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簡歷模板館>熱點>排行榜>

普洱市十大最著名的最美景點

排行榜 閱讀(6.95K)

10、勐烈湖溼地公園

普洱市十大最著名的最美景點

勐烈湖溼地公園位於原勐烈水庫壩腳,佔地5.6萬平方米,大約90畝,屬於勐烈湖綠化打造一期工程。勐烈湖溼地公園規劃設計分4個區域共36個景觀節點進行打造,第一個區域是位於-的主入口,主要以哈尼族彝族建築風格的綠化園林景觀打造爲主;其次是以江城本地自然石塊、自然水景觀、用本地植物搭配的具有休閒娛樂和民族團結寓意的主題廣場,其中的跌水景觀主要以水簾洞爲主,它的跌水瀑布寬50米,高6米,瀑布水源以勐烈湖的自然水源爲主。據瞭解,這是目前全市最大的跌水瀑布,人們來到這裏可以站在外面觀賞水景,也可以在水簾洞裏,隔着瀑布欣賞整個公園景觀。

第三個區域主要是以休閒娛樂及品茶爲主的集散地,旁邊附帶一個具有江城地域文化特色的祥龜造型小島;還有一個區域就是以疏林草地、景觀臺、清水谷爲一體的綜合休閒廣場,旁邊附帶一個天然沙灘,小孩子們可以在這裏親水、戲水、娛樂,沙灘周圍是一個生態自然的熱帶雨林景觀。

除了以上四個大的地塊以外,溼地公園外圍還有一條以本地石材鋪貼,相對對稱的綠化景觀大道,這條大道設計從青少年活動中心-入口的兩側分兩個方向進入到主題廣場。

整個勐烈湖溼地公園的規劃建設堅持“疑似天成”的原則,以原色生態爲理念,以江城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江城的花草樹木爲載體,以自然、生態、休閒爲主要特點進行打造,綠化物種講究豐富性、層次性、藝術性和多樣性。通過兩個月的緊張施工,到10月底可完工的勐烈湖溼地公園將成爲原色江城的又一張城市名片。

9、西盟佤族生態旅遊區

西盟佤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東、東北、東南環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南與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接壤,西、西北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89.33公里。

西盟是一個以佤族爲主、拉祜族、傣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數的94%,其中佤族佔72%,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

在20世紀50年代,西盟的社會型態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沿襲着“刀耕火種”、“刻木記事、結繩記數”、“有酒大家喝、有飯大家吃”的生產、生活方式。用原始方式製作而成的陶器、樂器、繪畫、織染等均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性。豐富多彩的民間傳奇故事和歌舞仍保留着佤族原始部落獨特的風格。

西盟縣旅遊景區衆多,有勐梭龍潭-龍摩爺景區、裏坎瀑布景區、木依吉神谷景區、佤山榕樹王、爬街生態自然民俗村、佤山雲海、佤山天池、三佛祖佛房遺址、國門第一寨――勐卡鎮娜妥壩等景點;還有木鼓節、新米節、剽牛、祭祀朝拜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

西盟主體民族佤族素有“東方印第安人”之稱,歷盡千百年滄桑歷練而成的阿佤文化,傳承奔放的阿佤豪情和原始公平的價值理念。

西盟曾經以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唱遍祖國大江南北,讓世人認識了佤族這一從原始社會末期起來的民族。

8、普洱茶馬古道風景

在思茅(普洱)州普洱(寧洱)縣的那柯里村,區內遺存有一條鋪就於崇山峻嶺的石子大道--茶巴古道,由人工磨製的條石和礫石鋪成,石板上深達兩釐米的馬蹄印是古道的最好見證。它是古代滇南的茶鹽之路,普洱茶和磨黑鹽都由此道出境,又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路段。

交通: 普洱(寧洱)縣在思茅(普洱)市東南方約40千米處,可在思茅客運站乘坐開往普洱的班車,票價20元左右。

7、思茅梅子湖公園

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的思茅區的梅子湖公園,原名“紅旗水庫”,主要用於居民飲水和灌溉農田,地址在思茅城東南五公里外的梅子河。經多年休整培植,現爲思茅的遊覽風景區。1971年大壩落成,今已列入省、地、縣三級共同投資建設的遊覽重點項目。

從思茅乘車出發,汽車盤旋山路而上,就可以觀賞到青山如黛的松林景色和碧波盪漾的少女般純淨的梅子湖的風姿。那佈局典雅的迎賓樓和望城亭,更是環境優美,別具風格。遊人登亭眺望,梅子湖景色盡收眼底,你可看到,湖水碧波清平如鏡,青山亭閣倒映水中,山林松濤隨風起伏,遊船似蝶,在湖裏穿梭,白鷺魚兒上歡下跳,遊人野炊笑語歡歌,真是美不勝收。

6、佛跡仙蹤芒玉峽谷旅遊區

這裏兩邊的森林中分佈着各種花草植物,以及猶如龜背殼的巨大石頭,而河牀上遍佈無數“石缸”及大小不等的瀑布、平臺……

藏於-雲霧中

芒玉峽谷屬於無量山山系,爲典型丹霞地貌,與喜馬拉雅斷裂帶屬於同種地質結構系。其位於景谷縣城北18公里的鐘山鄉聯合村,驅車約行30多分鐘。那一帶曾是茶馬古道馬幫必經之處,芒玉峽谷上方還留有一段清末時期的茶馬古道舊石橋――芒玉茶馬古橋,而周圍還有不少古茶樹。

冬天的芒玉峽谷周圍,依舊一片蒼翠,中午站在峽谷東側海拔1492米高的主峯芒玉大尖山,白雲在腳下流動,水聲從雲下傳來,而峽谷被濃霧緊緊擁在懷裏。峽谷主河流爲景谷河,支流海子河注入谷中,全長7公里。由於地下水十分豐富,噴漏出地表,形成地面徑流,四季不竭。谷中有十餘處高低不一的瀑布,谷西岸有兩條巨瀑奔騰直瀉,高約百米。

一山分四季

下山的小路約1米寬,鋪上了石頭,險峻的地方還設有護欄。在海拔約1200米左右的地帶,最多的樹木就是思茅鬆。隨着海拔不斷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細葉榕、黃梨樹以及衆多灌木、茶花、杜鵑、蘭花……

一路基本都在下坡,植被在不斷變化着,給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覺。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引起我們的注意,有的石頭表面猶如烏龜殼;有的石頭好似從中裂開,而人正好可從中通過;還有的石頭野藤纏繞,樹包石、石包樹隨處可見。

行至半山腰,許多橄欖樹出現在視野,成串的橄欖掛在枝頭,摘下咬一口,感覺精神恢復了不少。據瞭解,從峯頂至谷底有野葡萄、橄欖、刺包果、黃苞果等野生水果。另外還有岩羊、麂子、蛇、野雞、太陽鳥、畫眉等動物。

佛跡仙蹤

新聞媒體在對景谷的“巴達”進行了報道時,稱“巴達”爲“仙蹟”。但經對“巴達”的實地考察和對有關傳說的考證,準確地說,傣語“巴達”,應翻譯爲“佛跡”,而不應翻譯爲“仙蹟”。“仙”即仙人,在人爲宗教範圍裏,專指古代道家和方士所幻想的一種超出人世、長生不老的人。由於景谷有15萬多漢族居住,他們對道教的信仰難免對周圍傣族產生影響。但傣語“巴達”的全面含義是傣族佛教信徒(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佛教)心目中釋迦牟尼在傳教或遊歷過的地方留下的蹤跡或叫印跡。傣族崇拜這些印跡,是對佛陀的崇拜,與道教崇拜偶像無關,與其他神仙也無關。

景谷一個縣有26處“佛跡”,全國罕見。《景谷縣志》說,在景谷縣境內的壩子周圍,山谷中的一些溶洞或者山上的一些大石頭上,有手足印跡。這些印跡,被傣族先民認爲是佛祖巡遊各地時住過的山洞或留下的遺蹟。這些印跡分佈於鐘山鄉吊腳坡、芒洪、芒旭、銅廠、訓崗、香鹽,威遠鎮大寨,永平鎮大仙人腳、小仙人腳、遷崗、遷糯,勐班鄉的白塔、富勐、勐良、永海、芒乃、,半坡鄉的芒洛仙人洞,正興鄉的勐乃仙人洞等處。

5、孟連土司邊境旅遊區

孟連宣撫司署是雲南唯一由漢、傣兩族建築合壁的古代建築羣,佔地1.2萬多平方米,有正廳、議事廳、後廳、廂房、門堂等其他附屬建築。外有2米多高的圍牆,四周有4道側門。主體建築議事廳是1座三重檐歇山頂幹欄式房屋。整組建築羣系木結構,其斗拱、飛檐等構件是漢族建築形式,其幹欄式樓房、廳堂又是傣族建築的風格。孟連宣撫司署是雲南邊境民族地區18個土司衙門中保存較完整的1座,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5年省政府批准公佈爲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坡道循着山勢攀升,在上城區的高地上,宣撫司署的二疊小歇山式飛檐斗拱門堂一派莊嚴地矗立於我們面前。13級石踏道旁是4株高大濃密的棕櫚樹,8根金色門柱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耀人眼目。令人想起宣撫司署在傣語中被稱爲“賀罕”,意思就是“金色的王宮”。進得門來,三檐歇山頂幹欄式的議事廳呈現眼前,長23.2米,寬16.1米,高10.2米,面闊7間,進深5間,規制宏敞,非常氣派。一層的褐紅色木地板擦得很乾淨,透出檐外天光,似水浮動。6排共47根金色幹欄柱因爲藏在屋檐下,隱匿了奪目的光芒,透出溫潤的色澤,簡潔悅目。大廳一側擺放着幾架樣式各異的木鼓,訴說着遠去歷史的生動細節。

走進議事廳登上二樓,這裏是王司議事的地方,端立於屋子最前方一人多高的龕臺就是土司的“寶座”。寶座兩旁高豎旗幟和儀仗,其中兩柄鑲嵌寶石的金傘尤其引人注目。遙想當年,刀氏土司召集傣族、拉祜族、佤族的頭人們在此議事,問應之聲如在耳畔,而時光已悠悠走過幾百年。這裏光線昏暗,特別地顯出森嚴和古舊來。

穿過議事廳便到了後花園,此處遍植多種熱帶植物花卉,陽光下,綻放着熱烈的花朵。大片的紅色三角梅攀爬在壁間,樹番茄則悄悄地從牆頭垂掛下粒粒火紅的、橙黃的果子,將灰褐的牆面裝點得燦爛鮮活。正廳通過小拱橋與議事廳相連。這座一樓一底重檐硬山頂式建築爲刀氏土司及其夫人們的居室,左右廂房也是一樓一底硬山頂建築,採取沿廊式對稱,與正廳渾然一體。同議事廳相比,正廳顯然華麗許多,無數根金柱與檐下精雕細刻、繁複瑰麗的金色斗拱相互輝映,襯着褐紅色的木樓,使得“金色王宮”的稱號名副其實。在廂房的玻璃櫥窗裏,陳列着清代朝廷賞賜的青藍色底繡蟒袍和黑色絲緞六品朝官朝服,還有印信、傣文典籍、土司家居用品等物,深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爲研究地方民族史提供了珍貴的文物史料。

4、景東縣文廟

景東文廟位於景東老城中心地段,左鄰景東最高學府――景東一中,是滇西南最大的孔廟,又叫黌學,它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總面積5292平方米,曾多次遭戰亂焚燬,又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1984年由國家撥款重修,整座建築爲多級臺階庭院式建築羣。文廟背靠巍巍無量山,面臨滔滔川河水,五條蛟龍朝聖人,一隻採鳳拜先師。自然景觀十分優美。在古梅、蒼松、翠柏的襯托下,更富有詩情畫意。

文廟內有半池、櫺星門、大成殿、廂房等建築。其中半池是用條石砌成的一個月牙池,美觀大方。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據說,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魯國的學校叫泮宮,泮宮前一個月牙形水池,稱爲泮池,孔子是魯國人,在魯國講過學,所以,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後來人凡修文廟時都要修個泮池。當時學生進學校讀書亦稱入池。泮池周圍有45根石柱和41塊板石組成護欄,池上的石拱橋兩邊有6根石柱和5塊石欄板,凡入此廟得從橋上走過,意味着過了石橋就要拋去一切私心雜念,虔誠膜拜,方能登峯造極、金榜題名。

櫺星門亦稱田星。凡祭天,先祭櫺星門祈求上天保佑,以達到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事事順心之目的。所以,尊孔必尊天,尊天亦尊孔。可見,古代先民對孔子的尊敬,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依然如故。櫺星門是文廟中較爲複雜的建築物。具有東方建築的特點,爲擡樑式建築,由須彌座巨石砌成,四周有各種動物的浮雕,房檐下有華麗的斗拱,整個建築氣勢雄偉,蔚爲壯觀。

大成殿是文廟中最大的建築物。它莊嚴肅穆,做工考究,爲歇山擡樑式結構。長20米,寬15米。有28根合圍大的圓柱支在鼓墩上,殿門爲雕花木刻工藝,近百種動物花卉栩栩如生,如,“三羊開泰”、“竹報平安”、“八龍捧聖”、“喜鵲鬧梅”等等,文化底蘊深厚。“大成”是讚揚孔子的偉大,他集先賢文化於一身,“大成是至聖先師”,歷史上對他評價很高。

大成殿中央的的孔子塑像用漢白玉雕塑而成,給人一種端莊、典雅之感。孔子在創建儒學領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代帝王都有贊孔、尊孔的“御題”。如,三塊上金匾額均分別出自清代道光帝的“聖協時中”,咸豐的“德濟幬載”,以及光緒的“斯文在茲”,都說明了清朝帝王對孔子及儒家學說的敬仰。

兩邊廂房裏有景東縣的各種文物館藏。裏面有土司墓出土的文物陳列,也有景東歷史文物陳列,它是一本凝固的教科書。它從一個側面證明景東文化的淵源。

3、瀾滄拉祜風情旅遊區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地處雲南省西南部,屬普洱市管轄,因依瀾滄江而得名,面積8807平方公里,爲雲南省面積第二大縣,人口46萬,有拉祜族、漢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等20多種民族,少數民族佔77%,其中拉祜族爲主體民族,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

瀾滄自古以來就有拉祜山鄉,邊疆寶地得美稱。這裏地域廣闊,山川秀麗,物產豐富,地處北迴歸線以南,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迷人的亞熱帶風光。

瀾滄礦產資源儲量大,地熱資源豐富。已探明鉛鋅礦金屬儲量35萬噸,褐煤1.03億噸,鐵22億噸,溫泉40多處。規劃建設中的拉祜山莊,以開發利用地熱自由,集吃、住、娛樂爲一體,是極富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情的旅遊度假區。

瀾滄是西雙版納至臨滄、大理,普洱至孟連、西盟的必經之地,有3條邊貿通道直達緬甸,縣內有13個鄉(鎮)開通了程控電話。

瀾滄縣內各民族和睦相處,形成了以拉祜族文化爲主、包容各民族文化特點的瀾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中拉祜族有着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豐富多彩的神話、詩歌、傳說、舞蹈等,口頭流傳的詩歌以創世敘事長詩《牡帕密帕》最著名,舞蹈以蘆笙舞和擺舞最具民族特色。50年代曾拍攝過反映拉祜族生產生活、婚戀習俗和英勇鬥爭的電影《蘆笙戀歌》,其主題曲《婚誓》在全國至今廣爲傳唱。

《斑鳩揀穀子》、《獵虎》等拉祜族舞蹈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節目獎,縣民族歌舞團曾被評爲全國“烏蘭牧騎式”先進集體。每年農曆10月15~17日是拉祜族的特色節日“阿朋阿龍尼”(葫蘆節)。

此外,位於惠民鄉景邁、芒景的千年萬畝古茶園,富東鄉屬野生型向栽培型過渡的幫崴古茶樹,糯福基督教堂,瀾滄江整控渡摩崖及瀾滄江風光,縣城的拉祜風情園與“11.6”大地震紀念碑以及竹塘、拉巴、東回等鄉鎮內的喀斯特地貌、暗河、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觀,具有開發旅遊的良好條件。

2、中華普洱茶博覽苑

中華普洱茶博覽苑位於雲南省思茅市營盤山萬畝觀光茶園中,距思茅城29公里,交通便利。

茶博苑按4A級景區建設,核心區佔地287畝,主體建築34棟,面積8639平方米,附屬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苑中有博物館、問茶樓、採茶區、茶作坊、茶祖殿、品鑑、嘉燴坊、村村寨寨、閒怡居等九大景區,展出了普洱茶的加工流程、相關文物,字畫等,充分體現了普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市打造“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重要項目,普洱茶博覽苑功能完善,集吃、住、遊、購物、娛樂爲一體,是廣大遊客體驗普洱茶文化、賞民族風情、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1、墨江北迴歸線標識園

思茅(普洱)州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位於北緯22.51~23.59°,東經101.07~102.04°之間,北迴歸線從縣城穿過。北迴歸線標誌園建於1997年,佔地1500平方米,融天文、地理、植物及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旅遊文化爲一體。交通:距離縣城1千米處,步行即到