爲軍工生產提供了原料。-同志稱讚劉達說:“你做了一件大事,這可能是我們紅軍建軍以來第一次擁有這麼多的黃色0。”

4月初,劉達奉命從賓縣經呼蘭越過正在融冰的松花江到哈爾濱,向中共哈爾濱市委傳達北滿分局的批示,要求市委做好爲我軍解放哈爾濱的準備工作。哈爾濱解放前夕,也就是1946年4月19日,中共北滿分局、吉黑軍區即內定劉達爲哈爾濱市長,進駐哈爾濱一週後,松江省政府正式任命了他的市長職務。

劉達上任後,面臨着重重困難,天災-不斷髮生。當時外有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威脅,內有經濟蕭條和潛伏的-分子伺機-,以及傳染病的襲來,劉達迎着這些壓力和困難進行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首先對金融進行了整頓,發行了東北流通券,取代了僞滿綿羊票和蘇聯紅軍票。當時,市內供電困難,國民黨佔領吉林後,切斷了小豐滿電源,而發電廠的火力發電機又都損壞,不能運轉。

劉達爲了解決發電問題,親往發電廠與工人劉英源等一起研究恢復供電問題,經過晝夜搶修發電機,使發電廠終於恢復了發電。他還爲市民用水問題奔跑,利用靜電沉澱消毒方法,解決了市民飲水問題。爲了解決生產和生活用的燃料,劉達曾親自到雞西購進了幾萬噸煤。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工作,人民羣衆對共產黨有了新的認識。工人、店員生活得到了保障;農民分得了土地,生產有了發展;工商業者得到了保護,經濟有所恢復;清剿匪特,人民羣衆有了安全感。正是在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中,人民羣衆堅定了跟着共產黨走的信念。通過劉達開拓性的工作,也證明了共產黨人有能力管好大城市。當蔣介石悍然發動內戰,大舉向解放區進攻的時候,以劉達爲市長的哈爾濱市政府,響應“一切爲了前線,一切爲戰爭的勝利”的號召,動員起來,爲支援解放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

人物事蹟

愛惜人才,珍惜友情

劉達視人才爲寶,十分珍惜同志間友情,是人所共知的。1964年,中國科大某教研室通過人事部門提出了一個要調出學校的教師名單,說這幾個人表現不好。劉達問怎麼不好?回答說是“走白專道路的傾向”。劉達沒表態。恰在此時,嚴濟慈(當時任中國科大副校長)來找劉達,說有幾個年輕教員要調出去,據瞭解這幾個人學術底子都不錯,是有發展前途的,調出去太可惜了。劉達聽從了嚴濟慈的意見,把這幾個年輕教員留下來。現在,這些人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成爲知名學者。

劉達說:現在都在講金不足赤,人無完人。實際上,往往還是對人求全責備,特別是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中有些人是有這樣的毛病,有些人鑽到他的業務裏去了,不懂其他事;還有些人有怪癖(他舉了中國科大一個教授的例子),可是他真有學問。這樣的人還是用其所長嘛!真正愛惜人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大概是因爲我在學校工作時間長,對知識分子多一些瞭解就是了。

劉達與嚴濟慈之間有着深厚的友情。劉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時,常與嚴老在會上見面。他總覺得在會上見面談不了幾句話,還經常去嚴老住所訪談。他對嚴老非常尊重,曾題贈嚴老一幅字:科學之光。嚴老也題贈劉達一幅字:老驥伏櫪。大約在1990年以後,兩人年紀都大了,劉達仍定期去看望嚴老。兩位老人見面後都很高興,但因年事已高,說不了太多話,二老就相對而坐,相視而會心地微笑,在無言中交流着真摯的情感。每當劉達告別時,嚴老總是一直送到大門。

他對下屬和學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誰工作有困難,生活有困難,他都儘量幫助解決,包括兩地分居、學非所用、子女就學、婚喪嫁娶,他都熱心幫助。有一次,一個原在黑龍江工作的日本籍幹部的子女來找他。這個女孩的母親(即這位日籍幹部)1977年曾回日本探親,回來時帶一筆日元。當時海關工作人員要她存在海關,用時來取,但她不知道存放時已經兌換成人民幣。1990年,她去取錢時,由於匯率變化,損失很大。她讓女兒來找劉達。劉達認爲,海關處理這事時,是根據當時的政策,無可非議。但這事造成的損失太大,個人無力承擔,應該從實際出發,酌情處理。他爲此事,跑了多天,終於0解決。

“我不算教育家”

1982年夏,《北京晚報》約我寫一篇劉達的專訪。內容主要是呼籲國家要重視教育,以“百年樹人”爲題。文中我稱他爲教育家,他不同意這個稱呼。蔡元培只作了幾年北大校長,人們都稱他爲教育家,你當大學校長、書記幾十年了,還不能叫教育家?!他說:“當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有,但不繫統,不完善。我自己不教書,我非常尊重專家和教授。到科大上任之初,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拜訪在科大任教的教授和科學家,形成了我對辦好科大的一些想法。主要是加強基礎課,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加強學生的實驗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可惜當時政治運動太多,我到任不久就去搞‘四清’,‘四清’的隊伍還沒撤回來,‘文革’又開始了,沒有時間去實現這些想法。大學裏領導核心很重要,要真正實行民主也沒這麼容易,從上到下有許多糊塗觀念。比如,我作書記,有同志說在黨委會上 書記一人算三票,副書記算兩票。黨內哪有這種規矩?可說服這些同志也不容易,因爲那時黨內民主生活不正常,有許多地方和部門還不是一人說了算!我說我只算一票,大家剛適應,‘文革’一衝,黨委垮了,誰的票也沒有用了。粉碎‘-’以後,我到清華大學,主要是堅定不移地‘撥亂反正’,爲一大批蒙受不白之冤的幹部和知識分子平反,有些辦學的想法還沒有條理化、系統化(主要是想辦成文理並重的大學,擺脫舊模式的束縛)。所以,應該說我懂得學校的工作,解放後對黨的教育事業有一點貢獻,還不能算是教育家。”

舉辦“回爐班”

劉達一生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奮鬥了近四十年,每到一個學校他都以自己的勤奮、智慧與魄力,贏得師生的愛戴。他辦學,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尊重教授學者,注重領導班子的團結。中國科大是一所年輕的大學,怎樣建設、建設什麼樣的師資隊伍?這是劉達在任學校黨委書記時始終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劉達以敏銳的目光,抓住學校的遠景建設,培養和造就了三代教師隊伍。首先從兄弟院校和科研單位調進一批“高才生”和經驗豐富的科技工作者,形成了穩定的第一代教師隊伍。這一代人爲科大的建設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爲科大在“文革”後迅速恢復和繁榮的基石。其次,他置所謂“近親繁殖”論這樣有爭論的問題而不顧,從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出發,在科大第一、第二、第三屆的畢業生中留下了一大批人,形成了科大第二代教師隊伍,這些人先後擔負着許多崗位的領導工作。第三,在“-”橫行的“文革”後期風雨如晦的年代裏,劉達以無畏的膽略與魄力,頂住壓力與攻擊,適時地在全國範圍內挑選300多名1967-1970屆畢業生,舉辦“回爐班”,組織他們回校,經過兩年以上的培訓後補充師資,取得了成功。現在,在科大以至在一些科研部門挑大樑的教授學者,有許多就是“回爐班”的學生。說起這段往事,知情者都佩服劉達的遠見卓識。改革開放以後,他在教育工作中堅持撥亂反正,適應時代潮流,從不墨守成規,不愧爲教育家的稱號。

一時急中生智

面對逆境,劉達總是冷靜、從容、機智地應對,顯得堅定、樂觀而又風趣。“文革”中,中國科大遷往合肥。一列列火車的設備到站後都要去搬運,劉達已年過花甲,也讓他去搬,他是搬不動了。工宣隊長走過來說:“劉達,怎麼你沒出汗?”劉達不慍不火地說:“我的汗,這些年都出完了,沒汗可出了。”那個安徽著名的造反派頭,被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氣呼呼地走了。這事在科大傳開來,師生都都高興,好像是替大家出了口氣。那時,經常有人來“外調”。“外調”的人總是要劉達按他們的要求提供“材料”,稍不合意,就拍桌子,訓斥劉達:“態度放老實點!”劉達平靜地回答:“正因爲老實才這樣說。按你們的調子說,就不老實了。要談就這樣談,不談你們就走。”

“文革”中,凡關在“牛棚”的人都要掛着牌子排隊去食堂吃飯。劉達胸前是一塊“走次本主義道路當權派”,背後是一塊“反黨-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三反分子”。兩塊牌的兩根鐵絲交叉在劉達的脖子上。有一次在走向食堂途中,另一派來搶劉達。在一片混亂中,劉達奮力脫下兩塊牌子,拼命向關押他的一派跑去。多少年後,他談起這件事時說:“我如果不快點脫下牌子,兩派一拉,非把我勒死不可;我如果不跑回關押我的一派,跑到保我的一派去,兩派會打得更厲害。這是我在‘文革’中最危險的一次。”我問他:“當時怎麼判斷那麼快?”他說:“一時急中生智,一切判斷都發生在十幾秒中,我也不知道怎麼會跑得那麼快,大概是一種求生的慾望和對兩派打鬥的憂心在潛意識中起作用吧!”

2、王鳳江

王鳳江,1924年生於黑龍江省肇州縣一個貧農家庭。他17歲就當了長工。生活的艱苦造就了他吃苦耐勞的毅力和敢作敢爲的性格。1946年12月,民主聯軍進駐肇州進行土改的第三天,他就積極報名參加了民兵組織。

1947年,王鳳江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入伍不久,王鳳江先後參加了昌圖攻堅戰、彰武戰鬥和聞家臺戰鬥。他以頑強的鬥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經受住了戰鬥考驗。

1947年9月,王鳳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打響了。10月1日,爲了打開解放錦州的門戶――義縣,王鳳江所在部隊投入到攻克義縣的戰鬥中。王鳳江所在連擔負着攻佔吳家小廟的任務,能否迅速地解放吳家小廟,直接關係到義縣縣城的攻克和整個錦州戰役的進程。

在吳家小廟方圓500米的範圍內,敵人以犬牙交錯的地堡、地雷陣、鐵絲網構築了三道防線,並有義縣城內守敵的炮火支援,形成了強大的固守火力網。戰鬥一開始,王鳳江首先領到了爆破任務,他和幾名戰友拿着三根捆在一起的爆破筒,在部隊火力的掩護下,冒着敵人的槍林彈雨,向第一道防線衝擊。一同執行任務的戰友一個個在他的身旁倒下,而他仍繼續前進,終於接近了防線。他隨之一躍,猛地將爆破筒擲向敵人的碉堡。隨着一聲巨響,敵人的機槍、鐵絲網被炸上了天。接着,他和戰友們又一鼓作氣,摧毀了敵人的第二道防線。

第三道防線上的敵人負隅頑抗,並進行連續的反撲,企圖奪回失掉的陣地。戰士們用以掩護的殘牆斷壁和其它掩體上,被敵人的槍彈打得像蜂窩一樣。王鳳江回頭看到身後的許多戰友倒在了血泊之中,連長在突破第一道防線時就犧牲了,他所率領的兩個機槍班只剩下兩挺機槍,副連長了受了重傷,七名排級幹部,六名犧牲、一名重傷,全連傷亡極其嚴重,前沿陣地失去了指揮。王鳳江高喊:“大家注意隱蔽,暫時聽我指揮。”戰友們在王鳳江的指揮下,打退了敵人的多次反撲。戰鬥持續了六個多小時,仍不能攻破敵人的第三道防線。此時,王鳳江感到如果不採取辦法迅速突破敵人的防線,將會延誤大部隊攻取義縣的計劃,給部隊造成更大的傷亡。於是,他命令大家把手榴彈,以及敵人丟棄的60炮彈集中起來使用,一齊投彈。接着,他第一個衝出陣地,高喊:“共產黨員,不怕死的跟我衝!”戰友們緊隨其後,像猛虎下山一樣,迎着槍彈向敵人猛撲過去。前面的戰友倒下了,後面的又衝上去,王鳳江一直衝在戰友們的最前頭。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攻勢驚呆了,其防線在勇士們的衝鋒面前終於崩潰了。

在整個戰鬥中,全連面對十倍於我的敵人,擊退了敵人七次反撲,共擊斃敵人副營長以下450餘人。解放軍雖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僅剩了17名勇士,但英雄們用生命和鮮血奪取的陣地成爲解放義縣的立足點,併爲順利進軍錦州奠定了基礎。戰鬥結束後,縱隊授予王鳳江所在連爲“鋼鐵連隊”的光榮稱號,王鳳江榮獲三大功。

在解放全中國的戰鬥中,王鳳江累計立大功七次。1950年9月,王鳳江光榮地出席了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正當全國各族人民醫治戰爭創傷、進行經濟建設的時候,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王鳳江響應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作爲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一員,隨部隊雄赳赳、氣昂昂地踏上了朝鮮戰場。

1950年10月,志願軍發起了入朝作戰後的第二次戰役。12月,王鳳江所在部隊從平壤出發,五天急行軍400餘里,到達集結地點――臨津江邊,做好渡江準備。王鳳江所在的“鋼鐵連”再次肩負起突擊連的任務。

12月31日17時5分,五顆照明彈劃破了剛剛降下的夜幕。“鋼鐵連”的勇士們冒着嚴寒,跳入尚未封凍齊腰深的水中,涉水過江,向對岸發了衝鋒。副連長王鳳江帶領全排率先衝上岸來,立即打開突破口。戰士們在江水中浸泡過的棉衣棉褲,上岸後很快凍成了“冰甲”,他們一刻不停地向敵人盤踞的147高地發起了衝鋒,僅用45分鐘就攻克了高地。連續的激戰,使戰士們忘記了寒冷,“鋼鐵連”又向縱深發展,連克守軍炮兵陣地以及馬智裏、於義軍守敵,於1951年元旦拂曉6時到達預定地點――大村,取得了突擊渡江的勝利。全連榮立二等功,並榮獲“臨津江突破英雄連”錦旗一面。

1月2日18時,部隊奉命開赴釜古裏地區,目的是切斷議政府到漢城的公路,圍殲議政府守敵。部隊2日夜晚到達釜古裏,前衛一營一連、三連經短暫的激戰,攻佔了釜古裏國小,四面山頭上被驚醒的敵人,以密集的火力進行反撲。“鋼鐵連”奉命奪取學校左側敵人佔據的小山,利用有利地形阻擊敵人,以策應一營,卡死敵人南逃之路,爲主力部隊趕到聚殲敵人創造條件。部隊面對的敵人是以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著稱的英國皇家第二十七旅來複槍團。“鋼鐵連”經過幾次連續衝鋒奪取了這個對我一營威脅極大的小高地。敵人爲了逃走,從高陽開來了皇家重坦克。在炮火支援下,整營的敵人向已被“鋼鐵連”佔踞的小高地發動連續的集團-。戰鬥打得異常殘酷,當打退敵人第三次反撲時,“鋼鐵連”除副連長王鳳江外,班以上幹部全部壯烈犧牲。師參謀長薛劍強和團參謀長王世庸趕到“鋼鐵連”,親自指揮佈署戰鬥。這時,敵人又發起了第四次衝鋒。一發炮彈呼嘯着向團參謀長王世庸身邊飛來,王鳳江高喊一聲“臥倒”,並奮不顧身地將參謀長撲倒在地,用自己的身軀掩護參謀長。炮彈在他們身邊炸響了,王鳳江爲了掩護-,爲了保家衛國流盡了最後一滴熱血。王鳳江的犧牲更激起了戰友們對敵人的仇恨,他們一邊悲憤地齊聲高喊爲“副連長和戰友們報仇啊”,一邊把0的子彈猛烈地射向敵人。當他們打退敵人的第七次反撲之後,後續部隊終於趕到了。此時此刻,鋼鐵連的陣地上僅剩下七名勇士在固守着。

爲了表彰王鳳江烈士的功績,上級黨委爲他追記三大功。軍黨委授予王鳳江“保國英雄”的光榮稱號,將王鳳江擔任過排長的“鋼鐵連”一排,命名爲“王鳳江排”,並號召全軍指戰員向十大功臣、保國英雄王鳳江烈士學習。1958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爲了緬懷革命烈士,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將王鳳江烈士的遺骸安葬於哈爾濱烈士陵園。

1、姜聖階

姜聖階,化學工程學家 1915年11月14日生於長春,籍貫黑龍江林甸。1936年畢業於河北工業學院機電系。195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2年12月28日逝世。 曾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科技顧問、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等職。20世紀50年代,在主持永利寧廠改擴建過程中完成了百餘項技術革新,其中氨合成塔、流態化技術在硫酸生產中的應用、無煙煤代替焦炭製取合成氨原料氣、層板包紮式高壓容器等具有創新性。60年代領導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大型軍用生產反應堆、核燃料後處理廠,對後處理工藝流程進行了兩項革新,使中國鈈生產技術達到先進水平。80年代組建國家核安全局,爲建立中國核安全監督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專著有《合成氨工藝》、《後處理工藝》等。 曾獲1956年國務院特別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家發明獎二等獎等,並曾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